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套管肛管对腹腔镜辅助下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效果分析
1
作者 张晓槟 杨清水 +3 位作者 王万川 程永雄 麦广智 冯家豪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6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双套管肛管对腹腔镜辅助下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效果。方法100例行腹腔镜辅助下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根据预防术后吻合口瘘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腹腔引流方法,观察组... 目的探讨双套管肛管对腹腔镜辅助下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效果。方法100例行腹腔镜辅助下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根据预防术后吻合口瘘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腹腔引流方法,观察组患者使用双套管引流联合肛门直肠双套管持续低压冲洗方法。比较两组吻合口瘘发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二次手术情况、术后6个月吻合口狭窄情况、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吻合口瘘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吻合口瘘发生时间均为(7.2±1.5)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吻合口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0.00%、其他并发症发生率6.00%均低于对照组的26.00%、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二次手术率0、术后6个月吻合口狭窄率0均低于对照组的10.00%、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引流管放置时间(9.5±2.7)d、住院时间(15.5±4.8)d短于对照组的(15.4±4.3)、(21.3±5.7)d,住院费用(43547±3256)元少于对照组的(53439±4798)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套管肛管对腹腔镜辅助下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有一定预防效果,但不能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能缩短术后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二次手术率,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辅助下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 后吻合口瘘 双套管肛管 预防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经预防性回肠造口部位取标本的可行性及对造口还纳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文浩 张耀明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8期73-76,共4页
目的:分析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经预防性回肠造口部位取标本的可行性及对造口还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10月期间院内收治的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前者... 目的:分析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经预防性回肠造口部位取标本的可行性及对造口还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10月期间院内收治的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前者术中经预防性回肠造口取标本,后者另做切口取标本,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延迟还纳率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造口还纳时间、还纳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还纳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造口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肛门功能总分与各项目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健康调查简表-36(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通过预防性回肠造口取标本具有可行性,相比另做切口可缩短手术时间及还纳间隔时间,便于术后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切除 预防性回肠造口 采集标本 造口还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分析(附32例报告) 被引量:27
3
作者 龙飞 欧阳军 +5 位作者 陈向恒 赵晓春 刘泳 周新栋 陈浪 邓江平 《中国内镜杂志》 2020年第2期11-18,共8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享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2017年12月-2018年12月行腹腔镜辅助TaTME的32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享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2017年12月-2018年12月行腹腔镜辅助TaTME的32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者;手术时间为(257.50±32.60)min,术中出血量为(76.56±15.64)ml;TME标本质量优良者(评价为3级/2级)占96.88%,环周切缘阴性率为96.88%,远切缘阴性率为100.00%;术后排气时间为(1.69±0.54)d,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1.34±0.28)d,引流管拔除时间为(7.63±3.26)d,术后住院天数为(12.87±1.56)d;术后无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Ⅲ~Ⅳ级)发生;中位随访11.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①对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腹腔镜辅助TaTME是安全可行的,近期疗效较好;②应严格把握TaTME的适应证,并在掌握技术要点的基础上谨慎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直肠系膜切除 经肛门 腹腔镜辅助 低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新辅助化疗在中期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中的短期效果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孙金峰 张素云 李国利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22期31-34,共4页
目的研究术前新辅助化疗在中期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中的短期效果。方法60例行腹腔镜根治术的中期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腹腔镜手术前采用新辅助mFOLFOX6方案化疗,对照组采用新... 目的研究术前新辅助化疗在中期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中的短期效果。方法60例行腹腔镜根治术的中期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腹腔镜手术前采用新辅助mFOLFOX6方案化疗,对照组采用新辅助放化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肿瘤退缩情况,术中、术后情况,肛门功能,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肠梗阻)发生情况,淋巴结转移率、保肛率、预防性造口率、1年生存率。结果研究组肿瘤退缩率63.33%与对照组的6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173.11±9.24)ml少于对照组的(178.94±9.67)ml,进食时间(2.66±0.11)d早于对照组的(4.26±0.85)d,手术时间(141.01±9.31)min、住院时间(7.14±1.32)d均短于对照组的(155.63±9.44)min、(9.25±1.14)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远切端长度(3.11±1.02)cm、术后排气时间(2.02±0.14)d短于对照组的(5.14±1.32)cm、(3.90±0.28)d,排便次数>5次、软/稀便、排便紧迫、便失禁、使用纸尿裤、排便排气难以分清占比分别为6.67%、6.67%、40.00%、16.67%、0、16.67%,均低于对照组的60.00%、83.33%、90.00%、96.67%、86.67%、76.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保肛率86.67%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淋巴结转移率、预防性造口率、远期1年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腹腔镜根治术的中期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术前新辅助化疗的短期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辅助化疗 腹腔镜根治 短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应用于中、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邓卫东 李永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22期68-70,共3页
目的分析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应用于中、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60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选择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对照组实施传统开腹直肠癌全系膜切除... 目的分析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应用于中、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60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选择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对照组实施传统开腹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局部复发或转移发生率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4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局部复发或转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而言,应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展开治疗的效果较好,具有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因此建议临床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 低位直肠癌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预防性回肠造瘘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李云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20期3698-3700,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预防性回肠造瘘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原阳县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7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和观察组(在对照组... 目的探讨改良预防性回肠造瘘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原阳县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7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改良预防性回肠造瘘),各35例。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时间、肛门动力学及吻合口瘘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最大静息压、最大收缩压、静息向量容积、收缩向量容积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改良预防性回肠造瘘应用于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可改善患者肛门动力学,有效预防吻合口瘘发生,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切除 腹腔镜 改良预防性回肠造瘘 吻合口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肛门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疗效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凯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第1期47-49,56,共4页
目的观察经肛门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观察组采用经肛门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的手... 目的观察经肛门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观察组采用经肛门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的手术整体情况、胃肠功能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后下床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胃动素、胃泌素水平与大便失禁严重度评分(Wexner)比较,P<0.05;观察两组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经肛门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比起传统的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得更好,并发症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经肛门全腹腔镜直肠切除 胃肠功能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系膜切除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梁小辉 彭博 +4 位作者 练绮雯 李子一 刘鑫斌 钟晓华 张喆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6期46-51,共6页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系膜切除术(TaTME)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改善TaTME治疗直肠癌患者的排便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2例行腹腔镜TaTME中低位直肠...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系膜切除术(TaTME)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改善TaTME治疗直肠癌患者的排便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2例行腹腔镜TaTME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依据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评分分为LARS组和FLARS组,分别分析术后3个月、6个月发生LARS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LARS发生率为66.13%,显著高于术后6个月(41.94%)(P<0.05)。术后3个月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LAR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术前放化疗率及吻合口距肛缘距离;术后6个月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LAR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放化疗率、吻合口距肛缘距离。结论Ta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3个月LARS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后6个月,患者术后康复训练和疾病恢复密切相关,TaTME术后发生LAR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同步放化疗、术后吻合口距肛缘距离(<2cm)、肿瘤直径(≥5cm),在手术过程需要引起注意,加以干预,降低术后LARS发生率,改善患者排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系膜切除 低位切除综合征 低位直肠癌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骶尾部切口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彭书旺 董米连 +2 位作者 杨磊磊 廖伟 方承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2期1137-1139,共3页
2009年5月-2012年10月,对35例超低位直肠肿瘤经腹腔镜联合骶尾部入路行直肠癌根治术,肿瘤下极距肛门2.6-4.2 cm,平均3.9 cm,瘤体直径2.5-3.7 cm,平均3.2 cm.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20-220 min,平均185 m... 2009年5月-2012年10月,对35例超低位直肠肿瘤经腹腔镜联合骶尾部入路行直肠癌根治术,肿瘤下极距肛门2.6-4.2 cm,平均3.9 cm,瘤体直径2.5-3.7 cm,平均3.2 cm.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20-220 min,平均185 min.术中出血40-110 ml,平均80 ml.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16-60 h,平均46 h.术后排便次数3-5次/d.无吻合口漏发生.骶尾部切口感染3例.术后病理TNM分期:Ⅰ期2例,ⅡA期9例,ⅡB期15例,Ⅲ期9例.病理类型:高分化腺瘤19例,中分化腺瘤12例,低分化腺瘤4例.下切缘镜下均为阴性,肿瘤距下切缘距离2-4.5 cm,平均3.9 cm.术后随访3-30个月,中位时间20.3月,无吻合口及盆腔复发,排便功能恢复均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括约肌间超低位直肠切除 直肠癌 保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腹腔镜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峰 任高伟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4期220-223,共4页
目的分析经腹腔镜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为吻合口瘘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治疗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 目的分析经腹腔镜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为吻合口瘘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治疗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了吻合口瘘并发症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病理类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以及Dukes分期等指标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结果显示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BMI、肿瘤与肛缘距离、术前合并肠梗阻、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以及肿瘤大小(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影响患者出现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肥胖、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以及术前白蛋白异常(P<0.05)。结论经腹腔镜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出现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肥胖、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以及术前白蛋白异常,应当于临床中给予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直肠癌低位切除 吻合口瘘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董保国 谢桂生 +1 位作者 梁万强 韦皓棠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5期739-740,共2页
在我国,低位直肠癌是普外科的常见病,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是临床上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金标准”[1],手术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大量临床研究发现,腹腔镜手术相比于传统的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 在我国,低位直肠癌是普外科的常见病,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是临床上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金标准”[1],手术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大量临床研究发现,腹腔镜手术相比于传统的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手术瘢痕小和住院时间短等优势[2]。自1992年Kockerling第一次运用腹腔镜手术进行直肠癌根治以来,腹腔镜技术已广泛运用于直肠癌的治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系膜切除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 疗效分析 治疗 临床研究 “金标准” 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直肠经肛门拖出式手术与直肠前切除术对低位直肠癌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家荣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2期14-15,共2页
目的对比腹腔镜下直肠经肛门拖出式手术与直肠前切除术对低位直肠癌的效果。方法 6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直肠前切除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直肠经肛门拖出式手术治疗,对比两组... 目的对比腹腔镜下直肠经肛门拖出式手术与直肠前切除术对低位直肠癌的效果。方法 6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直肠前切除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直肠经肛门拖出式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以及住院时间)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清扫淋巴结数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6.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直肠经肛门拖出式手术治疗,可以缩短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增加清扫淋巴结数量,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直肠经肛门拖出式手 直肠切除 低位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对患者肛门功能及肛肠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岩 董俊峰 李红梅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72-75,共4页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肛肠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8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研究组采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肛肠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8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研究组采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术后观察6个月,随访12个月.统计两组手术情况,术后采用数字评定量表标准评估肛门疼痛程度,采用徐忠法5项10分制评分标准评定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检测两组肛肠动力学指标,包括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顺应性、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等,对肛门功能与肛肠动力学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与对照组,术后48 h数字评定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个月、6个月研究组肛门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肛肠动力学指标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顺应性、直肠最大耐受容量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肛门功能与肛肠动力学指标肛管静息压、直肠顺应性、直肠最大耐受容量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对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较常规开腹手术操作简便,能有效保护患者肛门功能,提高肛肠动力学相关指标水平,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低位切除 肛门功能 肛肠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14
作者 么甲超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22期4077-4078,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收治的6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开腹组(28例)和腹腔镜组(37例)。开腹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收治的6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开腹组(28例)和腹腔镜组(37例)。开腹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组患者接受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肛门功能。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清扫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最大收缩压、最大静息压、收缩向量容积、静息向量容积均大于术后1个月,腹腔镜组最大收缩压、最大静息压、收缩向量容积、静息向量容积均大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术后6个月排便感觉、便意感、肛门控制力的优良率均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排便次数、排便时间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效果确切,可促进肛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 低位切除 肛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位前切除术与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疗效比较
15
作者 邓大伟 李志俊 张剑权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7-88,共2页
关键词 经腹会阴联合切除 低位直肠癌 低位切除 外科治疗 直肠系膜切除 疗效 重建方式 直肠癌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手术疗效 被引量:2
16
作者 阿布都热合曼.阿布都热依木 拜合提牙尔.依马木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22期23-23,25,共2页
目的:探讨开腹和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近期、中期疗效及安全性、可行性。方法:收治低位直肠癌患者148例,分别施行开腹手术和腹腔镜下手术。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且术后下床时间、肠... 目的:探讨开腹和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近期、中期疗效及安全性、可行性。方法:收治低位直肠癌患者148例,分别施行开腹手术和腹腔镜下手术。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且术后下床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结论:在中低位直肠癌治疗中,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优势明显多于开腹手术,具有肯定的近、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腹 腹腔镜 直肠系膜切除 低位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华欣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8期74-75,共2页
目的 :探讨用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效果。方法 :将宁南县人民医院接诊的40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将其分为OPE组(n=50)和LAP组(n=50)。应用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对OPE组患者进行治疗,应用腹腔镜直肠全... 目的 :探讨用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效果。方法 :将宁南县人民医院接诊的40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将其分为OPE组(n=50)和LAP组(n=50)。应用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对OPE组患者进行治疗,应用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对LAP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结果 :LAP组患者切口的长度〔(6.14±2.02)cm〕、手术的时间〔(148.34±11.41)min〕、住院的时间〔(10.01±1.13)d〕、术毕至首次排气的时间〔(1.62±1.02)d〕、术毕至下床活动的时间〔(15.33±3.15)h〕和术毕至恢复进食的时间〔(2.01±1.03)d〕均短于OPE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4%)低于OPE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6.14±2.02)cm〕少于OPE组患者,P <0.05。结论 :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开腹 直肠全系膜切除 低位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腹手术与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治疗老年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秀勤 舒玲霞 +1 位作者 施章时 伍亮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23年第4期26-30,共5页
目的 研究开腹手术与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治疗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部战区空军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80例低位直肠癌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和对照组... 目的 研究开腹手术与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治疗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部战区空军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80例低位直肠癌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和对照组(开腹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切口长度[(6.13±0.94)cm比(15.82±1.54)cm]、术中出血量[(56.14±10.35)ml比(118.33±12.74)ml]、手术时间[(135.32±30.64)min比(173.62±15.36)min]有显著差异,但两组淋巴结清扫数[(13.64±2.31)个比(13.78±2.26)个,P=0.231]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1.86±0.58)d比(3.72±1.34)d]、住院时间[(5.27±1.18)d比(7.36±2.47)d]、肠道功能恢复时间[(1.86±0.35)d比(2.83±0.44)d]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P <0.05)。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观察组1例局部复发(2.5%),远处转移到肝2例(5%),无死亡患者;对照组局部复发1例(2.5%),无远处转移和死亡患者,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 老年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直肠癌 腹腔镜 低位直肠切除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
19
作者 郭世玉 韩广森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15期2730-2731,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太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接受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观...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太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接受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腹腔镜经腹IS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排便频次、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Wexner评分评估患者肛门功能;比较两组患者局部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天数、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排便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56%(1/39)]低于对照组[23.07%(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病例脱落,两组Wexner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Wexner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局部复发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7.94%(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腔镜经腹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有利于改善患者胃肠和肛门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局部复发率,加快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 经腹直肠癌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朱倩林 冯波 +7 位作者 陆爱国 胡伟国 王明亮 李健文 毛志海 董峰 臧潞 郑民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12期1068-1070,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8月~2007年7月我院132例根治性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手术并发症病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8月~2007年7月我院132例根治性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手术并发症病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筛选其危险因素。结果除5例术中采用手助方式外,余127例为腹腔镜辅助下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0.5%(27/132),其中吻合口漏(8.3%,11/132)的发生率最高。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得出肿瘤大小(直径≥3 cm)、肿瘤部位(距肛缘距离≤6 cm)和病理TNM分期为影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149、0.552、2.816。结论手术并发症中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最高;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和病理分期是影响手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低位切除 并发症 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