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6篇文章
< 1 2 1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1例 被引量:8
1
作者 陆德宾 陈兵 +3 位作者 梁自文 姜友昭 李晓艳 蔡红卫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25-1125,共1页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糖尿病足 移植 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共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附1例报告) 被引量:10
2
作者 陆化 李建勇 +3 位作者 汪承亚 朱光荣 徐卫 葛峥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3-64,共2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共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NHL)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1例确诊为NHLⅡ期A组的患者,采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750 mg/m2、阿霉素40 mg/m2、...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共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NHL)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1例确诊为NHLⅡ期A组的患者,采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750 mg/m2、阿霉素40 mg/m2、长春新碱1.4 mg/m2,第1天静滴;强的松60mg/m2,第1~5天口服)化疗4次.自体PBSC动员前取自体骨髓培养BM-MSC,扩增后计数1×107,冻存.动员方案为美罗华、环磷酰胺加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采集结果单个核细胞(MNC)2.61 ×10s/kg,CD细胞4.27×106/kg,予-80℃低温冻存.CHOP方案预处理后24h先回输自体PBSC,次日回输自体BM-MSC.结果:移植后白细胞计数(WBC)和血小板计数(BPC)低谷时间为移植后第6(+6)天和+9天,恢复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和BPC>20×109/L的时间分别为5天和1天.除口腔溃疡和皮肤感染外,无其他严重的移植相关并发症.结论:自体BM-MSC和自体PBSC共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安全可行,移植后造血重建快,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淋巴瘤 NHL 安全性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tch和Wnt信号通路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修复兔牙槽骨缺损中的表达 被引量:13
3
作者 周春梅 李淑慧 +5 位作者 温齐古丽.乃库力 于莉 袁萍 赵璐 吴佩玲 尼加提.吐尔逊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0-135,共6页
目的通过建立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修复兔拔牙窝骨缺损的动物模型,探讨Notch和Wnt信号通路在牙槽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用36只健康雄性2月龄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均于全身麻醉下微创... 目的通过建立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修复兔拔牙窝骨缺损的动物模型,探讨Notch和Wnt信号通路在牙槽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用36只健康雄性2月龄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均于全身麻醉下微创拔除下颌左侧中切牙。A组植入BMSCs-PRF复合物,B、C组分别植入单一PRF和BMSCs,D组未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术后4、8、12周(每个时间点3只动物)处死动物,立即在骨缺损同一部位取材,制作骨标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骨缺损修复过程中Notch1和Wnt3a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第4、8周,A、B、C组Notch1和Wnt3a表达均高于D组(P<0.05);第12周,D组Notch1和Wnt3a表达高于其他3组(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第4周,骨缺损区新生骨细胞Notch1和Wnt3a的表达最多,随着时间的延长,骨缺损修复完成,表达逐渐降低。结论 Notch1和Wnt3a信号分子在BMSCs复合PRF促进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均有表达,可以通过调控BMSCs的增殖与分化加速牙槽骨缺损修复的愈合过程;二者表达情况相似,有可能存在串话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CH1 WNT3A 牙槽骨缺损 骨髓充质干细胞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廖文 刘淑红 +7 位作者 张玉富 刘慧哲 李章华 赵永歧 范文红 夏仁云 罗永湘 范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9-462,517,共5页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再生室中的作用 ,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 2 4只 ,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8只 ,硅胶导管桥接右侧 13mm的坐骨神经缺损 ,A组在神经再生室内植入...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再生室中的作用 ,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 2 4只 ,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8只 ,硅胶导管桥接右侧 13mm的坐骨神经缺损 ,A组在神经再生室内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ECM (extracellularmatrix ,ECM )凝胶 ;B组植入ECM凝胶 ;C组注入生理盐水。术后 12周 ,进行大体观察及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电生理检测、神经组织学等观察。结果 A、B两组均有再生神经生成 ,但A组各项检测指标均优于B组 (P <0 0 5或 0 0 1)。结论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可以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外周神经组织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大鼠 坐骨神经 神经缺损 神经修复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缺血下肢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黄蓉 梁瑜祯 卢炳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06-710,共5页
目的干细胞移植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新方向。文中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移植对下肢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 12只新西兰兔被构建成左下肢缺血模型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于缺... 目的干细胞移植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新方向。文中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移植对下肢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 12只新西兰兔被构建成左下肢缺血模型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于缺血局部肌内注射DMEM培养基,治疗组注射体外扩增的自体BM-MSCs悬液。移植4周后,行双下肢CT动脉造影(CT angiography,CTA)、血流灌注(CT perfusion imaging,CTPI)及患肢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 1肢体缺血后的动态观察显示对照组2例出现不同程度表皮坏死、趾甲脱落,治疗组则未见坏死,且肌肉萎缩较轻。2CTA示治疗组侧支血管生成较对照组明显增多,且与已有的血管相互连接形成侧支血管网。3CTPI示治疗组血流灌注比对照组明显增加。4HE染色示治疗组毛细血管密度及毛细血管数/肌纤维数的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500±1.049)个/HP vs(3.670±0.816)个/HP,(9.68±0.56)%vs(5.87±0.86)%,P<0.01]。2组均未见微小坏死灶,治疗组也未见血肿、骨样组织或纤维瘤形成。结论自体BM-MSCs移植可促进缺血下肢血管新生,可作为效治肢体缺血性疾病的一种有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自体移植 血管新生 下肢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崔贵祥 李义召 +7 位作者 高华 朱士文 宋成忠 谢遵伟 张效霞 时庆 侯怀水 沈伯钧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3期242-245,共4页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脑外伤(TBI)、Parkinson’s病(PD)和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脊髓伤病6例,TBI3例,MS1例,PD1例,经骨髓穿刺采集白体骨髓222~350ml,分离提取M...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脑外伤(TBI)、Parkinson’s病(PD)和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脊髓伤病6例,TBI3例,MS1例,PD1例,经骨髓穿刺采集白体骨髓222~350ml,分离提取MSCs后经静脉途径和/或蛛网膜下腔内一次性或分次注射。干细胞治疗前、后对患者神经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分别进行评价。结果 自体MSCs治疗脊髓伤病6例,5例有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治疗TBI3例,2例运动功能明显改善,1例持续植物状态患者PVS评分由5分提高到8分。治疗PD和MS各1例,PD患者震颤减轻,肌张力明显降低;MS患者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症状和体征改善最早出现在治疗后2d,多数患者在治疗后2周有明显改善。MSCs移植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7/11例)、头痛(2/11例)、腹胀(1/11例);1例于蛛网膜下腔内注射时出现双下肢麻木、脑膜刺激征。结论 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TBI、PD和MS等近期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较少,但其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随访和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移植 脊髓损伤 脑外伤 多发性硬化 Parkinson's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F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牙槽骨缺损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张文丽 李淑慧 +3 位作者 陈诚 李一鸣 周晶 吴佩玲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6-339,共4页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复合自体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修复牙槽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取健康雄性2月龄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为4组:PRF+BMSCs组、PRF组、BMSCs组、空白对照组...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复合自体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修复牙槽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取健康雄性2月龄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为4组:PRF+BMSCs组、PRF组、BMSCs组、空白对照组,均在全麻下微创拔除下颌左侧中切牙。4组实验动物分别在4、8、12周处死。取其下颌骨进行牙槽骨标本测量,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结果:牙槽骨标本测量比较:4组牙槽嵴宽度、高度丧失值均存在差异(P<0.05);析因分析示PRF与BMSCs复合使用修复牙槽骨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PRF或BMSCs(P<0.05)。X线、组织学观察表明术后4、8、12周时拔牙窝骨吸收程度:PRF+BMSCs组<PRF组<BMSCs组<空白对照组,PRF+BMSCs组成骨情况均优于PRF组、BMSCs组、空白对照组。结论:PRF复合自体BMSCs可以促进牙槽骨的再生与修复,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牙槽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介导HA-TCP修复牙槽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牛玉梅 陈野 +5 位作者 李艳萍 赵尔杨 曹涛 刘会梅 王爽 姜凌云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研究成年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介导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hydroxyapatite-tricalcium phosphate,HA-TCP)修复犬牙槽骨缺损。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成年犬的MSCs,将MSCs矿化诱导为成骨样... 目的:研究成年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介导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hydroxyapatite-tricalcium phosphate,HA-TCP)修复犬牙槽骨缺损。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成年犬的MSCs,将MSCs矿化诱导为成骨样细胞后与HA-TCP支架复合。选取3只成年犬,在876︱678根分歧处分别制备长宽高均为3mm的骨缺损。左侧作为实验组,牙槽骨缺损处植入MSCs-HA-TCP复合物;右侧作为对照组,将HA-TCP植入牙槽骨缺损部位。移植后8周处死实验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实验组新生骨组织占缺损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剩余材料占缺损的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SCs介导HA-TCP修复成年犬牙槽骨缺损效果优于单纯的HA-TCP修复犬牙槽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牙槽骨缺损 HA-TCP 骨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冷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细胞增殖与凋亡和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方针强 叶钢 +3 位作者 刘永亮 周韬 易善红 邹旭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66-1170,共5页
目的:建立兔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模型,观察经肾动脉灌注移植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IRI肾脏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探讨其保护作用机制。方法:45只兔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Ⅰ组)、对照组(Ⅱ... 目的:建立兔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模型,观察经肾动脉灌注移植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IRI肾脏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探讨其保护作用机制。方法:45只兔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Ⅰ组)、对照组(Ⅱ组)和移植组(Ⅲ组)(n=15)。分离移植组兔BM-MSCs,建立肾脏IRI模型后,移植组于肾血流恢复后经肾动脉推注自体BM-MSCs,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同法推注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3、7、14d3组各随机取5只经耳缘静脉采血,检测血清肌酐(Crea)和尿素(Urea),观察肾功能情况;同时取肾组织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Bax免疫组化染色,TUNEL法检测肾脏凋亡细胞,计算Bcl-2、Bax含量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antigen index,PI)和凋亡指数(Apoptosisindex,AI)。结果:IRI后第3d移植组和对照组兔Crea和Urea均达到最高水平[移植组:(297.9±18.6)μmol/L,(19.2±1.5)mmol/L;对照组:(326.6±20.0)μmol/L,(22.6±2.6)mmol/L],以后逐渐下降,到第14d,移植组Crea和Urea分别为(224.1±19.2)μmol/L,(13.9±1.6)mmol/L;对照组Crea和Urea分别为(278.6±16.9)μmol/L,(17.4±1.0)mmol/L,各时间点移植组Crea和Ure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时间点移植组Bcl-2含量和肾小管上皮细胞PI高于对照组,Bax含量和肾小管上皮细胞AI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MSCs移植能促进肾脏I/R损伤后肾脏细胞增殖,抑制肾脏细胞凋亡,从而降低血清Crea和Ure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IRI后肾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肾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延长犬活体肝移植存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潘明新 侯外林 +4 位作者 张清军 龚独辉 程远 简国登 高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783-1786,共4页
目的探讨输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延长犬活体肝移植存活的机制。方法14只受体犬建立活体肝移植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对照组仅做活体肝移植,处理组在活体肝移植的基础上,术中输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术后观察两组犬的生存... 目的探讨输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延长犬活体肝移植存活的机制。方法14只受体犬建立活体肝移植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对照组仅做活体肝移植,处理组在活体肝移植的基础上,术中输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术后观察两组犬的生存时间、肝功能(AST、ALT)、组织病理变化及移植细胞的分化状况。结果①处理组比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1)。②肝功能变化:术后两组AST、ALT总体相比较,处理组AST、ALT水平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组织病理变化:术后两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排斥反应,且排斥程度相似。④移植细胞分化情况:输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有功能的肝样细胞分化。结论输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延长活体肝移植受体犬的存活时间;经门静脉输注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向肝样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肝移植 动物模型 骨髓充质干细胞 长期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国安 孙海燕 +5 位作者 王显良 何飞 武惠敏 刘迎春 杨秀丽 李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2-565,共4页
目的初步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后在心梗区存活并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情况,探讨MSCs经冠脉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13头巴马香猪随机分为MSCs移植组(n=7)和DMEM培养液对照组(n=6)。经髂后上棘抽... 目的初步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后在心梗区存活并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情况,探讨MSCs经冠脉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13头巴马香猪随机分为MSCs移植组(n=7)和DMEM培养液对照组(n=6)。经髂后上棘抽取骨髓,密度梯度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扩增MSCs。通过心导管介入球囊封堵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第2对角支以远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模型建立后即刻,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分别经梗死相关冠脉注入4,6-二咪基-4-联苯基吲哚(DAPI)标记过的MSCs和DMEM培养液。于心梗前、细胞移植后4周对猪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移植后4周处死动物,观察心脏大体结构,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显微结构改变。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细胞的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的表达。结果移植后4周,MSCs移植组和对照组比较射血分数(LVEF)显著提高(P<0.05),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显著减小(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对照组病变区心肌变性、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梗死区与非梗死区界限清楚,移植组梗死区与非梗死区界限不清,且在梗死区中可见部分排列相对整齐的肌纤维结构。Masson染色显示移植组梗死区和交界区内胶原纤维融合较少,排列较为有序,而对照组梗死区和交界区内胶原纤维斑块状融合明显,排列紊乱。MSCs移植组DAPI阳性细胞c-TnT、Cx-43表达阳性。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造模后即刻进行经冠状动脉MSCs自体移植,MSCs可以在梗死局部存活并向心肌细胞分化,从而抑制左室重构,显著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下颌骨节段缺损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昌奎 谭新颖 +2 位作者 罗金超 黄海涛 胡敏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建立同种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的动物模型,为研究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效果及其机制打下基础。方法:24只1岁龄比格犬,拔出所有动物右侧下颌前磨牙和磨牙,伤口愈合后制... 目的:建立同种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的动物模型,为研究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效果及其机制打下基础。方法:24只1岁龄比格犬,拔出所有动物右侧下颌前磨牙和磨牙,伤口愈合后制造左侧下颌骨3mm节段性缺损(从颏孔后1mm到下颌角前),随机分两组,实验组用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重建,对照组仅用同种异体骨修复重建。术后4、12、24、48周处死动物(每组3只),取标本并行CT检查。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动物同种异体骨均能与自体骨愈合,48周时实验组动物同种异体骨几乎全部被自体骨替代,但是新骨的大小较植入时同种异体骨支架变小。对照组中,新骨主要在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结合部形成,新骨大小与原植入时同种异体骨大小变化不大。结论: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加速成骨,该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为进一步研究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下颌骨节段行缺损的效果及其机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同种异体骨 下颌骨 修复重建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 被引量:10
13
作者 梁庆玲 李世迎 +2 位作者 段平 刘勇 阴正勤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52-858,共7页
目的观察视网膜下间隙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BMSCs)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纳入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就诊并行视网膜下间隙移植ABMSCs的PDR患者4例4眼... 目的观察视网膜下间隙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BMSCs)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纳入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就诊并行视网膜下间隙移植ABMSCs的PDR患者4例4眼,其中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55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0年,治疗前血糖均控制良好。所有入组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进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在成功接受移植手术后均未出现任何全身及眼部不适。彩色眼底照相及OCT观察到移植的细胞存在于视网膜下间隙,并持续至移植术后1个月。FFA检查显示,后极部荧光素渗漏在术后1~3个月逐渐减轻,无灌注区范围无明显变化;1例术前伴有黄斑水肿患者FFA及OCT检查显示水肿逐渐消退,疗效持续至术后3个月。2例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由术前的手动/眼前(0 ETDRS)和数指/50 cm(0 ETDRS)提高至术后的20/20(84 ETDRS)和20/200(38 ETDRS),2例患者在移植前后视力稳定在20/100。所有患者在术后第3个月行移植眼全视网膜光凝,后续按照常规玻璃体手术治疗DR处理,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视网膜下间隙移植ABMSCs治疗PDR是安全的,移植细胞发挥了局部抗炎的作用,未发现细胞的增生反应及循环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视网膜下腔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Meta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小燕 李志艳 +3 位作者 颜波 旷小晴 唐海林 傅念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1-86,共6页
目的:旨在汇集以前的临床对照实验,对BM-MSCs移植治疗晚期肝硬化进行有效性评估。方法:利用计算机联合检索万方(1990年1月至2016年5月)、知网(1990年1月至2016年5月)、Pub Med(1990年1月至2016年5月)、Embase(1990年1月至2016年5月)、Th... 目的:旨在汇集以前的临床对照实验,对BM-MSCs移植治疗晚期肝硬化进行有效性评估。方法:利用计算机联合检索万方(1990年1月至2016年5月)、知网(1990年1月至2016年5月)、Pub Med(1990年1月至2016年5月)、Embase(1990年1月至2016年5月)、The Cochrane Library(2016年5期)、Science direct(1990年1月至2016年5月)、Medline(1990年1月至2016年5月)等数据库关于BM-MSCs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文献。语种限中文或英文,根据纳入和剔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以终末期肝脏疾病(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谷草转氨酶(aspe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等作为文章主要分析指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篇,共507例肝硬化患者(255例对照组,252例BMMSCs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BM-MSCs治疗1个月后MELD评分(MD=-1.65,95%CI=-2.8^-0.50,P=0.005),AST(MD=-0.26,95%CI=-0.44^-0.08,P=0.005),INR(MD=-0.26,95%CI=-0.44^-0.08,P=0.005)明显下降;BM-MSCs治疗6个月后疗效优于对照组:MELD评分(MD=-1.65,95%CI=-2.80^-0.50,P=0.005),AST(MD=-0.26,95%CI=-0.44^-0.08,P=0.005),INR(MD=-0.26,95%CI=-0.44^-0.08,P=0.005)。结论:由于BM-MSCs具有调节免疫及分化成肝细胞的潜能,因此它可作为一种有前途的肝硬化治疗剂。且目前研究发现这种疗法能比较安全及有效地改善肝功能。然而,不同的变量在肝硬化优化治疗中如何控制尚不清楚。因此,肝硬化优化治疗策略需要在未来的临床试验及机制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代偿期肝硬化 骨髓充质干细胞 移植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海燕 王显良 +5 位作者 何飞 武惠敏 刘迎春 杨秀丽 李波 赵国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8-691,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经冠脉移植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13头巴马香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SCs移植组,经髂后上棘抽取骨髓,密度梯度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扩增MSCs...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经冠脉移植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13头巴马香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SCs移植组,经髂后上棘抽取骨髓,密度梯度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扩增MSCs。采用心导管介入球囊封堵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模型建立后MSCs移植组和对照组分别经OTW球囊于梗死相关冠脉注入4,6-二咪基-4-联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标记过的MSCs和DMEM培养液。于制模前、细胞移植后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不同时间点留取血标本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浓度。移植后4周处死动物,TTC染色测量梗死面积,通过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两组微血管密度的差异。结果移植后4周,与对照组相比,MSCs移植组LVEF显著提高[(40.96±0.78)%vs.(34.54±1.55)%,P<0.05],TTC染色梗死面积明显减小[(18.0±5.8)%vs.(23.0±7.2)%,P<0.05],毛细血管计数明显增多[(103.6±4.4)/mm2 vs.(50.5±3.8)/mm2,P<0.05];MSCs移植组从术后第5天起VEGF表达较对照组增加,术后第7~10天达高峰,术后4周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导管移植自体MSCs可以使血清VEGF含量增加,诱导血管新生,增加缺血区和梗死区血流灌注,改善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移植 心肌梗死 骨髓充质干细胞 血管形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与纤维蛋白胶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体内成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常玉立 孙天胜 +4 位作者 刘智 叶超群 余兆仲 张志成 任大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1期44-47,I0002,共5页
目的比较纤维蛋白胶(FS)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与各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骨折后体内成骨的效果。方法20只日本大耳白兔行桡骨中段骨缺损造模。取第2代BMSCs进行成骨诱导。分别将BMSCs联合成骨诱导后的BMSCs(A组)、... 目的比较纤维蛋白胶(FS)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与各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骨折后体内成骨的效果。方法20只日本大耳白兔行桡骨中段骨缺损造模。取第2代BMSCs进行成骨诱导。分别将BMSCs联合成骨诱导后的BMSCs(A组)、成骨诱导的BMSCs(B组)、BMSCs(C组)、生理盐水(E组)经皮注入兔桡骨中段骨缺损处,FS复合BMP-2于造模手术中植入(D组)。通过组织学、放射学、生物力学方法在不同时相比较骨缺损区修复情况。结果A组在12周内骨缺损区新生骨的数量和质量与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均优于B组(P<0.01)和C组(P<0.01),E组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结论BMSCs联合成骨诱导后的BMSCs、FS复合BMP-2均具有理想的体内成骨能力;BMSCs与成骨诱导后的BMSCs联合移植可能存在协同效应,具有更强的成骨能力,可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胶 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 骨髓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角膜碱烧伤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吴利安 王从毅 +3 位作者 杨文 杨新光 张林 王佳慧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98-804,共7页
背景 眼表碱烧伤可引起角膜溃疡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角膜混浊,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已有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具有修复角膜损伤的作用,但其在体内对角膜碱烧伤治疗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背景 眼表碱烧伤可引起角膜溃疡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角膜混浊,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已有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具有修复角膜损伤的作用,但其在体内对角膜碱烧伤治疗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 SCs)对碱烧伤角膜的抗炎机制.方法 抽取2~3月龄日本大白兔骨髓,经体外分离培养得到BMSCs并进行传代,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对细胞进行生物学鉴定.采用角膜贴敷NaOH滤纸法在24只日本大白兔的右眼建立中度角膜碱烧伤模型,然后将造模成功的实验兔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于碱烧伤后1h分别在模型眼结膜下注射同种自体BMSCs悬液300μl(细胞密度5×106/μ1)(BMSCs组)或等容积PBS(PBS组),每组各12只.分别于移植后3、14和28 d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的混浊度变化并进行评分,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查角膜组织中炎症反应程度并进行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s)计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定位并检测角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结果 体外分离培养的兔BMSCs贴壁生长,呈长梭形,细胞形态均一,传代后其形态无明显改变.细胞表面黏附分子标志物CD29和CD90阳性表达的细胞比例分别为99.18%和97.94%,而造血细胞标志物CD34和CD31的阳性表达分别为0.74%和0.15%.造模后兔右眼出现角膜混浊、上皮脱落、角膜基质水肿和新生血管形成,移植后14d和28 d BMSCs组混浊度评分分别为2.37±0.52和2.25±0.50,均明显低于PBS组的3.00±0.53和3.25±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76、2.828,均P<0.05);移植后14 d和28 d BMSCs组角膜中PMNs数目分别为(34.17±1.85)/12个视野和(25.64±3.86)/12个视野,明显少于PBS组的(42.70±1.54)/12个视野和(32.67±1.42)/12个视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21、4.832,均P=0.000);移植后14 d和28 d BMSCs组角膜组织中MMP-2蛋白的阳性表达量(A值)分别为0.388±0.016和0.384±0.006,明显低于PBS组的0.438±0.006和0.412±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05、13.514,均P=0.000).结论 角膜碱烧伤后早期行自体BMSCs移植可减少PMNs浸润,减轻角膜的炎症反应,下调或抑制MMP-2在受损角膜处的表达,抑制基质胶原纤维的降解,从而减少碱烧伤后角膜溃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移植/方法 生物分子标志物 化学烧伤/治疗 角膜病/治疗 病理性新生血管/化学诱导 炎症/预防和治疗 基质金属蛋白酶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冠脉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兔血管新生和心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红 李学奇 +4 位作者 金丽娟 宋湘 金鹏 关锐 刘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35-638,共4页
目的探讨经冠脉注射法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脏的血管新生和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45只,随机分为BM-MSCs移植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各15只。BM-MSCs移植组抽取骨髓液分离、纯化BM-MSC... 目的探讨经冠脉注射法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脏的血管新生和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45只,随机分为BM-MSCs移植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各15只。BM-MSCs移植组抽取骨髓液分离、纯化BM-MSCs并体外扩增,结扎兔冠脉左前降支(LAD),建立AMI模型。再灌注后,BM-MSCs移植组经冠脉注射自体BM-MSCs悬液1ml(5×106个)。对照组以相同的方法建立AMI模型,注入等量的无血清培养液。假手术组除不结扎LAD外,其余操作同对照组。术后24h和4周,以超声心动图仪测量各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FS)。4周后,通过抗5-溴脱氧尿核苷(BrDU)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评价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并测定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及毛细血管密度的改变情况。结果术后4周,假手术组的LVEF和FS分别为(62.1±2.5)%、(32.2±1.7)%,对照组分别为(53.2±2.3)%、(23.8±0.8)%,BM-MSMs移植组分别为(62.4±2.6)%、(30.8±1.9)%,对照组的LVEF和FS与BM-MSCs移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M-MSCs移植组的LVEF和FS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MSCs移植组在梗死区可见抗BrDU抗体染色阳性细胞。假手术组的新生血管数目为(2.0±1.2)个,对照组为(4.1±1.8)个,BM-MSCs移植组为(12.5±1.7)个;病理图像测量系统测定平均光密度值(400×),假手术组VEGF蛋白表达为(0.07±0.01),对照组为(0.11±0.01),BM-MSCs移植组为(0.15±0.03);BM-MSCs移植组的新生血管数目、VEGF蛋白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MSCs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冠脉注射法移植自体BM-MSCs可在AMI区存活,增加VEGF蛋白表达,诱导血管新生,改善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骨髓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冠状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毛细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 被引量:5
19
作者 阴赪茜 陈纪林 +3 位作者 王韫芳 曹丰 程芮 裴雪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6-699,i0013,共5页
目的评价经冠状动脉移植体外分离培养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90min后恢复血流的方法建立AMI模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传代培养后,在AMI造... 目的评价经冠状动脉移植体外分离培养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90min后恢复血流的方法建立AMI模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传代培养后,在AMI造模10~14d后将培养扩增的自体MSCs经冠状动脉植入梗死区,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移植前后心功能变化情况,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示踪4'G6-二脒-2-苯基吲哚(DAPI)标记的MSCs,Ⅷ因子免疫荧光染色测定新生血管数目。结果MSCs生长呈纺锤样,生长旺盛呈旋涡样;DAPI标记率为100%。AMI造模10~14d后MSCs移植数量平均为(4~6)×107个,移植术后3个月,MSCs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升高[(54.65±3.39)%vs(43.98±4.21)%(P<0.01)],可见DAPI标记胞核为蓝色荧光的移植细胞,MSCs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新生血管数目显著升高[(13.28±4.39)vs(4.27±2.28)个G(P<0.01)]。结论通过体外培养扩增在短期内可以获得相当数量的生物性状稳定的MSCs,在AMI造模10~14d后进行经冠状动脉MSCs自体移植,促进左室功能的恢复。MSCs移植与目前广泛运用的介入治疗相结合,方法简便、经济、有效,可望改善AMI患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再生 小型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后植物状态1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丁新生 李晓波 +3 位作者 丁海霞 贾鹏 马虎龙 张耀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2-72,共1页
关键词 基底节区脑出血 植物状态 细胞移植治疗 骨髓充质 自体 医院诊断 上消化道出血 第2次手术 神志不清 脑疝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