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哀伤还是抑郁——解读弗洛伊德的《哀伤与抑郁》 被引量:5
1
作者 陈静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8-41,共4页
《哀伤与抑郁》是哀伤与抑郁研究中里程碑式的文本。该文本从临床现象出发,探索了"哀伤还是抑郁"这一问题背后的心理机制。哀伤与抑郁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对丧失的反应。个体在一段时间偏离自身的生活常态,并呈现出情绪低... 《哀伤与抑郁》是哀伤与抑郁研究中里程碑式的文本。该文本从临床现象出发,探索了"哀伤还是抑郁"这一问题背后的心理机制。哀伤与抑郁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对丧失的反应。个体在一段时间偏离自身的生活常态,并呈现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能力受限;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哀伤是正常的,而抑郁是病理性的。同时,哀伤者虽然也有自责,但具有良好的现实检验能力,而抑郁者的自责不仅不符合现实,而且其责备的对象看似是自己,实则为其所爱的对象。抑郁的心理机制在于理想化的爱的对象的丧失、潜意识的矛盾情感和自恋性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伤与抑郁》 哀伤 抑郁 自恋认同 矛盾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鉴赏心态
2
作者 张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1期41-50,共10页
一个十分明显然而却时常为我们所忽视的现象是:文学作品并不等于审美对象。要使作品成为读者鉴赏的对象,必需在二者之间加上一个中介因素。正如法国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所指出的:“必须在艺术作品上面增加审美知觉,才能出现审美对象”... 一个十分明显然而却时常为我们所忽视的现象是:文学作品并不等于审美对象。要使作品成为读者鉴赏的对象,必需在二者之间加上一个中介因素。正如法国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所指出的:“必须在艺术作品上面增加审美知觉,才能出现审美对象”。 对作品有两种知觉方式:日常的认知知觉和审美知觉。当人们用日常的认知方式对待作品,则作品只是等同于一般客体的一种物:当人们用审美的独特方式对待作品,作品才成为真实的审美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 马斯洛 鉴赏意象 情感需要 高峰体验 透义性 伊瑟尔 自我实现 自恋认同 审美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阅读镜像的构建与体验——基于镜像理论的新媒体付费阅读行为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荣恺 田溪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2-25,共4页
阅读镜像的构建与体验是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的付费阅读行为的核心特征,通过阅读行为中的他者认同与自恋性认同的循环往复,阅读镜像得以形成。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新媒体阅读镜像的生产者在镜像构建过程中体现出了叙事冒险与娱乐至上两种特... 阅读镜像的构建与体验是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的付费阅读行为的核心特征,通过阅读行为中的他者认同与自恋性认同的循环往复,阅读镜像得以形成。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新媒体阅读镜像的生产者在镜像构建过程中体现出了叙事冒险与娱乐至上两种特点,并形成了成功镜像与狂欢镜像两种阅读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付费阅读 阅读镜像 他者认同 自恋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