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自乳化给药系统的形成机理 被引量:1
1
作者 何芮 王晓娜 +3 位作者 王歆悦 邱娅 杨胜勇 尹宗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1-141,共11页
以一系列难溶性的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作为模型药物,以自乳化面积和药物在自乳化给药系统(SEDDS)中的溶解度作为自乳化评价指标,建立各组分的分子描述参数与自乳化性质之间的定量函数关系,通过模型讨论分子结构对自乳化形成机理... 以一系列难溶性的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作为模型药物,以自乳化面积和药物在自乳化给药系统(SEDDS)中的溶解度作为自乳化评价指标,建立各组分的分子描述参数与自乳化性质之间的定量函数关系,通过模型讨论分子结构对自乳化形成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自乳化的发生是各组分含量、分子间作用力、亲脂性和分子大小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混合表面活性剂分子较大且药物脂溶性较好时,SEDDS对难溶性药物的增溶能力较强;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较大,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分子较大时,SEDDS的稀释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自乳化面积 溶解度 多元线性回归 自乳化机理 自乳化给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茴拉西坦自乳化给药系统与片剂的药代动力学及体内外相关性的研究(英文)
2
作者 李娟 张燕 王广基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34-439,共6页
目的:研究茴拉西坦自乳化制剂和普通片剂的体内外相关关系;评价其大鼠口服给药的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通过测定自乳化制剂和普通片剂的体外溶出度考察其释药特性,采用RP-HPLC法测定活性代谢产物对氨基甲氧基丁酸的浓度血浆中,通过Wagne... 目的:研究茴拉西坦自乳化制剂和普通片剂的体内外相关关系;评价其大鼠口服给药的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通过测定自乳化制剂和普通片剂的体外溶出度考察其释药特性,采用RP-HPLC法测定活性代谢产物对氨基甲氧基丁酸的浓度血浆中,通过Wagner-Nelson法计算体内吸收分数(f),研究两制剂的吸收分数(f)与体外累积溶出度(Q%)的相关性。结果:自乳化微乳体外15min的溶出度为(80±4)%,比片剂的溶出度(50%)明显提高;体内代谢产物的回收率为90%,日内日间精密度分别小于4%和6%,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可靠。自乳化微乳的AUC0-∞为(11168±2395)ng.mL-1.h,是普通片剂的3倍。自乳化微乳和片剂的MRT0-∞分别为(2.7±0.6)h和(1.7±0.5)h,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体内外相关性结果表明,片剂的体内吸收与体外溶出度呈线性相关,线性方程的斜率为0.7765,截距为-2.9527;自乳化微乳的体内外相关性符合二次模型,其拟合系数为0.972。结论:茴拉西坦自乳化给药系统可显著提高药物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自乳化制剂处方中含有促吸收的复合表面活性剂和油相,其体外药物呈快速释放的特性,而体内自发与胃肠液形成o/w型微乳后可通过淋巴转运的吸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茴拉西坦 自乳化给药系统 对氨基甲氧基基丁酸 代动力学 体内外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鸦胆子油自乳化给药系统处方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彭秀华 崔名全 +2 位作者 慈志敏 付超美 郑书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20-1524,共5页
目的研究鸦胆子油自乳化影响因素,探求其最佳处方条件及配比。方法采用单因素考察法来绘制伪三元相图,以溶解状况、乳液澄明度、自乳化时间、乳滴粒径、物理稳定性为指标对自乳化体系的乳化温度,加水量及载药量进行研究,以筛选最佳处方... 目的研究鸦胆子油自乳化影响因素,探求其最佳处方条件及配比。方法采用单因素考察法来绘制伪三元相图,以溶解状况、乳液澄明度、自乳化时间、乳滴粒径、物理稳定性为指标对自乳化体系的乳化温度,加水量及载药量进行研究,以筛选最佳处方比例。结果最佳处方比例为15.38%GTCC,15.38%GMO,38.46%吐温80,7.69%PEG400,23.08%鸦胆子油,乳滴粒径为86 nm。结论在40℃、加水量100 mL的条件下制备的鸦胆子油自乳化乳液物理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胆子油 自乳化给药系统 处方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