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像参数对多层螺旋CT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志伟 罗天友 +4 位作者 欧阳羽 曾勇明 胡志华 李信友 陆云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97-1101,共5页
目的:探讨成像参数对多层螺旋CT自动管电流调制(Automatic tube current modulation,ATCM)技术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 ATCM技术扫描辐射等效仿真人体模。变换定位像采集参数:球管角度,管电流和管电压;变换螺旋... 目的:探讨成像参数对多层螺旋CT自动管电流调制(Automatic tube current modulation,ATCM)技术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 ATCM技术扫描辐射等效仿真人体模。变换定位像采集参数:球管角度,管电流和管电压;变换螺旋扫描采集参数: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螺距,探测器准直方式和管电压。比较不同成像参数下的管电流、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和图像噪声。结果:90°侧位定位像比0°正位定位像的CTDIvol高28.45%。随着定位像的管电流和管电压的增加,CTDIvol有一定的降低。图像噪声随NI的增加而增大,CTDIvol随着NI的增加而减小。螺距、探测器准直和管电压变化时图像噪声基本保持不变。螺距=0.938时CTDIvol最大,当螺距从0.562增大到0.938时CTDIvol增加约6.44%;当螺距从0.938增大到1.375和1.750时,CTDIvol分别减少11.67%和23.05%。宽且厚的探测器准直方式,X线剂量利用效率高和辐射剂量低。随着管电压的升高,CTDIvol逐渐减小。结论:定位像参数必须标准化才能保证ATCM技术发挥其功效;合理选择成像参数才能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 仿真人体模 成像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腹部CT低剂量应用 被引量:36
2
作者 马宇 周智鹏 邱维加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 探讨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ASIR)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腹部低剂量的应用.资料与方法 150例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A、B、C组,每组各50例,采用自动毫安扫描技术行腹部CT检查,3组预设噪声指数(NI)分别为8、10、11,... 目的 探讨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ASIR)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腹部低剂量的应用.资料与方法 150例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A、B、C组,每组各50例,采用自动毫安扫描技术行腹部CT检查,3组预设噪声指数(NI)分别为8、10、11,并采用ASIR为30%、40%、50%进行重建,分别记为A1、A2、A3、B1、B2、B3、C1、C2、C3.计算各组有效剂量(ED),由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图像质量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A组有效剂量为(5.74±1.45) mSv,B组为(3.35±1.35) mSv,C组为(2.57±1.71) mSv.除A1与B3、B1与C3组间图像噪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图像噪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9.240~179.444,P<0.05).A3图像噪声值最低,图像质量评分最高(4.43±0.50)分,C1图像噪声值最高,图像质量评分最低(3.66±0.64)分.结论 ASIR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腹部检查者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迭代重建算法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颈部64层螺旋CT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志伟 罗天友 +2 位作者 曾勇明 吕发金 陆云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8-140,共3页
目的评价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在颈部CT检查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控制中的价值。方法将90例接受颈部CT检查患者随机平均分成3组:固定管电流组,ATCM1组(噪声指数NI=8)和ATCM2组(NI=10),采用5分法评价图像诊断质量,并记录容积CT剂... 目的评价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在颈部CT检查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控制中的价值。方法将90例接受颈部CT检查患者随机平均分成3组:固定管电流组,ATCM1组(噪声指数NI=8)和ATCM2组(NI=10),采用5分法评价图像诊断质量,并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mA及客观噪声水平。结果图像质量:上颈部ATCM组噪声高于固定组(P<0.05),但所有检查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辐射剂量:与固定管电流技术(13.4mGy)相比,管电流调制技术组CTDIvol明显降低[(9.39±2.30)mGy,(8.71±2.59)mGy,P值均<0.05]。结论与固定管电流技术相比,ATCM技术能显著降低颈部CT的辐射剂量,同时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 颈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管电流调制下不同管电压、噪声指数对体模不同体厚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彭聪 吕发金 +4 位作者 勒都晓兰 张丹 李鹏 刘丹 王筱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394-1397,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下,不同管电压、噪声指数选择对体模不同体厚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使用自制锥形体模,进行分段扫描,以实现对不同体厚患者的模拟,利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分别调整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10~20)及管电... 目的探讨使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下,不同管电压、噪声指数选择对体模不同体厚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使用自制锥形体模,进行分段扫描,以实现对不同体厚患者的模拟,利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分别调整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10~20)及管电压(80~140 kV),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ose index,CTDIvol)。结果平均体厚<126.2 mm,噪声指数10~12,管电压80 kV,CTDIvol最低,噪声指数12~20,管电压使用120 kV,CTDIvol最低,平均体厚≥126.2 mm,噪声指数在10~20,管电压使用120 kV,CTDIvol最低;并建立回归方程:CTDIvol=0.511+0.081×厚度-0.709×噪声指数+0.004×电压,对总体模型、厚度系数及噪声指数系数进行检验,P值均<0.001,对截距及电压系数进行统计学检验,P值分别为0.487、0.415。结论使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辐射剂量(CTDIvol)随扫描厚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噪声指数的增加而降低,与管电压没有明显相关性,但通过数据观察,在成人体厚范围,使用管电压120 kV,能够实现辐射剂量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 噪声指数 体厚 管电压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管电流技术联合人工智能在COVID-19肺部低剂量CT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翔 王翔 +2 位作者 杨欣 黄增发 夏文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82-1086,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肺部CT应用低剂量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CareDose)联合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系统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16例COVID-19住院患者,按3种扫描剂量模式随机分配,即常规剂量Caredose模式(管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肺部CT应用低剂量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CareDose)联合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系统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16例COVID-19住院患者,按3种扫描剂量模式随机分配,即常规剂量Caredose模式(管电流80~150 mAs,管电压120 kV)、低剂量CareDose模式(管电流21~60 mAs,管电压100 kV)和人工固定低管电流模式(管电流20 mAs,管电压100 kV),每组72例,AI独立阅片后由两位放射专家评判识别符合率。结果:低剂量CareDose模式组的图像主观评分和诊断符合率接近常规剂量CareDose组,明显优于人工固定低管电流组;低剂量CareDose模式组和人工固定低管电流模式组的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辐射剂量(ED)均显著低于常规CareDose模式组(ED分别降低66.75%、82.39%)。结论:低剂量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联合AI辅助诊断系统应用于COVID-19肺部CT,在不影响诊断筛查的前提下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辐射剂量CT扫描技术在脑动脉3D打印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冠 王金宝 +4 位作者 陈欣桐 黄伟 刘文源 曹东兵 邹明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68-1271,共4页
目的:探讨低辐射剂量CT扫描数据在脑动脉3D打印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将临床拟行脑动脉3D打印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A组(常规剂量CT扫描方案):120 kVp,350 mA和滤波反投影(FBP)算法;B组(低剂量CT扫描方案):80 k Vp,自动管电流... 目的:探讨低辐射剂量CT扫描数据在脑动脉3D打印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将临床拟行脑动脉3D打印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A组(常规剂量CT扫描方案):120 kVp,350 mA和滤波反投影(FBP)算法;B组(低剂量CT扫描方案):80 k Vp,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和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算法;2组对比剂浓度均为350 mgI/mL。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来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辐射剂量、CT DICOM数据客观评价指标及2组方案完成3D打印产物质量的主观评分。结果:A、B 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CT辐射剂量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辐射剂量[(1.30±0.47)m Sv]较A组[(4.15±0.62)m Sv]减少约68.7%。2组脑动脉3D打印结果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CT DICOM数据客观评价指标:A组的背景噪声(BN)明显高于B组(P=0.000),而A组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均低于B组(P=0.000)。结论:采用80 kVp、ATCM技术及ASIR算法的数据行脑动脉3D打印,在保证3D打印质量的同时,可以有效减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脑动脉 辐射剂量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辐射剂量CT扫描技术行肝3D建模打印的可行性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冠 黄伟 +3 位作者 刘文源 曹志强 曹东兵 邹明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8-182,共5页
目的肝3D打印技术已广泛应用,但其带来的高CT辐射剂量问题却容易被忽视。文章旨在探讨低辐射剂量CT扫描技术行肝3D建模打印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间行肝3D建模打印的患者40例。低剂量组(n=20):管电... 目的肝3D打印技术已广泛应用,但其带来的高CT辐射剂量问题却容易被忽视。文章旨在探讨低辐射剂量CT扫描技术行肝3D建模打印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间行肝3D建模打印的患者40例。低剂量组(n=20):管电压100 kVp,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及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算法;常规剂量组(n=20):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250 mA,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算法。两组均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 mgI/mL)。测量所有患者腹主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三期增强CT扫描的CT值、背景噪声(BN)、容积CT剂量指数(CTDI)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对比噪声比(CNR)及有效辐射剂量(ED)。将2组CT DICOM原始数据传至3D打印机行肝3D建模打印,对3D建模打印结果进行主观评分。结果 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CT值、BN及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CTDI、DLP及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患者ED值[(2.58±0.79)mSv]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4.02±0.2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肝3D建模打印结果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辐射剂量CT扫描技术行肝3D建模打印能够满足临床需要的同时,可明显降低患者所受的CT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建模打印 肝脏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