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末梢血管收缩反应预测气管插管血液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3
1
作者 罗宝蓉 周晓莉 +1 位作者 王保国 吴一兵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743-745,共3页
目的 通过末梢血管收缩反应预测气管插管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提供个体化气管插管所需的麻醉深度。方法 末梢血管收缩反应通过强直电刺激(50Hz、50mA持续5s)诱发的末梢灌注指数(tip perfusion index,TPI)变化进行监测。24例ASA... 目的 通过末梢血管收缩反应预测气管插管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提供个体化气管插管所需的麻醉深度。方法 末梢血管收缩反应通过强直电刺激(50Hz、50mA持续5s)诱发的末梢灌注指数(tip perfusion index,TPI)变化进行监测。24例ASAⅠ~Ⅱ级颅脑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咪唑安定0.06mg/kg、芬太尼4μg/kg,丙泊酚0.25mg·kg^-1·min^-1恒速输注。意识消失后每间隔1分钟电刺激一次,记录每次电刺激前后TPI的减少值(△TPI)和插管前后SBP、DBP和HR的增加值(△SBP、△DBP和△HR)。观察组(n=12),△TPI〈10%刺激前值时行气管插管;对照组(n=11),不考虑△TPI的变化而根据操作者的经验决定插管时机。记录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即刻、1、2和3min时BIS、SBP、DBP和HR的值。结果 插管即刻,观察组比对照组丙泊酚输注时间长(P〈0.01)、用量大(P〈0.01);插管后每一时间点,对照组SBP、DBP和HR都比观察组高(P<0.01)。组内比较:对照组插管前后SBP、DBP和HR明显增高(P<0.01);观察组插管前后各指标无明显变化。电刺激诱发的△TP1分别与插管引起的△SBP、△DBP和△HR成正相关(r=0.672、0.434和0.236,P<0.01)。结论 电刺激诱发的末梢血管收缩反应性可有效预测气管插管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神经反应性 气管插管 血液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