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3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血管造影阴性患者诊治进展
1
作者 黄钦江 李锐 +2 位作者 李文勇 万纯友 洪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4-368,共5页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目前仍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针对该类患者,尽快完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脑血管造...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目前仍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针对该类患者,尽快完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明确出血原因及部位,并根据确定的原因尽快采取手术治疗,这对改善患者预后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有部分患者首次血管造影存在假阴性,其原因包括多方面,如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微小动脉瘤、血栓性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畸形以及阅片者经验等。首次造影阴性的患者必须复查,尤其是针对那些发病后头颅CT平扫高度怀疑动脉瘤患者,复查建议在早期(<2周)及中期(2~8周)进行,同时需提高对微小血管病变的警惕性及识别能力,借助于最新影像学技术,提高对病因的首次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 蛛网膜下出血 动脉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合血红蛋白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 被引量:17
2
作者 董凤菊 杨玉山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160-164,共5页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脊液中氧合血红蛋白(HbO2)、还原氧合血红蛋白(HbDeoxy)和正铁血红蛋白(HbMet)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及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并观察SAH后脑动脉血流速度与氧合血红蛋白是否相关。 方法 选择发病后24 h内...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脊液中氧合血红蛋白(HbO2)、还原氧合血红蛋白(HbDeoxy)和正铁血红蛋白(HbMet)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及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并观察SAH后脑动脉血流速度与氧合血红蛋白是否相关。 方法 选择发病后24 h内入院的SAH患者共27例。分别于患者发病的第1、3、5、7、10、14天行腰椎穿刺取脑脊液,离心后取上清液,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量HbO2、HbDeoxy及HbMet的浓度,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绘趋势图并进行相关分析,并用经颅多普勒(TCD)对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进行监测。 结果 SAH患者HbO2的浓度在发病第3天开始上升,在第7天达到高峰,为1.4×10-2mmol/L,与第1、3、14天相比,P<0.05;HbDeoxy的浓度在第5天开始上升,在第7天达到高峰5.5×10-3mmol/L,与第1、3、5、14天相比,P<0.05:而HbMet的浓度随时间只是轻度上升,在第14天达到高峰7.5×10-3mmol/L,与其他天相比P>0.05。用TCD测得MCA的血流速度从第5天开始升高,到第7天达到高峰111.2 cm/s。对MCA的血流速度变化与HbO2的浓度变化行相关分析,r=0.906,两者呈正相关。 结论 本研究支持HbO2是引起SAH后慢性脑血管痉挛的主要启动因子之一这一假说,并暗示了HbDeoxy也可能是致挛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合血红蛋白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并发症 脑脊液 还原氧合血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靛玉红抑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清流 高宇峰 +6 位作者 张峰 颜红波 赵冬青 麦浩坚 李婷 袁忠民 陆永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3916-3918,共3页
目的:探讨靛玉红减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小鼠早期脑损害的作用。方法:9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生理盐水组及SAH+靛玉红组,用血管内刺破法建立SAH模型。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神经病学评分评价小鼠的神经功能... 目的:探讨靛玉红减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小鼠早期脑损害的作用。方法:9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生理盐水组及SAH+靛玉红组,用血管内刺破法建立SAH模型。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神经病学评分评价小鼠的神经功能损伤,TUNEL法检测出血侧脑皮层及海马凋亡神经元的变化。结果:SAH总病死率为23.3%,其中SAH+生理盐水组病死率为24.1%,SAH+靛玉红组病死率为2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病学评分,SAH+生理盐水组24、72 h分别为11.13±2.45、13.81±2.46,SAH+靛玉红组分别为12.55±2.11、16.32±1.09,各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血侧大脑半球,SAH+靛玉红组脑含水量较SAH+生理盐水组脑含水量减少明显[(77.57±0.35)%vs(78.12±0.47)%,P<0.05];SAH+靛玉红组出血侧脑皮层及海马区TUNEL法检测阳性细胞与SAH+生理盐水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结论:靛玉红可减轻SAH后的脑水肿、抑制脑皮层和海马神经元的变性凋亡,明显改善SAH小鼠的神经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靛玉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循证医学证据
4
作者 阳清伟 刘鸣 王清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99-102,共4页
近几十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和放射介入技术的发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有了新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水平也有了长足进步。目前,针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的临床应用、扩充血容量升高血压的治疗、动脉瘤性... 近几十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和放射介入技术的发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有了新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水平也有了长足进步。目前,针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的临床应用、扩充血容量升高血压的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时机的选择及血管内治疗等方面研究不断深入,我们既往对此病症的认识与新进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简要介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循证医学证据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手术时机的选择 放射介入技术 治疗水平 神经影像学 抗纤维蛋白 扩充血容量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合并脑梗死临床及影像学观察
5
作者 陈平 闫洪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23-124,共2页
关键词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急性期 影像学观察 HEMORRHAGE 2004年2月 2003年6月 脑血管痉挛 脑梗死患者 早期诊断 回顾分析 检查结果 临床表现 参考依据 临床诊断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6
作者 阮健 孙晓川 谢延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02-704,F0003,共4页
关键词 载脂蛋白E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外科原则: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检查
7
作者 范一木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86-90,共5页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一旦明确诊断即应迅速对动脉瘤的数目、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载瘤动脉和邻近颅内结构的关系等进行全面评价,
关键词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影像学检查 颅内动脉瘤破裂 外科 全面评价 颅内结构 载瘤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发作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李继华 崔永鹏 +2 位作者 刘宝军 裴斐 杨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36-1338,共3页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癫痫发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2年9月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收治的158例自发性SAH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构成,年龄,体质指数,吸烟、饮酒情况,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癫痫发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2年9月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收治的158例自发性SAH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构成,年龄,体质指数,吸烟、饮酒情况,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发生情况,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Fisher评分和Hunt-Hess评分(HHS)。并将可能继发癫痫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58例自发性SAH患者中23例继发癫痫发作,发生率为14.6%(23/158)。经单因素分析,其中癫痫组饮酒率及脑梗死、GCS 3~8分、Fisher评分3~4分的发生率与非癫痫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isher评分3~4分〔OR=1.778,95%CI(1.069,2.678),P=0.046〕、脑梗死〔OR=3.124,95%CI(1.221,7.184),P=0.012〕进入回归方程。结论较高的Fisher评分和脑梗死史是自发性SAH继发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对于Fisher评分较高和(或)有脑梗死史的患者给予预防性抗癫痫治疗可能会更好地预防癫痫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癫痫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阴性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峰 侯凯 +4 位作者 刘建峰 李鹏 井山泉 张超 高金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5-536,共2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阴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2011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6例全脑血管造影阴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目的探讨并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阴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2011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6例全脑血管造影阴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复查情况。结果 (1)临床表现:8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头痛,73例出现脑膜刺激征,62例出现恶心和(或)呕吐,37例伴有高血压史。(2)实验室检查:86例患者CT扫描未发现单纯脑室内出血或单纯脑实质内出血,伴有脑室内出血4例,硬膜下血肿3例,纵裂血肿2例。有74例再次行全脑血管造影,发现颅内动脉瘤22例,其中14例伴高血压,术前脑血管造影显示颅底大动脉或主干动脉血管壁不光滑。(3)治疗方法及复查结果:22例动脉瘤患者中8例保守治疗,7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4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3例行载瘤动脉支架置入;复查均未见异常。结论全脑血管造影阴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颅内动脉瘤或其他病变的可能,必要时应复查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脑血管造影术 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醒脑静注射液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卢志刚 黄家彬 +2 位作者 刘芸 易继龙 吕志华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6期768-771,共4页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s VCAM-1)、核因子(NF-κB)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SAH患者6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s VCAM-1)、核因子(NF-κB)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SAH患者6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进行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降低颅内压、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调控血压和抗纤溶药物防治再出血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尼莫地平40 mg,po,tid,连用21 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3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qd,连用21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VEGF、s VCAM-1和NF-κB水平,观察经颅多普勒彩超(TCD),比较两组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第1天VEGF、s VCAM-1、NF-κB和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3天s VCAM-1和NF-κB显著性下降(P<0.05);第7,21天VEGF、s VCAM-1、NF-κB和hs-CRP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第1天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后动脉(PCA)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ACA显著降低(P<0.05),第7,21天MCA、ACA和PCA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出院时GOS为(4.78±0.39)分,对照组(4.06±0.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82%。结论醒脑静干预治疗可以下调SAH后CVS的VEGF、s VCAM-1和NF-κB过度表达,同时降低脑血流速度,缓解脑血管痉挛,对SAH后CVS患者有一定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静注射液 出血 蛛网膜下 自发性 脑血管痉挛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徐睿 朱继 +2 位作者 万伟峰 吕国伟 籍新潮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x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白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x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白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相关性。方法经临床确诊SAH患者189例,采用TCD检测和评定SAH患者CVS情况,分为CVS(-)组96例和CVS(+)组93例,另选健康对照组120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VEGF+405G/C,-460C/T和+936C/T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型结果与临床资料等分别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脑血管痉挛与+405G/C和+936C/T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间关系无统计学意义;脑血管痉挛与-460C/T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间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调整相关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提示-460TT是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OR=2.323,P=0.0012,95%C11.398~3.862),此外,年龄及Hunt—Hess分级也为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结论在本研究的中国人群中,VEGF-460T/T多态性为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但并非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单核苷酸多态性 脑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超急性期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胡海菁 陈旭 +4 位作者 李春芳 李良 罗志坤 林小慧 杜丽云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8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超急性期诊疗中的作用、评价MSCTA在SAH患者病因诊断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CT平扫及腰穿明确诊断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8例患者,在超急性期(24h内)行多排螺旋C...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超急性期诊疗中的作用、评价MSCTA在SAH患者病因诊断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CT平扫及腰穿明确诊断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8例患者,在超急性期(24h内)行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与DSA全脑动脉造影检查比较。结果48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34例,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动静脉畸型(AVM)7例,显示畸形血管团的部位、大小、供血动脉来源,引流静脉的分支情况,空间立体结构清晰。颈内动脉海绵窦瘘(ICCF)1例,显示扩张的海绵窦大小、形态、范围及纡曲的引流静脉,可显示ICCF的瘘口;静脉性血管畸形(CVM)3例;不明原因3例。对脑血管病的检出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100%。结论MSCTA是简单、快速、无创、安全、可靠的脑血管成像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DSA检查,可作为SAH超急性期患者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洪生 赵佩林 +3 位作者 孙晓峰 刘洪泉 吕国士 王德韧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601-1604,共4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7例自发性SAH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层厚0.625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重建(SSD)、容积显示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7例自发性SAH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层厚0.625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重建(SSD)、容积显示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并对照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64排螺旋CTA共发现46例48个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14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静脉窦栓塞1例,阴性4例。64排螺旋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的空间关系;能清晰显示AVM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及引流静脉。结论64排螺旋CTA微创、快捷、可靠性高,可作为自发性SAH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期内分泌功能异常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伟光 殷利明 +2 位作者 钟德泉 赵展 王文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6-97,共2页
目的:观察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期患者内分泌异常的发生情况。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长期生存的患者发病后3、6、12个月周围静脉血中各种激素的浓度。分析内分泌异常的发生率及与恢复时间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目的:观察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期患者内分泌异常的发生情况。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长期生存的患者发病后3、6、12个月周围静脉血中各种激素的浓度。分析内分泌异常的发生率及与恢复时间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在所有40例患者中,3个月时有9例(22.5%)患者出现一种或多种激素异常,6个月时有8例(20.0%)患者出现一种或多种激素异常,12个月时仍有9例(22.5%)患者出现一种或多种激素异常。内分泌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和恢复时间无明显相关性,但随患者的Hunt分级而变化,分级越高,激素异常发生率越高。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期内分泌异常有一定的发生率,有必要对恢复期患者进行常规的内分泌激素水平检查,并用于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恢复期 内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诊断中的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畅涛 赵晓平 +2 位作者 周振国 王茂德 于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745-747,共3页
目的:对比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SAH)诊断中的价值与优势。方法:对我科2006年7月~2008年6月收治的36例s-SAH患者均进行脑CTA及DSA配对检查。结果:36例中,CTA检查阳性率为72.2%(26/36)... 目的:对比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SAH)诊断中的价值与优势。方法:对我科2006年7月~2008年6月收治的36例s-SAH患者均进行脑CTA及DSA配对检查。结果:36例中,CTA检查阳性率为72.2%(26/36);DSA检查阳性率为75.0%(27/36),两者无明显差别。其中2例多发性动脉瘤患者中,CTA扫描只检出1例,而DSA检查2例均被检出。结论:CTA扫描具有三维重建图像特征,安全、准确、快捷、经济,可作为s-SAH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必要时可根据平扫结果进一步选择扫描基线降至枕骨大孔或上移扫描范围,进而提高阳性率,为外科手术定位切除范围提供了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造影 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CTA检查阴性31例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平 杨福兵 +5 位作者 耿保伟 董劲虎 李定君 黄昌仁 陈礼刚 王海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573-1574,共2页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首次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阴性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首次CTA检查呈阴性的31例SAH患者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首次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阴性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首次CTA检查呈阴性的31例SAH患者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1例(男性12例,女性19例)中29例再次CTA检查,发现动脉瘤7例,其中3例为小脑后下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M3段动脉瘤,1例大脑前动脉A2段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P3段动脉瘤;3例颅内动脉远端显示不清晰,怀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再次CTA检查的22例阴性患者同期行DSA检查,发现前交通动脉瘤2例,均小于1.5mm;AVM3例;C5-7颈髓AVM1例;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延期MRA检查7例,发现海绵状血管瘤3例。其余14例均无阳性发现,其中1例做了2次CTA,2次DSA,2次MRA检查,仍无阳性发现。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首次CTA阴性的原因较多,为提高诊断率及避免不必要重复检查,应根据CT平片上蛛网膜下腔出血特点确定合理的进一步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大池置管控制引流速度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被引量:10
17
作者 闻林 林亮楠 +2 位作者 邹宇辉 陈宁 古林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7-238,共2页
目的研究腰大池置管匀速引流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效果,并探讨最佳引流速度。方法62例SAH病人随机分组,实验组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并予3种不同引流速度,对照组行腰穿脑脊液置换术,其它治疗相似。结果实验组脑脊液澄清... 目的研究腰大池置管匀速引流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效果,并探讨最佳引流速度。方法62例SAH病人随机分组,实验组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并予3种不同引流速度,对照组行腰穿脑脊液置换术,其它治疗相似。结果实验组脑脊液澄清时间(5.1±2.1)d、脑血管痉挛率(14%)及二次出血率(2.3%)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发生颅内感染、低颅压综合症及脑积水的概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控制引流速度在(10±1)ml/h,能有效的缩短置管时间,同时不增加血管痉挛、二次出血、颅内感染和脑积水的概率。结论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在治疗SAH的临床应用中操作简单易行,并发症少,治疗安全有效,引流速度控制为(10±1)ml/h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大池置管引流 蛛网膜下出血 引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8
作者 黄巍 周政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215-219,共5页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年发病率为6~7/10万^[1],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卒中类型。除发病初期的高病死率外,后期幸存者神经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也比较高,其中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年发病率为6~7/10万^[1],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卒中类型。除发病初期的高病死率外,后期幸存者神经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也比较高,其中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作为SAH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30%~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冯勋刚 郑俊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920-1921,共2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不同病因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检出率。方法对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为自发性SAH的180例患者行DSA检查,并对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80例患者经DSA检查诊断为颅内动脉瘤142例,脑动静脉畸形8例,...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不同病因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检出率。方法对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为自发性SAH的180例患者行DSA检查,并对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80例患者经DSA检查诊断为颅内动脉瘤142例,脑动静脉畸形8例,烟雾病3例,动静脉瘘3例,其中2例位于颅颈交界区,总检出率为86.67%,阴性24例。结论 DSA可以作为SAH患者病因诊断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青光眼一例
20
作者 张玉香 李斌 王耀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7期334-334,共1页
患者男,61岁.于2003年2月12日在路上行走,突然感到头痛、头晕,随后昏倒在地,约10min后清醒.醒后仍感剧烈头痛、头晕,伴喷射性呕吐,发病1 h后急诊入院.发病前无头外伤史,发病后无抽搐发作,无大小便失禁.既往无长期头痛、眼痛、视物模糊史... 患者男,61岁.于2003年2月12日在路上行走,突然感到头痛、头晕,随后昏倒在地,约10min后清醒.醒后仍感剧烈头痛、头晕,伴喷射性呕吐,发病1 h后急诊入院.发病前无头外伤史,发病后无抽搐发作,无大小便失禁.既往无长期头痛、眼痛、视物模糊史.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80次/min,血压150/90 mm Hg.神志清楚,痛苦病容,焦虑,语言流畅,全身无外伤痕迹,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眼视力正常,双瞳孔2.5:2.5 mm,光反应(+),左眼外展稍差,其他各方向运动正常,双眼无震颤,双眼底视盘边缘清楚,颜色正常,A:V为2:3,无视网膜出血,脑神经检查未见异常.颈强直,共济运动正常,无感觉障碍,锥体束征(一),克氏(Kemig)征,布氏(Brudzinski)征.CT检查显示左外侧裂池及环池高密度影.凝血时间及生化检查均正常范围.入院后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立即给予止血、降颅压、预防脑血管痉挛和神经保护药物,并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流出血性脑脊液.1 d后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未发现有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继续保守治疗,5 d后脑脊液转为淡黄色,终止腰大池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并发症 青光眼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