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评价放射性肝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朱晓霞 陈龙华 +1 位作者 吴德华 陈永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放射性肝损伤的CT影像学特征及引起不同类型CT密度改变的照射剂量差异及时间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35例接受了3-DCRT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DT:36 ̄65Gy/4 ̄28F/8 ̄41d。患者于放射治疗结束后分别在1 ̄6个月复查平扫CT、动脉期增强... 目的探讨放射性肝损伤的CT影像学特征及引起不同类型CT密度改变的照射剂量差异及时间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35例接受了3-DCRT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DT:36 ̄65Gy/4 ̄28F/8 ̄41d。患者于放射治疗结束后分别在1 ̄6个月复查平扫CT、动脉期增强CT,对比分析放射性反应区域与周围肝组织的背景密度,确定阈值剂量。结果CT观察到51.4%的患者出现了肝组织放射性反应。19.23%的动脉期增强CT及43.75%的平扫CT观察到与照射区一致的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区,42.31%的动脉期增强CT照射区呈现高密度改变。第一次复查出现肝脏放射性反应的阈值剂量平均为30.8Gy。测量的阈值剂量与复查时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473(P=0.041)。动脉期增强扫描出现高密度改变的阈值剂量明显高于出现低密度改变的阈值剂量(P=0.017)。进一步随访动脉期增强扫描CT,肝组织放射性反应类型发生了改变,反应区域较前缩小。结论放射性肝损伤出现不同CT反应类型所需的阈值剂量不同;CT观察肝脏早期放射性反应的阈值剂量与复查时间呈负相关;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放射性肝损伤和肿瘤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肝损伤 肝肿瘤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床旁超声对闭合性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立民 覃涛 许春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3721-3722,共2页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诊断闭合性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价值。方法对15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患者进行床旁超声检查,并与CT及临床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50例患者中106例确诊为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床旁超声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诊断闭合性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价值。方法对15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患者进行床旁超声检查,并与CT及临床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50例患者中106例确诊为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床旁超声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1.51%、90.91%和91.33%,CT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7.17%、95.45%和96.67%,两种诊断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超声对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诊断有较高的符合率,是诊断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最简便、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腹部损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肝损伤动物模型CT反应与病理改变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朱晓霞 陈龙华 吴德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31-1235,共5页
目的建立正常肝脏放射性损伤动物模型,了解放射性肝损伤多相CT反应类型与病理分期的对应关系。方法家猪A、B、C分别在肝脏的右叶、右叶、左叶取75cm3的范围给予立体定向单次剂量照射,单次剂量分别为40、40和30Gy。在照射后第42、56、133... 目的建立正常肝脏放射性损伤动物模型,了解放射性肝损伤多相CT反应类型与病理分期的对应关系。方法家猪A、B、C分别在肝脏的右叶、右叶、左叶取75cm3的范围给予立体定向单次剂量照射,单次剂量分别为40、40和30Gy。在照射后第42、56、133、168天行肝脏平扫、动态增强CT扫描,测量照射区肝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的背景密度,确定放射性肝损伤的CT反应类型。在CT引导下穿刺活检照射区肝组织,行电镜结构研究。选取与CT兴趣区相同的组织位点,行照射区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动物模型A、B、C分别在照射后第133、56、168天出现CT密度改变,动态增强CT扫描呈现三种反应类型:(1)平扫、动脉相、门静脉相及延迟相CT均呈低密度改变,此型的病理基础为放射性肝炎。(2)平扫等密度,动脉相高密度,门静脉相等密度,延迟相高密度,此型的病理基础为放射性肝硬化(坏死后性肝硬化)并少量纤维化期的肝小叶存在。(3)平扫等密度,动脉相高密度,门静脉相低密度,延迟相高密度,对应的病理改变也为放射性肝硬化,以汇管区纤维化为主,残存较多结构完整的肝小叶,电镜观察照射区的肝细胞呈脂肪变性。结论不同的CT反应类型对应放射性肝损伤的不同病理分期,对之进行观察总结,可指导临床对放射性肝损伤的发生发展作出正确评价;CT动态增强扫描可鉴别放射性肝损伤和肿瘤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性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损伤后腺苷A1受体变化的放射自显影研究
4
作者 张秋林 赵杰 +5 位作者 王秋根 赵定麟 邱广义 李明 侯铁胜 李桂芬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组织腺苷A1受体的分布及大鼠脊髓损伤后腺苷A1受体的变化规律.方法:腹侧压迫法造成T13脊髓中度损伤,分别于伤后10 min和1、4、24 h取伤段脊髓,对照组取同一水平脊髓组织,取下的脊髓组织立即冰冻切片,行放射自显影,放射性... 目的:探讨脊髓组织腺苷A1受体的分布及大鼠脊髓损伤后腺苷A1受体的变化规律.方法:腹侧压迫法造成T13脊髓中度损伤,分别于伤后10 min和1、4、24 h取伤段脊髓,对照组取同一水平脊髓组织,取下的脊髓组织立即冰冻切片,行放射自显影,放射性配基采用特异性A1受体激动剂环己基腺苷[3H]cyclohexyladenosine (3H CHA).结果:脊髓组织A1受体主要分布于脊髓后角,其他脊髓灰质分布较少;脊髓损伤后10 min和1、4 h时可见伤段脊髓A1受体密度明显下降,24 h后显著增加.而未损伤区脊髓A1受体密度却急骤增加,至4 h达最高峰,24 h仍高于伤前水平.结论:脊髓损伤后A1受体的变化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可为腺苷早期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受体 嘌呤能 放射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放射性肝脏损伤的CT表现
5
作者 赵水喜 郑静晨 +6 位作者 曹京旭 王迎选 宁健 杨书明 赵卫东 布洁 穆晓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8-610,共3页
目的 提高对早期放射性肝损伤CT影像的认识。方法 回顾7 例三维适形放疗腹部肿瘤患者的完整影像资料,观察患者放疗前、后肝脏CT影像改变。结果 放疗后CT平扫复查,5例患者受照肝脏显示为界限清晰的低密度改变,2例合并脂肪肝改变患者... 目的 提高对早期放射性肝损伤CT影像的认识。方法 回顾7 例三维适形放疗腹部肿瘤患者的完整影像资料,观察患者放疗前、后肝脏CT影像改变。结果 放疗后CT平扫复查,5例患者受照肝脏显示为界限清晰的低密度改变,2例合并脂肪肝改变患者照射区显示为界限清晰的高密度改变。增强CT检查中,正常肝脏与肝硬化肝脏放射性损伤的动态表现不同。结论 放射性肝损伤CT影像改变与肝脏原发疾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疗法 辐射损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摄影自动曝光控制探测点组合方式的研究
6
作者 王绥煌 陈继攀 王小龙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腹部摄影自动曝光控制探测点组合选择。方法:把不同探测点的组合作为唯一变量,对5个组合进行自愿者腹部的摄影,每种组合进行中等体型自愿者用80kV摄片3张,根据资料确定评价点,并测量各评价点的密度值。结果:5种探测点组合中,... 目的:探讨腹部摄影自动曝光控制探测点组合选择。方法:把不同探测点的组合作为唯一变量,对5个组合进行自愿者腹部的摄影,每种组合进行中等体型自愿者用80kV摄片3张,根据资料确定评价点,并测量各评价点的密度值。结果:5种探测点组合中,只有“左+中+右”这组探测点组合各评价点密度值达到或最接近标准值;其他探测点组合都有不同程度偏离。结论:建议使用“左+中+右”这组探测点组合作为腹部摄影自动曝光控制探测点组合的常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摄影 自动曝光控制 探测点组合方式 放射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肝损伤的CT表现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刘英 陈龙华 +2 位作者 郑小康 吕国士 巩湘浩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9-482,共4页
目的通过CT随访观察,探讨肝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后早期肝实质放射性损伤的CT改变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13~28 d内实施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总量为35~65(49.88±7.23)Gy.患者在放射治疗结束后1~6个月复查CT,观... 目的通过CT随访观察,探讨肝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后早期肝实质放射性损伤的CT改变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13~28 d内实施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总量为35~65(49.88±7.23)Gy.患者在放射治疗结束后1~6个月复查CT,观察放射性肝损伤的表现,并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早期放射性肝损伤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是否合并肝硬化、介入治疗、术后复发、靶体积、照射野数量、照射剂量及分割剂量的关系.结果31例患者(占59.6%)CT呈现与照射区分布一致的低密度区.照射剂量、分割剂量、照射靶体积对早期放射性肝损伤的发生有显著影响;性别、年龄、是否合并肝硬化、介入治疗、术后复发对放射治疗后早期CT观察放射性肝损伤发生与否的影响无显著意义.结论治疗靶体积、照射剂量、分割剂量与CT观察放射性肝损伤的发生有明确相关关系,随着靶体积、照射剂量、分割剂量增加,发生几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性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腹部实质脏器损伤中的应用探讨
8
作者 姚群立 茅旭平 +2 位作者 陈晓宇 张伟 张志国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22-824,共3页
实质性腹腔脏器钝性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急诊病例,严重的威胁着病人的生命。CT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正确、迅速地估计腹腔内所有脏器及附近骨骼的情况,为外科医师决定手术还是保守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 腹部损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双期增强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被引量:25
9
作者 周建军 程伟中 +3 位作者 曾维新 曾蒙苏 王建华 周康荣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10期1058-1062,共5页
目的:分析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15例,12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对比剂分别采用欧乃派克和优维显,... 目的:分析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15例,12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对比剂分别采用欧乃派克和优维显,注射流率3ml/s。3例经MRSE-T1WI,FSE-T2WI,GRE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马根优维显,注射流率1.5~2ml/s。仔细复习CT和MR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5例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中,副神经节瘤1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2例。良性12例,恶性3例。病灶分别位于腹膜后(13例)和肾内(2例)。肿瘤直径4.3~12.0cm,其中病灶直径〈5.0cm2个,5.0~10.0cm12个,〉10cm1个;肿瘤境界清楚。肿瘤实质成分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CT值分别为32.6~55.1HU(平均43.8HU)、57.8~87.9HU(平均77.3HU)和72.4~115.6HU(平均93.7HU)。MRT1WI为低信号,T2WI为显著高信号,MR动态增强强化方式与CT动态增强类似。肿瘤囊变、坏死和钙化常见。结论: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包括副神经节瘤和异位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可位于肾内。肿瘤中等大小,囊变、坏死和钙化较常见,囊变的识别对诊断有很大帮助。MRT2WI为显著高信号,动态增强为进行性延迟强化。强化不典型者与腹膜后其他肿瘤难以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摄影术 腹部 副神经节瘤 肾上腺外 嗜铬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腹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汪建华 左长京 +3 位作者 邵成伟 马小龙 张建 田建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77-881,共5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术治疗腹部恶性肿瘤的腹腔及腹膜后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确诊的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共31枚腹腔及腹膜后区转移性淋巴结(直径2.2~4.7 cm)接受经CT引导下125Ⅰ放射性粒子...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术治疗腹部恶性肿瘤的腹腔及腹膜后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确诊的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共31枚腹腔及腹膜后区转移性淋巴结(直径2.2~4.7 cm)接受经CT引导下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临床资料。植入量遵循Halarism 125Ⅰ经验公式确定,粒子活度为0.5~0.85 mCi,以间距1.0~1.5 cm布源。植入完毕后即行CT扫描,了解粒子分布情况及有无并发症。植入术后3个月行CT或PET-CT复查,参考WHO实体肿瘤评价标准进行影像学疗效评估。结果 27例中,25例手术一次植入成功,达到剂量要求,粒子分布满意率92.6%(25/27例),2例首次术后未达到要求而补种粒子。术前8例伴有明显疼痛患者中,6例于术后1~3周疼痛缓解。术后随访3个月,27例患者均生存。27例患者中淋巴结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8例,稳定4例,进展3例,总有效率74.1%(20//27)。本组术中及术后未发现剧烈疼痛、大出血、感染、骨髓抑制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导向下组织间植入放射性125Ⅰ粒子是治疗腹部转移性淋巴结具有近期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肿瘤转移 淋巴结 腹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近距离放射疗法 放射性核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腹部常见实体瘤增强CT扫描优化方案——去除平扫序列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记航 彭芸 +1 位作者 赵东辉 曾津津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0-393,共4页
目的:探讨在儿童腹部常见实体瘤增强CT(CECT)检查中去除平扫序列后的诊断效果和初步可行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168例腹部常见实体瘤患儿的CECT检查,分别由2位放射诊断医师用2种方法独立阅片。方法1:不参考平扫序列,只阅读增强序列... 目的:探讨在儿童腹部常见实体瘤增强CT(CECT)检查中去除平扫序列后的诊断效果和初步可行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168例腹部常见实体瘤患儿的CECT检查,分别由2位放射诊断医师用2种方法独立阅片。方法1:不参考平扫序列,只阅读增强序列(动脉期、静脉期);方法2:同时阅读平扫序列及增强序列。用卡方检验评价两种方法诊断有无差异。同时评价瘤体内有无钙化及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强化程度。结果:2种方法阅片的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χ2=0.50和2.25,P>0.05);方法1对瘤体内的钙化检出率很高(90%和92%);动脉期与静脉期强化程度差距明显。结论:儿童腹部实体瘤CECT中去除平扫序列的优化方案具有可行性,但临床实践应用仍需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腹部 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X2瘤在不同CT机型下常规腹部扫描的纹理分析差异及预处理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丁玖乐 陈蕾 +3 位作者 孙玲玲 田小娟 陈杰 邢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评价VX2瘤在不同CT机型下常规腹部扫描的纹理分析差异及预处理方法。材料与方法选取7例VX2瘤荷兔,分别在两种CT机型(CT320组和CT16组)中行包括平扫和增强扫描在内的常规腹部条件扫描。根据CT增强图像在平扫图像上勾画3个连续层面的... 目的评价VX2瘤在不同CT机型下常规腹部扫描的纹理分析差异及预处理方法。材料与方法选取7例VX2瘤荷兔,分别在两种CT机型(CT320组和CT16组)中行包括平扫和增强扫描在内的常规腹部条件扫描。根据CT增强图像在平扫图像上勾画3个连续层面的最大肿瘤轮廓,并设为感兴趣区(ROI)。通过IBEX软件进行VX2瘤CT平扫图像的纹理分析。导入ROI后,首先不采用任何预处理,直接行直方图和灰度共生矩阵分析,分别生成6个直方图的纹理特征和6个灰度共生矩阵特征;然后采用平滑预处理,再行直方图和灰度共生矩阵分析,再次生成12个特征。结果瘤体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320组的图像像素显著大于CT16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5%(9/12)的纹理特征参数在CT320和CT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包括100%(6/6)灰度共生矩阵分析特征。经过平滑预处理后,两组间无差异的特征参数减少至25%(3/12),分别为偏度、自相关和能量。结论在常规腹部CT扫描条件下,无平滑预处理的灰度共生矩阵分析的特征在两种CT机型间相对稳定,以偏度、自相关和能量最适合在不同CT机型间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实验性 放射摄影术 腹部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腕关节损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谢晓红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5-66,共2页
腕关节损伤的影像学检查有传统的x线平片、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大部分病例能通过X线平片明确诊断,但对部分隐匿性骨折、复杂性骨折及骨折合并脱位的病例,X线乎片多因相互重叠而不易显示,故易发生误诊或漏诊。现将我院16例腕... 腕关节损伤的影像学检查有传统的x线平片、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大部分病例能通过X线平片明确诊断,但对部分隐匿性骨折、复杂性骨折及骨折合并脱位的病例,X线乎片多因相互重叠而不易显示,故易发生误诊或漏诊。现将我院16例腕关节损伤病人的X线平片、轴位CT图像及其后处理图像进行分析,以评价这几种检查方法在腕关节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关节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性肾损伤的CT表现及临床价值(附39例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小波 陆强 姜兆侯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81-82,共2页
目的:评价肾损伤的CT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对39例钝性肾损伤病人进行CT检查并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中肾包膜下血肿16例,肾内血肿10例,肾周血肿16例,肾撕裂1例。CT表现为肾实质高密度影,常伴有肾周积血,肾包膜下新月形影,同时伴有脾、... 目的:评价肾损伤的CT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对39例钝性肾损伤病人进行CT检查并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中肾包膜下血肿16例,肾内血肿10例,肾周血肿16例,肾撕裂1例。CT表现为肾实质高密度影,常伴有肾周积血,肾包膜下新月形影,同时伴有脾、肝、肋骨等复合性损伤。32例作保守治疗,7例手术治疗。结论:CT扫描能准确估计损伤范围、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损伤 肾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刀刺伤致左侧输尿管破裂1例
15
作者 余艳凤 杨岗 +1 位作者 张联合 张士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3-83,共1页
患者男,20岁,左腹部刀刺伤后腹痛、出血2h。查体:生命体征平稳、面色苍白、神志清醒.左中腹部见肠管由腹壁裂口疝出腹壁外,无肌紧张,左腹部压痛(+)。
关键词 腹部 创伤和损伤 输尿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颅神经损伤的颅底影像学研究进展
16
作者 潘承光 贺琦 侯立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9-432,共4页
创伤性颅神经损伤绝大多数伴有骨折片压迫,多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从硬脑膜外进行手术,早期干预减压效果好,因此,对颅神经损伤进行早期正确的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颅神经通过颅底的自然骨孔和裂隙与外界相通,人类颅骨中存在一些有颅神经... 创伤性颅神经损伤绝大多数伴有骨折片压迫,多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从硬脑膜外进行手术,早期干预减压效果好,因此,对颅神经损伤进行早期正确的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颅神经通过颅底的自然骨孔和裂隙与外界相通,人类颅骨中存在一些有颅神经走行的特殊骨性结构,包括视神经管、眶上裂、面神经管、颈静脉孔等,颅神经损伤在很多情况下与这些结构损伤有关,但由于它们位置深在,走行曲折,结构细小,普通影像学检查很难对其做出准确的诊断。为了进一步了解颅脑创伤合并颅神经损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本文就人类颅骨一些特殊骨性结构的影像学检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神经损伤 视神经管 眶上裂 面神经管 颈静脉孔 放射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加压上消化道造影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
17
作者 陈桦 何四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344-346,F003,共4页
目的探讨上腹部加压上消化道造影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22例新生儿于上消化道造影时行上腹部按摩加压。经胃管注入造影剂后,将手放于患儿上腹部近剑突下的十二指肠体表部位,向右边及下方轻轻推压,持续时间约30秒,对22例新... 目的探讨上腹部加压上消化道造影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22例新生儿于上消化道造影时行上腹部按摩加压。经胃管注入造影剂后,将手放于患儿上腹部近剑突下的十二指肠体表部位,向右边及下方轻轻推压,持续时间约30秒,对22例新生儿上消化道造影加压前、加压期间及加压后的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行加压上消化道造影时,均显示有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移至脊柱的右侧,停止加压后,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位置仍异常,14例表现为十二指肠近端扩张,经手法加压后,显示造影剂通过梗阻处的位置异常,2例伴有肠扭转。结论上腹部按摩加压技术简便安全,能清楚显示十二指肠的解剖结构,加压与松压后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位置持续异常的特征性X线表现,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疾病 放射摄影术 放射摄影术 腹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CT扫描对腹部外伤诊断价值探讨 被引量:16
18
作者 郑仁沧 蒋丽娜 +3 位作者 章绍宽 黄正顺 方克灶 明兵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5期444-446,共3页
目的 探讨增强CT扫描检查对腹部钝性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70例经手术、血管造影或CT随访证实为腹部钝性损伤病人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征象 ,并比较分析各种征象的作用。结果 本组 70例中 ,10例平扫无明显异常 ,增强CT扫描... 目的 探讨增强CT扫描检查对腹部钝性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70例经手术、血管造影或CT随访证实为腹部钝性损伤病人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征象 ,并比较分析各种征象的作用。结果 本组 70例中 ,10例平扫无明显异常 ,增强CT扫描呈明显的低密度改变 ;11例器官内或周围斑点状增强 ,提示为活动性出血 ;部分病例增强CT扫描后清楚显示裂伤部位 ;1例膀胱损伤增强CT表现为造影剂进入膀胱左前方。结论 增强CT检查对肝肾损伤的诊断明显优于平扫 ,还可以判断有无活动性出血等情况 ,对损伤程度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较平扫更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损伤 增强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腹部外伤48例的螺旋CT表现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16期1364-1366,共3页
目的总结急性腹部外伤螺旋CT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腹部外伤患者的急诊CT表现。结果48例急性腹部外伤患者的CT显示脾脏损伤17例,肝损伤10例,肾脏损伤12例,胰腺损伤1例,胆囊损伤1例,小肠损伤1例,膀胱破裂1例,复合性损伤5例。CT主要... 目的总结急性腹部外伤螺旋CT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腹部外伤患者的急诊CT表现。结果48例急性腹部外伤患者的CT显示脾脏损伤17例,肝损伤10例,肾脏损伤12例,胰腺损伤1例,胆囊损伤1例,小肠损伤1例,膀胱破裂1例,复合性损伤5例。CT主要表现:(1)包膜下血肿:受损器官包膜下新月形、双凸状低密度或稍高密度影;(2)实质内血肿:表现为实质内低密度或高密度;(3)撕裂伤:表现为实质内单一或多发的边界模糊裂隙样、线状低密度;(4)腹腔积血;(5)损伤空腔器官周围积气、肠管壁增厚、血肿。36例手术治疗,12例保守治疗。结论螺旋CT检查在腹部外伤诊断中能为临床诊断及决定手术或保守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腹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对闭合性肾损伤的诊断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学清 张学川 李建良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38-1340,共3页
目的:探讨CT检查在闭合性肾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2008年21例闭合性肾脏损伤患者CT资料。结果:CT显示肾挫伤13例,未累及集合系统的轻微肾裂伤5例,肾脏深部裂伤或碎裂伤3例,未见累及肾蒂者,其中3例分别合并脾脏破裂... 目的:探讨CT检查在闭合性肾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2008年21例闭合性肾脏损伤患者CT资料。结果:CT显示肾挫伤13例,未累及集合系统的轻微肾裂伤5例,肾脏深部裂伤或碎裂伤3例,未见累及肾蒂者,其中3例分别合并脾脏破裂(2例)和肝脏破裂(1例)。结论:CT是急性闭合性肾脏损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结合常规增强扫描,可做出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