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8
1
作者 牟虹 王光辉 殷雁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0期3247-3248,共2页
目的:观察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80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分成3组(对照1组24例,对照2组26例,实验组30例),3组所用局麻药均为0.91%利多卡因+0.17%布比卡因22mL。对照1组行单纯颈丛神经阻滞,... 目的:观察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80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分成3组(对照1组24例,对照2组26例,实验组30例),3组所用局麻药均为0.91%利多卡因+0.17%布比卡因22mL。对照1组行单纯颈丛神经阻滞,对照2组行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实验组先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15mL,再行颈深丛神经阻滞7mL。通过对患者行线性视觉模拟疼痛评估,请手术医师评估阻滞效果,以及监测术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来评定麻醉效果。结果:从上述三方面进行评估,实验组的麻醉效果满意,优于两组对照组。结论: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麻醉效果满意,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锁骨 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通畅率的影响
2
作者 张弛 李筱 +4 位作者 魏祥 陈刚毅 李红梅 王可佳 郑俊奕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93-1298,共6页
目的与局部麻醉对比,探讨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首次接受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CAVF)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将ESRD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局部麻醉(LA)组、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ISBPB)组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ABPB... 目的与局部麻醉对比,探讨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首次接受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CAVF)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将ESRD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局部麻醉(LA)组、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ISBPB)组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ABPB)组。超声测量麻醉前后靶血管的直径和血流变化量。术后在3 d和3个月进行随访,以评估瘘管通畅情况。结果术后即时通畅率分别为:LA组92.52%,ISBPB组96.26%,ABPB组95.33%,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15,P=0.446)。术后3个月三组患者的初级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91,P<0.001),ISBPB组(83.18%)显著高于LA组(57.01%)(χ^(2)=17.477,P<0.001),ABPB组(80.37%)显著高于LA组(χ^(2)=13.580,P<0.001),ISBPB组呼吸功能受影响的患者(15.89%)显著高于LA组(2.80%)(χ^(2)=9.761,P=0.002)与ABPB组(0.93%)(χ^(2)=14.377,P<0.001);LA组与ABP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9,P=0.313)。结论在初次创设AVF时,ISBPB和ABPB比局部麻醉更有效。而ABPB对ESRD患者生理状态的影响较小,且提供了更加舒适的手术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终末期肾病 肌间沟入路神经阻滞 腋路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或右美托咪定对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反弹性疼痛的影响
3
作者 张萌 孟香弟 +5 位作者 丁文平 陈娇 王爽 王荣国 周美艳 王立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73-577,共5页
目的比较单次注射0.5%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或右美托咪定对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CCB)患者反弹性疼痛(RP)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223例,男103例,女120例,年龄18~64岁,BMI 18.5~30.0 kg/m^(2),ASAⅠ或Ⅱ级。... 目的比较单次注射0.5%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或右美托咪定对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CCB)患者反弹性疼痛(RP)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223例,男103例,女120例,年龄18~64岁,BMI 18.5~30.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0.5%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8 mg组(D1组,n=113)和0.5%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1μg/kg组(D2组,n=110)。记录术后48 h内RP发生情况,两组RP发生率等效界值设为15%。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和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术后24 h 15项恢复质量(QoR-15)评分。结果术后48 h内两组R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2组与D1组术后48 h内RP发生率差值为4.1%,95%可信区间(CI)为-6.2%~14.4%,在等效区间内。两组RP发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D1组比较,D2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QoR-15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次注射0.5%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8 mg或右美托咪定1μg/kg在降低CCB患者的RP发生方面效果相似,而复合右美托咪定可以明显缩短神经阻滞起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弹性疼痛 肋锁间隙神经阻滞 上肢手术 右美托咪定 地塞米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周围应用酒石酸布托啡诺对行上肢骨外科手术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影响
4
作者 苏茹碧 冯艳 +2 位作者 孙德峰 朱美静 陈冲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783-1790,共8页
目的探究酒石酸布托啡诺作为罗哌卡因的佐剂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是否能降低臂丛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发生率。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74例行上肢骨外科手术的患者,利用统计学软件将其随机分为3组:酒石酸布托啡诺复合局麻药组(B1组),使用0.25%罗哌... 目的探究酒石酸布托啡诺作为罗哌卡因的佐剂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是否能降低臂丛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发生率。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74例行上肢骨外科手术的患者,利用统计学软件将其随机分为3组:酒石酸布托啡诺复合局麻药组(B1组),使用0.25%罗哌卡因20 mL(包含佐剂布托啡诺1 mg)行臂丛神经阻滞;酒石酸布托啡诺静脉给药组(B2组),使用0.25%罗哌卡因20 mL行臂丛神经阻滞,此外静脉给予1 mg酒石酸布托啡诺;对照组(C组),仅使用0.25%罗哌卡因20 mL行臂丛神经阻滞。术前采用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DN4)评估患者待手术部位是否存在神经病变成分(DN4≥4),并获取术前NRS值。手术当天术前30 min行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并检测阻滞效果是否完善,患者入手术室后进行全身麻醉。在术后6、12、18、24及36 h对患者进行随访获取术后各时间点的NRS值、阻滞作用消退的时间和消退后12 h内最高NRS值、首次使用抢救性镇痛药的时间、术后镇痛药的使用量、术后不良事件以及患者恢复质量。结果B1组患者术后反跳痛的发生率为31.6%,B2组发生率为48.2%,C组发生率为54.4%。组间比较结果表明B1组和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P<0.05)。反跳痛评分B1组<B2组<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表明B1组和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阿片类药物的消耗量C组大于B1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NRS评分且术后0~6 h以及术后6~24 h的疼痛曲线的曲线下面积(NRS-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首次要求抢救性镇痛的时间及QoR-15恢复质量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mg酒石酸布托啡诺作为罗哌卡因的佐剂行臂丛神经阻滞可以降低上肢骨科手术后的反跳痛发生率和反跳痛评分,且能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消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石酸布托啡诺 上肢骨科手术 反跳痛 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比卡因脂质体用于臂丛阻滞对肩袖修补术后镇痛及膈肌收缩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罗婧予 吴红 +3 位作者 陈刚 许梦婷 张焰统 李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5-672,共8页
目的:基于随机对照试验评估布比卡因脂质体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肩袖修补术患者术后镇痛疗效及膈肌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拟择期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周岁,ASA分级I或II级。将患者随机... 目的:基于随机对照试验评估布比卡因脂质体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肩袖修补术患者术后镇痛疗效及膈肌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拟择期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周岁,ASA分级I或II级。将患者随机分为布比卡因脂质体组(LB组)和盐酸左旋布比卡因组(BV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LB组在C5-C6神经根间、椎前筋膜表面分别注射1.33%布比卡因脂质体7.5 mL+0.5%盐酸左旋布比卡因7.5mL混合液、1.33%布比卡因脂质体2.5 mL+0.5%盐酸左旋布比卡因2.5 mL混合液,BV组相同部位分别注射0.375%盐酸左旋布比卡因15 mL和5 mL。两组均行标准化全身麻醉。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术后48 h静息、运动疼痛(NRS)评分及阻滞后单侧膈肌麻痹(HDP)发生率。次要指标包括术后其他时点静息及运动NRS评分、阻滞后30 min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长、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首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时间及阿片类药物用量、病房内额外镇痛药使用情况、镇痛满意度、不良反应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结果:与BV组相比,LB组患者术后48 h静息NRS评分降低(P<0.05)、阻滞后24 h HDP发生率升高(45%vs.5.3%,P<0.05),而两组术后48 h运动NRS评分、阻滞后30 min及6 h HD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阻滞后SpO2较阻滞前相比均有所下降(P<0.05)。与BV组相比,LB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长显著延长(P<0.01)、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P<0.01)、首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时间延迟及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P<0.05)、镇痛满意度提高(P<0.01)、病房内额外镇痛药使用率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总用量、围术期不良反应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单独使用盐酸左旋布比卡因,加入布比卡因脂质体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可降低患者术后NRS评分、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显著延长阻滞时长,但用药后易引起患者更长时间的HDP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比卡因脂质体 盐酸左旋布比卡因 肩袖修补术 神经阻滞 单侧膈肌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选择性臂丛神经阻滞对手腕部手术患者阻滞区域肌力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任映梅 杨小林 +2 位作者 吴宏伟 丁颖 周桂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5-1150,共6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选择性臂丛神经阻滞对手腕部手术患者阻滞区域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手腕部手术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18~64岁,BMI 21~28 kg/m 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前臂中段选择性臂...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选择性臂丛神经阻滞对手腕部手术患者阻滞区域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手腕部手术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18~64岁,BMI 21~28 kg/m 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前臂中段选择性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和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每组30例。A组根据手术切口位置在前臂中段选择性阻滞尺神经和(或)正中神经和(或)桡神经,每根神经注射0.4%罗哌卡因5 ml。B组在超声引导下行传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注射0.4%罗哌卡因30 ml。两组均于神经阻滞操作前开始泵注右美托咪定0.8μg/kg持续10 min后,改为0.4μg·kg^(-1)·h^(-1)维持至手术结束。术毕送麻醉恢复室观察30 min后返回病房。记录术后2、4、8、12、24、48 h阻滞区域肌力和肌力恢复至5级的时间。记录术后2、4、8、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和术中止血带耐受评级。记录患者满意度评分、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术后追加镇痛药例数、术后补救镇痛的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记录血肿、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术后2、4、8、12 h阻滞区域肌力评级明显升高(P<0.05),肌力恢复至5级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P<0.05),神经阻滞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中均能耐受止血带的使用,与B组比较,A组术中止血带耐受1级明显减少(P<0.05)。两组不同时点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术后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血肿、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选择性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臂和前臂运动功能影响小,术后肌力恢复快,更适合手腕部短小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选择性神经阻滞 腕部 短小手术 肌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患儿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伟涛 涂友兵 +1 位作者 易祖港 马星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4-428,共5页
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方式。臂丛内侧束、外侧束、后束在CCS集中于腋动脉外侧,位置关系固定,使用较少的局麻药即可达到良好的阻滞效果。近年来,CCS臂丛神经阻滞逐渐应用于患儿区域麻醉。患儿CCS臂丛神经... 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方式。臂丛内侧束、外侧束、后束在CCS集中于腋动脉外侧,位置关系固定,使用较少的局麻药即可达到良好的阻滞效果。近年来,CCS臂丛神经阻滞逐渐应用于患儿区域麻醉。患儿CCS臂丛神经解剖位置表浅,易于超声定位,但血管、神经、胸膜等结构距离较近,超声引导增加了患儿CCS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就CCS臂丛神经阻滞的解剖基础及超声定位、阻滞方法及药物用量、患儿临床应用和相关并发症进行综述,以期为患儿CCS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锁间隙 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区域麻醉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 被引量:34
8
作者 陈云俊 夏艳 +2 位作者 夏新 黄树敬 何咸兵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01-1103,共3页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52例ASAⅠ或Ⅱ级拟行单侧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U组)和传统体表定位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N组)。...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52例ASAⅠ或Ⅱ级拟行单侧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U组)和传统体表定位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N组)。局麻药为0.2%盐酸罗哌卡因,总量为1ml/kg。肌间沟入路和腋路分别给予局麻药总量的一半。观察两组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情况、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时U组桡神经阻滞有效率明显高于N组,注入局麻药后10、15min时U组尺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有效率明显高于N组(P<0.01或P<0.05)。U组麻醉优良率为26例(100%),明显高于N组20例(76.9%)(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神经传导阻滞 患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椎旁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9
作者 高嵩 田文华 +1 位作者 周卫民 刘立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9-170,共2页
目的比较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单侧锁骨骨折的手术患者60例,ASAI或Ⅱ级,年龄20~56岁,体重47~78kg,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行椎旁神经阻滞联合... 目的比较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单侧锁骨骨折的手术患者60例,ASAI或Ⅱ级,年龄20~56岁,体重47~78kg,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行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液含1%利多卡因和0.2%罗哌卡因。A组以T1横突为定位标志行颈椎椎旁+胸椎椎旁神经阻滞,分别用神经阻滞液4ml和10ml,再行颈浅丛神经阻滞,用神经阻滞液6ml。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分别采用神经阻滞液15ml和6ml。记录椎旁神经阻滞和臂丛神经阻滞15min后神经所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情况、麻醉效果评价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C5、C6、T2神经阻滞完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4神经阻滞完善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1);C7、C8、T1神经阻滞完善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对锁骨骨折手术采用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安全,神经支配区域阻滞完善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神经阻滞 肌间沟神经阻滞 颈浅神经阻滞 锁骨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两种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37
10
作者 李鹏 蔡兵 李美亭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44-646,共3页
目的比较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喙突入路与锁骨中点下入路在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拟行前臂及手外科择期手术患者72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36例,分别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喙突入路(A组)或锁骨中点下入路(B组)锁骨下... 目的比较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喙突入路与锁骨中点下入路在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拟行前臂及手外科择期手术患者72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36例,分别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喙突入路(A组)或锁骨中点下入路(B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将远端运动反应(手腕或手指屈曲或伸展)作为目标运动反应。记录患者前臂痛觉阻滞情况、穿刺成功率、试穿次数、上肢运动阻滞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 A组有3例因5次调整穿刺针位置均未引出目标运动反应,改为腋路阻滞,被排除出本研究。与A组比较,B组1次、2次穿刺成功率明显增加,进针深度明显加深,环指状包绕腋动脉明显增多,腋路追加局麻药明显减少,所有肌皮神经阻滞明显增多(P<0.05)。两组上肢运动阻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无一例气胸、穿刺部位血肿、局麻药中毒等。结论喙突入路或锁骨中点下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均可安全地用于区域阻滞,而锁骨中点下入路更容易定位到目标神经,麻醉阻滞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喙突 锁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行肩关节粘连松解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1
作者 梁志鹏 蒋劲 +2 位作者 熊东林 肖礼祖 廖翔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13-915,共3页
肩周炎(arthritis of peri-shoulder)也称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漏肩风、凝肩,因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又有“五十肩”之称.肩周炎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由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粘连引起的以肩关节... 肩周炎(arthritis of peri-shoulder)也称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漏肩风、凝肩,因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又有“五十肩”之称.肩周炎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由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粘连引起的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1].肩周炎晚期粘连明显的患者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需行肩关节粘连松解术来改善肩关节功能,以往静脉注射丙泊酚麻醉下行肩关节粘连松解术虽具有起效快、苏醒快、操作简单、患者术中无知觉等优势,但常会出现术中循环抑制、苏醒后血压增高、心率加快,术后肩关节剧烈疼痛等不利因素.目前国内积极推崇可视化及精确麻醉,基于此,我们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实施肩关节粘连松解术,减少了上述并发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粘连松解术 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器 疗效观察 引导 超声 肩关节囊炎 关节周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震 孔明健 +2 位作者 乐伟 缪建中 陈建庆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081-1081,共1页
关键词 神经阻滞 临床观察 神经刺激仪定位 周围神经刺激仪 神经定位 阻滞不全 阻滞 麻醉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引导逆行锁骨下与锁骨上臂丛阻滞的比较 被引量:14
13
作者 廖俊 王庚 张晓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3092-3094,共3页
目的:使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对逆行锁骨下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方法:6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逆行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RI组)和锁骨下入路(S组)两组,使用超声定位及神经刺激确认目标神经。观察穿刺疼痛评... 目的:使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对逆行锁骨下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方法:6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逆行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RI组)和锁骨下入路(S组)两组,使用超声定位及神经刺激确认目标神经。观察穿刺疼痛评分,注药后30min内每5min观察并记录臂丛神经感觉阻滞完善时间、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结果:RI组感觉神经阻滞成功率优于S组(P﹤0.05),肌皮、正中神经阻滞完善比S组快(P﹤0.05)。RI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明显少于S组(P﹤0.01)。结论: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感觉神经阻滞效果优于锁骨上入路,起效较快,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锁骨上神经阻滞 锁骨下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器 超声引导 罗哌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老年病人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1
14
作者 王俊安 汪春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51-1052,共2页
目的评估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老年病人臂丛神经阻滞的优缺点及安全性。方法 75例ASAⅡ或Ⅲ级择期实施上肢手术的65岁以上老年病人,随机均分为三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组(US组);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仪定位组(S组)。记录... 目的评估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老年病人臂丛神经阻滞的优缺点及安全性。方法 75例ASAⅡ或Ⅲ级择期实施上肢手术的65岁以上老年病人,随机均分为三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组(US组);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仪定位组(S组)。记录各组臂丛神经阻滞的各项评价指标。结果三组局麻药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S组和U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S组(P<0.05),辅助用药例数、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S组(P<0.05);US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U组(P<0.05),三组均无病人改全麻。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病人影响小,用于老年病人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神经刺激仪 神经阻滞 老年病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汪涛 何开华 +1 位作者 刘小男 高进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80,共2页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为传统方法定位组,B组为神经刺激器定位组,C组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组。观察三组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起...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为传统方法定位组,B组为神经刺激器定位组,C组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组。观察三组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麻醉持续时间、静脉辅助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穿刺针误入血管、局麻药毒性反应、神经损伤、气胸)。结果:C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A组及B组(P<0.05),C组麻醉效果优于A组及B组(P<0.05),C组麻醉持续时间长于A组(P<0.05),C组静脉辅助用药少于A组及B组(P<0.05),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A组及B组(P<0.05)。结论:在上肢手术中使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神经刺激器 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手术的应用 被引量:34
16
作者 唐桂萍 王向兵 +1 位作者 刘炜 吴春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54-856,共3页
目的研究上肢骨折手术臂丛神经阻滞辅助应用右美托咪定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择期臂丛神经阻滞下的上肢骨折手术9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咪达唑仑组(M组)和对照组(C组),D组与C组分别于臂丛阻滞前15min开始静脉注入等剂量的右... 目的研究上肢骨折手术臂丛神经阻滞辅助应用右美托咪定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择期臂丛神经阻滞下的上肢骨折手术9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咪达唑仑组(M组)和对照组(C组),D组与C组分别于臂丛阻滞前15min开始静脉注入等剂量的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μg/kg、10min注完)及生理盐水,M组于臂丛阻滞前15min静脉注入咪达唑仑0.1mg/kg,观察手术中芬太尼的用量并记录入室(T0)、臂丛穿刺前(T1)、切皮(T2)、骨折复位(T3)、手术结束(T4)时的HR、RR、MAP、SpO2和警觉/镇静评分(OAA/S)。结果与C组比较,D组T1~T4时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T2、T3时RR明显增快(P<0.05);D组T2时SpO2明显高于M组和C组(P<0.05)。T1~T4时的M组和T1、T2时的D组OA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D组和M组需要使用芬太尼的量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下上肢骨折手术的辅助镇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神经阻滞 镇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臂丛颈丛联合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赵年章 张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2期1833-1834,共2页
目的:探讨肩区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69例,分为臂丛阻滞麻醉组,颈丛阻滞麻醉组,臂丛颈丛联合阻滞麻醉组,并对这三种麻醉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综合满意度评估及各时间点的VAS评分的比较,均显示臂丛... 目的:探讨肩区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69例,分为臂丛阻滞麻醉组,颈丛阻滞麻醉组,臂丛颈丛联合阻滞麻醉组,并对这三种麻醉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综合满意度评估及各时间点的VAS评分的比较,均显示臂丛颈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较另两组满意,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臂丛颈丛联合阻滞麻醉是肩区手术较完善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骨折 丛颈联合阻滞麻醉 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罗中兵 张燕辉 +4 位作者 宋晓阳 肖维民 杨俊哲 胡明 陶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2366-2368,共3页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nerve stimulator)用于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需长时间上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Ⅰ组为对照组,采用头皮针盲探异感法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nerve stimulator)用于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需长时间上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Ⅰ组为对照组,采用头皮针盲探异感法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然后采用腋动脉穿透法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均给予1%利多卡因5mL试验剂量后再给予0.375%罗哌卡因20mL;Ⅱ组为实验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采用24G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留置,然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两点均给予1%利多卡因5mL试验剂量后再给予0.375%罗哌卡因20mL。两组术中根据麻醉时间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间断追加0.375%罗哌卡因10~15mL/次。术中持续监测SBP、DBP、MAP、ECG、SpO2,并观察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Ⅱ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较Ⅰ组短(P<0.05),Ⅰ组和Ⅱ组神经阻滞优良率分别为80%和92%(P<0.05),改为全麻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不良反应。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定位明确,可以作为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传导阻滞 神经刺激器 静脉留置针 罗哌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骨折闭合穿针术 被引量:2
19
作者 袁力勇 甘果 +1 位作者 王霞民 戴体俊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94-295,298,共3页
目的探讨C臂机下小儿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穿刺固定术的合适麻醉方法。方法选择近年来ASAⅠ级行肱骨髁上骨折C臂机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穿刺固定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A、B、C3组,A组采用肌间沟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术,B组采用腋路法... 目的探讨C臂机下小儿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穿刺固定术的合适麻醉方法。方法选择近年来ASAⅠ级行肱骨髁上骨折C臂机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穿刺固定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A、B、C3组,A组采用肌间沟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术,B组采用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术,C组采用腋路联合肌间沟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术。每组20例。肌间沟入路法和腋路法均应用0.3%罗哌卡因3mg·Kg-1;联合入路法用相同总剂量、相同容积、减半浓度的罗哌卡因。比较3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联合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术麻醉优良率为90%,同单独应用肌间沟法或腋路法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小儿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穿刺固定术等需要尺侧和桡侧神经阻滞完善的手术而言,在没有精确的定位方法帮助下,联合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术是一种比较合适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治疗 骨折 治疗 神经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膈肌厚度比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致膈肌麻痹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敏 薛硕 +1 位作者 孔明健 张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6-350,共5页
目的 评价膈肌厚度比(DTI)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导致膈肌麻痹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择期行肱骨中段、桡骨骨折内固定或取内固定术的患者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所有患者采用0.5%罗哌卡因20... 目的 评价膈肌厚度比(DTI)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导致膈肌麻痹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择期行肱骨中段、桡骨骨折内固定或取内固定术的患者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所有患者采用0.5%罗哌卡因20 ml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以用力呼吸时膈肌移动度(DE)作为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麻痹组(n=11,DE≥25%)和非麻痹组(n=40,DE<25%)。记录阻滞前、阻滞后15 min阻滞侧DE、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SpO_(2),感觉、运动阻滞时间和恢复时间,并记录芬太尼用量,给药24 h内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头痛、霍纳综合征、低血压、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TI、FVC下降幅度对诊断臂丛神经阻滞所致急性膈肌麻痹的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CI)、界值、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两组阻滞前DE、DTI、FVC、FEV_(1)、Sp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麻痹组比较,阻滞后15 min麻痹组DE、DTI明显减小(P<0.05),DE下降幅度、FVC下降幅度明显增大(P<0.05),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芬太尼用量及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阻滞后DTI诊断急性膈肌麻痹的AUC为0.973(95%CI 0.927~1.000),界值1.2,敏感性100%,特异性95%。阻滞后FVC下降幅度诊断急性膈肌麻痹的AUC为0.697(95%CI 0.534~0.860),界值10%,敏感性100%,特异性38%。结论 与用力肺活量比较,膈肌厚度比对诊断臂丛神经阻滞所致急性膈肌麻痹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且不需要进行术前基线值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肌厚度比 膈肌移动度 用力肺活量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膈肌麻痹 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