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物理治疗与颈交感神经阻滞联合应用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段红光 杨立强 +3 位作者 胡美华 耿宏 郭玉娜 倪家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9期1787-1788,共2页
目的对比观察物理治疗与物理治疗加颈交感神经阻滞联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2例,采用超短波、偏振光治疗急性面神经炎;B组50例,采用超短波、偏振光治疗加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 目的对比观察物理治疗与物理治疗加颈交感神经阻滞联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2例,采用超短波、偏振光治疗急性面神经炎;B组50例,采用超短波、偏振光治疗加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B组的疗效较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在用超短波和偏振光治疗的同时加用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疗效比仅用超短波和偏振光治疗的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治疗技术 自主神经传导阻滞 神经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 被引量:5
2
作者 郑辉哲 黄华清 +1 位作者 林振孟 孙阳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17-520,共4页
目的观察DSA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均接受DSA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均治疗2次)。分别于阻滞前、首次阻滞后第1天及第2次阻滞后第1、... 目的观察DSA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均接受DSA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均治疗2次)。分别于阻滞前、首次阻滞后第1天及第2次阻滞后第1、7天测量患侧腿围,记录患侧腿围缩小值。采用Inbody720多频生物电阻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阻滞前及第2次阻滞后1周时的组织水肿程度;观察症状改善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0例均顺利完成阻滞。1例术后出现短暂下肢无力,余无不良反应。首次阻滞后第1天及第2次阻滞后第1、7天患侧下肢各测量点腿围均不同程度缩小,且各测量点第2次阻滞术后第1、7天腿围缩小值均高于第1次术后第1天(P均<0.01)。第2次阻滞后1周组织水肿程度较术前降低(P<0.01),髋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增加(P<0.01),患侧下肢肿胀感、紧绷感、疼痛感、麻木感均消失。结论DSA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有效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水肿 下肢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自主神经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比卡因加入地塞米松对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麻醉下行下肢手术患者神经阻滞时效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严泽林 杨磊 +1 位作者 庆晓峰 汪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2期173-175,共3页
目的探讨布比卡因加入地塞米松对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麻醉(腰麻)下行下肢手术患者神经阻滞时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市江宁医院2015年12月—2016年9月择期行腰麻下下肢手术患者90例,根据腰麻使用药物和给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C组、D1组... 目的探讨布比卡因加入地塞米松对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麻醉(腰麻)下行下肢手术患者神经阻滞时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市江宁医院2015年12月—2016年9月择期行腰麻下下肢手术患者90例,根据腰麻使用药物和给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C组、D1组和D2组,各30例。C组蛛网膜下腔注入布比卡因10 mg;D1组蛛网膜下腔注入布比卡因10 mg+地塞米松粉剂5 mg;D2组蛛网膜下腔注入布比卡因10 mg,同时蛛网膜下腔注入地塞米松5 mg。比较3组患者神经阻滞情况,即麻醉最高阻滞平面(胸)、麻醉起效时间(T_1)、达最高平面时间(T_2)、感觉阻滞持续时间(T_3)及术后镇痛持续时间(T_4)、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至运动恢复的时间(T_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补液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阻滞最高平面(胸)、T_1、T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组T_3、T_4长于C组、D2组(P<0.05);C组与D2组T_3、T_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T_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补液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比卡因加入地塞米松可延长腰麻下行下肢手术患者感觉阻滞时间和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及不影响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局部 地塞米松 自主神经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霉素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4
作者 卢民 于尚伟 郑宝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1期2445-2446,共2页
目的:观察应用阿霉素药理机制又称“自杀性运输”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根据患者三叉神经痛的不同分支,选择上颌神经、下颌神经、眶上孔、眶下孔应用利多卡因定位,阿霉素、曲安奈德一次性神经阻滞,疼痛消失不彻底者,1周后给第二... 目的:观察应用阿霉素药理机制又称“自杀性运输”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根据患者三叉神经痛的不同分支,选择上颌神经、下颌神经、眶上孔、眶下孔应用利多卡因定位,阿霉素、曲安奈德一次性神经阻滞,疼痛消失不彻底者,1周后给第二次阻滞。结果:优良者82%,好转11%,无效7%。结论:阿霉素使感觉神经元发生永久性毁损,且具有轴浆逆流特性,在外周神经干内或其分布区域注射阿霉素,这样阿霉素便会通过神经末梢吸收并逆行运输至相应的神经元细胞引起神经元细胞坏死,从而达到长期止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柔比星 曲安奈德 三叉神经 自主神经传导阻滞 神经阻滞治疗 阿霉素 临床观察 感觉神经 逆行运输 外周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