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腹膜癌1例 被引量:3
1
作者 黄思念 谭云山 +1 位作者 姚俊霞 罗荣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7-578,共2页
患者女性,77岁,因急性胃肠炎就诊,检查发现盆腔肿块9天入院、PET.CT考虑腹膜多发转移瘤,附件来源肿瘤可能。
关键词 腹膜肿瘤原发性腹膜癌 浆液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原发性透明细胞癌伴多源肿瘤的分析
2
作者 林勍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557-558,共2页
关键词 腹膜原发透明细胞 多源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原发性气管腺样囊性癌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3
作者 王璐瑶 赵晨曦 +1 位作者 张婉泽 刘林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5-221,共7页
本文作者报道1例第二原发性气管腺样囊性癌(TACC)患者的诊疗经过。从疾病发生学角度看,该患者先后确诊气管基底细胞腺癌、气管腺样囊性癌,此情况在临床极为罕见,为研究不同类型气管癌的发病相关性及差异性提供参考。同时,在治疗过程中... 本文作者报道1例第二原发性气管腺样囊性癌(TACC)患者的诊疗经过。从疾病发生学角度看,该患者先后确诊气管基底细胞腺癌、气管腺样囊性癌,此情况在临床极为罕见,为研究不同类型气管癌的发病相关性及差异性提供参考。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放疗期间突发气管切开术后切口大量出血的情况,加深了对TACC放疗并发症的认识。患者,女性,61岁,5年前因行气管基底细胞腺癌手术治疗,1年前,患者自觉劳力性呼吸困难并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遂入院寻求进一步诊疗。体格检查见右颈部有一2 cm×1 cm包块,形态不规则,表面皮温和皮色正常,无触痛、无压痛,活动度良好。喉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示,气管右侧壁及后壁可见菜花样软组织样肿块影,右侧锁骨上区胸锁乳突肌前缘结节,考虑为气管内肿瘤复发。需与气管鳞状细胞癌等相鉴别,鳞状细胞癌在病理形态上多有角化珠形成,细胞异型性更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也存在差异,通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可有效区分。后行肿物连同气管壁切除,并行右侧锁骨上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提示气管肿物腺样囊性癌,局部神经可见累及。鉴于患者已出现气管阻塞症状且有TACC颈部淋巴结转移可能,手术治疗是首要选择。术后放疗进一步控制局部残留肿瘤细胞,降低复发风险,提高局部控制率。放疗后随访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迹象。临床医生应强化诊断思维,高度警惕气管部位第二原发性肿瘤的可能,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手段进行全面评估,提高早期诊断准确性,避免误诊漏诊,为患者赢得最佳治疗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腺样囊 放射治疗 第二原发肿瘤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原发性腹膜癌27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刘文欣 王珂 +1 位作者 刘素香 张燮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5-288,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癌(PPC)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1993年1月~2000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27例PP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结果均经病理检查证实。结果:27例中,浆液性乳头状腺癌21例,粘液性乳头状腺癌4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癌(PPC)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1993年1月~2000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27例PP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结果均经病理检查证实。结果:27例中,浆液性乳头状腺癌21例,粘液性乳头状腺癌4例,子宫内膜样癌1例,低分化癌1例。全部病例均施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予以铂类为主方案的化疗。27例中3例失访,余24例中位生存期为28个月。结论:PPC原发于腹膜,是一种起病隐袭、发病率较低的疾病。应重视其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减少误诊率。对PPC采取肿瘤细胞减灭术及铂类为主方案的化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腹膜 预后 病理 PP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腹膜癌15例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洪君 吴令英 +4 位作者 刘丽影 章文华 张容 李晓光 石素胜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04-506,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5例原发性腹膜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腹胀、腹水、食欲不振、消瘦为首发症状(100%)。15例均行肿瘤减灭术,病理为盆腹腔腹膜广泛种植的中、低分化...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5例原发性腹膜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腹胀、腹水、食欲不振、消瘦为首发症状(100%)。15例均行肿瘤减灭术,病理为盆腹腔腹膜广泛种植的中、低分化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2例伴砂粒体,2例卵巢浅表受侵。术后给予CAP(顺铂、阿霉素、环磷酰胺)或TP(紫杉醇、顺铂)化疗,平均8.4个疗程。结果:随访<2年4例,均无瘤生存。>2年11例,仅1例死于癌,2年生存率90.9%(10/11),3年生存率54.5%(6/11),5年生存率18.2%(2/11)。Ⅲ和Ⅳ期3年生存率各为83.3%(5/6)和25.0%(1/4),5年生存率各为33.3%(2/6)和0。残存肿瘤<2cm和>2cm,3年生存率各为50.0%(3/6)和33.3%(3/9),5年生存率各为33.3%(2/6)和0。结论:临床应警惕腹胀、腹水患者的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EPSPC)的诊断。积极减瘤术和术后辅助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腹膜 预后 临床特点 诊断标准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经腹入路和经腹膜外入路在肾下极水平以上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6
作者 谢学海 陈依然 +2 位作者 马永蔌 何志嵩 吴问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2-235,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入路和经腹膜外入路在肾下极水平以上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0月我科腹腔镜手术治疗69例肾下极水平以上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经腹入路,34例经腹膜外入路,...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入路和经腹膜外入路在肾下极水平以上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0月我科腹腔镜手术治疗69例肾下极水平以上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经腹入路,34例经腹膜外入路,对比2种入路术中、术后情况。结果联合脏器切除1例,为高分化脂肪肉瘤经腹膜外入路联合左肾上腺切除。2例因与周围器官及腹主动脉关系密切,中转开腹。经腹入路组手术时间(145. 2±71. 8) min,与经腹膜外入路组(116. 0±74. 7) min差异无显著性(t=1. 659,P=0. 102)。经腹入路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100(10,200) ml,经腹膜外入路组10(5,62. 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 454,P=0. 014)。经腹膜外入路组术后排气时间(1. 8±0. 6) d,明显短于经腹入路组(2. 3±0. 9) d(t=2. 686,P=0. 009);术后住院时间(4. 3±1. 5) d,明显短于经腹入路组(5. 3±2. 6) d(t=2. 017,P=0. 049)。术后乳糜漏1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85例随访2~72个月(中位数36. 5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腹腔镜经腹入路和经腹膜外入路应用于肾下极水平以上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腹膜外入路 经腹入路 原发腹膜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中的价值评估 被引量:19
7
作者 徐鹏举 严福华 +2 位作者 周继华 陈惠明 曾蒙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278-282,共5页
目的 :评估CT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 ,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腹膜后肿瘤的主要定位征象为腹膜后器官和血管受压前移或侧移 ,肿瘤与... 目的 :评估CT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 ,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腹膜后肿瘤的主要定位征象为腹膜后器官和血管受压前移或侧移 ,肿瘤与相邻后腹壁或盆壁肌肉、脂肪间隙不清晰或消失 ,肿瘤与腹腔内脏器间隔的完整 ,术前CT定位诊断准确率为86.7 % (26/30) ;对良恶性判断的准确率为83.3 % (25/30) ;神经源性肿瘤表现为水样密度或软组织密度 ,脂肪肉瘤呈现为囊实性或软组织密度肿块 ,嗜铬细胞瘤以囊变和明显强化为主要表现 ,畸胎瘤、脂肪瘤各有特征性表现 ,术前病理组织类型判断准确率为33.3 % (10/30)。结论 :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诊断可靠 ,对肿瘤良恶性预测具有帮助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检查 原发腹膜肿瘤 影像学诊断 病理组织类型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建军 全志伟 +3 位作者 杨勇 翁子毅 陈权海 杜隽铭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22-424,共3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本院手术的4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结果:病理类型共13种,良性18例(37.5%),恶性30例(62.5%)。临床表现包...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本院手术的4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结果:病理类型共13种,良性18例(37.5%),恶性30例(62.5%)。临床表现包括腹胀、腹痛、腰背酸痛、低热、消瘦、尿频尿急、月经不调和贫血。主要辅助检查为CT、B超、X线胃肠造影、泌尿系统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等。18例良性肿瘤均完整切除,30例恶性肿瘤中12例(40%)实行广泛切除术,18例(60%)实行部分切除或仅作活检。实行广泛切除术者平均生存时间40±4.88个月,3年与5年生存率分别为50.0%和25.0%;而实行部分切除或仅作活检者平均生存时间20.83±2.84个月,术后3年与5年生存率则分别为16.7%和0,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2)。恶性肿瘤因复发施行多次手术7例(58.3%)。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早期不易发现,应重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手术是治疗本症的主要方法,良性肿瘤应完整切除,恶性肿瘤应争取作广泛切除术。本病复发率高,术后应定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腹膜肿瘤 早期诊断 复发 广泛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腹膜肝样腺癌一例
9
作者 张吴西 闫旭 +1 位作者 王楠娅 冬冬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46,共4页
肝样腺癌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腺癌,在组织病理学上类似肝细胞癌,大多数病例发生于胃,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而腹膜肝样腺癌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原发于腹膜、临床表现为腹膜弥漫性增厚的肝样腺癌病例,旨在... 肝样腺癌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腺癌,在组织病理学上类似肝细胞癌,大多数病例发生于胃,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而腹膜肝样腺癌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原发于腹膜、临床表现为腹膜弥漫性增厚的肝样腺癌病例,旨在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肿瘤 肝样腺 弥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腹膜原发癌11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沈丹华 回允中 +2 位作者 马海芬 虞有智 张雅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35-437,共3页
目的 :探讨女性腹膜原发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复习 11例腹膜原发癌病例 ,分析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 ,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结果 :病人除 1例外均为绝经后妇女 ,以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 10例病人出现腹水且细胞学检查找到癌细胞... 目的 :探讨女性腹膜原发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复习 11例腹膜原发癌病例 ,分析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 ,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结果 :病人除 1例外均为绝经后妇女 ,以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 10例病人出现腹水且细胞学检查找到癌细胞。组织学检查 :6例为浆液性乳头状腺癌 ,4例为低分化浆液性腺癌部分区域伴有鳞状细胞癌或移行细胞癌成分 ,1例为移行细胞癌。免疫组化染色 :所有病例的肿瘤组织对CK7及EMA均呈明确的阳性表达 ;其中 8例肿瘤对S 10 0蛋白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 ;部分病例对CEA、Calretinin及Vimentin呈局灶弱阳性表达 ;没有病例显示CK2 0阳性。结论 :女性腹膜原发癌是起源于第二M櫣llerian系统的肿瘤 ,好发于绝经后妇女 ,与卵巢肿瘤相似 ,腹膜原发癌也可显示多种组织类型。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区别胃肠道转移癌及间皮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肿瘤 病理学 第二Muellerian系统 免疫组织化学 原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治疗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方满 侯书法 +1 位作者 张东生 芮景 《放射学实践》 1999年第3期150-151,共2页
目的:为了对失去手术机会或手术后复发的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开辟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方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腹腔动脉干内灌注抗癌药物。结果:7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经l-4次动脉灌注,6例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其中4例显示病... 目的:为了对失去手术机会或手术后复发的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开辟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方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腹腔动脉干内灌注抗癌药物。结果:7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经l-4次动脉灌注,6例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其中4例显示病灶缩小,2例病灶无变化。另1例病情发展,病灶向远处转移。结论:对失去手术机会的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采用联合抗癌药物区域内动脉灌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 腹膜肿瘤 动脉灌注 介入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外腹膜原发性浆液性腺癌临床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琦 周秋明 +3 位作者 顾秋善 马恒辉 孙桂勤 石群立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目的 :分析卵巢外腹膜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 6例卵巢外腹膜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腺癌临床特征 ,并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电镜技术观察卵巢外腹膜原发性浆液性腺癌。 结果 :患者平均发病年... 目的 :分析卵巢外腹膜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 6例卵巢外腹膜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腺癌临床特征 ,并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电镜技术观察卵巢外腹膜原发性浆液性腺癌。 结果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 43.7岁 ,双侧卵巢及输卵管基本正常。肿瘤组织病理形态与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相似。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 PAS、CA 12 5、CEA、p5 3、AE1、AE3均阳性。 结论 :女性腹膜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腺癌是来源于第二米勒系统的恶性肿瘤 ,组织病理形态与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相似 ,诊断其为原发性腹膜浆液性腺癌时必须双侧卵巢、输卵管无同类型肿瘤。组化及免疫组化有助于与腹膜恶性间皮瘤的鉴别 ,预后较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肿瘤 组织病理学 免疫组化染色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7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治疗效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潘进洪 熊恩庆 +2 位作者 宋波 周占松 金锡御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381-1381,共1页
关键词 原发腹膜肿瘤 外科手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腹膜和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的临床病理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静 梁智勇 +2 位作者 高洁 曾瑄 刘彤华 《协和医学杂志》 2012年第1期77-83,共7页
目的分析比较原发于腹膜和卵巢的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选取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切除的10例符合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primary peritoneal serous papillary carcinoma,PPSPC)定义(即病变以腹膜或网膜... 目的分析比较原发于腹膜和卵巢的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选取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切除的10例符合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primary peritoneal serous papillary carcinoma,PPSPC)定义(即病变以腹膜或网膜为主,双侧卵巢结构正常,或病变仅累及卵巢表面上皮)及20例与之临床分期配对的原发性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ovarian serous papillary cancer,OSPC)的病例标本,分析PPSPC和OSPC临床病理学特点,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及P53蛋白的表达;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两组标本的HER2基因状态。结果 PPSP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较OSPC患者大8.3岁,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PPSPC患者中60%为低分化浆液性癌,而OSPC患者中仅20%为低分化浆液性癌,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R和PR在PPSPC组中的表达(分别为60%和10%)明显低于OSPC组(分别为95%和50%)(P=0.031和P=0.032)。P53蛋白在两组中的表达与ER和PR类似,40%PPSPC病例P53呈阳性表达,85%OSPC病例P53呈阳性表达,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PPSPC组中仅1例(10%,1/10)出现轻度不连续细胞膜着色(即1+),而OSPC组则有3例(15%,3/20)出现HER2(1+);PPSPC及OSPC组均无HER2过表达病例。此外,在PPSPC与OSPC组均未发现HER2基因扩增或基因拷贝数高度增加。结论 PPSPC与OSPC尽管在组织病理学、临床特点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上有相似之处,但前者更常见于老年女性,肿瘤分化差,具有较强的侵袭性,ER和/或PR低表达,P53阳性表达也低于后者,临床结局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浆液乳头状腺 卵巢浆液乳头状腺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腹膜原发癌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琦 石群立 +4 位作者 吴波 孟奎 马恒辉 孙桂勤 陆珍凤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7期616-619,623,F004,共6页
目的 :分析 1 2例女性腹膜原发癌 (FPCP) (1 0例浆液癌、1例黏液癌、1例子宫内膜样癌 )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以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方法 :复习我院 1 992至 2 0 0 2年间 1 2例FPCP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 ,收集随访资料 ,记录大... 目的 :分析 1 2例女性腹膜原发癌 (FPCP) (1 0例浆液癌、1例黏液癌、1例子宫内膜样癌 )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以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方法 :复习我院 1 992至 2 0 0 2年间 1 2例FPCP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 ,收集随访资料 ,记录大体标本所见 ,调出全部蜡块重新切片 ,并行PAS染色及细胞角蛋白 (CK) 7、CK2 0、ER、PR、牛血清清蛋白 1 0 0 (S 1 0 0 )、卵巢癌抗原 (CA) 1 2 5、癌胚抗原 (CEA)、CD1 5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1 2例患者年龄在 32~ 6 7(平均 4 8.75 )岁 ,1 0 / 1 1例患者血CA1 2 5明显增高。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示阳性者 :PAS为 7/ 1 1 ,CK7为 1 0 / 1 1 ,CK2 0为1 0 / 1 1 ,CD1 5为 1 1 / 1 1 ,S 1 0 0为 8/ 1 1 ,CA1 2 5为 6 / 1 1 ,CEA为 6 / 1 1 ,ER为 4 / 1 1 ,PR为 2 / 1 1。黏液性腹膜癌预后极差 ,其余类型与卵巢原发性上皮癌相似。 结论 :女性FPCP被认为起源于中肾旁管 (M櫣ller管 ) ,组织学上与同类型的卵巢癌一致 ,在排除卵巢原发癌的基础上可作出诊断 ,免疫组化有助于区分女性FPCP、腹膜间皮瘤和卵巢原发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肿瘤 浆液乳头状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爱兰 冯敢生 韩萍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66-168,共3页
通过分析31例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腹膜后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结果CT的定位准确率为94%,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大小无显著差异(P>0.05)。囊性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仅一例巨大分化良好型平滑肌肉瘤为多房... 通过分析31例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腹膜后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结果CT的定位准确率为94%,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大小无显著差异(P>0.05)。囊性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仅一例巨大分化良好型平滑肌肉瘤为多房囊性肿瘤,囊实性及实性肿瘤在良恶性肿瘤中均可见。瘤体的钙化可见于畸胎瘤、血管内皮瘤、神经母细胞瘤和部分神经节细胞瘤,脂肪密度见于脂肪瘤或脂肪肉瘤。结论:CT具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且可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肿瘤 CT 诊断 原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原发性苗勒型肿瘤的病理诊断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懿堂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88-290,共3页
腹膜原发性苗勒型肿瘤的病理诊断李懿堂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成都610072作者简介:李懿堂,男,68岁,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肿瘤病理学腹膜及其下的间充质具有多潜能分化特征,所以有关原发于腹膜的非间皮性肿瘤的... 腹膜原发性苗勒型肿瘤的病理诊断李懿堂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成都610072作者简介:李懿堂,男,68岁,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肿瘤病理学腹膜及其下的间充质具有多潜能分化特征,所以有关原发于腹膜的非间皮性肿瘤的报道越来越多。其中苗勒型肿瘤较为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肿瘤 苗勒型 原发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的超声诊断价值(附6例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曼 龚新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5期442-443,共2页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 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病例 ,旨在探讨超声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 男 4例 ,女 2例 ,全部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  6例中术后病理报告肉瘤 4例。复发 1次者4例 ,复发 2次和复发 4次者...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 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病例 ,旨在探讨超声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 男 4例 ,女 2例 ,全部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  6例中术后病理报告肉瘤 4例。复发 1次者4例 ,复发 2次和复发 4次者各 1例。结论 超声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除可定位诊断外 ,还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手术难度的判断提供可靠依据。更主要的是 ,超声便于近期多次复查。因此对恶性肿瘤尤其是病理证实为肉瘤者 ,一定要重视术后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腹膜肿瘤 术后复发 超声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腹膜透明细胞癌1例并文献复习
19
作者 陈燕坪 卢建平 +2 位作者 陈宝珍 张红 陈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17-920,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例原发性腹膜透明细胞癌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39岁,大网膜肿物,子宫及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管...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例原发性腹膜透明细胞癌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39岁,大网膜肿物,子宫及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管囊状、乳头状和腺管状排列,伴出血、坏死,核分裂易见。高倍镜下见肿瘤主要由透明细胞、嗜酸性细胞和鞋钉样细胞构成。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7、CEA、CA125、PAX-8、HNF1-β和Ber-EP4均阳性,CK20、CK5/6、CR、MC、CDX-2、WT-1、TTF-1、ER、PR、Villin、vimentin、CD10和CD15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70%。结论原发性腹膜透明细胞癌是非常罕见的苗勒系统肿瘤,具有特征性的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在排除转移性卵巢或子宫透明细胞癌后方可确诊。此外,还需与浆液性腺癌、子宫内膜样癌、恶性间皮瘤、卵黄囊瘤等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肿瘤 透明细胞 苗勒系统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腹膜癌13例临床诊治分析
20
作者 郭芮兵 王靖华 陈龙邦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7期669-670,共2页
关键词 腹膜 原发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