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7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经预防性回肠造口部位取标本的可行性及对造口还纳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文浩 张耀明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8期73-76,共4页
目的:分析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经预防性回肠造口部位取标本的可行性及对造口还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10月期间院内收治的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前者... 目的:分析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经预防性回肠造口部位取标本的可行性及对造口还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10月期间院内收治的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前者术中经预防性回肠造口取标本,后者另做切口取标本,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延迟还纳率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造口还纳时间、还纳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还纳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造口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肛门功能总分与各项目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健康调查简表-36(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通过预防性回肠造口取标本具有可行性,相比另做切口可缩短手术时间及还纳间隔时间,便于术后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 预防性回肠造口 采集标本 造口还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前切除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岳中屹 张敏 +2 位作者 雒红涛 李秀庚 赫鹏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24期4439-4442,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发生前切除综合征(LARS)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就诊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随访过程中根据患者的问卷评分,将患...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发生前切除综合征(LARS)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就诊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随访过程中根据患者的问卷评分,将患者分为LARS组和无LARS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肿瘤下缘距肛缘的距离、新辅助治疗、保护性造口、吻合口瘘、T分期、N分期,筛选出与LARS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与LARS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99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6~25个月)。男113例,女86例,中位年龄62.4岁,中位BMI 24.93 kg·m^-2,肿瘤下缘距肛缘的中位距离5 cm。LARS共45例,发生率22.6%。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新辅助治疗(OR=3.108,95%CI:1.364~7.082,P=0.007)、BMI≥30 kg·m^-2(OR=4.027,95%CI:1.046~15.501,P=0.043)、肿瘤下缘距肛缘<5 cm(OR=6.489,95%CI:2.848~14.827,P<0.001)和吻合口瘘(OR=4.191,95%CI:1.147~15.310,P=0.030)是LAR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后LARS的发生率较高,低位肿瘤,肥胖,术前行新辅助治疗,以及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患者,LARS的风险更高。识别这些高危因素,谨慎选择手术方式,做好术前宣教,尽可能降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低位肿瘤 腹腔镜 切除综合征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白线一针式预防性回肠双腔造口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成交 石英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2年第3期214-215,共2页
探讨腹白线位置采用一针式进行预防性回肠双腔造口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20年6月郓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3例低位的直肠癌保肛患者,自腹白线一针式预防性回肠双腔造口的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 探讨腹白线位置采用一针式进行预防性回肠双腔造口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20年6月郓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3例低位的直肠癌保肛患者,自腹白线一针式预防性回肠双腔造口的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28例(观察组),同期传统三层缝合式预防性回肠双腔造口的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25例(对照组)。观察组腹腔镜下完成低位吻合后,自距回盲瓣30~40 cm处回肠于脐下正中腹白线处拉出以一针式缝合方式行双腔造口,骶前两侧放置两根引流管,术后3~6个月关瘘。对照组腹腔镜下完成低位吻合后,自距回盲瓣30~40 cm处回肠于右下腹合适位置拉出以传统三层缝合方式行双腔造口,骶前两侧放置两根引流管,术后3~6个月关瘘,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后期造口还纳时间和造口相关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显示,5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预防性回肠双腔造口患者粪便转流效果好,观察组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造口耗时以及后期造口还纳耗时观察组相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果显示,腹白线处应用一针式预防性回肠双腔造口用于预防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便捷可行,较传统的三层缝合操作简便,耗时短,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且利于后期还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低位切除 预防性回肠造口 吻合口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炭用于单孔腹腔镜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分析
4
作者 朱郭婷 周旋 朱开梅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4年第4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究纳米炭在单孔腹腔镜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行单孔腹腔镜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术前给予纳米炭混悬注射液)与对照组,每组48例。术后记录清扫的淋巴结数目,检测其中的... 目的:探究纳米炭在单孔腹腔镜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行单孔腹腔镜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术前给予纳米炭混悬注射液)与对照组,每组48例。术后记录清扫的淋巴结数目,检测其中的黑染淋巴结数目,并行病理检测明确各淋巴结发生转移情况。结果:观察组检获淋巴结平均数目(18.46±3.52 vs 10.63±1.95)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检出淋巴结发生转移率(12.19%)高于对照组(9.41%)(P>0.05)。黑染类淋巴结发生转移率(88/611,14.40%)明显高于未黑染(20/275,6.18%)与对照组(48/510,9.41%)(χ^(2)=9.007、6.495,P=0.003、0.011)。结论:术前应用纳米活性炭混悬注射液,能够提高行单孔腹腔镜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淋巴结检获数目以及转移淋巴结检出率,可确保病理分期的准确性,在直肠癌临床治疗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纳米炭 直肠系膜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底肌训练在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徐静 蔡小凤 +1 位作者 陈萍萍 赵惠英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38,共5页
盆底肌训练在直肠癌患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中取得了初步效果。文章对盆底肌训练在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中应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和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展望等进行综述,以期为直肠癌患者盆底肌训练方案的实施提供... 盆底肌训练在直肠癌患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中取得了初步效果。文章对盆底肌训练在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中应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和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展望等进行综述,以期为直肠癌患者盆底肌训练方案的实施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训练 低位切除综合征 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5
6
作者 张键 骆成玉 +4 位作者 季晓昕 杨齐 林华 周永桥 段煜飞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的可行性。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月将71例Duke’s A、B期的低位直肠癌,按照序贯原则设计,采用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2组,分别施行腹腔镜和开腹TME,比较2组...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的可行性。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月将71例Duke’s A、B期的低位直肠癌,按照序贯原则设计,采用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2组,分别施行腹腔镜和开腹TME,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116.9±20.7)min显著短于开腹组(133.6±20.0)min(t=-3.456,P=0.000),术中出血量(84.4±27.6)ml显著少于开腹组(145.7±34.0)ml(t=-8.349,P=0.000),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6±1.0)d显著短于开腹手术组(4.0±1.0)d(t=-5.898,P=0.000),淋巴结清扫数目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12.2±3.0)枚vs.(12.3±2.6)枚(t=-0.127,P=0.899)]。腹腔镜手术组保肛率明显高于开腹手术组[83.3%(30/36)vs.60.0%(21/35),χ2=4.775,P=0.029]。71例随访24~60个月,中位随访40个月,2组局部复发各1例,远处转移各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χ2=0.000,P=1.000)。结论 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TME治疗低位直肠癌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直肠系膜切除 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完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分析
7
作者 张占营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6期89-90,106,共3页
目的 针对开腹完全ISR、腹腔镜完全ISR应用于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及各项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统一分析。方法 回顾性收集直肠癌患者48例,纳入研究的时间段: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纳入研究的地点:本院,将所纳入的研究对象进行开腹完全ISR组、... 目的 针对开腹完全ISR、腹腔镜完全ISR应用于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及各项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统一分析。方法 回顾性收集直肠癌患者48例,纳入研究的时间段: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纳入研究的地点:本院,将所纳入的研究对象进行开腹完全ISR组、腹腔镜完全ISR组的划分(分组标准:手术方法不同),均收集24例。将腹腔镜完全ISR组与开腹完全ISR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及数据变化情况进行统一的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死亡率、局部复发率以及远端转移率比较,统计学处理后P>0.05;相较于开腹完全ISR组的各项指标(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腹腔镜完全ISR组均更短,统计学处理后P<0.05,相较于开腹完全ISR组(术中出血量),腹腔镜完全ISR组明显更少,统计学处理后P<0.05。相较于开腹完全ISR组(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完全ISR组明显更低,统计学处理后P<0.05。相较于开腹完全ISR组(肛门功能良好率),腹腔镜完全ISR组明显更高,统计学处理后P<0.05。结论 临床上在不同术式的选择方面,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腹腔镜完全ISR的效果更为显著,在多方面(并发症风险低、出血量少等)均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 完全内括约肌切除 并发症 复发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底腹膜重建对直肠癌患者微创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手术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安华 王业友 +1 位作者 王忠芳 张金杰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2期43-46,共4页
目的 探讨盆底腹膜重建对直肠癌患者微创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MILAR)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128例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形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手术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进行盆底腹膜重建的MILAR... 目的 探讨盆底腹膜重建对直肠癌患者微创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MILAR)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128例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形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手术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进行盆底腹膜重建的MILAR。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炎性指标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二次手术率。结果 两组术后第1、3、5天的血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第3天的血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术后第1、5天,术后第5天的血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术后第1天,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5天的降钙素原水平均低于术后第1、3天,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7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二次手术,而对照组有6例(9.38%)进行二次手术,两组二次手术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腹膜重建在MILAR手术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一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将进一步推动MILAR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腹膜重建 直肠癌 微创 低位切除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左结肠动脉低位前切除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德文 赵科斌 王新广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4年第8期642-644,共3页
探究保留左结肠动脉低位前切除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2018年2月至2023年2月,行低位前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不保留左结肠动脉)和观察组(保留左结肠动脉)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术后恢复情况、肛门... 探究保留左结肠动脉低位前切除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2018年2月至2023年2月,行低位前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不保留左结肠动脉)和观察组(保留左结肠动脉)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术后恢复情况、肛门功能、胃肠动力学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回肠造口率、游离脾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进食流质时间、Wexner便秘评分和术前胃泌素、胃动素、IL-6、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胃泌素、胃动素、IL-6、IL-8水平均降低,研究组IL-6、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胃泌素、胃动素水平两组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保留左结肠动脉低位前切除术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直肠癌手术方法,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左结肠动脉 低位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发展轨迹的潜在类别及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海燕 孙佳男 +6 位作者 张晴 汪彦君 王美玲 王权 徐雨婷 贺婷婷 国瑀辰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9-824,共6页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12个月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发展轨迹的潜在类别及其预测因素,为实现个性化健康管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0...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12个月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发展轨迹的潜在类别及其预测因素,为实现个性化健康管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16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分别在还纳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对患者进行LARS评分。应用潜类别增长模型识别术后LARS发展轨迹,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轨迹类别的预测因素。结果:识别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LARS发展轨迹分为2个潜在类别组,分别为“轻度症状维持组”(35.3%)和“重度症状缓解组”(64.7%),术前是否行新辅助治疗、预防性造口期间是否行盆底康复治疗在两组患者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LARS发生率较高,多数患者症状持续时间长达术后6个月甚至更久,LARS发展轨迹存在群体异质性,医护人员应参考患者LARS发展轨迹类别进行个性化干预,以改善LARS的发展趋势,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低位切除综合征 轨迹 潜在类别 护理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王雁军 王青兵 +2 位作者 张勇 黄天臣 肖建安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3期74-75,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25例行腹腔镜辅助Dixon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变部位、肿瘤分化程度及术后分期与腹腔镜辅助Dixon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25例行腹腔镜辅助Dixon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变部位、肿瘤分化程度及术后分期与腹腔镜辅助Dixon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关系。结果 15例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辅助Dixon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与男性、吻合口部位、高BMI及临床病理分期有关(P均<0.05),而与年龄、细胞分化程度无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吻合部位及高BMI是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腹腔镜辅助Dixon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有男性、肿瘤下缘距肛缘<7 cm、肥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腹腔镜 直肠癌切除 吻合口瘘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472例临床经验总结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永鹏 佟昕 +5 位作者 张庆彤 马思平 闫晓菲 李楠 孟庆凯 宋纯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5-219,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手术技巧、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2年10月我院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472例的临床资料及手术视频,手术遵循全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原则及无瘤技术常规,从中间入路...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手术技巧、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2年10月我院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472例的临床资料及手术视频,手术遵循全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原则及无瘤技术常规,从中间入路进行解剖游离,采用双吻合器技术进行消化道重建。结果 1 425例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62-238 min,平均119 min,术中出血15-320 ml,平均62.5 ml。2淋巴结清扫数7-41枚,平均19枚,均行肠系膜下动静脉根部结扎离断。直肠癌手术标本评估3级379例(89.2%),2级46例(10.8%)。3 47例中转开腹,其中22例是由于手术成员变化而造成的配合生疏及暴露不清,3例盆腔粘连,13例出血无法控制,9例病期较晚与术前评估不符。4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37例(8.7%),包括吻合口出血5例,吻合口漏9例,切口感染14例,切口疝9例。5 332例完成腹腔镜手术者随访24-102个月,平均58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9.7%、90.3%和79.1%。结论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应注意关键步骤的把握,骶前及直肠周围的游离技巧是保证系膜完整切除的关键,保证标本切除和取出的完整性。术前应严格控制适应证,减少中转开腹率。强调团队配合,减少助手、持镜医师、护士甚至麻醉师的频繁更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切除 腹腔镜 中转开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转开腹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王永鹏 佟昕 +5 位作者 张庆彤 于慧会 李鹏雷 李岩溪 宋纯 马思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94-697,719,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2年10月我科472例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中转开腹的原因。结果中转开腹47例,占10.0%(47/472)。单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2年10月我科472例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中转开腹的原因。结果中转开腹47例,占10.0%(47/472)。单因素分析显示,BMI、肿瘤直径、肿瘤浸润深度、大体分型、术中出血、术野暴露情况及手术团队成员稳定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OR=2.453,95%CI:1.251-4.773,P=0.009)、术中出血(OR=1.116,95%CI:1.052-1.232,P=0.002)及术野暴露情况(OR=0.491,95%CI:0.250-0.964,P=0.039)是中转开腹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肿瘤浸润较重、局部病期较晚的患者不推荐腹腔镜手术。术中出血过多难以控制须立即中转开腹。腹腔镜手术组应固定人员组成,尤其是持镜医师不能随意更换,良好的暴露是成功完成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直肠癌切除 中转开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分析(附32例报告) 被引量:27
14
作者 龙飞 欧阳军 +5 位作者 陈向恒 赵晓春 刘泳 周新栋 陈浪 邓江平 《中国内镜杂志》 2020年第2期11-18,共8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享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2017年12月-2018年12月行腹腔镜辅助TaTME的32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享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2017年12月-2018年12月行腹腔镜辅助TaTME的32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者;手术时间为(257.50±32.60)min,术中出血量为(76.56±15.64)ml;TME标本质量优良者(评价为3级/2级)占96.88%,环周切缘阴性率为96.88%,远切缘阴性率为100.00%;术后排气时间为(1.69±0.54)d,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1.34±0.28)d,引流管拔除时间为(7.63±3.26)d,术后住院天数为(12.87±1.56)d;术后无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Ⅲ~Ⅳ级)发生;中位随访11.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①对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腹腔镜辅助TaTME是安全可行的,近期疗效较好;②应严格把握TaTME的适应证,并在掌握技术要点的基础上谨慎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直肠系膜切除 经肛门 腹腔镜辅助 低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刚 彭瑛 +4 位作者 孙维佳 李坚 彭健 张阳德 曹兴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35-938,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下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12月该院收治的低位、超低位直肠癌并且要求保肛患者98例,分腹腔镜组(52例)和传统开腹组(46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下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12月该院收治的低位、超低位直肠癌并且要求保肛患者98例,分腹腔镜组(52例)和传统开腹组(46例)进行手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施行保肛手术。腹腔镜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优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在淋巴结清扫范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肛门功能优良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安全、可靠的,并可取得与开腹手术同样的肿瘤根治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直肠系膜切除 保肛手 低位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安全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48
16
作者 傅卫 袁炯 +4 位作者 王德臣 姚宏伟 于锦利 任立焕 张同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6期502-505,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我院2002年12月~2005年12月开腹直肠癌全系膜切除的病例(开腹组52例),以及2003年1月~2006年6月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的病例(腹腔镜组49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我院2002年12月~2005年12月开腹直肠癌全系膜切除的病例(开腹组52例),以及2003年1月~2006年6月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的病例(腹腔镜组49例)。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直肠癌前切除术(160±106)ml(n=37)vs(298±186)ml(n=36),t=-3.908,P=0.000;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180±153)ml(n=10)vs(356±170)ml(n=14),t=-2.604,P=0.016]。腹腔镜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于开腹手术组[(2.4±1.8)dVS(3.6±1.5)d,t=-3.648,P=0.000]。腹腔镜组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开腹组[14.3%(7/49)g844.2%(23/52),x^2=10.834,P=0.001]。两组清扫淋巴结的数目无差异(12.7±6.5VS13.6±7.0,t=-0.668,P=0.505),下切缘均为阴性。腹腔镜组45例(91.8%)随访2~42个月,开腹组47例(90.4%)随访6~42个月,局部复发率分别4.4%(2/45)、4.3%(2/47)。结论: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治疗中、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 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患者直肠低位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漏预测评分系统的建立及效果验证
17
作者 王开雷 康泰 +2 位作者 卜广波 马刚 张广东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9期72-75,共4页
目的建立预测直肠癌患者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LAR)后发生吻合口漏(AL)的评分系统,并对该评分系统的效能和临床使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1138例直肠癌患作为实验集,另选9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验证集,均行LAR。收集相关资料,用单因素及多因... 目的建立预测直肠癌患者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LAR)后发生吻合口漏(AL)的评分系统,并对该评分系统的效能和临床使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1138例直肠癌患作为实验集,另选9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验证集,均行LAR。收集相关资料,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实验集患者LAR后发生AL的影响因素,确定风险因素,构建数学函数模型,对危险因素进行赋值,建立预测评分系统。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曲线下面积评价该评分系统的预测效能,并用验证集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1138例直肠癌患者LAR后发生AL 64例,发生率为5.62%。男性、BMI≥28 kg/m^(2)、术前放化疗、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7 cm、高位结扎IMA为直肠癌患者LAR后发生AL的危险因素(P均<0.05)。根据数学模型推算出直肠癌患者LAR后发生AL的概率公式,随危险因素评分升高,理论AL发生率也逐渐升高,评分系统为各危险因素的总分。评分系统预测直肠癌患者LAR后发生AL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5,标准误为0.031。总分为12.5分时,其ROC曲线的敏感度为0.756,特异度为0.839。评分系统总分>12.5分,直肠癌患者LAR后发生AL的概率大。术前采用评分系统对验证集进行评分,总分≤12.5分80例,术后发生AL 1例,AL发生率为1.25%;总分>12.5分10例,术后发生AL 3例,发生率为30%。二者AL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直肠癌患者LAR后发生AL的危险因素(男性、BMI≥28 kg/m^(2)、术前放化疗、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7 cm、高位结扎IMA)成功构建预测评分系统,术前应用该系统对预测AL的发生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直肠低位切除 吻合口漏 评分系统 影响因素 预测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黄峰 应敏刚 +1 位作者 杨春康 叶青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8期692-694,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根治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0月行腹腔镜(65例)和传统开腹(52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的术中指标、术...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根治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0月行腹腔镜(65例)和传统开腹(52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的术中指标、术后恢复和淋巴结清扫数目。结果2组手术均获成功。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195.7±30.4)rainVS.(186.5±29.1)min,t=1.673,P=0.095]。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少[(162.1±28.1)mlVS.(256.9±48.6)ml,t=一13.215,P:0.000],术后排气早[(3.1±1.0)dvs.(4.3±0.8)d,t=-7.018,P=0.000],自主排尿早[(7.2±0.9)dVS.(8.6±1.1)d,t=-7.568,P=0.000],切口感染发生率低[0(0/65)vs.9.6%(5/52),P:0.016]。2组清扫淋巴结数目[(15.6±4.1)枚VS.(14.3±3.5)枚,t=1.817,P=0.075]和肺部感染发生率[3.1%(2/65)VS.7.7%(4/52),∥=0.494,P:0.482)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安全可靠,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等明显的微创优势,根治效果满意,近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 开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32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春平 黄家良 李晓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0期72-73,共2页
对3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结果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230min,平均失血量90ml,术后2~3d恢复胃肠功能并下床活动,平均住院时间9d,无死亡病例。认为腹腔镜下TME治疗低位直肠癌安全可靠,且具有... 对3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结果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230min,平均失血量90ml,术后2~3d恢复胃肠功能并下床活动,平均住院时间9d,无死亡病例。认为腹腔镜下TME治疗低位直肠癌安全可靠,且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低位直肠癌 直肠系膜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腹腔镜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何峰 任高伟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4期220-223,共4页
目的分析经腹腔镜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为吻合口瘘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治疗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 目的分析经腹腔镜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为吻合口瘘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治疗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了吻合口瘘并发症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病理类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以及Dukes分期等指标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结果显示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BMI、肿瘤与肛缘距离、术前合并肠梗阻、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以及肿瘤大小(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影响患者出现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肥胖、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以及术前白蛋白异常(P<0.05)。结论经腹腔镜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出现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肥胖、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以及术前白蛋白异常,应当于临床中给予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直肠癌低位切除 吻合口瘘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