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肥料中铬含量测量不确定度的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评定
1
作者 初忠江 秦立俊 +2 位作者 姚洵 徐师 庄梅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279,共7页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方法可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类方法,两种方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分别采用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对肥料中铬元素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自上而下法评定的铬测量不确定度为17 mg/kg,自下而上...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方法可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类方法,两种方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分别采用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对肥料中铬元素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自上而下法评定的铬测量不确定度为17 mg/kg,自下而上法评定的铬测量不确定度为21 mg/kg,两种方法评定的测量不确定度结果基本一致,在积累了大量质量控制样品数据的情况下,自上而下法比自下而上法评定过程更简便,计算量少,易于操作,更能反映出实验室长期检测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不确定度 自上而下法 自下而上 铬含量 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纳米材料的自上而下制备:可控液相剥离 被引量:5
2
作者 邵姣婧 郑德一 +1 位作者 李政杰 杨全红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7-114,共18页
二维纳米材料独特的结构特征赋予了其众多的优异性质,充分利用这些特性有利于实现新材料的制备和新产品的开发,而二维纳米材料的规模化可控制备是实现其广泛应用的必要前提。在众多制备二维纳米材料的各类方法中,基于层状前驱体的液相... 二维纳米材料独特的结构特征赋予了其众多的优异性质,充分利用这些特性有利于实现新材料的制备和新产品的开发,而二维纳米材料的规模化可控制备是实现其广泛应用的必要前提。在众多制备二维纳米材料的各类方法中,基于层状前驱体的液相剥离法以其较高的效率和良好的操控性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详细阐述了二维纳米材料的优异特性及其潜在应用,并以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几种二维纳米材料为例,重点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基于三维层状晶体的液相剥离以制备二维纳米材料的方法,最后对各种液相剥离法的适用性进行总结,并对二维纳米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纳米材料 层状晶体 自上而下制备 液相剥离 自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状态转换图的LL语法快速分析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安 毕翔 +1 位作者 韩江洪 魏振春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30-1033,共4页
有向路径分析法是在预测分析法的基础上利用状态转换图思想设计的;由于去掉了预测分析法中的许多中间产生式匹配,因此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语法分析效率,实验表明分析效率较预测分析法提高约2倍以上。文中阐述了LL(1)文法、预测分析法、有... 有向路径分析法是在预测分析法的基础上利用状态转换图思想设计的;由于去掉了预测分析法中的许多中间产生式匹配,因此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语法分析效率,实验表明分析效率较预测分析法提高约2倍以上。文中阐述了LL(1)文法、预测分析法、有向路径分析法的定义、原理和设计步骤,并给出了事例和实验加以说明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 自上而下分析 状态转换图 预测分析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预测与达峰路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泽洲 崔翔宇 +2 位作者 郎皓 牛永宁 陈湘生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2,共8页
为加快交通运输领域实现碳达峰目标,文章选取安徽省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上而下”法测算2010-2021年安徽省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并运用情景分析法设置9类不同情景对2022-2035年碳排放量及达峰情况进行预测并提出了减... 为加快交通运输领域实现碳达峰目标,文章选取安徽省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上而下”法测算2010-2021年安徽省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并运用情景分析法设置9类不同情景对2022-2035年碳排放量及达峰情况进行预测并提出了减排建议。结果表明:(1)安徽省碳排放量总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人口、人均GDP、城镇化率、交通运输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均有促进作用;(3)适当约束人口规模、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加强能源结构与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和降低能源强度是最可能符合现阶段的碳达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业 碳排放 自上而下 STIRPAT模型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现代阅读教学理论指导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被引量:23
5
作者 孙翠兰 马迎新 《山东外语教学》 2001年第3期79-81,共3页
本文探讨了阅读的本质和过程,详细阐述了三种解释阅读过程的阅读理论,即:自下而上法(bttom-up approach),自上而下法(top-down approach)综合或交替法(interactive approach),分析了高效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采用的技巧和策略,提出了课... 本文探讨了阅读的本质和过程,详细阐述了三种解释阅读过程的阅读理论,即:自下而上法(bttom-up approach),自上而下法(top-down approach)综合或交替法(interactive approach),分析了高效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采用的技巧和策略,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些活动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理论 自下而下 自上而下法 综合或交替 阅读技巧和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面积规则排布的AlN纳米柱阵列制备 被引量:2
6
作者 朱邵歆 陈翔 +3 位作者 闫建昌 张韵 王军喜 李晋闽 《半导体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96-700,716,共6页
采用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方法在2英寸(1英寸=2.54 cm)c面蓝宝石衬底上异质外延厚度1μm、具有原子级平整表面的高质量氮化铝(Al N)外延层。并在此高质量Al N薄膜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纳米压印光刻技术、干法刻蚀和湿法腐蚀... 采用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方法在2英寸(1英寸=2.54 cm)c面蓝宝石衬底上异质外延厚度1μm、具有原子级平整表面的高质量氮化铝(Al N)外延层。并在此高质量Al N薄膜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纳米压印光刻技术、干法刻蚀和湿法腐蚀相结合的工艺,通过自上而下的方法制备得到了大面积范围内规则排列的Al N纳米柱阵列,纳米柱的高度和直径分别为1μm和535 nm。研究结果表明,高晶体质量的Al N材料以及基于AZ400K溶液的湿法腐蚀工艺是制备无腐蚀坑且侧壁光滑的垂直Al N纳米柱阵列的关键。Al N纳米柱阵列的制备为深紫外纳米柱发光器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铝 纳米柱 纳米压印光刻 湿腐蚀 自上而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陈卫丰 吕果 +3 位作者 陶华超 陈少娜 李德江 代忠旭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56-1162,共7页
石墨烯是由一层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按蜂巢晶格排列构成的二维碳纳米材料,由于其超大的平面共轭结构,石墨烯中的π电子具有显著的离域效应。石墨烯具有许多令人惊奇的电子或电学性质,比如室温量子霍尔效应、自选传输性质、极高的载流... 石墨烯是由一层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按蜂巢晶格排列构成的二维碳纳米材料,由于其超大的平面共轭结构,石墨烯中的π电子具有显著的离域效应。石墨烯具有许多令人惊奇的电子或电学性质,比如室温量子霍尔效应、自选传输性质、极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超低的电阻率以及优异的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然而,与其他绝大多数二维材料不同,较大二维尺寸的石墨烯还具有零带隙的半金属材料特性,限制了石墨烯在光电器件和半导体等领域的应用。因此,如何打开石墨烯的带隙,将其从半金属材料转变为半导体材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目前,已知打开石墨烯带隙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石墨烯进行化学掺杂以破坏其π电子共轭体系;另外一种是基于量子效应,将石墨烯切割成纳米带、纳米筛或量子点。石墨烯量子点(GQDs)是二维平面尺寸小于100 nm的石墨烯片段,因其具有量子限域效应和边界效应而呈现出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一种具有带隙的半导体材料。与传统半导体量子点相比,GQDs具有毒性低、水溶性好、化学活性低、生物相容性好以及荧光性质稳定等突出优点。此外,GQDs具有单原子层平面共轭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同时表面的含氧基团可以为外来分子与之结合提供活性位点,在太阳能电池、光电子器件、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GQDs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法。自上而下法主要包括强酸氧化法,水热/溶剂热法,电化学氧化法等。该方法的优点是原料来源丰富、制备过程相对简单,制备所得的GQDs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基团,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易于表面功能化。自下而上方法主要分为可控有机合成和碳化反应。前者可以制备出具有精确碳原子数、大小和形状均一的GQDs,但是制备过程复杂繁琐、反应耗时长且产率较低,而后者所制备的GQDs,其尺寸和结构难以控制,产物具有多分散性。本文全面介绍了石墨烯量子点的各种制备方法,对这些方法的特点进行了评论,同时对重要或新颖方法的反应机理进行了阐述,并且重点介绍了GQDs在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最后对GQDs的未来研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量子点 自上而下法 自下而上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化硼量子点的制备及应用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杨璐 王泽方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8-76,共19页
氮化硼量子点是一类新型的零维纳米材料,它具备独特的荧光性能、高导热性、化学稳定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出色的理化特性。氮化硼量子点在光电子学、电子元件、传感和催化、生物传感器和生物成像等领域已展现出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氮化硼量子点是一类新型的零维纳米材料,它具备独特的荧光性能、高导热性、化学稳定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出色的理化特性。氮化硼量子点在光电子学、电子元件、传感和催化、生物传感器和生物成像等领域已展现出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高效制备依然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探索氮化硼量子点高效制备的新方法并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是当前纳米材料工程领域新的研究焦点。目前,氮化硼量子点的制备可以归纳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法。其中自上而下法是当前制备的主要方法,此方法类型多样,包括水热法、溶剂热法、超声剥离法以及碱金属插层法等。虽然自上而下法可实现大规模制备氮化硼量子点,但这类方法大都需要有机溶剂、强碱和高温等条件。自下而上的方法利用含有氮和硼元素的前体分子合成氮化硼量子点,可以实现量子点结构的精确控制,但这类方法不适合于大规模制备硼量子点。目前氮化硼量子点的大规模高效制备研究虽然还处在早期阶段,但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其今后高效大规模的可控制备奠定了基础。同时,以量子点制备工作为基础,许多氮化硼量子点的应用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其中包括细胞成像、纤维染色、金属离子检测、化学发光传感器、指纹荧光成像和维生素的检测等,这些应用研究反过来也进一步促进了量子点制备工作的开展。本文对近年来氮化硼量子点的制备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其在应用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提出了氮化硼量子点的制备及应用研究的思路,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硼量子点 自上而下法 自下而上 生物成像 化学发光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