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监测气管内全麻患者人工气腹下膈肌移动度和肺不张 被引量:19
1
作者 刘彬彬 余革 +2 位作者 温晓晖 林岚 汤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84-1988,1992,共6页
目的通过同步膈肌超声和肺超声评价人工气腹下膈肌移动度和肺不张的超声影像学变化,探讨人工气腹手术麻醉时可能出现气体交换异常的机制。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随机选择行气管插管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37例。分别在麻醉前自主呼吸时(... 目的通过同步膈肌超声和肺超声评价人工气腹下膈肌移动度和肺不张的超声影像学变化,探讨人工气腹手术麻醉时可能出现气体交换异常的机制。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随机选择行气管插管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37例。分别在麻醉前自主呼吸时(T0)、麻醉后机械通气5 min时(T1)、人工气腹稳定后5 min(T2)、机械通气时人工气腹结束后5 min(T3)、气管导管拔除后15 min(T4)5个时点采用M-型超声监测膈肌移动度以及采用B-型超声监测肺部超声影像。分别记录膈肌移动度以及上BLUE点、下BLUE点和膈肌点所监测的超声影像进行LUS评分。结果(1)T0、T2、T4时点膈肌移动度分别为(12.07±2.70)mm、(4.52±0.81)mm、(10.17±1.99)mm。T1~T4时点膈肌移动度测量值与T0时点比较都下降(P <0.01);膈肌移动度在T2时点最小,与其他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膈肌移动度在T4与T0时点比较差异仍然有统计学意义(P <0.01)。(2)T0、T2、T4时点LUS评分分别为(0.05±0.23)分、(2.19±0.57)分、(0.81±0.40)分。T1~T4时点LUS评分与T0时点比较显著性增高(P <0.01);LUS评分在T2时点最大,与其他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T4时点LUS评分与T0时点比较差异仍然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采用超声可以同步监测膈肌移动度和肺泡萎陷(肺不张),显示全麻气腹胆囊切除术会引起较严重的肺泡萎陷(肺不张),由人工气腹后膈肌移动度明显受限所致;这种肺下部的肺泡萎陷(肺不张)是可恢复的,但在麻醉复苏期仍然不能恢复到麻醉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膈肌移动度 肺不张 人工气腹 气管内全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阻呼吸训练对颈段脊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和膈肌移动度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黎声芳 刘红芳 +1 位作者 黄世敏 龙彩雪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3年第5期785-789,共5页
目的:分析抗阻呼吸训练对颈段脊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和膈肌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021年在海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80例颈段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 目的:分析抗阻呼吸训练对颈段脊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和膈肌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021年在海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80例颈段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抗阻呼吸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呼吸功能指标、膈肌移动度、Borg评分、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总干预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观察组患者的最大通气量、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膈肌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Borg评分及呼吸困难、疾病影响、活动能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抗阻呼吸训练可有效提高颈段脊髓损伤患者的呼吸功能、膈肌移动度,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并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阻呼吸训练 颈段脊髓损伤 呼吸功能 膈肌移动度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膈肌厚度比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致膈肌麻痹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徐敏 薛硕 +1 位作者 孔明健 张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6-350,共5页
目的 评价膈肌厚度比(DTI)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导致膈肌麻痹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择期行肱骨中段、桡骨骨折内固定或取内固定术的患者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所有患者采用0.5%罗哌卡因20... 目的 评价膈肌厚度比(DTI)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导致膈肌麻痹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择期行肱骨中段、桡骨骨折内固定或取内固定术的患者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所有患者采用0.5%罗哌卡因20 ml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以用力呼吸时膈肌移动度(DE)作为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麻痹组(n=11,DE≥25%)和非麻痹组(n=40,DE<25%)。记录阻滞前、阻滞后15 min阻滞侧DE、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SpO_(2),感觉、运动阻滞时间和恢复时间,并记录芬太尼用量,给药24 h内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头痛、霍纳综合征、低血压、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TI、FVC下降幅度对诊断臂丛神经阻滞所致急性膈肌麻痹的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CI)、界值、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两组阻滞前DE、DTI、FVC、FEV_(1)、Sp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麻痹组比较,阻滞后15 min麻痹组DE、DTI明显减小(P<0.05),DE下降幅度、FVC下降幅度明显增大(P<0.05),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芬太尼用量及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阻滞后DTI诊断急性膈肌麻痹的AUC为0.973(95%CI 0.927~1.000),界值1.2,敏感性100%,特异性95%。阻滞后FVC下降幅度诊断急性膈肌麻痹的AUC为0.697(95%CI 0.534~0.860),界值10%,敏感性100%,特异性38%。结论 与用力肺活量比较,膈肌厚度比对诊断臂丛神经阻滞所致急性膈肌麻痹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且不需要进行术前基线值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肌移动度 用力肺活量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麻痹 臂丛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膈肌起搏器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6
4
作者 朱永刚 朱秀华 +1 位作者 王银龙 周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46-1350,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器(EDP)联合呼吸训练对治疗脑卒中合并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90例脑卒中合并COPD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呼吸训练组(n=30)和联合训练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呼吸训练组在常...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器(EDP)联合呼吸训练对治疗脑卒中合并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90例脑卒中合并COPD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呼吸训练组(n=30)和联合训练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呼吸训练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专门呼吸训练,联合训练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呼吸训练和EDP治疗。呼吸训练和EDP的治疗量都是30min/次,1次/天,5天/周,持续12周。在治疗前后分别评估3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VC、FEV1/FVC、FEV1%pred、RV/TLC)、膈肌移动度和血清炎症因子(CRP、IL-6、TNF-α)水平。结果:治疗12周后,联合训练组和呼吸训练的肺功能各项指标明显改善,膈肌移动度明显提高,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呼吸训练组相比,联合训练组肺功能各项指标及膈肌移动度的改善明显优于呼吸训练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EDP联合呼吸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合并COPD患者的肺功能,且比常规康复训练和呼吸训练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训练 肺功能 膈肌移动度 炎症因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起立床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膈肌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曲晟 龙建军 +4 位作者 张泽宇 薛凯文 杨青青 李节惠 王玉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92-1498,共7页
目的:基于电动起立床探讨不同倾斜角度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膈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10月来自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36例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和36例健康人。采用重复测量的试验设计,两组受试者随机被电动起立床放置于3种不同... 目的:基于电动起立床探讨不同倾斜角度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膈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10月来自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36例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和36例健康人。采用重复测量的试验设计,两组受试者随机被电动起立床放置于3种不同的倾斜角度(0°、30°、和60°)后,由同一名有经验的检查者应用超声测量平静呼吸时的膈肌移动度和平静呼气末的膈肌厚度。结果:①倾斜角度间比较:两组受试者结果均提示,随着电动起立床倾斜角度的增高,膈肌移动度和厚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每两个倾斜角度之间的膈肌移动度和厚度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组别间比较:在3种不同倾斜角度下,健康人膈肌移动度和膈肌厚度明显高于脑卒中患者(P<0.05),且健康人比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不同倾斜角度之间膈肌移动度和膈肌厚度变化更明显。③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两组病程之间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膈肌移动度和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膈肌移动度和厚度较健康人下降,电动起立床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的膈肌移动度和厚度,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 健康人 膈肌移动度 电动起立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膈肌起搏器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5
6
作者 朱秀华 朱永刚 +2 位作者 王银龙 周婷 陈志天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73-977,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器(EDP)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功能及拔除气管套管时间的影响。方法:纳入76例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呼吸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器(EDP)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功能及拔除气管套管时间的影响。方法:纳入76例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呼吸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呼吸训练和EDP治疗。呼吸训练和EDP的治疗量都是30min/次,1次/天,5天/周,持续8周。在8周治疗前后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VC、FEV1)、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拔管时间和拔管率。结果: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肺功能各项指标(FVC、FEV1)改善,膈肌移动度及膈肌厚度增加,拔管时间缩短,拔管率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EDP联合呼吸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的肺功能,同时缩短拔管时间、提高拔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呼吸训练 肺功能 膈肌移动度 气管切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机械通气病人握力水平与膈肌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吴月红 杨蓉 +3 位作者 席芳 梁红霞 翟萌龙 杨博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5-348,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病人握力水平与膈肌功能的相关性。方法:于2020年10月—2021年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科ICU的70例机械通气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对病人进行调查,采用手持式电子握力...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病人握力水平与膈肌功能的相关性。方法:于2020年10月—2021年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科ICU的70例机械通气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对病人进行调查,采用手持式电子握力器评估病人握力,采用床旁超声机测量病人膈肌移动度以诊断病人膈肌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分析握力和膈肌功能障碍的关系。结果:42例病人发生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为60%,28例病人未发生膈肌功能障碍,未发生膈肌功能障碍病人握力为(18.37±5.38)kg,大于发生膈肌功能障碍病人[(11.90±4.13)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人握力与其膈肌功能障碍呈显著负相关(r=-0.572,P<0.001)。结论:ICU机械通气72 h后病人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其握力水平与膈肌功能障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机械通气 握力 功能障碍 膈肌移动度 影响因素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通气模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黄佳伟 焦宇倩 +3 位作者 王娴雅 何林丹 施勤 张邓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25-1130,共6页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膈肌功能以及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6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膈肌功能以及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6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PCV通气模式组(P组)和VCV通气模式组(V组),每组33例。麻醉诱导完成后均使用VCV通气,P组在气腹开始后切换为PCV至手术结束;V组在气腹开始后维持VCV直至手术结束。记录机械通气时间、人工气腹时间、气腹结束至拔管时间、苯磺顺阿曲库铵总量、拔管后即刻警觉/镇静观察评分(OAA/S评分)。记录麻醉诱导前、拔管后即刻、拔管后30 min的膈肌移动度(DE)、膈肌收缩速度(DCV)、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记录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30 min后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术后第1~3天PPCs发生率。结果与V组比较,P组拔管后即刻DE明显增快(P<0.05),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30 min DCV明显增快(P<0.05),术后第1天PPCs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D-RSBI、机械通气时间、人工气腹时间、气腹结束至拔管时间、苯磺顺阿曲库铵总量、拔管后即刻OAA/S评分、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30 min的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术后第2、3天PPC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与使用容量控制通气模式比较,使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不能降低术后膈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但可以减轻患者膈肌吸气力量的减弱,降低术后第1天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功能障碍 压力控制通气 膈肌移动度 收缩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关节镜术后苏醒期不同体位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祁祺 秦雪娇 +3 位作者 赵尧平 赵霞 曾艳利 肖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1-186,共6页
目的:评价苏醒期不同体位对肩关节镜全身麻醉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关节镜下冈上肌腱缝合术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平卧位组和头高30°组。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取平卧位,B超下采集... 目的:评价苏醒期不同体位对肩关节镜全身麻醉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关节镜下冈上肌腱缝合术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平卧位组和头高30°组。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取平卧位,B超下采集膈肌移动度作为基线。术后平卧位组拔除气管插管入麻醉苏醒室后即刻进行血气分析,常规面罩吸氧,监测心率、呼吸、无创动脉血压和血氧饱和度,体表加温,记录生命体征。头高30°组在进入麻醉苏醒室将床头抬高30°后再进行同样护理操作。比较两组入麻醉苏醒室后即刻、脱氧5分钟和脱氧15分钟的血气分析指标: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经皮血氧饱和度(SpO_(2));神经阻滞前(术前)及苏醒期(患者离开麻醉苏醒室前)两时刻深呼吸状态下的膈肌移动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低氧血症、憋气、舌后坠等。结果:与平卧位组相比,抬高床头30°组在术后苏醒期脱氧15分钟的PaO_(2)、SpO_(2)明显升高(P<0.05),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明显增大(P<0.05),术后憋气、舌后坠发生率较低(P<0.05),低氧血症发生率无变化(P>0.05),舒适度明显增加(P<0.05)。两组入麻醉苏醒室后即刻、脱氧5分钟的PaO_(2)、PaCO_(2)、Sp 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平卧位组相比,抬高床头30°体位可以改善全麻插管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肩关节手术患者的呼吸功能。在降低低氧血症发生率方面虽无明显变化,但憋气、舌后坠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明显改善,并且提高了患者的主观舒适度,对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护理 低氧血症 神经阻滞 膈肌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