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车载自动迫击炮的炮口动态仿真 被引量:5
1
作者 杨军荣 杨国来 陈运生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48-652,共5页
结合某车载自动迫击炮的特点,建立了考虑自动机运动的全炮动力学模型,通过连发射击炮口动态仿真,分析了炮口偏离理想位置的情况及其对射击密集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四连发射击时,炮口在30 mm×50 mm范围内移动及-0.4°~1.5&#... 结合某车载自动迫击炮的特点,建立了考虑自动机运动的全炮动力学模型,通过连发射击炮口动态仿真,分析了炮口偏离理想位置的情况及其对射击密集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四连发射击时,炮口在30 mm×50 mm范围内移动及-0.4°~1.5°以内转动,其运动规律为周期振动,由于最大振幅出现的时刻离弹丸出炮口的时刻有一定时间间隔,因此炮口运动对射击密集度造成的影响较小.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图全面预测了炮口运动在高低射界及方向射界内的变化趋势,以及对射击密集度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有关改进建议,为该武器系统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载自动迫击炮 自动 动力学模型 炮口动态仿真 射击密集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自动迫击炮发射动力学的仿真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国来 杨军荣 陈运生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9-472,477,共5页
该文研究某自动迫击炮发射时的动力学仿真问题。在分析该火炮发射特点的基础上 ,把火炮系统简化成 3个刚体和一个弹性体组成的多体系统 ,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重点考虑后坐部分变质量、多体动力学方程与内弹道方程的耦合等因素。通... 该文研究某自动迫击炮发射时的动力学仿真问题。在分析该火炮发射特点的基础上 ,把火炮系统简化成 3个刚体和一个弹性体组成的多体系统 ,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重点考虑后坐部分变质量、多体动力学方程与内弹道方程的耦合等因素。通过数值仿真计算 ,获得了火炮连发时的运动受力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迫击炮 仿真 内弹道 动力学 变质量 发射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迫击炮炮闩浮动及内弹道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军荣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9-52,共4页
从分析自动迫击炮射击过程中浮动炮闩运动和内弹道特点入手,给出其内弹道基本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动迫击炮射击过程中浮动炮闩内弹道分析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并对某82mm自动迫击炮进行计算,分析了浮动炮闩的运动规律与膛压变化规... 从分析自动迫击炮射击过程中浮动炮闩运动和内弹道特点入手,给出其内弹道基本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动迫击炮射击过程中浮动炮闩内弹道分析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并对某82mm自动迫击炮进行计算,分析了浮动炮闩的运动规律与膛压变化规律及炮弹初速大小的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迫击炮 浮动炮闩 内弹道 运动分析 膛压 炮弹初速 82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迫击炮的供输弹方式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军荣 何永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0-44,共5页
分析了俄罗斯的“矢车菊”82 mm自动追击炮的供输弹方式及其技术特征,进而指出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自动迫击炮的供输弹方式及技术方案,最后对其可行性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自动迫击炮 供输弹方式 技术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矢车菊”82mm自动迫击炮自动机技术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军荣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3-49,共7页
主要介绍和分析了俄罗斯的“矢车菊”82 mm自动迫击炮的自动机工作原理、供输弹方式、各主要机构的特点及动作原理、自动机工作循环图,并进一步归纳和分析了它的技术特点。
关键词 自动迫击炮 自动机工作原理 供输弹方式 机构特点 技术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孔迫击炮内弹道与后坐阻力匹配性研究
6
作者 张晋杰 李强 谭庆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4-49,共6页
为了提高自动迫击炮的勤务性和火力灵活性,并使其易于无人化和智能化改造,提出了一种新型开孔迫击炮。建立了变开孔迫击炮的内弹道数学模型,并以某传统迫击炮的若干初速分级为目标,分别得出了所需的开孔面积及其内弹道诸元。设计了可变... 为了提高自动迫击炮的勤务性和火力灵活性,并使其易于无人化和智能化改造,提出了一种新型开孔迫击炮。建立了变开孔迫击炮的内弹道数学模型,并以某传统迫击炮的若干初速分级为目标,分别得出了所需的开孔面积及其内弹道诸元。设计了可变后坐阻力制退复进机,其摩擦阻尼器可调节后坐阻力的大小,用于匹配变开孔迫击炮在不同开孔面积情况下的内弹道特性。在不同开孔面积情况下,进行了前冲击发式可变后坐阻力变开孔迫击炮的单发及连发射击时的动力学数值计算,并分析了炮闩的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变开孔迫击炮可以仅通过改变开孔大小实现变初速发射;与变开孔迫击炮内弹道特性合理匹配的可变后坐阻力制退复进机可以保证可靠的自动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开孔 内弹道 可变后坐阻力 前冲击发 自动迫击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