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随访观察膝关节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后2年 被引量:7
1
作者 钟心 张仲文 +3 位作者 王宏 董悦 穆学涛 董玉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99-1203,共5页
目的探讨MR对膝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的诊断价值。方法 15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20膝)接受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MACI),术后3、6、12和24个月行MR动态随访检查,术后15和24个月对2例患者进行关节镜和组织学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9项观... 目的探讨MR对膝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的诊断价值。方法 15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20膝)接受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MACI),术后3、6、12和24个月行MR动态随访检查,术后15和24个月对2例患者进行关节镜和组织学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9项观察指标(软骨缺损的填充和修复程度、与周边软骨的整合程度、修复组织的表面情况、修复组织的结构是否均匀、修复组织的信号强度、软骨下薄层致密骨是否完整、软骨下骨是否完整、有无粘连及有无滑膜炎)。结果软骨缺损的填充和修复、与周边软骨的整合、修复组织的表面、修复组织的结构、修复组织的信号强度、软骨下薄层致密骨是不完整、软骨下骨是不完整及有无滑膜炎在MACI术后3、6、12和24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无粘连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和24个月组织学检查显示新形成的组织是透明软骨和纤维软骨的混合体,以透明软骨为主。结论 MACI术后采用膝关节软骨序列进行MR追踪随访是评估膝关节软骨修复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软骨损伤 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治疗距骨软骨损伤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柳海峰 吴冰 +2 位作者 梁达强 李皓 陆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96,共6页
【目的】探讨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matrix-induced 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MACI)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收治距骨软骨损伤并行MACI手术患者17例,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32.6±... 【目的】探讨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matrix-induced 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MACI)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收治距骨软骨损伤并行MACI手术患者17例,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32.6±1.4)岁(21~48岁),平均损伤面积(3.4±0.8)cm^2(1.6~5.8 cm^2),Hepple分型:Ⅰ型5例、Ⅱ型9例、Ⅲ型3例。第一次手术行软骨取样,经2~4周组织工程软骨制备后,返院行软骨回植手术。对比术前与术后VAS评分、AOFAS足踝功能评分、软骨修复核磁共振影像评分(magnetic resonance observation of cartilage repair tissue,MOCART)。结果患者随访时间(52.3±5.6)月(38~72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评分、MOCART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0.8±0.6)vs(7.8±1.4),(94.8±1.9)vs(69.2±2.7),(6.5±0.4)vs(3.6±0.8),(P<0.05)。末次随访时MRI显示:肥厚性软骨完全覆盖6例,正常厚度完全覆盖11例;与周边正常软骨信号强度一致4例,基本一致13例。结论 MACI手术治疗软骨下骨全层距骨软骨损伤中期临床效果良好,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距骨 软骨损伤 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姜骆永 陈洁琳 +4 位作者 崔家鸣 林威 熊建义 王大平 朱伟民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84-788,共5页
关节软骨损伤后其再生能力极为有限。随着细胞治疗与软骨组织工程等相关技术和学科的发展进步,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ACI)已发展到第三代。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ACI技术在治疗软骨损伤方面有着明显... 关节软骨损伤后其再生能力极为有限。随着细胞治疗与软骨组织工程等相关技术和学科的发展进步,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ACI)已发展到第三代。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ACI技术在治疗软骨损伤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其临床效果已得到肯定,但仍需进一步改进。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从软骨损伤的传统治疗方法及其发展、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基因修饰在ACI中的应用等三个方面对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修复软骨损伤进行综述,并分析其优缺点和发展史,着重介绍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和基因修饰在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损伤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 基因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骨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对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后移植软骨的纵向评估 被引量:1
4
作者 钟立森 徐贤 +5 位作者 李雪 韩邵军 张君 董天明 左盼利 安宁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67-1471,共5页
目的利用软骨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dGEMRIC)技术评估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MACI)术后移植软骨的GAG分层分布特点。方法 7例MACI术后患者(14处软骨缺损)在术后3、6、12个月进行dGEMRIC检查,测量正常软骨和移植软骨的全层和深浅层△R... 目的利用软骨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dGEMRIC)技术评估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MACI)术后移植软骨的GAG分层分布特点。方法 7例MACI术后患者(14处软骨缺损)在术后3、6、12个月进行dGEMRIC检查,测量正常软骨和移植软骨的全层和深浅层△R1值。各时间点正常软骨和移植软骨△R1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各时间点间移植软骨的△R1值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MACI术后各时间点正常软骨全层△R1值均小于移植软骨△R1值(P均<0.05)。MACI术后各时间点移植软骨深层△R1值小于浅层△R1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ACI术后3个月与6个月移植软骨△R1值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后6个月移植软骨△R1值明显大于12个月移植软骨△R1值,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GEMRIC技术可作为无创性评估移植软骨的修复过程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 关节软骨 软骨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T1-VIBE评价膝关节纤维蛋白凝胶型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后软骨修复 被引量:9
5
作者 马巧稚 张仲文 +3 位作者 刘腾腾 郑乔元 姚敏敏 穆学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1-275,共5页
目的探讨T1加权三维梯度回波容积内插屏气呼吸检查(3D-T1-VIBE)序列评估纤维蛋白凝胶型自体软骨细胞移植(G-ACI)术后修复软骨的价值。方法 10例男性单侧膝关节软骨运动损伤患者接受G-ACI术。分别于术后1、3、6个月行MR检查,包括常规序列... 目的探讨T1加权三维梯度回波容积内插屏气呼吸检查(3D-T1-VIBE)序列评估纤维蛋白凝胶型自体软骨细胞移植(G-ACI)术后修复软骨的价值。方法 10例男性单侧膝关节软骨运动损伤患者接受G-ACI术。分别于术后1、3、6个月行MR检查,包括常规序列及3D-T1-VIBE序列扫描;采用软骨修复组织磁共振观察(MOCART)评分系统比较术后不同时间"软骨缺损修复填充程度"等9项指标,分析MOCART整体评分与临床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KOOS)结果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3、6个月MOCART评分中,"软骨缺损修复填充程度"及整体评分结果存在差异(P均<0.01);术后6个月,"修复组织与相邻正常软骨的融合""修复组织表面结构""软骨信号强度"及"粘连"情况较前好转(P均<0.05)。术后3、6个月,MOCART评分中"修复组织表面结构""软骨缺损修复填充程度"与临床KOOS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结合常规序列,MR 3D-T1-VIBE序列扫描能较准确评估G-ACI术后软骨修复情况,且与临床症状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 纤维蛋白凝胶型自体软骨细胞移植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移植术后3T磁共振T2mapping成像对移植软骨的分层定量评价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君 徐贤 +4 位作者 李雪 陈敏 董天明 左盼利 安宁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1-145,共5页
目的评估磁共振T2mapping成像技术在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移植(MACT)术后的定量分析价值。方法纳入6例膝关节MACT术后患者(9处软骨损伤),分别在术后3月、6月及12月进行磁共振动态随访检查,测量软骨修复区与正常对照区深浅两个区域及全层T2值... 目的评估磁共振T2mapping成像技术在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移植(MACT)术后的定量分析价值。方法纳入6例膝关节MACT术后患者(9处软骨损伤),分别在术后3月、6月及12月进行磁共振动态随访检查,测量软骨修复区与正常对照区深浅两个区域及全层T2值,横向比较同一时间点修复区与正常区T2值差异,纵向评估术后3、6、12个月修复区T2值的变化。结果MACT术后3、6月移植区全层T2值显著高于邻近正常软骨(P均<0.05),术后12月修复区全层T2值变化较正常对照区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63)。术后6、12个月修复区浅层软骨T2值显著高于深层(P均<0.05)。术后3、6、12个月修复区深浅层T2值纵向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MACT术后磁共振T2mapping成像可作为评估关节软骨修复效果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修复 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 磁共振成像 T2mapp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T2 mapping成像对移植软骨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敏 徐贤 +5 位作者 韩邵军 唐艳华 张君 董天明 左盼利 安宁豫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6-91,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T2 mapping成像对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MACI/MACT)术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4例接受MACI治疗的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10处软骨损伤),分别在术后1、3、6个月进行磁共振T2 mapping检查,测量各时间点移植区与正常区软骨全... 目的探讨磁共振T2 mapping成像对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MACI/MACT)术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4例接受MACI治疗的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10处软骨损伤),分别在术后1、3、6个月进行磁共振T2 mapping检查,测量各时间点移植区与正常区软骨全层的T2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个时间点移植区与正常区T2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移植区T2值的纵向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MACI术后1、3、6个月移植区的T2平均值分别为(82.40±15.23)、(71.09±13.06)、(53.80±4.86)ms。术后6个月内移植区T2值均大于正常区,1、3个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个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术后1、3、6个月移植区T2值纵向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磁共振T2 mapping成像能够无创、动态地监测移植软骨的修复过程,可作为软骨修复术后评估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2值 软骨 膝关节 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骨修复技术在距骨骨软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彭润 刘依嘉 +1 位作者 李箭 李鹏程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94-597,600,共5页
距骨骨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OLT)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以软骨松动、剥脱,或者软骨下骨坏死,甚至骨软骨游离体形成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距骨软骨病变,最早由Monro于1856年描述,是引起踝关节慢性疼痛的原因之一,若不及... 距骨骨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OLT)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以软骨松动、剥脱,或者软骨下骨坏死,甚至骨软骨游离体形成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距骨软骨病变,最早由Monro于1856年描述,是引起踝关节慢性疼痛的原因之一,若不及时治疗,容易继发踝骨关节炎。距骨骨软骨损伤通常发生在20-30岁之间,尤其常见于运动人群。双侧发病者占10%,并在男性中稍占优势。这种损伤在踝关节扭伤的发病率为6.5%。但是由于该损伤早期不易在普通X光片上发现,因此,其实际发病率应该更高[1,2]。OLT发生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骨 软骨损伤 自体软骨移植 异体骨软骨移植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T2 mapping和dGEMRIC对膝关节再生软骨的纵向评估 被引量:9
9
作者 徐贤 陈敏 +3 位作者 张君 钟立森 安宁豫 李雪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4-488,共5页
目的通过磁共振T2 mapping和磁共振软骨延迟增强成像(dGEMRIC)评估膝关节再生软骨的修复过程。资料与方法对13例患者的20处再生软骨在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MACI)后1、3、6、12个月进行磁共振T2 mapping和dGEMRIC检查,测量再生... 目的通过磁共振T2 mapping和磁共振软骨延迟增强成像(dGEMRIC)评估膝关节再生软骨的修复过程。资料与方法对13例患者的20处再生软骨在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MACI)后1、3、6、12个月进行磁共振T2 mapping和dGEMRIC检查,测量再生软骨和邻近正常软骨的T2值和纵向弛豫率差(ΔR1)值,比较术后各时间点再生软骨和正常软骨T2值和ΔR1值的差异,观察再生软骨T2值和ΔR1值在术后1、3、6、12个月的动态变化。结果再生软骨区T2值和ΔR1值在MACI术后1、3、6、12个月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CI术后1、3、6个月,再生软骨T2值和ΔR1值高于正常软骨(P均<0.01)。术后12个月,再生软骨的T2值和ΔR1值与正常软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磁共振T2 mapping和dGEMRIC能作为评价再生软骨生物特性的有效方法,为临床软骨移植工作的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 磁共振成像 关节软骨 T2 DGEMR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被引量:11
10
作者 靳小兵 娄思权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8期685-687,共3页
关键词 关节软骨缺损 组织工程方法 修复能力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 关节软骨退变 关节软骨损伤 软骨下骨钻孔 关节软骨修复 体外培养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SCs成软骨分化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1
作者 方楚玲 田京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1-374,共4页
关节软骨缺乏血管和神经且软骨细胞包裹于软骨基质里,不易迁移到损伤区域参与修复,故其修复是一棘手过程。传统外科方法疗效均不理想,探索软骨修复新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热点。1994年,Brittberg等成功使用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的方法治疗... 关节软骨缺乏血管和神经且软骨细胞包裹于软骨基质里,不易迁移到损伤区域参与修复,故其修复是一棘手过程。传统外科方法疗效均不理想,探索软骨修复新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热点。1994年,Brittberg等成功使用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的方法治疗软骨损伤。限于软骨细胞取材困难、来源有限,且单层培养时无法保持表型或生物学功能,制约了大规模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分化 BMSCS 影响因素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 软骨修复 软骨损伤 生物学功能 软骨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壳聚糖-明胶多孔复合支架理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一腾 白希壮 +2 位作者 朱志勇 白茗 张杭州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12-914,932,共4页
目的以组织工程学技术为基础,制备壳聚糖-明胶/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多孔复合支架,讨论壳聚糖与明胶的不同配比及向复合材料中加入BMP-2对支架的微观结构和理化性能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不同配比的壳聚糖和明胶制备复合支架,并向1组配... 目的以组织工程学技术为基础,制备壳聚糖-明胶/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多孔复合支架,讨论壳聚糖与明胶的不同配比及向复合材料中加入BMP-2对支架的微观结构和理化性能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不同配比的壳聚糖和明胶制备复合支架,并向1组配比中加入BMP-2。以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的表面特征,测定支架的孔径值、材料的吸水率及表观密度。结果壳聚糖-明胶多孔复合支架比表面积大,内孔结构多形性高、且大量连通;壳聚糖与明胶配比为4︰1时的复合支架孔径最小,孔壁最厚;配比为1︰4时孔径最大,孔壁最薄;壳聚糖与明胶配比为1︰1时吸水率及表观密度达到最大,分别为(318±75)%和(0.085±0.013)g/cm3;向复合支架中加入BMP-2对支架的微观结构、吸水率及表观密度无明显影响。结论应用冷冻干燥法可以成功制备壳聚糖-明胶多孔复合支架,支架的微观结构与理化性能与壳聚糖与明胶的配比密切相关,向支架中加入BMP-2对材料的理化性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明胶 理化性能 骨形态发生蛋白-2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