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规制的制度创新:自愿性环境协议 被引量:21
1
作者 生延超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08年第10期27-30,共4页
自愿性环境协议以合作为基础,是企业与政府之间不断进行环境规制博弈过程中创新出来的。它的顺利实施需要灵活的决策与运行机制、畅通的谈判协商机制和便利的信息披露机制,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免除法律... 自愿性环境协议以合作为基础,是企业与政府之间不断进行环境规制博弈过程中创新出来的。它的顺利实施需要灵活的决策与运行机制、畅通的谈判协商机制和便利的信息披露机制,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免除法律法规责任并规避不确定性与风险,以保证其顺利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自愿性环境协议 制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愿性环境协议在我国应用之必要性证成——一种政府规制的视角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勇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5-151,共7页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一个集中爆发期。环境问题爆发本质上是政府环境规制失灵,包括立法的失灵和法律执行层面的失灵。面对环境规制失灵的困局,传统的命令—控制型和基于市场型规制工具的局限性日益显现,新型的高效的规制工具及其...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一个集中爆发期。环境问题爆发本质上是政府环境规制失灵,包括立法的失灵和法律执行层面的失灵。面对环境规制失灵的困局,传统的命令—控制型和基于市场型规制工具的局限性日益显现,新型的高效的规制工具及其组合成为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各方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具有预防沟通、公众参与、规范填补、经济高效等强大功能的自愿性环境协议在我国的引入和应用就水到渠成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愿性环境协议 环境规制 必要性 证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协商共治模式初探 被引量:43
3
作者 王树义 赵小姣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1-39,共9页
作为现代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重要方向,协商共治强调民主真实性、主体多元性及决策合法性等价值理念,在仅仅依靠政府管制的方式难以解决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协商共治理念融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契合“共抓大保护,不... 作为现代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重要方向,协商共治强调民主真实性、主体多元性及决策合法性等价值理念,在仅仅依靠政府管制的方式难以解决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协商共治理念融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契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基本定位,旨在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担治理责任的大环保格局。作为善治的路径选择,协商共治理论框架包括主体多元性、客体确定性和权力多向性三个方面,旨在解决“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及“怎么治理”的问题。应用上述分析框架,审视制约长江流域治理有效性的瓶颈如下:客体层面的“边界失效”和“信息不对称”、主体层面“缺乏多元性”及权力层面的“运行单向性”。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基于环境管理“大部制”改革的要求,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推行协商共治模式势在必行。具体而言,制定《长江保护法》进行流域统一和专门立法,为多元共治的大环保格局提供法律保障,旨在以良法促善治;改革长江水利委员会为综合性管理机构,协调好流域管理机构与地方河长的关系,重塑以流域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旨在提供体制保障;借助自愿环境协议推动企业自治,辅之以信息充分披露,并提供经济激励手段促进企业自愿参与,旨在实现政企共担责任;明确社会公众参与的权利义务,注重培育环保组织以保证公众参与的组织性及有效性,实现流域治理过程的全景式监督,旨在实现决策民主;最终打造“绿色升级版”的长江经济带,实现主体共存、生态共享及利益共荣的价值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共治 善治 长江保护法 自愿性环境协议 公众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