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肺组织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 被引量:5
1
作者 罗刚健 池信锦 +2 位作者 张瑷兰 朱国松 黑子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4-448,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肺组织TNF-α、IL-1β和IL-6基因表达和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健康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组,n=6)和移植(肝脏再灌注)后4、8、16、24 h组(M4、M8、M16和M24组,每组n=6)。观察... 【目的】观察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肺组织TNF-α、IL-1β和IL-6基因表达和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健康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组,n=6)和移植(肝脏再灌注)后4、8、16、24 h组(M4、M8、M16和M24组,每组n=6)。观察肺组织病理损伤,RT-PCR检测肺组织TNF-α、IL-1β和IL-6基因表达,ELISA分析肺组织匀浆TNF-α、IL-1β和IL-6水平。【结果】①病理学检查:假手术组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移植组表现为肺间质明显出血、充血,中性粒细胞浸润显著增多,以肝脏再灌注后8 h最为明显。②与S组相比,M4、M8、M16、M24组肺含水率显著升高,TNF-α、IL-1β及IL-6的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在肝脏再灌注8h达到峰值。③与S组相比,M4、M8、M16、M24组肺组织匀浆TNF-α、IL-1β及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TNF-α、IL-1β在肝脏再灌注8h达到峰值,而IL-6则在肝脏再灌注后16 h达到峰值。【结论】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肺组织TNF-α、IL-1β和IL-6浓度显著升高,基因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围术期发生急性肺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原位肝移植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原位肝移植大鼠急性肾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孙国亮 池信锦 +1 位作者 金亦 黑子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建立SD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自体模拟肝移植后大鼠肾功能与病理学变化特点。【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8)和模型组(M组),模型组根据肝脏再灌注时间,再分为再灌注4 h模型组(M1组,n=8),再灌注8 h模型组(M2... 【目的】建立SD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自体模拟肝移植后大鼠肾功能与病理学变化特点。【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8)和模型组(M组),模型组根据肝脏再灌注时间,再分为再灌注4 h模型组(M1组,n=8),再灌注8 h模型组(M2组,n=8),再灌注16 h模型组(M3组,n=8),再灌注24 h模型组(M4组,n=8)4个亚组。对照组在麻醉后只进行开腹和血管的分离,不进行肝脏的阻断和灌注;模型组则进行自体肝移植手术,分别在肝脏再灌注后4、8、16、24 h时取左肾组织和血标本,观察其血肌酐、尿素氮和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与C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脏在肝脏再灌注后出现明显的病理学损伤,可见间质出现较多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扩张,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较多管型形成,在再灌注8 h时最为显著,在再灌注16 h开始修复;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在肝脏再灌注后明显升高,在再灌注后16 h达到高峰,在24 h恢复。【结论】SD大鼠经历自体原位肝移植后,肾脏出现病理损伤和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原位肝移植 急性肾损伤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胃氧化损伤及其与NF-E2相关因子2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葛缅 谢汉镔 +3 位作者 黎尚荣 陆慧琼 黑子清 池信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47-552,共6页
【目的】探讨SD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后16 h内胃病理学变化特点,胃黏膜氧化损伤及NF-E2相关因子2(Nrf2)表达的变化。【方法】将24只SPF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n=6)、自体原位肝移植再灌注后4 h组(R4h)、自体原位肝移植再灌注后... 【目的】探讨SD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后16 h内胃病理学变化特点,胃黏膜氧化损伤及NF-E2相关因子2(Nrf2)表达的变化。【方法】将24只SPF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n=6)、自体原位肝移植再灌注后4 h组(R4h)、自体原位肝移植再灌注后8 h组(R8h)和16 h组(R16h)。假手术组在麻醉后只进行开腹和血管的分离,不进行肝脏的阻断和灌注;其余各自体原位肝移植组则进行自体肝移植手术,观察胃组织病理学变化特点、羟自由基(·O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Nrf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自体原位肝移植引起了各组大鼠明显的胃黏膜损害,其中R4h组损伤最严重。与假手术组相比,自体原位肝移植后4 h和8 h胃黏膜的·OH及MDA水平均明显升高,伴随SOD、CAT活性的明显降低。Nrf2蛋白在自体原位肝移植再灌注后4 h表达下调,在8 h和1 6 h逐渐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相关分析显示,胃黏膜损伤评分与·OH和MDA含量呈正相关,与SOD和CAT活性呈负相关(P<0.05);Nrf2蛋白表达含量与胃黏膜损伤评分、·OH含量和MDA含量呈负相关,与CAT活性呈正相关(P<0.05)。【结论】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引起胃损伤,胃损伤与修复与氧化和抗氧化能力变化一致;胃黏膜Nrf2表达增强可能有利于胃的自我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原位肝移植 胃损伤 氧化损伤 抗氧化酶 NF-E2相关因子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肺部炎症以及氧化应激标志物变化趋势 被引量:1
4
作者 朱茜茜 黄菲 +2 位作者 张奕涵 姚伟锋 蔡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77-1080,共4页
目的:分析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术(AOLT)后肺部组织学以及相关的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趋势。方法:30只SD大鼠分为sham组(5只)以及AOLT组(25只)。对术后肺部组织学以及相关炎症因子以及氧化应激标记物进行检测。结果:(1)与sham组相... 目的:分析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术(AOLT)后肺部组织学以及相关的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趋势。方法:30只SD大鼠分为sham组(5只)以及AOLT组(25只)。对术后肺部组织学以及相关炎症因子以及氧化应激标记物进行检测。结果:(1)与sham组相比,AOLT组肺部出现明显的病理学损伤,并且在术后8 h达到峰值,术后24~48 h恢复到sham组术后水平;(2)肺组织中TNF-α,IL-1β,IL-6和IL-8相对表达量在术后8 h到达峰值,而后在24~48 h降到sham组术后水平;(3)氧化应激指标MDA和H_2O_2的相对表达量也呈现出和组织炎症因子一致的变化趋势,而SOD则在术后开始下降,于8 h最低,后开始上升。结论:大鼠AOLT术后的肺部组织学以及相应的炎症因子以及氧化应激状态的变化趋势是相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原位肝移植 炎症因子 氧化应激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原位肝移植逆行灌注法对大鼠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5
作者 方迎兵 江艺 张小进 《器官移植》 CAS 2012年第3期133-138,共6页
目的探讨自体原位肝移植术中经下腔静脉逆行灌注对大鼠肾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肝移植应用经下腔静脉逆行灌注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60只自体原位肝移植大鼠随机分为逆行灌注组、门静脉灌注组与假手术组各20只。前两组建立自体肝移植模型,... 目的探讨自体原位肝移植术中经下腔静脉逆行灌注对大鼠肾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肝移植应用经下腔静脉逆行灌注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60只自体原位肝移植大鼠随机分为逆行灌注组、门静脉灌注组与假手术组各20只。前两组建立自体肝移植模型,其中逆行灌注组采用经下腔静脉逆行灌注法,先开放下腔静脉,再开放门静脉,最后开放肝动脉。门静脉灌注组采用常规经门静脉正向灌注法,先开放门静脉,再开放下腔静脉,最后开放肝动脉。假手术组开腹后游离肝门处门静脉、肝动脉及肝上、下下腔静脉,不予阻断,17min后关腹。分别检测3组术前1h、术后1h、8h及术后1d、5d的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无肝期结束后1h、8h、1d取左肾组织行光镜检查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前1h,各组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逆行灌注组、门静脉灌注组术后1h、8h及1d的Scr、BUN水平显著增高,而且逆行灌注组上述两指标明显低于门静脉灌注组(均为P<0.05),但术后5d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无肝期结束后1h,逆行灌注组和门静脉灌注组肾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肾间质充血,8h出现明显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及肾间质充血,逆行灌注组明显轻于门静脉灌注组;无肝期结束后1d两组肾组织损伤呈现好转趋势,且逆行灌注组明显优于门静脉灌注组。结论自体原位肝移植术中实施逆行灌注可减轻大鼠急性肾损伤,改善大鼠早期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灌注 原位移植 自体 急性肾损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肝移植大鼠围术期肠损伤
6
作者 程楠 池信锦 +3 位作者 李玺 葛缅 高婉菱 黑子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37-1641,共5页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自体原位肝移植大鼠围术期肠组织中PPARγ表达、NF-κB激活及肠损伤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假手术(sham)组、原位自体肝移植(OALT)组、罗格...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自体原位肝移植大鼠围术期肠组织中PPARγ表达、NF-κB激活及肠损伤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假手术(sham)组、原位自体肝移植(OALT)组、罗格列酮(0.3 mg/kg,iv)预处理(ROS+OALT)组。建立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在肝脏再灌注后8 h时取肠组织,观察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肠组织PPARγ蛋白表达、NF-κB核转运激活情况、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以及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和脂肪酸结合蛋白2(FABP2)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OALT组大鼠肠黏膜存在明显的病理学损伤,肠黏膜病理Chiu’s评分明显增高,血清DAO和FABP2升高(P<0.05)。罗格列酮预处理后,大鼠肠黏膜损伤减轻,肠黏膜病理Chiu’s评分降低,血清DAO和FABP2降低,肠组织PPARγ表达明显上调,NF-κB p65亚基核转位减少,肠组织IL-6和TNF-α浓度降低。结论:自体原位肝移植大鼠围术期炎症反应明显,存在明显的肠道损伤;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明显上调PPARγ表达,抑制肠道的炎症反应,减轻自体原位肝移植大鼠围术期的肠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自体原位肝移植 肠损伤 罗格列酮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