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主观认知的自动驾驶汽车序贯博弈类人决策
1
作者 朱冰 贾士政 +4 位作者 赵健 韩嘉懿 张培兴 宋东鉴 陈志成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2,共10页
非受控交叉路口是高动态性、强交互性的决策场景,在其中如何让自动驾驶汽车做出与熟练驾驶人类似的安全合理决策并顺利通过路口,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本文充分考虑认知与决策过程的本体主观属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序贯博弈的自动驾驶... 非受控交叉路口是高动态性、强交互性的决策场景,在其中如何让自动驾驶汽车做出与熟练驾驶人类似的安全合理决策并顺利通过路口,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本文充分考虑认知与决策过程的本体主观属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序贯博弈的自动驾驶汽车交互式类人决策方法。首先,从通行时效、空间裕度、驾乘体验和行驶安全多个维度深度挖掘了多目标驾驶诱因,进而建立了个性化和类人化驾驶特质嵌入的博弈决策模型,并匹配不同驾驶模式类型的驾乘人员群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仿人类逻辑的自视角决策方案和序贯优先度的概念,以实现滚动逐阶博弈决策的序贯模式自演化;最后,通过多组对比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交互式类人决策方法能够以持续交互的方式化解潜在冲突并处理安全决策问题,同时提升了自动驾驶汽车个性决策的自然化和类人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汽车 类人决策 序贯博弈 主观认知 非受控交叉路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自动驾驶汽车的多阶城市影响综述
2
作者 钟绍鹏 刘骜 +4 位作者 翟君诺 范美含 李茜瑶 林原 李振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4-118,共15页
为深入理解共享自动驾驶汽车(SAVs)的引入对城市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推动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围绕SAVs的多阶影响进行了全面回顾和系统分析,旨在总结以往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综述结果表明,现有... 为深入理解共享自动驾驶汽车(SAVs)的引入对城市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推动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围绕SAVs的多阶影响进行了全面回顾和系统分析,旨在总结以往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综述结果表明,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SAVs对交通系统的短期影响,包括对居民出行行为与道路交通流等方面的探讨;然而,对于SAVs的长期影响,特别是对城市可达性、环境与能源的研究相对较少。与此同时,尽管已有研究揭示了SAVs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例如对环境或可达性的潜在不利影响,但鲜有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发展策略。此外,在研究方法方面,现有研究主要依赖定性分析或独立的交通需求模型进行推演和模拟,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应开发土地利用与交通整合模型,并将其与数据驱动的方法相结合,以更精确、全面和系统地刻画SAVs引入对城市土地利用、环境与能源的长期(负面)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和应对措施,以优化SAVs的应用效果,减少其潜在负面影响,推动城市交通系统向高效、智能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共享自动驾驶汽车 土地利用与交通 城市影响 可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车交互机理的自动驾驶汽车多模态外显界面研究
3
作者 张志杰 陆丽丽 +1 位作者 蒋嘉璇 王呈璋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60-168,共9页
目的为探索行人与自动驾驶汽车交互时自动驾驶汽车外显界面、道路交通环境,以及个体特征对行人过街决策时间的影响,并确定最优的外显界面呈现形式。方法利用Unity3D构建人车交互实验场景,招募志愿者参与模拟实验,收集行人在不同条件下... 目的为探索行人与自动驾驶汽车交互时自动驾驶汽车外显界面、道路交通环境,以及个体特征对行人过街决策时间的影响,并确定最优的外显界面呈现形式。方法利用Unity3D构建人车交互实验场景,招募志愿者参与模拟实验,收集行人在不同条件下的过街决策时间和行为数据,并利用生存分析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模态(视觉+听觉+物理)eHMI显著减少了行人的过街决策时间,其过街效率比单一物理模态界面提升了3.907倍;行人年龄与决策时间成正比,相较于青年人群,中年人的过街效率为青年人的0.532倍,而老年人的过街效率进一步降至青年人的0.316倍;此外,车辆从近车道驶近时也会显著缩短行人的决策时间,当车辆从远车道驶来时,行人的过街效率仅为车辆从近车道驶入时的70.1%。结论性别对行人过街决策时间无显著影响;自动驾驶汽车外显界面、行人年龄及车辆驶近车道等因素对行人过街决策时间具有显著影响;行人在面对视觉+听觉+物理信息的外显界面时过街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汽车 人车交互 外显界面 过街决策时间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驾驶汽车爬坡模拟试验台研究与设计
4
作者 黄万友 金晓悦 +1 位作者 褚瑞霞 朱佩东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9-324,共6页
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凸显了复杂和极端条件下驾驶安全性和动力性的重要性。然而,现有的试验台仅适用于自动驾驶汽车在水平路面的检测,无法模拟车辆实际爬坡的场景。因此,以自动驾驶汽车为研究对象、城... 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凸显了复杂和极端条件下驾驶安全性和动力性的重要性。然而,现有的试验台仅适用于自动驾驶汽车在水平路面的检测,无法模拟车辆实际爬坡的场景。因此,以自动驾驶汽车为研究对象、城市典型道路为测试场景,研究设计适用于多场景的爬坡模拟试验台:(1)借助仿真软件CarSim,进行了车辆模型搭建和城市典型道路场景搭建。通过自动驾驶汽车在坡度为±2、±4、±6、±8%的场景仿真分析,得出俯仰运动的最大俯仰角速度约为0.681rad/s;(2)综合分析仿真结果和汽车行驶状态,选择合适的试验台部件,设计出爬坡模拟试验台的机械结构和测控系统;(3)为验证模拟试验台的有效性,车辆在试验台上进行爬坡停车让行工况测试。结果表明:爬坡模拟试验台可以高效、准确地模拟自动驾驶汽车的爬坡行驶状态,测试误差为4.14%,满足车辆行驶状态模拟的精度要求,证明了该试验台的有效性。开发的爬坡模拟试验台,可为自动驾驶汽车研发和安全检测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测试试验台 自动驾驶汽车 仿真模拟 爬坡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创新模式、网络嵌入与协同创新绩效——基于中国自动驾驶汽车产业的fsQCA研究
5
作者 周菲 刘颖琦 Ari Kokko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43-53,共11页
自动驾驶汽车在推动全球汽车产业颠覆性变革的同时,其技术前沿性、复杂性、跨学科性等特征使得跨界融合和协同创新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协同创新模式高度影响协同创新效果。利用专利工具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结合自动驾驶协同创... 自动驾驶汽车在推动全球汽车产业颠覆性变革的同时,其技术前沿性、复杂性、跨学科性等特征使得跨界融合和协同创新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协同创新模式高度影响协同创新效果。利用专利工具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结合自动驾驶协同创新网络创新主体类型及其合作关系,将中国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协同创新模式划分为四大类:亲缘型、地缘型、业缘型和混合型。同时,不同协同创新网络存在不同的网络嵌入特征,与协同创新模式共同影响协同创新绩效。为研究自动驾驶产业协同创新模式和网络嵌入特征组态匹配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利用fsQCA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可将实现自动驾驶汽车产业高协同创新绩效和低协同创新绩效的协同创新模式分别概括为4类,其中亲缘型和亲缘地缘混合型协同创新模式对于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协同创新影响最大,且目前业缘型模式难以产生较高的协同创新绩效,而低协同创新绩效路径存在业缘关系占比较高等显著特征。基于此,对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提出4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汽车 协同创新 网络嵌入 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光照场景下的自动驾驶汽车行人检测 被引量:1
6
作者 宋建坤 孙扬 李韵鹏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07,188,共7页
针对在低光照或光照条件变化剧烈的场景下行人检测易出现漏检、定位不准问题,提出基于图像增强(EnlightenGAN)与YOLOv5联合学习的行人检测方法,该方法中的特征提取网络可以学习到经过对抗神经网络增强模块重构的图像结构细节和颜色特征... 针对在低光照或光照条件变化剧烈的场景下行人检测易出现漏检、定位不准问题,提出基于图像增强(EnlightenGAN)与YOLOv5联合学习的行人检测方法,该方法中的特征提取网络可以学习到经过对抗神经网络增强模块重构的图像结构细节和颜色特征。采用平滑处理后的相对熵损失函数作为YOLOv5的置信度损失,以提升网络的泛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图像增强与YOLOv5联合学习的方法在自制的复杂光照场景行人数据集上有效降低不同光照对检测行人的敏感性,精确率达到87.58%;在Caltech数据集上改进YOLOv5损失后收敛加快且检测精确率提升1.73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人检测 自动驾驶汽车 图像增强 YOLOv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并行行为树架构的自动驾驶汽车行为控制技术研究
7
作者 袁健钞 杨硕 +1 位作者 张琪 李革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42-1554,共13页
针对传统串行行为树在自动驾驶汽车控制中高碰撞率和低效率问题,探讨了基于改进并行行为树架构的解决方案以实现安全行为控制。提出了动态路况下的安全行为控制策略,并构建了观察、决策、移动的行为模型及其时序约束关系;提出了一种改... 针对传统串行行为树在自动驾驶汽车控制中高碰撞率和低效率问题,探讨了基于改进并行行为树架构的解决方案以实现安全行为控制。提出了动态路况下的安全行为控制策略,并构建了观察、决策、移动的行为模型及其时序约束关系;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并行行为树控制架构,通过并行控制节点实现行为的并行执行与实时交互,提升决策控制的实时性。结果表明:与传统串行行为树相比,并行行为树架构将碰撞率降低了23%,平均速度提高了5.4%,响应时间减少了56.6%;与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架构相比,碰撞率降低了2%,平均速度提升了1.6%,响应时间减少了1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汽车 行为树控制架构 并行控制节点 安全行为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自动驾驶汽车法律规制的基本构想
8
作者 郑飞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6-200,共15页
当前,我国处于自动驾驶汽车大规模应用的前夜,但相关法律体系所呈现的分散化、碎片化特征,使之难以应对自动驾驶汽车规模化应用中的诸多挑战。因此,亟待建立具有前瞻性、统筹性和体系性的自动驾驶汽车法律框架。我国自动驾驶汽车立法应... 当前,我国处于自动驾驶汽车大规模应用的前夜,但相关法律体系所呈现的分散化、碎片化特征,使之难以应对自动驾驶汽车规模化应用中的诸多挑战。因此,亟待建立具有前瞻性、统筹性和体系性的自动驾驶汽车法律框架。我国自动驾驶汽车立法应将风险预防、技术中立等理念贯穿始终,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个大局,在充分考察、比较以英国为代表的专门立法模式和以美国、日本与德国为代表的分散立法模式基础上,以近期分散立法、中远期专门立法的基本路径稳步发展。理想中的中国《自动驾驶汽车法》应包括总则编、功能编和责任编三大编。总则编以总纲形式统领全局,明确法律价值取向,引申相关总体原则,确定任务目标,决定具体规范的展开路径;功能编的主要任务在于分解总则编所确立的任务目标,赋予自动驾驶法律关系各方相应的权利义务,保障总目标的实现;责任编则分别通过自动驾驶交通事故责任规范和法定义务违反的责任规范,确定交通违法和事故处理机制,明确交通事故分级处理规则和责任分级划分,并为功能编提供强制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汽车 专门立法 分散立法 立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驾驶汽车“电车难题”伦理困境的刑法解答
9
作者 魏超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146,共17页
目前的科技无法完全避免自动驾驶汽车“电车难题”的发生,必须在其上路前便预设碰撞程序。个性化伦理设定不但会造成“囚徒困境”,而且会动摇民众对法律的信心,故有必要依照法律规范制定相应决策。乘客作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受益者,与险情... 目前的科技无法完全避免自动驾驶汽车“电车难题”的发生,必须在其上路前便预设碰撞程序。个性化伦理设定不但会造成“囚徒困境”,而且会动摇民众对法律的信心,故有必要依照法律规范制定相应决策。乘客作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受益者,与险情存在因果关系,并非置身事外的中立者,不具备法律上优先保护之理由。保全多数人的功利主义与掺杂多种计算方式的综合考量理论在本质上均属于“为生命定价”之行为,忽略了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存在侵犯人性尊严之嫌疑,同样不足取。在现代社会,原则上应当由个体自行承担风险,故不应为自动驾驶汽车设置对生命的紧急避险程序,仅应当配置减速程序以减轻其遭受的撞击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汽车 电车难题 紧急避险 功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驾驶汽车交通肇事的刑事责任探析
10
作者 黄佳乐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5-38,共4页
自动驾驶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驾驶模式产生了深刻变革,并对刑法领域中的罪名认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立法的滞后性使得自动驾驶汽车对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产生冲击。通过产品犯罪、重大责任事故罪追究汽车生产者责任亦存在认定难题。... 自动驾驶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驾驶模式产生了深刻变革,并对刑法领域中的罪名认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立法的滞后性使得自动驾驶汽车对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产生冲击。通过产品犯罪、重大责任事故罪追究汽车生产者责任亦存在认定难题。应从责任主体区分的角度出发,对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黑客追究刑事责任,明确特定条件下驾驶人的交通肇事责任,增强相关主体的注意义务,并引入“被允许的危险”理论以免除汽车制造商在可预见风险外的过失责任,希冀平衡公共安全与技术创新之关系,确保刑法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汽车 交通肇事 注意义务 被允许的危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sGAN的自动驾驶汽车高速公路变道切入测试场景自动生成算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宇 徐志刚 +2 位作者 赵祥模 王润民 曲小波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88,共13页
前方相邻车道车辆变道切入自动驾驶车辆所在车道是典型的高速公路自动驾驶高风险场景,在实际高速公路上进行该类场景的复现测试存在非常高的安全风险,虚拟仿真测试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为自动生成批量化的高保真高速公路变道切... 前方相邻车道车辆变道切入自动驾驶车辆所在车道是典型的高速公路自动驾驶高风险场景,在实际高速公路上进行该类场景的复现测试存在非常高的安全风险,虚拟仿真测试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为自动生成批量化的高保真高速公路变道切入测试场景,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序列生成对抗网络(TsGAN)的自动驾驶汽车高速公路变道切入测试场景自动生成算法。该算法以变道切入时刻两车的车头时距和侧向时距为场景危险程度评价指标,从高速公路真实轨迹数据集highD中提取4类不同危险程度的2853个变道切入场景实例,基于TsGAN构建变道切入测试场景生成模型,并利用所提取的真实轨迹数据训练模型;其后,采用所构建的模型生成前车变道轨迹和测试车变道切入时刻前的运行轨迹,通过比较所生成的变道轨迹与真实轨迹之间的分布相似性、频谱误差,验证所生成的轨迹的真实性。该文还分析了所生成的场景中变道切入时刻两车的运动关系及轨迹参数分布,检验了自动生成的场景在自然场景中的覆盖度。结果显示:从轨迹关键参数的分布来看,TsGAN模型生成的变道轨迹与真实轨迹的平均相似度达79.7%,平均频谱误差小于8%,落在最相似真实轨迹缓冲区的轨迹超过83.2%,表明所生成的轨迹具有高真实性;与所采集的真实场景相比,所生成的场景实例覆盖范围更大,在参数区间内分布更均匀,变道切入时刻前方变道车辆与测试车的车头时距和侧向时距分别降低了17.83%和16.37%(平均值),车辆轨迹参数分布区间平均增长了19.44%,表明所生成的场景在自然场景中具有较高的覆盖度;所提出的基于TsGAN的场景生成模型可模拟4种不同危险程度的变道切入测试场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自动驾驶汽车 变道切入 虚拟测试场景 生成对抗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驾驶汽车避撞极限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国栋 刘立 +3 位作者 孟宇 杜海平 白国星 顾青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5-994,共10页
精确计算不同避撞控制策略的极限避撞距离是自动驾驶汽车避撞决策与控制的基础。为厘清差动制动控制对避撞距离的影响,探究转向和差动制动集成控制的极限避撞能力,提高极限避撞距离的计算精度,本研究基于非线性车辆集成动力学和最优控... 精确计算不同避撞控制策略的极限避撞距离是自动驾驶汽车避撞决策与控制的基础。为厘清差动制动控制对避撞距离的影响,探究转向和差动制动集成控制的极限避撞能力,提高极限避撞距离的计算精度,本研究基于非线性车辆集成动力学和最优控制理论提出一种自动驾驶汽车极限避撞距离计算方法。首先,建立了非线性7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和复合滑移工况的Pacejka轮胎模型。进一步地,基于上述模型构建了极限避撞距离求解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最优控制问题。然后,设计了高斯伪谱法将最优控制问题转化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并求解。最后,分析了转向控制、制动控制、转向和制动集成控制、转向和差动制动集成控制的极限避撞距离,并与基于质点模型计算和CarSim测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转向和差动制动集成控制能够进一步减少自动驾驶汽车的避撞距离,显著提高其避撞能力;本研究所提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极限避撞距离的计算精度和避撞决策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汽车 车辆集成动力学 避撞控制 避撞极限 高斯伪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座椅旋转策略的自动驾驶汽车侧面碰撞乘员损伤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武和全 王海涛 胡林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12-322,共11页
在自动驾驶中,乘员座椅角度可以自由调节,车内空间更加宽敞,为了提高不同座椅靠背角度乘员侧面碰撞安全性,提出先将乘员座椅朝向旋转至与碰撞方向呈180°后碰撞的策略,探讨在不同座椅靠背角度下乘员在旋转后碰撞的损伤情况,讨论该... 在自动驾驶中,乘员座椅角度可以自由调节,车内空间更加宽敞,为了提高不同座椅靠背角度乘员侧面碰撞安全性,提出先将乘员座椅朝向旋转至与碰撞方向呈180°后碰撞的策略,探讨在不同座椅靠背角度下乘员在旋转后碰撞的损伤情况,讨论该策略的适用性。通过仿真试验探讨了不同碰撞场景下座椅靠背角度、碰撞时刻延迟等因素对乘员运动学响应和损伤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侧面碰撞仿真试验中,座椅靠背角度为100°和120°的乘员上半身存在身体和其他乘员或汽车部件二次碰撞接触风险。在不同靠背角度座椅旋转后碰撞策略中,通过调整碰撞时刻延迟时间能够有效减少乘员头部的偏移和损伤风险。通过模拟座椅在200 ms内旋转90°后碰撞的试验,发现该策略并未给乘员造成额外损伤,乘员内脏应变均未超过损伤阈值,并在不同靠背角度下呈现相对较低的综合损伤风险。座椅靠背角度的差异对乘员运动响应产生显著影响。先旋转至180°座椅朝向后再碰撞的策略能够有效降低乘员在侧面碰撞时的横向偏移,减少与其他乘员或车内其他部件接触的损伤风险,提高自动驾驶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工程 主动安全策略 自动驾驶汽车 不同姿态 侧面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坐姿乘员在自动驾驶汽车碰撞中的损伤仿真实验 被引量:2
14
作者 武和全 李羿辉 +1 位作者 刘瑾 张申奥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4-491,共8页
为研究不同坐姿乘员在自动驾驶汽车中的碰撞安全性,筛选了7种具有代表性的乘员姿态(包括头部、上肢和躯干的变化)进行正面碰撞的仿真实验,对其乘员运动学和所受载荷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其姿态对乘员碰撞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面碰... 为研究不同坐姿乘员在自动驾驶汽车中的碰撞安全性,筛选了7种具有代表性的乘员姿态(包括头部、上肢和躯干的变化)进行正面碰撞的仿真实验,对其乘员运动学和所受载荷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其姿态对乘员碰撞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面碰撞仿真实验中,倚靠姿态乘员的综合损伤风险与其他姿态相比更高,较交谈姿态,倚靠姿态乘员胸部压缩量增大了45.5%,肋骨骨折严重,内脏器官应变提高了48.8%,左倾姿态乘员损伤风险则明显降低,其头部损伤风险减少了49.1%,胸部损伤降低了14.4%。基于此,提出乘员在碰撞前可通过调整自身姿态来规避部分损伤的策略,以提高乘员在自动驾驶汽车中的碰撞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汽车 正面碰撞 仿真实验 乘员损伤风险 乘员非标坐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确定性环境下的自动驾驶汽车行为决策方法 被引量:4
15
作者 付新科 蔡英凤 +2 位作者 陈龙 王海 刘擎超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221,259,共12页
在真实驾驶环境中,由于感知数据的噪声和其他交通参与者难以预测的行为意图,自动驾驶汽车如何在高度交互的复杂驾驶环境中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做出合理的决策,是当前决策规划系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不确定性环境... 在真实驾驶环境中,由于感知数据的噪声和其他交通参与者难以预测的行为意图,自动驾驶汽车如何在高度交互的复杂驾驶环境中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做出合理的决策,是当前决策规划系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不确定性环境下的自动驾驶汽车行为决策方法,为消除不确定性的影响,将行为决策过程转化为部分可观察马尔可夫决策过程(POMDP)。同时为解决POMDP模型计算复杂度过高的问题,首次将复杂网络理论应用于自动驾驶汽车周围微观的驾驶环境,对自动驾驶汽车驾驶环境进行动态建模,实现了车辆节点间交互关系的有效刻画,并对重要车辆节点进行科学筛选,用于指导自车的行为决策,实现对关键车辆节点的精准识别和决策空间的剪枝。在仿真环境中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最先进的行为决策方法相比,所提出的方法拥有更高的计算效率,且拥有更好的性能和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汽车 行为决策 部分可观察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复杂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侧倾和输入饱和的自动驾驶汽车鲁棒多维切换路径跟踪控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锋威 殷国栋 +4 位作者 徐利伟 采国顺 沈利霖 王磊 朱壮瑞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1-1282,共12页
为解决自动驾驶路径跟踪控制中的侧倾稳定和执行器饱和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鲁棒多维切换H∞路径跟踪控制方法以平衡控制器设计难度与控制性能.首先,基于M3D切换系统框架和侧向载荷转移率,构建了工况随动的路径跟踪控制模型;其次,采用鲁棒... 为解决自动驾驶路径跟踪控制中的侧倾稳定和执行器饱和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鲁棒多维切换H∞路径跟踪控制方法以平衡控制器设计难度与控制性能.首先,基于M3D切换系统框架和侧向载荷转移率,构建了工况随动的路径跟踪控制模型;其次,采用鲁棒不变集理论和辅助反馈矩阵方法处理输入饱和的非线性问题,设计了一种鲁棒M3D切换控制器;最后,在多项式二次Lyapunov函数和M3D切换系统理论框架下,给出了保证跟踪系统闭环渐近稳定的判据.在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环境下,对所提方法的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相比于现有的MPC控制方法,路径跟踪性能提升19.4%,侧倾稳定性能提升23.4%,能够保证车辆在高速大转向等极端工况下具备良好的路径跟踪性能和侧倾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汽车 路径跟踪控制 切换系统 侧倾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驾驶汽车犯罪的归责与归因 被引量:11
17
作者 彭文华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自动驾驶汽车犯罪的归责与归因,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助力驾驶自动化技术开发与运用的重要保障。对自动驾驶汽车犯罪进行刑事归责的理论依据,主要有风险分配理论、共享理论和道德理性论。自动驾驶汽车犯罪的刑事责任可分为工具责任、辅助驾... 自动驾驶汽车犯罪的归责与归因,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助力驾驶自动化技术开发与运用的重要保障。对自动驾驶汽车犯罪进行刑事归责的理论依据,主要有风险分配理论、共享理论和道德理性论。自动驾驶汽车犯罪的刑事责任可分为工具责任、辅助驾驶责任和代理责任,其归责模式主要包括严格责任模式和过失责任模式。自动驾驶汽车犯罪的特殊主体包括制造商、用户、车主、智能网络及大数据信息提供者以及辅助驾驶人等,不同责任主体的注意义务的内容和来源有所不同,因而对其归责亦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汽车 智能犯罪 严格责任 过失责任 注意义务 归责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智体的自动驾驶汽车停车空载收费策略
18
作者 黎文皓 季彦婕 +2 位作者 吴浩 贾叶雯 张水潮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59-1670,共12页
为了制订自动驾驶车辆(AV)停车需求管理方案,搭建多智能体停车模拟框架,提出2种空载行驶收费策略:基于行驶距离的静态收费和基于道路拥堵水平的动态收费,研究费率计算方法.建立空载行驶收费策略下停车场停车、居住地停车及持续空载巡航... 为了制订自动驾驶车辆(AV)停车需求管理方案,搭建多智能体停车模拟框架,提出2种空载行驶收费策略:基于行驶距离的静态收费和基于道路拥堵水平的动态收费,研究费率计算方法.建立空载行驶收费策略下停车场停车、居住地停车及持续空载巡航3种停车模式的成本函数,使用logit模型描述不同停车模式下的选择行为.利用Simulation of urban mobility(SUMO),以南宁市主城区为例开展大规模路网下的仿真实验,研究2种策略下的AV停车行为及路网运行状态变化.仿真结果表明,静态收费策略和动态收费策略下的AV空载行驶里程分别减少了20.16%和10.85%,车辆总延误分别降低了39.80%和43.52%;动态收费策略能够灵活地根据路况变化进行实时调整,路网运行效率提升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停车空载收费 自动驾驶汽车 多智能体模拟 SUM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 被引量:1
19
作者 沈小军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97,共14页
在完全和高度自动驾驶阶段,使用者因对机动车的运行无法施加影响,已经成为机动车责任保险的第三者,而非被保险人。在有条件自动驾驶阶段,使用者对系统发出动态驾驶任务接管请求负有适当干预的义务,这一过错责任仍然受到机动车责任保险... 在完全和高度自动驾驶阶段,使用者因对机动车的运行无法施加影响,已经成为机动车责任保险的第三者,而非被保险人。在有条件自动驾驶阶段,使用者对系统发出动态驾驶任务接管请求负有适当干预的义务,这一过错责任仍然受到机动车责任保险的保障。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引入抽象的保有人作为事故责任主体,机动车责任保险应为保有人和生产者提供保险保障。除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内的保险给付外,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保障范围内的自动驾驶汽车事故也应当适用无过错责任。交强险的责任限额和分项限额限制了受害人的救济,在引入最低投保金额并统一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后,保险给付应回归完全赔偿原则。为强化对受害人的保护,保险人向其主张保险内部关系的抗辩应受到限制,并可在赔付受害人后向生产者或其保险人追偿,但驾驶行为存在缺陷不再是向被保险人行使追偿权的事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 机动车责任保险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 受害人保护 追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预测控制的自动驾驶汽车运动路径仿真研究
20
作者 张宏涛 刘文斌 +2 位作者 信俊昌 罗聪明 王天生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732,738,共6页
为了提高自动驾驶汽车控制系统响应速度,降低其运动路径跟踪误差,设计了模糊预测控制方法,并对汽车运动路径跟踪效果进行了仿真。给出了4轮汽车平面简图模型,建立了汽车动力学方程式。设计了汽车运动路径的离散线性化预测模型,引用模糊... 为了提高自动驾驶汽车控制系统响应速度,降低其运动路径跟踪误差,设计了模糊预测控制方法,并对汽车运动路径跟踪效果进行了仿真。给出了4轮汽车平面简图模型,建立了汽车动力学方程式。设计了汽车运动路径的离散线性化预测模型,引用模糊逻辑控制器对模型预测进行在线调整和优化,使汽车控制系统具有更好的抗外界干扰能力,从而得到汽车运动路径的最优轨迹。设定汽车目标运动路径,利用Matlab软件对汽车横向位移误差、横向加速度、航向角误差和航向角速度进行仿真,比较模型预测控制和模糊预测控制的输出效果。结果显示:采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自动驾驶汽车响应速度较慢,横向位移和航向角跟踪误差较大,横向加速度和航向角速度变化较大。采用模糊预测控制方法,自动驾驶汽车响应速度较快,横向位移和航向角跟踪误差较小,横向加速度和航向角速度变化较小。自动驾驶汽车采用模糊预测控制方法,具有较好的响应速度和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动驾驶汽车运动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汽车 模型预测控制 模糊控制 误差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