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骨折术与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在膝关节软骨缺损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庄腾丰 王华军 +4 位作者 郑小飞 吴文锐 罗斯敏 陈均源 查振刚 《循证医学》 CSCD 2018年第2期99-105,共7页
目的 系统评价微骨折术与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电子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2017年第5期)、CBM、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搜集微骨折术与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治疗膝关节软骨缺... 目的 系统评价微骨折术与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电子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2017年第5期)、CBM、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搜集微骨折术与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临床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为自建库至2017年5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随机对照试验,55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最终比较随访的膝关节运动评分(Tegner)(均数差-0.13,95%可信区间-0.82~0.56,P=0.72),Lysholm评分(均数差-7.21,95%可信区间-20.19~5.77,P=0.28),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均数差-4.23,95%可信区间-8.39^-0.06,P=0.05)和2年随访的各项评分(标准化均数差-0.50,95%可信区间-1.05~0.05,P=0.08)的对比中,自体软骨移植术仅在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KOOS)上优于微骨折术,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骨折术与自体软骨移植术疗效相当,患者术后在关节活动、疼痛、稳定性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是否在更加长的时间跨度下仍有相同的疗效需要更多长时间随访的临床研究来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软骨缺损 微骨折术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T2 mapping和dGEMRIC对膝关节再生软骨的纵向评估 被引量:9
2
作者 徐贤 陈敏 +3 位作者 张君 钟立森 安宁豫 李雪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4-488,共5页
目的通过磁共振T2 mapping和磁共振软骨延迟增强成像(dGEMRIC)评估膝关节再生软骨的修复过程。资料与方法对13例患者的20处再生软骨在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MACI)后1、3、6、12个月进行磁共振T2 mapping和dGEMRIC检查,测量再生... 目的通过磁共振T2 mapping和磁共振软骨延迟增强成像(dGEMRIC)评估膝关节再生软骨的修复过程。资料与方法对13例患者的20处再生软骨在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MACI)后1、3、6、12个月进行磁共振T2 mapping和dGEMRIC检查,测量再生软骨和邻近正常软骨的T2值和纵向弛豫率差(ΔR1)值,比较术后各时间点再生软骨和正常软骨T2值和ΔR1值的差异,观察再生软骨T2值和ΔR1值在术后1、3、6、12个月的动态变化。结果再生软骨区T2值和ΔR1值在MACI术后1、3、6、12个月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CI术后1、3、6个月,再生软骨T2值和ΔR1值高于正常软骨(P均<0.01)。术后12个月,再生软骨的T2值和ΔR1值与正常软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磁共振T2 mapping和dGEMRIC能作为评价再生软骨生物特性的有效方法,为临床软骨移植工作的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 磁共振成像 关节软骨 T2 DGEMR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