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3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术后康复(一) 被引量:48
1
作者 江海燕 于法景 王亮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21-623,共3页
关键词 膝关节运动损伤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 术后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膝关节前外侧韧带的价值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春礼 丁明 杜天舒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77-580,共4页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我们看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 ACL)重建术取得了巨大进展,从关节外到关节内,从开放手术到关节镜手术,从非解剖到解剖重建,目前的成功率达到85%左右。在失败的病例中,绝大多数是...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我们看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 ACL)重建术取得了巨大进展,从关节外到关节内,从开放手术到关节镜手术,从非解剖到解剖重建,目前的成功率达到85%左右。在失败的病例中,绝大多数是由于隧道位置错误,特别是股骨隧道错误,当然还有例如移植物张力不足、康复不当等其他方面原因,另外还有7%没有任何已知技术错误的病例逐渐发展出现残余轴移现象。传统单束重建后对旋转控制存在不足,因此,改良为双束重建意图减少旋转不稳定,但没有很强临床和生物力学证据显示其优越性。 Mcguire等建议关节外重建治疗前外侧不稳定。有学者采用三维MRI研究显示,ACL重建后膝关节由伸至屈时内旋较ACL 正常膝增大。这种现象显示单纯重建ACL并没有完全恢复膝关节的运动学,推测增大的屈膝内旋可能是由于损伤的膝关节前外侧韧带( anterolateral ligament of the knee ,ALL)未获得诊断和治疗。由于关节内ACL重建不能完全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特别是旋转稳定,最近,国内外特别是国外,掀起ALL的研究热潮,对于ACL研究陷入迷茫的今天,似乎出现一线曙光,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全面总结,以便对未来的走向做出客观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 外侧韧带 价值 解剖重建 ACL 关节镜手术 旋转不稳定 外侧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术后康复(二) 被引量:2
3
作者 江海燕 于法景 王亮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9-101,共3页
关键词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 术后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取腱切口方向与隐神经髌下支损伤关系探讨 被引量:31
4
作者 罗浩 敖英芳 +4 位作者 彭立彬 林春阳 张继英 傅欣 余家阔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4-296,i0004,i0005,共5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取腱切口方向与隐神经髌下支损伤的关系。方法:以2005年1月至2005年3月间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取内固定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ACL重建术中取腱切口方向为纵行者35例,斜行者25例。术后取...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取腱切口方向与隐神经髌下支损伤的关系。方法:以2005年1月至2005年3月间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取内固定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ACL重建术中取腱切口方向为纵行者35例,斜行者25例。术后取钉时间9~31个月,平均14.5±4.72个月。测量手术切口疤痕长度。令29例存在小腿皮肤感觉障碍的患者将障碍区域标出,测量其面积,并做相应的象限分析。解剖15具尸体的膝关节,测量其隐神经髌下支与鹅足腱上缘的距离。结果:纵行切口组与斜行切口组手术切口疤痕长度无显著性差异。纵行切口组皮肤感觉有障碍者23例(65.7%),斜行切口组6例(24.0%),纵行切口患者术后更易出现小腿皮肤感觉障碍(P<0.001)。尸体膝关节解剖结果显示隐神经髌下支走行与鹅足腱上缘近似平行(由内上至外下),二者之间距离平均为0.6cm。结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纵行切口取腱较斜行切口更易损伤隐神经髌下支,术后患者易出现患肢小腿皮肤感觉障碍。术前有必要告知患者隐神经髌下支损伤是ACL重建术常见并发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 重建 隐神经 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MRI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梅 李明华 +2 位作者 丁小龙 赵金忠 蒋垚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37-940,共4页
目的前瞻性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1年内移植物在MRI形态、信号的改变与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34例ACL重建术后患者,以术后1、3、6、9、12个月为随访时间点进行MRI检查,观察移植物在不同时间的形态和信号变化,分别测量增... 目的前瞻性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1年内移植物在MRI形态、信号的改变与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34例ACL重建术后患者,以术后1、3、6、9、12个月为随访时间点进行MRI检查,观察移植物在不同时间的形态和信号变化,分别测量增强前后移植物、髌下、移植物周围滑膜的信号强度,计算其信噪比,并分别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ACL重建术后移植物信号逐渐增强,术后9个月时信号最强,1年后信号强度有下降。结论MRI尤其是增强MRI能反映膝关节移植物正常韧带化过程中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交叉韧带重建 核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医融合模式的运动护理干预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伴股四头肌萎缩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牛力洁 王元新 熊小云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65-1469,共5页
目的:分析基于体医融合模式的运动护理干预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伴股四头肌萎缩病人肌力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76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伴股四头肌萎缩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分析基于体医融合模式的运动护理干预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伴股四头肌萎缩病人肌力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76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伴股四头肌萎缩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基于体医融合模式的运动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前后两组大腿周径萎缩指数、伸膝肌力评分、膝关节H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疼痛、关节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稳定性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3个月观察组患肢大腿周径萎缩指数低于对照组,伸膝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4.74%,高于对照组(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体医融合模式的运动护理干预能有效防止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病人股四头肌萎缩的发展,有助于股四头肌肌力的增强,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及病人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医融合模式 运动护理干预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 四头肌萎缩 膝关节功能 生活质量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子体操运动员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肌力康复个例报道
7
作者 王洪耀 任满迎 赵小坤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0-451,共2页
1对象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北京体操队现役运动员,男,18岁,身高167cm,一级运动员。2006年11月,在练习跳马"侧手翻直体侧空翻转体630度"动作落地时发生损伤。损伤原因为第二腾空过程中腾空高度不足,以及转体时身体不紧造成转动动力... 1对象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北京体操队现役运动员,男,18岁,身高167cm,一级运动员。2006年11月,在练习跳马"侧手翻直体侧空翻转体630度"动作落地时发生损伤。损伤原因为第二腾空过程中腾空高度不足,以及转体时身体不紧造成转动动力不足,落地时身体未完全旋转完毕而造成膝关节侧向过伸。后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并于半个月后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 体操运动员 交叉韧带重建术后 交叉韧带重建手术 个例 康复 肌力 男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 T2^(*) mapping定量评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移植物成熟度 被引量:8
8
作者 范广涛 施政良 +6 位作者 黄益龙 张振光 陈佳鑫 杞天付 杨丽竹 李彦林 何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99-1703,共5页
目的探讨MR T2^(*)mapping定量评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移植物成熟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6例因前交叉韧带(ACL)损伤而接受ACLR患者(ACLR组)分别于术后1、3、6个月行膝关节三维稳态采集快速成像(3D-FIESTA)及T2^(*)mapping检... 目的探讨MR T2^(*)mapping定量评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移植物成熟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6例因前交叉韧带(ACL)损伤而接受ACLR患者(ACLR组)分别于术后1、3、6个月行膝关节三维稳态采集快速成像(3D-FIESTA)及T2^(*)mapping检查,另对26名健康成人志愿者(对照组)行单次膝关节同序列扫描。对ACLR组于术后6个月以统一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进行临床功能评分;比较ACLR组术后各时间点移植物T2^(*)值及其与对照组ACL的T2^(*)值的差异,分析ACLR组术后6个月移植物T2^(*)值与IKDC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CLR组术后1、3个月移植物T2^(*)值低于对照组ACL的T2^(*)值;ACLR组术后6个月移植物T2^(*)值高于术后1、3个月(P均<0.01);ACLR组术后6个月移植物与对照组ACL的T2^(*)值、ACLR组术后1与3个月移植物T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CLR组术后6个月移植物T2^(*)值与IKDC评分呈中度负相关(r=-0.525,P=0.008)。结论MR T2^(*)mapping对无创定量评估ACLR术后移植物成熟度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重建 移植物 磁共振成像 成熟度 T2^(*)mapp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力强化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伴股四头肌萎缩患者肌力恢复的疗效 被引量:27
9
作者 杨伟毅 练文兴 +3 位作者 曹学伟 薛文武 陈耿鑫 张文信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2221-2223,共3页
目的:观察肌力强化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伴股四头肌萎缩患者肌力恢复的临床疗效,评价严格的康复训练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膝关节ACL断裂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严格按肌力强化训练对股四... 目的:观察肌力强化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伴股四头肌萎缩患者肌力恢复的临床疗效,评价严格的康复训练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膝关节ACL断裂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严格按肌力强化训练对股四头肌进行康复锻炼,对照组按正常的康复计划进行恢复,在术后3、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行Lysholm评分及大腿周径测量。结果: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大腿周径萎缩指数较训练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腿周径萎缩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及大腿周径萎缩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四头肌肌力强化训练对膝关节ACL重建术后患者的肌力恢复、关节功能的改善有显著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 断裂 股四头肌 萎缩 重建 肌力强化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CT三维重建评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隧道的价值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法升 林炎聪 +3 位作者 陈平康 周志刚 吴云军 邱麟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6-262,共7页
目的:应用容积CT三维重建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胫骨、股骨骨隧道位置及隧道角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91例患者术后行320排容积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采用Lorenz法测量胫骨隧道中心点相对位置百分比(P_(t)),采用Be... 目的:应用容积CT三维重建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胫骨、股骨骨隧道位置及隧道角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91例患者术后行320排容积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采用Lorenz法测量胫骨隧道中心点相对位置百分比(P_(t)),采用Bernard法测量股骨隧道中心点相对位置百分比(P_(f));用Wang和Segawa的方法测量胫骨隧道与胫骨干角度(α角)、胫骨隧道与关节线角度(β角)、股骨隧道与关节线角度(γ角)及股骨隧道与股骨干角度(θ角)。术后3个月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法对患者进行关节疗效评估,以评分90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IKDC评分<90分和≥90分组间P_(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7,P=0.234);P_(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9,P=0.029),ROC曲线下面积为65.168%。胫骨隧道α角(t=0.038,P=0.970)和β角(t=0.908,P=0.3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KDC评分≥90分组股骨隧道γ角(t=3.228,P=0.002)和θ角(t=5.378,P<0.001)明显小于IKDC<90分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3.136%和80.848%。结论:容积CT扫描三维重建对前交叉韧带骨隧道的位置及角度的判断准确,适当的股骨隧道位置和角度更有利于术后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重建 骨隧道位置 容积CT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下床负重训练时间窗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何娜娜 潘丽英 +2 位作者 洪宗元 王婷 潘军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不同时间窗下床负重训练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ACL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组(30例)、B组(31例)和C组(29例),在骨科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分别于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开始下床负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不同时间窗下床负重训练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ACL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组(30例)、B组(31例)和C组(29例),在骨科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分别于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开始下床负重练习,在术前、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评价三组膝关节功能(HSS)、屈伸活动度(ROM)、功能分级。结果三组出院时和出院后1个月HSS、ROM和功能分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两两比较,出院时B组HSS、ROM、功能分级显著优于A组与C组(均P<0.05),出院后1个月B组HSS、ROM显著优于A组与C组,且功能分级显著优于C组(均P<0.05)。结论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后第5天开始下床负重训练有利于提高膝关节功能及屈伸活动度,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交叉韧带重建 康复训练 时间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伸膝阻尼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跑步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及双侧对称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傅升星 时会娟 +5 位作者 于媛媛 马沐佳 周玉林 黄红拾 敖英芳 刘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2,共8页
目的:探讨伸膝阻尼训练对单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患者跑步时异常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及双侧对称性的影响。方法:将33例单侧ACL损伤男性患者(18~35岁)随机分为支具试验组(n=14,佩戴具有限制伸膝功能的支... 目的:探讨伸膝阻尼训练对单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患者跑步时异常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及双侧对称性的影响。方法:将33例单侧ACL损伤男性患者(18~35岁)随机分为支具试验组(n=14,佩戴具有限制伸膝功能的支具)、支具对照组(n=10,佩戴不具有限制伸膝功能的支具)、空白对照组(n=9,不佩戴支具)。3组患者均接受ACL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术和术后12周常规康复治疗。从术后第13周开始,支具试验组与支具对照组于每周运动锻炼的第1天佩戴支具运动60分钟,持续36周。3组患者均于术后第12周、术后第48周进行跑步生物力学测试。计算跑步支撑期双侧膝关节屈曲角度、伸展力矩以及双侧角度、力矩的差值。采用一维统计参数映射(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混合设计方差分析组别、时间因素(干预前后)对单侧ACL重建术后患者跑步支撑期双侧膝关节屈曲角度、伸展力矩以及双侧差值的影响。结果:SPM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组别和时间对跑步时双侧膝关节屈曲角度、伸展力矩及双侧差值均无交互作用(P>0.05)。组别对跑步时双侧膝关节屈曲角度、伸展力矩及双侧差值无主效应作用(P>0.05)。时间对跑步时双侧膝关节屈曲角度、伸展力矩具有主效应作用。与术后第12周相比,术后第48周跑步支撑末期双侧膝关节屈曲角度减小(术侧:89%~100%支撑期,P=0.036;健侧:94%~100%支撑期,P=0.046)、支撑中期双侧膝关节伸展力矩增加(术侧:17%~59%支撑期,P<0.001;健侧:38%~61%支撑期,P<0.001)。结论:本研究未发现长期伸膝阻尼训练能够改善单侧ACL重建术后男性患者跑步时异常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及双侧对称性。ACL重建术后1年内,患者在跑步支撑中期阶段,术侧膝关节伸展力矩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而术侧膝关节屈曲角度、双侧膝关节屈曲角度和伸展力矩的对称性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提示ACL重建术后康复应关注如何纠正跑步时存在的异常生物力学特征和提高双侧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重建 伸膝阻尼支具 异常生物力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骨道过短的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固定襻与可调襻应用的比较研究
13
作者 印钰 梅宇 +5 位作者 王泽刚 武文杰 刘鹏飞 何鹏峰 宋首一 谢兴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85-790,共6页
目的探讨在过短股骨骨道的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使用固定襻和可调节襻的疗效。方法2019年1月~2020年7月我院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493例,其中股骨骨道<30 mm共57例,最终纳入47例,按股骨端移植物固定方式分为EndoButto... 目的探讨在过短股骨骨道的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使用固定襻和可调节襻的疗效。方法2019年1月~2020年7月我院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493例,其中股骨骨道<30 mm共57例,最终纳入47例,按股骨端移植物固定方式分为EndoButton组(n=31)和TightRope组(n=16),分别于术后6、12个月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评估功能,术后12个月采用Lachman试验和前抽屉试验评估关节松弛度,比较2种固定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第6个月EndoButton组和TightRope组IKDC评分分别为(64.1±11.0)、(62.6±9.2)分,差异无显著性(t=0.464,P=0.645);Lysholm评分分别为(81.9±10.6)、(85.3±9.3)分,差异无显著性(t=-1.079,P=0.286);Tegner评分分别为(2.2±0.9)、(1.9±0.9)分,差异无显著性(t=0.933,P=0.356)。术后第12个月EndoButton组和TightRope组IKDC评分分别为(81.4±9.9)、(78.2±9.2)分,差异无显著性(t=1.068,P=0.291);Lysholm评分分别为(94.6±6.1)、(93.4±7.4)分,差异无显著性(t=0.626,P=0.534);Tegner评分分别为(3.8±1.0)、(3.4±1.2)分,差异无显著性(t=1.402,P=0.168)。2组术后12个月Lachman试验和前抽屉试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Z=-0.039,P=0.969;Z=-0.294,P=0.769)。结论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对于股骨骨道过短(<30 mm),应用EndoButton(15 mm)或TightRope均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重建 股骨骨道固定 股骨骨道过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进性抗阻运动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淑艳 李磊 +1 位作者 张曼 王远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4-1210,共7页
目的 为了揭示渐进性抗阻运动对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CLR)患者膝关节功能、生物力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2022年5月至2023年11月期间,本研究共纳入80例ACLR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抗阻运动组和... 目的 为了揭示渐进性抗阻运动对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CLR)患者膝关节功能、生物力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2022年5月至2023年11月期间,本研究共纳入80例ACLR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抗阻运动组和渐进性抗阻运动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为期12周的常规抗阻运动和渐进性抗阻运动。通过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通过等速肌力评估锻炼系统评估膝关节等速肌力,根据峰值扭矩计算计算对称性指数。通过平衡测试系统评估站立位平衡稳定性,计算双侧多轴平均轨迹差的差值(average trajectory error difference, ATED)。通过步态分析系统记录患者的步态参数。结果 与常规抗阻运动组比较,渐进性抗阻运动组的Lysholm评分升高,伸膝和屈膝对称性指数升高,ATED降低,步幅和步长升高(P<0.05)。结论 本研究表明,与常规抗阻运动相比,渐进性抗阻运动可更好地改善ACLR患者术后的膝关节功能,改善膝关节生物力学,提高平衡能力和步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重建 渐进性抗阻运动 生物力学 平衡能力 步态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15
作者 孙婧怡 高奉 +4 位作者 钱驿 赵盈绮 贺忱 果森 周敬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4-822,共9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旋转稳定性对主观结局、运动表现、心理状态及重返运动的影响。方法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12月对2015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行ACLR术的患者进行集中随访,根据最后一...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旋转稳定性对主观结局、运动表现、心理状态及重返运动的影响。方法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12月对2015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行ACLR术的患者进行集中随访,根据最后一次随访中术侧膝关节轴移试验(PST)结果进行分组。最终纳入66例参与随访并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其中32例表现为PST阴性,组成稳定组;34例表现为PST阳性,组成不稳定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主观功能评分以及重返运动表现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运动表现方面,单脚跳(P=0.028)、三连跳(P=0.024)和交叉跳(P=0.044)肢体对称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此外,稳定组的前交叉韧带伤后重返运动心理评分[(70.44±22.82)分]显著高于不稳定组[(53.44±21.74)分](P=0.003)。稳定组健侧与患侧的KT-2000测试差值[(0.53±1.02)mm]显著小于不稳定组[(2.06±2.31)mm](P=0.001)。而Lysholm、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估表、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Tegner和Marx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稳定组重返运动率为43.8%,其中达到安全重返标准的患者占14.3%,占所有患者的比例为6.3%;而不稳定组重返运动率为35.3%,其中达到安全重返标准的患者占8.3%,占所有患者的比例为2.9%。两组60°/s等速肌力、患侧伸屈肌最大肌力比值、Y平衡测试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CLR术后膝关节旋转不稳定会造成较差的单脚跳、三连跳及交叉跳的运动表现,更低的心理准备和更多的膝关节前后向松弛。在ACLR中短期随访中,无论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如何,重返运动率仍然较低,大部分人未达到安全重返运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不稳定 交叉韧带重建 运动表现 重返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股骨髁间切迹解剖特征用于预测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撕裂
16
作者 朱玉鹏 徐俊 +5 位作者 王奇政 陈永晔 秦思源 颜瑞馨 辛培锦 郎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2-906,共5页
目的观察以膝关节股骨髁间切迹解剖特征预测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撕裂(NC-ACLT)的价值。方法对55例NC-ACLT患者(NC-ACLT组)及55名对照者(对照组)行膝关节MR,测算髁间切迹参数(深度、宽度、深度/宽度比值、开口宽度、开口宽度指数、面积及... 目的观察以膝关节股骨髁间切迹解剖特征预测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撕裂(NC-ACLT)的价值。方法对55例NC-ACLT患者(NC-ACLT组)及55名对照者(对照组)行膝关节MR,测算髁间切迹参数(深度、宽度、深度/宽度比值、开口宽度、开口宽度指数、面积及同水平股骨髁外缘宽度)并进行组间比较;记录髁间切迹类型(A、U及W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NC-ACLT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髁间切迹参数预测NC-ACLT的效能。结果NC-ACLT组髁间切迹深度及深度/宽度比值均高于、开口宽度及开口宽度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髁间切迹深度为NC-ACL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以髁间切迹深度29.55 mm、深度/宽度比值1.45、开口宽度21.15 mm及开口宽度指数0.29为最佳截断值,各髁间切迹参数预测NC-ACLT的敏感度分别为74.55%、58.18%、67.27%及67.27%,特异度分别为69.09%、80.00%、61.82%及78.18%,AUC分别为0.720、0.713、0.652及0.710。结论膝关节股骨髁间切迹解剖特征可用于预测NC-ACLT,髁间切迹深度、深度/宽度比值、开口宽度及开口宽度指数可作为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 膝关节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被引量:29
17
作者 敖英芳 王健全 +3 位作者 余家阔 于长隆 田得祥 曲绵域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3-14,共2页
为使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定位准确、固定牢固以及术后早期功能康复 ,同时减少手术创伤 ,本所于1997年 10月开展膝关节镜下挤压螺钉固定骨 -腱 (中 1/ 3 ) -骨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新技术 ,至 1998年 3月共治疗 2 4例患者 ,随... 为使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定位准确、固定牢固以及术后早期功能康复 ,同时减少手术创伤 ,本所于1997年 10月开展膝关节镜下挤压螺钉固定骨 -腱 (中 1/ 3 ) -骨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新技术 ,至 1998年 3月共治疗 2 4例患者 ,随访 1年至 1年 5个月 (平均 1年 4个月 ) ,取得良好效果。结果表明该手术方法创伤小 ,骨道定位准确 ,重建的韧带可达到牢固的生物学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关节 交叉韧带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促进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患膝本体感觉的影响 被引量:44
18
作者 蒋拥军 李克军 王雪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1-253,267,共4页
目的:研究平衡促进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膝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者,全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2周,术后第12周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对照组62例,训练组62例),训练组在第12周开始进行平... 目的:研究平衡促进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膝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者,全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2周,术后第12周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对照组62例,训练组62例),训练组在第12周开始进行平衡促进训练,持续至第16周;对照组继续进行患肢肌力和步态训练,持续至第16周。采用专业平衡功能评定系统,分别在术后第12周和第16周对两组进行平衡功能测定。结果:术后第16周测定结果:①睁眼状态下,训练组与对照组在指标LFS指数和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②闭眼状态下,训练组与对照组在指标LFS指数和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平衡促进训练对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能力恢复具有显著提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重建 平衡促进训练 膝关节本体感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评价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 被引量:12
19
作者 吴艳 曾旭文 +5 位作者 梁治平 刘斯润 王文 钟敏之 黄洁玲 陈松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7-263,共7页
【目的】探讨MRI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的价值。【方法】对158例符合条件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进行MRI扫描及膝关节临床稳定性检查,分析骨隧道、移植物及内固定装置的影像表现并与临床检查结果对比。依据临床检查将患... 【目的】探讨MRI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的价值。【方法】对158例符合条件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进行MRI扫描及膝关节临床稳定性检查,分析骨隧道、移植物及内固定装置的影像表现并与临床检查结果对比。依据临床检查将患者分为膝关节不稳组(26例)及稳定组(132例),比较两组胫骨、股骨骨隧道内径的变化,比较两组在骨隧道内口位置、移植物表现及内固定装置的MR征象阳性率;Kappa一致性检验骨隧道内口位置、移植物及固定装置的MR表现和临床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计算上述MR征象诊断膝关节稳定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胫骨、股骨隧道内径变化在不稳组及稳定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隧道内径变化不稳组大于稳定组。两组在骨隧道内口位置、移植物表现、内固定装置的MR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稳组高于稳定组(P<0.001),与临床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599,0.744,0.285;P<0.001。【结论】MRI在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能为临床随访及二次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交叉韧带重建 磁共振成像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膝关节外侧感觉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张新潮 丁忠良 +3 位作者 王吉力 彭裕文 沈灏 蒋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102,共2页
目的 :研究自体B P B中 1/3组织重建ACL后膝关节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病原因。方法 :( 1)对 2 1例临床用自体B -P -B中 1/3组织重建ACL的患者随访 5~ 6年 ,测量其膝关节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麻木范围。 ( 2 )解剖观察成人新鲜尸体标本 3具 ... 目的 :研究自体B P B中 1/3组织重建ACL后膝关节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病原因。方法 :( 1)对 2 1例临床用自体B -P -B中 1/3组织重建ACL的患者随访 5~ 6年 ,测量其膝关节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麻木范围。 ( 2 )解剖观察成人新鲜尸体标本 3具 6例和附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 15具 3 0例的隐神经髌下支的分布范围。结果 :术后患者均不同程度的出现膝关节外侧皮肤感觉障碍 ;隐神经髌下支自深筋膜穿出后 ,在胫骨内侧髁下方发出分支 ,横行跨过髌韧带分布至膝外侧皮肤。结论 :隐神经髌下支分布到膝外侧皮肤 ,用自体B P B中 1/3组织重建ACL在取材时可致其损伤 ,是术后并发膝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韧带 交叉韧带 隐神经 髌下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