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庭大腺囊肿(脓肿)挂线造口术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朱惠湘 刘文兰 黄秀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7-547,共1页
前庭大腺位于两侧大阴唇后1/3深部.腺管开口于处女膜与小阴唇之间.因解剖位置的特点,易受病原体感染而发生炎症,腺管口闭塞,形成囊肿或脓肿,均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很多种,但有时需住院治疗,需拆线,术后切口疼痛,腺体功能... 前庭大腺位于两侧大阴唇后1/3深部.腺管开口于处女膜与小阴唇之间.因解剖位置的特点,易受病原体感染而发生炎症,腺管口闭塞,形成囊肿或脓肿,均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很多种,但有时需住院治疗,需拆线,术后切口疼痛,腺体功能丧失,复发率高。我院采用挂线造口术治疗前庭大腺囊肿(脓肿),取得满意效果,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大囊肿 挂线造口术 临床应用 脓肿 术后切口疼痛 腺管开口 手术治疗 病原体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对结肠肿瘤性病变检查的意义 被引量:18
2
作者 韩宇晶 赖卓胜 +2 位作者 李明松 刘思德 姜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38-940,共3页
目的 探讨如何通过放大内镜和实体显微镜观察分析大肠息肉腺管开口类型 ,从而发现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方法 2 0 0 1年 8月~ 2 0 0 2年 2月结肠镜检查 139例大肠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 ,结合放大内镜、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 目的 探讨如何通过放大内镜和实体显微镜观察分析大肠息肉腺管开口类型 ,从而发现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方法 2 0 0 1年 8月~ 2 0 0 2年 2月结肠镜检查 139例大肠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 ,结合放大内镜、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 (pitpat tern)并与病理诊断对照。结果 139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 12 4例 ,进展期癌 9例 ,LST型病变 5例。 5例LST的直径为 10~5 0mm ,其中ⅢL型 1个 ,Ⅳ型 4个。本组采用放大内镜与病理、实体显微镜诊断的符合率高。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镜 放大内镜 腺管开口分型 结肠直肠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25例诊治报告 被引量:39
3
作者 姜泊 刘思德 +4 位作者 智发朝 潘德寿 周丹 万田谟 周殿元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9-191,共3页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起源于大肠粘膜的一类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粘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被称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大肠LST的病变形态和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腺瘤,并与大...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起源于大肠粘膜的一类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粘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被称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大肠LST的病变形态和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腺瘤,并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目前大肠LST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对2000年12月-2001年10月作者所在医院常规肠镜检查中发现的25例大肠LST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总结分析。该25例病例共发现26处病变,内镜下大体分型为颗粒均一型11处,结节混合型15处,病理检查发现粘膜内癌3例,锯齿状肿瘤2例;病变大小11-20删除th ,21-30mm9处,31mm以上11处,其中最大者60mm×12mm,26处病变的腺管开口类型以Ⅳ型为主,占61.54%916/26);ⅤA型2处,与另1处Ⅳ型共3处病理诊断为粘膜内癌,ⅢL型8处,病理诊断为管状绒毛状腺瘤,25例病例全部在发现病变的同时或择期进行粘膜剥离或分片粘膜剥离治疗,全部病例未发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发育型肿瘤 大肠肿瘤 腺管开口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大肠镜技术在大肠肿瘤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烨 李志霞 +2 位作者 安大立 韩加刚 高庆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3期224-225,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放大肠镜鉴别及治疗大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61例患者的78个病灶进行染色后放大观察,按工藤分型进行了同步pitpattern诊断。镜下摘除或手术切除后,将放大肠镜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分析其一致性。结果放... 目的探讨应用放大肠镜鉴别及治疗大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61例患者的78个病灶进行染色后放大观察,按工藤分型进行了同步pitpattern诊断。镜下摘除或手术切除后,将放大肠镜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分析其一致性。结果放大肠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62%,敏感性为984%,特异性为857%。肠镜下对70个良性病变进行了同步微创治疗,并为决定其他8个病灶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结论通过放大电子肠镜对病变表面的腺体开口形态进行观察、分型准确,是及时鉴别大肠病变中肿瘤与非肿瘤的良好诊断方法。利用内镜可以完成对绝大部分病变的同步、微创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肠镜 结直肠肿瘤 诊断 治疗 腺管开口类型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是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治水平的重要手段 被引量:27
5
作者 姜泊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5-387,共3页
应用常规内镜技术难以发现大肠平坦型病变和凹陷型病变。近年来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在国外已获广泛应用,可以发现大肠微小病变和早期大肠癌。应用腺管开口分型方法可以预测肿瘤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及肿瘤的浸润深度,据此... 应用常规内镜技术难以发现大肠平坦型病变和凹陷型病变。近年来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在国外已获广泛应用,可以发现大肠微小病变和早期大肠癌。应用腺管开口分型方法可以预测肿瘤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及肿瘤的浸润深度,据此可确定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或分片粘膜剥离术将肿瘤切除,抑或行外科手术治疗。在当前我国的胃肠内镜医疗界,应广泛开展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临床应用,以早期发现大肠病变,提高我国大肠癌的内镜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大肠癌 染色内镜 放大内镜 腺管开口类型 平坦病变 凹陷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大肠黏膜微细结构改变中BRCA1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6
作者 唐采白 程惠敏 +4 位作者 刘晓林 张世强 赵俊华 王恒 刘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24-1226,1234,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BRCA1蛋白在大肠黏膜微细结构改变中的表达,探讨BRCA1蛋白在不同大肠黏膜病变腺管开口分型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Kudo分型方法,染色放大内镜下大肠黏膜病变腺管开口分为Ⅰ~Ⅴ型;其中Ⅰ~Ⅱ型为非肿瘤性病变,ⅢL~... 目的:通过检测BRCA1蛋白在大肠黏膜微细结构改变中的表达,探讨BRCA1蛋白在不同大肠黏膜病变腺管开口分型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Kudo分型方法,染色放大内镜下大肠黏膜病变腺管开口分为Ⅰ~Ⅴ型;其中Ⅰ~Ⅱ型为非肿瘤性病变,ⅢL~Ⅳ型为腺瘤,Ⅴ型为癌性病变,所有病变诊断结果均由病理学证实。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活检组织BRCA1蛋白的表达。结果:染色放大内镜下检出Ⅰ~Ⅴ型息肉样病变256枚,其中非肿瘤性病变(73例),肿瘤性病变(183例);随着大肠腺管分型序数的递增,BRCA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加,各腺管分型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癌性病变BRCA1蛋白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腺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P<0.000 1)。结论:随着大肠腺管分型序数的递增,BRCA1蛋白的阳性率逐渐增加,尤其在内镜诊断的大肠癌性病变中有着较高的表达率。因此,染色放大内镜下观察大肠黏膜微细结构改变的同时联合检测BRCA1蛋白的表达有助于大肠癌的早期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BRCA1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腺管开口 染色放大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大内镜及实体镜检查结肠肿瘤性病变(附139例报告)
7
作者 韩宇晶 赖卓胜 +1 位作者 王亚东 姜泊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75-1077,共3页
目的探讨如何通过放大内镜观察到的大肠粘膜腺管开口类型发现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方法2001年8月~2002年2月结肠镜检查139例大肠病变,采用内镜下粘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 目的探讨如何通过放大内镜观察到的大肠粘膜腺管开口类型发现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方法2001年8月~2002年2月结肠镜检查139例大肠病变,采用内镜下粘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139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124例,进展期癌9例,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5例,ⅡC病变1例.LST直径10~50 mm,其中ⅢL型1个,Ⅳ型4个.本组放大内镜与病理、实体镜诊断符合率较高.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如发现有V型腺管开口时则高度提示早期癌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镜 放大内镜 腺管开口 大肠肿瘤性病变 侧向发育型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