-
题名文学力量:在空间变换中诠释现代性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孙莹
-
机构
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
出处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1-71,共1页
-
文摘
文学在认识自我与世界,在凝聚精神力量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文学就是对社会、对人生的启迪和对意识的呼唤。文学是作者对情感的宣泄和对现实的表达,透过文学作品,我们看到的是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文学之于社会变革、之于现代化,又具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由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英教授所著的《书写现代性:美国文学中的地理与空间》(商务印书馆2017年11月出版),就是这样一本详解美国文学与美国现代化之间关系的专门性著作。纵观全书,作者在对文学作品的考察中,阐述了美国现代化的加速,阐释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与空间的变迁,阐明了文学的力量之于现代性的作用。
-
关键词
文学作品
精神力量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自我与世界
美国文学
诠释
外国文学研究
社会变革
-
分类号
I712.06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儒家哲学中事物经验的模式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陈赟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
出处
《学习论坛》
2006年第3期55-59,共5页
-
文摘
儒家哲学中事物经验模式的特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界意义上的事物是通过主体的事务与实践而进入主体的经验世界,因此,事物的经验具有内在于事务(实践)的特点;二是主体对于事物的经验,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经验,事物与主体自身的存在不可人为地加以分割;三是主体对于事物的经验过程也就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化天之天(自在之物)为人之天(为我之物)的过程,即把自然界人化、文化的过程,因此,对于事物的经验是一种文化过程。
-
关键词
事物与事务
自我与世界
天之天与人之天
-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散文诗写作之于当代诗坛的意义
- 3
-
-
作者
荣光启
-
机构
武汉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6-114,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阶段成果
项目编号:14BZW145
-
文摘
引言 在1990年代以来的文化转型的历史语境中,和小说、散文、影像文化相比,诗确实遭到了公众话语的冷落。但这未必是一件坏事,诗歌写作可以由此切实回到“个人”,回到一种文学写作应有的自然状态。当时代、社会不再对诗歌写作提供意义订单和价值承诺,诗人的写作只能是个人单独地面对自我与世界,作品的问世,除了自我心灵得到一定的慰藉,除了自认为在写作中又进一步认识了自我与世界,很难说还有更值得期待的价值。
-
关键词
诗歌写作
当代诗坛
散文诗
意义
自我与世界
90年代以来
“个人”
价值承诺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