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Amplatzer导管封堵器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5
1
作者 任森根 康康 +6 位作者 吴丹宁 施红 吴锦章 杨梅 韩飞舟 周菲 朱志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407-409,共3页
目的 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 (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1 2月 ,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 4 1例 ,VSD直径 4~ 1 2 .8(平均 6... 目的 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 (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1 2月 ,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 4 1例 ,VSD直径 4~ 1 2 .8(平均 6 .0 )mm ,其上缘距离主动脉右冠瓣 4 .5~ 1 2 (平均 6 .6 )mm。心导管资料示QP/QS 1 .4~ 2 .6 (平均 1 .7) ,肺动脉收缩压 1 9~ 34(平均 2 5 )mmHg。 4 1例膜周部VSD中 ,1 8例伴有膜部膨出瘤。结果  4 1例VSD均顺利闭合成功 ,选用的ADO尺寸为 6 / 4~ 1 6 /1 4mm。术后心脏杂音立即消失 ,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均无明显残余分流。胸片示肺血管影较术前减少。心电图有 1 2例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1例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均在 1~ 2周内自行消失。随访 2~ 2 1个月 ,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一步改善 ,未见ADO移位、主动脉瓣或三尖瓣返流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是完全可行的 ,而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导管封堵器 介入治疗 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适应证 并发症 心脏导管插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7
2
作者 赵仙先 秦永文 +4 位作者 王尔松 郑兴 张振远 徐荣良 毛红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124-1126,共3页
目的:探索应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8例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男10例,女8例,年龄1~12(7.6±3.2)岁,体质量12~65(28.6±14.8)kg。经临床体检... 目的:探索应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8例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男10例,女8例,年龄1~12(7.6±3.2)岁,体质量12~65(28.6±14.8)kg。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和左心室造影确诊。用7F输送鞘管经股静脉送入自制双盘状封堵器,封堵后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 d。结果:17例患儿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7(3.9±1.2)mm,所用封堵器直径为4~10(6.1±1.6)mm,封堵均获成功,10 min后左心室造影、心脏超声检查均显示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不影响主动脉瓣关闭。1例患儿因封堵器到位后心脏超声及主动脉根部造影显示主动脉瓣中度反流而放弃封堵。17例患儿随访1~10个月,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心脏导管插入术 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1
3
作者 赵武 李奋 +5 位作者 周爱卿 高伟 余志庆 孙锟 黄美蓉 张玉奇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21-625,共5页
目的提高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认识。方法回顾2例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合并迟发性CAVB的术中和术后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例1患儿术中、术后无明确的危险因素,术后6个月... 目的提高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认识。方法回顾2例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合并迟发性CAVB的术中和术后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例1患儿术中、术后无明确的危险因素,术后6个月出现持续性CAVB伴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随访5年至今无症状。例2患儿术中出现一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术后5 d出现CAVB伴CLBBB,经激素等成功逆转后多次随访,ECG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CLBBB;术后9个月出现一过性晕厥,ECG证实间歇性CAVB伴CLBBB;目前已随访15个月,偶有晕厥发作。2例患儿家长均拒绝植入永久起搏器。结论 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CAVB难以预测,不论有无症状都必须长期随访。充分认识迟发性CAVB的自然史、发生率、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和防治对于尽可能减少此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术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迟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付松 周更须 +4 位作者 于文文 刘宇航 王辉 李伟 封志纯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6期524-52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室缺)经皮介入封堵术的疗效。方法 2011年9月~2012年12月,对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行介入封堵术。通过左心室、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诊断分型,隔瓣下室缺30例,膜部室缺10例,偏流出道室...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室缺)经皮介入封堵术的疗效。方法 2011年9月~2012年12月,对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行介入封堵术。通过左心室、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诊断分型,隔瓣下室缺30例,膜部室缺10例,偏流出道室缺29例,嵴内室缺20例。均采用经皮介入封堵术。结果介入治疗成功率96.6%(86/89),其中隔瓣下室缺96.7%(29/30),膜部室缺100.0%(10/10),偏流出道室缺96.6%(28/29),嵴内室缺95.0%(19/20)。3例介入治疗失败,2例因主动脉瓣右冠瓣脱垂伴主动脉瓣中~重度反流而术中停止介入手术;1例术后封堵器移位外科手术取出。4个分型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7%(8/30),10.0%(1/10),6.9%(2/29),5.0%(1/20)。3例(3.4%)术后存在1~1.5 mm残余分流;4例(4.5%)术后出现瓣膜功能异常,其中2例主动脉瓣轻度反流,2例三尖瓣轻~中度反流,均未行特殊处理,其中3例术后3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瓣膜功能恢复正常,1例术后1年复查仍存在三尖瓣轻度反流,但各房室大小及心功能均正常;4例(4.5%)术后房室传导阻滞,经激素及营养心肌药物治疗1周后恢复术前状态。结论不同类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安全有效。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是不同类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经胸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血管造影 介入封堵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健 何浩 +7 位作者 张晓玲 黄向阳 袁奇 杨冬妹 叶琪 韩晓萍 单风仙 严激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72-74,共3页
关键词 介入治疗 封堵器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常见 开胸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 疗效 改进 目的 器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反流行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凌 刘君 +5 位作者 高磊 何小梅 支延春 王震 吕瑛 张密林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反流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分析2016-01至2017-12我院膜周部VSD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反流44例患者,通过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VSD形态、三尖瓣反流程度及原因,评估VSD介...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反流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分析2016-01至2017-12我院膜周部VSD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反流44例患者,通过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VSD形态、三尖瓣反流程度及原因,评估VSD介入治疗效果及三尖瓣反流在介入术前、术后的变化。结果:43例患者介入治疗成功。与术前相比,44例患者术后即刻三尖瓣反流长度[(0.60±0.19)cm vs.(2.72±0.21)cm]、三尖瓣反流面积[(0.55±0.19)cm2 vs.(2.61±0.23)cm2]、三尖瓣反流容积[(0.74±0.26)ml vs.(2.51±0.26)ml]、三尖瓣反流速度[(1.94±0.40)m/s vs.(2.88±0.42)m/s]、三尖瓣反流压差[(16.18±7.92)mmHg vs.(33.10±8.15)mmHg(1 mmHg=0.133 kPa)]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天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三尖瓣反流均不同程度减轻,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例介入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可见封堵器与三尖瓣腱索缠绕致三尖瓣重度反流行外科手术。结论:经严格筛选适应证的膜周部VSD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反流可行介入治疗,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三尖瓣反流 介入治疗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超声指引下经导管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
7
作者 解春红 夏呈森 +4 位作者 周银宝 龚方戚 蒋国平 朱卫华 赵正言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6期662-667,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9月至2005年12月,共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接受了经导管介入治疗。男47例,女42例;平均年龄(6.4±3.9... 目的:探讨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9月至2005年12月,共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接受了经导管介入治疗。男47例,女42例;平均年龄(6.4±3.9)岁(1~18岁),体重(22±11)kg(9~78kg)。其中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为外科术后VSD残余瘘(3例为法洛四联症术后VSD残余瘘,3例为VSD术后残余瘘)。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提示,VSD的平均直径(4.3±1.5)mm(2~8.5mm)。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片随访评价。结果:85例患儿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5.5%。无死亡病例。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显示,微量残余分流12例,9例微量残余分流于术后24h复查超声时消失,3例微量残余分流于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时消失。1例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致抽搐,2例发生溶血,2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经激素治疗3~7d后均恢复正常。患儿接受了平均9个月的随访(1~36个月),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无瓣膜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介入方法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近期效果良好。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指引小儿VSD介入封堵中可避免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缩短手术时间,是完全可行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治疗 心脏导管插入术 动脉导管未闭/治疗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Amplatzer封堵术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健发 马依彤 +2 位作者 黄定 杨毅宁 马翔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89-389,共1页
关键词 AMPLATZER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 封堵术后 间隔缺损封堵术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彩色多普勒 彩色多普勒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
9
作者 解启莲 高磊 +5 位作者 王震 张密林 朱晓丽 谭慧莲 樊文峰 刘坤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6-218,共3页
目的:评价婴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技术难点。方法:选取年龄小于3岁患有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18例(婴幼儿组),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X线影像指导下完成介入治疗。术后1、3、6个月复查心电... 目的:评价婴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技术难点。方法:选取年龄小于3岁患有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18例(婴幼儿组),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X线影像指导下完成介入治疗。术后1、3、6个月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另选20例年龄在3~7岁之间的患有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但不伴假性膜部瘤且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患儿为对照组。结果:婴幼儿组15例患儿成功封堵,2例术后造影示少量分流(<3mm),其中1例24h后、1例1个月后超声心动图复查均无残余分流。术中并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1例和2例,均1周内恢复。术后发生股动脉血栓2例、股动静脉瘘2例、假性动脉瘤1例,经相应处理后均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婴幼儿组的操作时间较对照组长,成功例数较对照组少,心脏并发症,血管并发症,其他并发症较对照组多,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婴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是可行的,应加强对其介入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及心脏、血管等并发症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经导管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宪军 高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132-135,共4页
目的 分析 18岁以下患儿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及其危险因素 ,以期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 对 2 0 0 2年 6月~ 2 0 0 4年 6月间 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类型及其发生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 目的 分析 18岁以下患儿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及其危险因素 ,以期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 对 2 0 0 2年 6月~ 2 0 0 4年 6月间 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类型及其发生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89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均获成功。 11例术后 5d内发生了不同类型的传导阻滞。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距离 <3mm ,室间隔缺损直径≥ 8mm ,封堵器直径≥ 10mm ,穿刺成功后A V轨道建立时间≥ 6 0min和血液pH <7.35与术后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结论 心律失常是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 ;缩短手术操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心律失常 高危因素 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护理对策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宇 仇金霞 王金萍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18期63-64,共2页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i defect,VSD)是先天性VSD最常见的类型。自2002年Amplatzer膜周部VSD封堵器和国产膜周部VSD封堵器先后应用于临床以来,介入治疗膜周部VSD已广泛开展,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i defect,VSD)是先天性VSD最常见的类型。自2002年Amplatzer膜周部VSD封堵器和国产膜周部VSD封堵器先后应用于临床以来,介入治疗膜周部VSD已广泛开展,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我院自2003年7月至2008年1月经导管介入治疗VSD患儿262例.取得了良好疗效,但术中、术后并发症并不少见,现将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引导下微创封堵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董向阳 翟波 李文静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第6期568-571,共4页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患儿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109例PmV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组,其中50例患儿采用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患儿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109例PmV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组,其中50例患儿采用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手术治疗(微创组),59例患儿采用右腋下直视小切口手术治疗(直视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引流量、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并对比两组患儿术后1年的心胸比、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变化。结果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体重、三尖瓣反流率、残余反流率等基线资料均相似(均为P>0.05)。微创组的手术时间[(74.2±11.0)min比(133.0±28.4)min]、术后引流量[(58.0±18.4)ml比(108.2±25.1)ml]、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5.1±0.8)d比(16.5±4.2)d]和住院时间[(5.2±1.6)d比(7.8±1.9)d]均低于直视组(均为P<0.05)。但微创组的手术成功率与直视组比较(98.0%比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微创组的心律失常(6.0%比18.6%)和心功能不全发生率(2.0%比11.7%)均显著低于直视组(均为P<0.05)。术后1年复查,微创组的心胸比、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与直视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手术治疗PmVSD患儿效果可靠,且术后并发症率更低、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食管超声 经胸微创封堵术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13
作者 赵鹏军 余志庆 +6 位作者 傅立军 李筠 张玉奇 李奋 黄美蓉 郭颖 高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33-435,共3页
目的探讨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行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封堵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例幼儿PMVSD病例,1例为3岁,心脏超声示膜部VSD,左室面缺损为5.5 mm,右室面分流口为2.3 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4 mm,另... 目的探讨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行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封堵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例幼儿PMVSD病例,1例为3岁,心脏超声示膜部VSD,左室面缺损为5.5 mm,右室面分流口为2.3 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4 mm,另1例为2岁10个月,超声示膜部VSD,左室面缺损7.8 mm,分流口为2 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5.8 mm,均采用Duct Occluder II进行封堵。结果分别选择4 mm×4 mm Duct Occluder II,5 F输送长鞘;4 mm×3 mm封堵器,4 F长鞘,均按常规建立动静脉轨迹后分别释放左盘面和右盘面,按常规释放,术后心脏超声和造影显示VSD封堵部位无残余分流,无主动脉返流,1例出现右房室瓣轻度返流;术后2 d行心电图检查无异常。结论幼儿PMVSD可选择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进行封堵,输送鞘小,对血管损伤小;术后近期无明显残余分流、无瓣膜反流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封堵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严帆 易岂建 +3 位作者 计晓娟 吕铁伟 何爽 李谧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48-354,共7页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介入治疗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0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膜周部VSD介入封堵术的患儿,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截取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总并发症、新发心...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介入治疗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0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膜周部VSD介入封堵术的患儿,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截取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总并发症、新发心律失常、残余分流、新发中度及以上反流的危险因素。结果 (1)186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97例,年龄18~148(45.4±25.4)个月,体重8.5~48(15.7±6.1) kg;超声缺损(5.6±1.9) mm,压差(68.6±13.7) mm Hg,距主动脉瓣距离<3 mm 8例(4.3%),术前有心律失常18例(9.7%),合并膜部瘤70例(37.6%);封堵器大小(6.3±1.2) mm,封堵器形状对称178例(95.7%)、偏心8例;麻醉方式为全麻147例(79%)、局麻39例,手术时间(38.8±15.0) min。(2)术后住院期间共发生并发症60例(32.3%),新发心律失常30例(16.1%);残余分流30例(16.1%),其中1例为大量分流;新发中度及以上瓣膜反流9例(4.8%),均为三尖瓣反流。(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并发症:超声下大缺损(OR=1.264,95%CI:1.040~1.536,P=0.019)和偏心型封堵器(OR=6.732,95%CI:1.018~44.509,P=0.048)为危险因素;残余分流:超声下大缺损(OR=1.577,95%CI:1.154~2.155,P=0.004)和右心室收缩压升高(OR=1.080,95%CI:1.001~1.165,P=0.047)为危险因素,左心室平均压升高为保护因素(OR=0.913,95%CI:0.864~0.966,P=0.001);新发中度及以上瓣膜反流:右心室收缩压升高(OR=1.068,95%CI:1.006~1.133,P=0.030)和更大的封堵器(OR=1.585,95%CI:1.003~2.506,P=0.048)为危险因素。结论超声下VSD大小、封堵器的大小与形状、右心室收缩压、左心室平均压与膜周部VSD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有关,同时提示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右心功能在术后并发症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并发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再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邢子琳 张浩 +5 位作者 孙伟 张海锋 雍永宏 杨荣 盛燕辉 孔祥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0-205,共6页
目的:在前期总结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septal defect,pmVSD)介入治疗策略指导下,观察后续pmVSD介入封堵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状况,分析其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20年7月间成功接受介入封堵的... 目的:在前期总结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septal defect,pmVSD)介入治疗策略指导下,观察后续pmVSD介入封堵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状况,分析其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20年7月间成功接受介入封堵的196例pmVSD患者术后发生传导阻滞的情况,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和探索。结果:术后新发传导阻滞18例(18/196,9.2%),包括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和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未发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所有术后传导阻滞均在2个月内恢复。基底封堵组传导阻滞发生率(12.7%,17/134)较瘤内封堵组(1.6%,1/62)更高(P=0.014)。在基底封堵亚组,pmVSD上缘与主动脉瓣右冠瓣的距离(distance from the aortic valve to the defect,DAVD)越长(P=0.015)、破口直径越大(P=0.022),术后发生传导阻滞的风险越大。结论:基底封堵组传导阻滞发生率较高。在基底封堵组,DAVD及破口直径是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传导阻滞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健峰 高伟 +6 位作者 周爱卿 余志庆 孙琨 张玉奇 田杰 钱永如 白永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120-123,共4页
目的 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 0 0 2年 6月~ 2 0 0 4年 7月 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 ,年龄 3~ 15岁 ,平均 ... 目的 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 0 0 2年 6月~ 2 0 0 4年 7月 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 ,年龄 3~ 15岁 ,平均 (6 .1± 2 .8)岁 ,体重 12~ 31kg(18.9± 5 .1kg) ,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证实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VSD) ,缺损大小 (8.91± 2 .2 6 )mm(4~ 13mm) ,分流口大小 (3.3±1.1)mm(2 .3~ 7.0mm) ,距离主动脉瓣 (4 .2 1± 2 .10 )mm(0 .5~ 8mm) ,有假性室隔瘤形成 7例 (其中 2个及以上分流口 2例 ) ,部分右房室瓣组织附着 19例。术后定期行TTE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 本组封堵技术成功率 10 0 % ,堵塞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90 .6 % ,术后 6个月完全封堵率 96 .9% ,仅 1例存在无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少许残余分流。除术中有一过性房性、室性早博 ,室性心动过速 ,房室传导阻滞 ,束支传导阻滞 ,无一例发生Ⅲ°AVB ,栓塞 ,溶血 ,封堵器脱落 ,心内膜炎等并发症 ,仅 2例 (6 .3% )有轻微主动脉返流 ,2例有轻度右房室瓣返流 ,术后病理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 ,LVDd、LVDs、LA术后明显缩小 ,MPA流速、MV流速术后明显减慢。随访时间 6个月至 1年零 10个月。结论 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封堵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新型Amplatzer部室缺堵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膜部瘤组织内细胞增殖和生存能力分析
17
作者 孙伟 李名鹏 +2 位作者 缪利平 吴延虎 孔祥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57-1060,共4页
目的:通过对室间隔缺损合并的膜部瘤组织内细胞的增殖和存活能力进行组织学分析,了解膜部瘤这一特殊组织的病理学特性。方法:采用HE染色对假性和真性膜部瘤组织进行组织结构分析,采用Ki67和磷酸化Akt(pAk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膜部瘤组... 目的:通过对室间隔缺损合并的膜部瘤组织内细胞的增殖和存活能力进行组织学分析,了解膜部瘤这一特殊组织的病理学特性。方法:采用HE染色对假性和真性膜部瘤组织进行组织结构分析,采用Ki67和磷酸化Akt(pAk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膜部瘤组织细胞的增殖和存活能力进行分析。结果:HE染色表明假性膜部瘤组织内细胞数量显著多于真性膜部瘤,但细胞外基质较少,结构比较疏松。Ki67染色结果提示假性膜部瘤细胞增殖能力强于真性膜部瘤,而磷酸化的Akt表达仅见于假性膜部瘤组织内部分细胞,真性膜部瘤组织无表达。结论:假性膜部瘤组织具有较强的细胞增殖和存活能力,是一种处于活跃状态的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间隔部瘤 增殖 磷酸化AKT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32例儿童膜周室缺临床分析
18
作者 何健峰 高伟 +6 位作者 周爱卿 余志庆 孙琨 张玉奇 田杰 钱永如 白永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2283-2285,共3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年龄3~15(6.10±2.80)岁,体质量12~31... 目的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年龄3~15(6.10±2.80)岁,体质量12~31(18.90±5.10)kg,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证实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缺损大小4~13(8.91±2.26)mm,分流口大小2.30~7.00 (3.30±1.06)mm,距离主动脉瓣0.50~8.00(4.21±2.10)mm,有假性室隔瘤形成7例(其中2个及以上分流口2例),部分三尖瓣组织附着19例.术后定期行TTE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本组封堵技术成功率100%,堵塞后即刻完全封堵率90.60%,术后6个月完全封堵率96.90%,仅1例存在无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少许残余分流.除术中有一过性房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无1例发生Ⅲ°AVB,栓塞,溶血,封堵器脱落,心内膜炎等并发症,仅2例(6.30%)有轻微主动脉返流,2例有轻度三尖瓣返流,术后病理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LVDd、LVDs、LA术后明显缩小,MPA流速、MV流速术后明显减慢.随访时间6~22个月.结论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是非常安全、有效可行的非开胸手术方法.长期的安全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临床继续随访及累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封堵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新型Amplatzer部室缺堵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三尖瓣适当切开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韦小勇 严中亚 +4 位作者 朱正艳 雷虹 吴一军 卢中 孙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18-1221,共4页
回顾性分析近5年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修补的1 2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三尖瓣适当切开技术(TVD)组(537例)与非TVD组(726例),比较两组术后残余分流、传导阻滞、三尖瓣返流等的发生率。两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 回顾性分析近5年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修补的1 2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三尖瓣适当切开技术(TVD)组(537例)与非TVD组(726例),比较两组术后残余分流、传导阻滞、三尖瓣返流等的发生率。两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VD组发生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10例,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非TVD组发生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35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术后随访TVD组发生VSD小量残余漏2例,非TVD组11例;TVD组发生轻度以上三尖瓣返流(TR)7例,非TVD组9例。两组患者VSD修补术后一过性传导阻滞、残余漏及总计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VD是一安全有效的技术,能显著改善VSD暴露,减少并发症,且不影响三尖瓣的正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三尖瓣适当切开技术 三尖瓣返流 残余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常规解读 被引量:3
20
作者 蒋世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79-479,共1页
2001年随着Amplatzer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的问世,尤其是近年来国产器材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得我国VSD介入治疗得到快速发展,在大的医疗中心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法之一。不仅介入治疗的数量迅速增长,且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操作... 2001年随着Amplatzer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的问世,尤其是近年来国产器材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得我国VSD介入治疗得到快速发展,在大的医疗中心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法之一。不仅介入治疗的数量迅速增长,且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操作技术也有所突破,1万余例VSD患者得到根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损介入治疗 AMPLATZER 解读 治疗方法 医疗中心 操作技术 V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