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对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止血带相关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秦福恩 黄青青 巩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5-570,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对全麻下行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患者术中止血带相关反应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86例,男58例,女28例,年龄18~64岁,BMI 17~28 kg/m^(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对全麻下行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患者术中止血带相关反应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86例,男58例,女28例,年龄18~64岁,BMI 17~28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联合全麻组(B组)和单纯全麻组(C组),每组43例。B组于超声引导下行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联合全麻,C组仅行全麻,术毕均行静脉自控镇痛。记录麻醉诱导时(T_(0))、止血带充气即刻(T_(1))、止血带充气后60 min(T_(2))、止血带充气后90 min(T_(3))、放松止血带即刻(T_(4))、放松止血带后10 min(T_(5))的HR和MAP,于T_(1)、T_(5)时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和乳酸(Lac)浓度。记录入PACU即刻(T_(6))、术后6 h(T_(7))、12 h(T_(8))、24 h(T_(9))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总用量、术后镇痛泵总按压次数、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氟比洛氛酯补救镇痛例数。记录术后神经损伤、寒颤、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_(1)时比较,T_(5)时两组血清MDA和Lac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T_(2)—T_(5)时B组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T_(5)时B组MDA和Lac浓度明显降低(P<0.05),T_(6)、T_(7)时B组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B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总用总量明显减少(P<0.05),B组术后镇痛泵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氟比洛氛酯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T_(8)、T_(9)时两组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神经损伤、寒颤、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可减轻止血带相关反应,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MDA及Lac等生成,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 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 止血带 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对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9
2
作者 王丽 袁梦琦 +2 位作者 西志梦 张铁铮 刁玉刚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66-970,共5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择期行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手术患者50例,男42例,女8例,年龄78~91岁,BMI 18~25 kg/m 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择期行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手术患者50例,男42例,女8例,年龄78~91岁,BMI 18~25 kg/m 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全身麻醉联合髂筋膜阻滞组(T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25例。T组患者在实施全身麻醉前20 min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于患侧腹股沟韧带上确定好髂筋膜位置,采用平面内操作技术于髂筋膜下给予0.25%罗哌卡因+0.67%利多卡因共30 ml,10~15 min后测定阻滞平面。G组仅接受全身麻醉。术后两组均行PCIA,配方:舒芬太尼150μg+昂丹司琼24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背景剂量2 ml/h,单次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采用VAS评分法评估疼痛程度,VAS疼痛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0.05 mg/kg行补救镇痛。记录麻醉诱导前(T 0)、髓内针固定时(T 1)、手术结束即刻(T 2)、术后6 h(T 3)动脉血乳酸(Lac)和血糖(Glu)浓度。记录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晶体液输入量、胶体液输入量、输液总量、出血量、尿量和去甲肾上腺素使用例数。记录术后6、8、12、24 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及羟考酮使用例数。记录PA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肺部炎症、阻滞部位感染等并发症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T 1—T 3时T组动脉血Lac、Glu浓度明显降低(P<0.05);T组术中去甲肾上腺素使用率明显降低,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羟考酮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6、8、12 h T组静息及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T组PA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中丙泊酚用量、晶体液输入量、胶体液输入量、输液总量、出血量和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皮肤瘙痒、肺部炎症、穿刺部位感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独全身麻醉比较,联合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降低应激水平,镇痛效果好,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滞 老年 超声 股骨骨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连续改良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4
3
作者 吴健 赵亮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69-972,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改良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60~86岁,体重44~82 kg,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改良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60~86岁,体重44~82 kg,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连续改良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组(E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C组)。E组在全麻诱导前行改良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后留置导管,术后导管接电子泵行连续阻滞镇痛;C组术后使用PCIA。记录术后2、4、6、12、24、36、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曲马多补救镇痛情况、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48 h E组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1~36 h E组静息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E组使用曲马多补救镇痛例数明显少于C组[4例(13%)vs 14例(47%),P<0.05],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C组[(24.2±1.8)h vs(39.7±1.7)h,P<0.05],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C组[(9.0±0.6)分vs(6.1±0.8)分,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3例(10%)vs 11例(37%),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改良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能提供良好的镇痛,促进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可作为一种新型的镇痛方式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腹股沟韧带上阻滞 全髓关节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
4
作者 张艳萍 张亮 张琴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97-999,共3页
髋关节置换术创伤较大,常伴有剧烈疼痛,有效的疼痛管理对于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及提升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Hebbard等^([1])在2011年定义了超声引导下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upra-inguinal 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S-FICB),可... 髋关节置换术创伤较大,常伴有剧烈疼痛,有效的疼痛管理对于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及提升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Hebbard等^([1])在2011年定义了超声引导下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upra-inguinal 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S-FICB),可实现局麻药在髂筋膜间隙更多地向颅侧扩散,提供更广泛的阻滞效果,目前常用于髋关节手术的围术期镇痛。S-FICB是一种筋膜间隙阻滞技术,为获得理想的阻滞效果,通常使用较大容量的局麻药^([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韧带上间隙阻滞 罗哌卡因 超声引导 老年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对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刘艳 季加伟 +2 位作者 王晔 刘坤 焦宇倩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2-276,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引导下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对四肢毁损伤患者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早期疼痛及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因四肢毁损伤择期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的患者79例,男47例,女32例,年龄18~60岁,BMI 16~28 kg/m^(2),ASAⅠ...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引导下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对四肢毁损伤患者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早期疼痛及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因四肢毁损伤择期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的患者79例,男47例,女32例,年龄18~60岁,BMI 16~28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组(F组,n=39)和对照组(C组,n=40)。F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注射0.375%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5 mg混合液共30 ml;C组不行神经阻滞,所有患者全麻用药方案相同。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出PACU时、术后2、6、12、24、48 h静息时NRS疼痛评分;术后第1、2天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情况;术前、术后第1、2天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低氧血症等)发生情况;出院时皮瓣供区伤口愈合、受区存活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与C组比较,F组术中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量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的例数明显降低,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2、6 h静息时NRS疼痛评分和术后第1天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1、2天的QoR-15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术后48 h内头晕、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中丙泊酚用量,出PACU时、术后12、24、48 h静息时NRS疼痛评分,术后第2天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率,术后皮肤瘙痒、呼吸抑制、低氧血症发生率,皮瓣供区愈合率、受区存活率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应用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毁损伤可减少围术期镇痛药用量,缩短麻醉复苏时间,缓解术后早期疼痛,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滞 超声引导 全身麻醉 股前外侧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的半数有效容量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晓琴 詹锐 +1 位作者 汪鑫 笪磊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9-602,共4页
目的采用序贯法测定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的半数有效容量(EV 50)。方法选择2020年1—9月择期行股骨近端手术患者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65岁,BMI 18~24 kg/m^(2),ASAⅡ或Ⅲ级。在超... 目的采用序贯法测定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的半数有效容量(EV 50)。方法选择2020年1—9月择期行股骨近端手术患者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65岁,BMI 18~24 kg/m^(2),ASAⅡ或Ⅲ级。在超声引导下行腹股沟韧带上FICB,定位成功后,间隙内注入0.375%罗哌卡因。采用序贯法测定半数有效容量,0.375%罗哌卡因初始给药容量为25 ml,相邻容量梯度变化为1.2 ml。注药后30 min内每5分钟采用针刺法评估大腿处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支配区的痛觉阻滞效果。上一例大腿处三根神经支配区的痛觉均完全阻滞视为阻滞有效,下一例患者采用低一级的剂量;反之,则采用高一级的剂量,获得7个上下交叉波形即停止试验。采用概率回归法计算0.375%罗哌卡因在腹股沟韧带上FICB中的EV 50、EV 95以及各自的95%可信区间(CI)。结果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FICB的EV 50为23.10 ml(95%CI 22.37~23.80 ml)。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FICB的EV 95为24.50 ml(95%CI 23.78~28.00 ml)。结论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FICB的EV 50为23.10 ml(95%CI 22.37~23.80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数有效容量 腹股沟韧带上间隙阻滞 序贯法 超声引导 罗哌卡因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的半数有效容量 被引量:17
7
作者 杨曙光 方刚 +2 位作者 陶红 燕琳 梅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5-288,共4页
目的测定0.5%罗哌卡因用于患者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FICB)的半数有效容量(EV_(50))。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4月骨科择期行股骨与膝关节手术的患者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18~64岁,BMI 18~28 kg/m^(2),ASAⅠ或Ⅱ级... 目的测定0.5%罗哌卡因用于患者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FICB)的半数有效容量(EV_(50))。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4月骨科择期行股骨与膝关节手术的患者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18~64岁,BMI 18~28 kg/m^(2),ASAⅠ或Ⅱ级,术前行超声引导下S-FICB,局麻药为0.5%罗哌卡因。阻滞30 min后分别测定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三者痛觉均消失定义为阻滞成功,否则为阻滞失败。局麻药初始容量设为25 ml,容量梯度为5 ml,若阻滞成功则下一例患者容量减少5 ml,若阻滞失败则下一例患者容量增加5 ml,直至出现7个容量拐点后完成研究。采用概率回归法计算罗哌卡因EV_(50)和95%可信区间(CI)。记录患者穿刺部位血肿、穿刺针误入血管、局麻药中毒、恶心呕吐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研究共阻滞成功15例(54%),罗哌卡因用于非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EV_(50)为15.47 ml(95%CI 12.64~18.94 ml)。所有患者在阻滞后均未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穿刺针误入血管、局麻药中毒和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结论0.5%罗哌卡因用于非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EV_(50)为15.47 ml(95%CI 12.64~18.94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间隙阻滞 罗哌卡因 半数有效容量 腹股沟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对下肢血运重建患者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曼曼 熊万霞 +2 位作者 应美晶 梁超 丁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31-1536,共6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对下肢ASO患者血运重建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性下肢血运重建手术ASO患者353例。根据术中采取不同的麻醉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B组...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对下肢ASO患者血运重建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性下肢血运重建手术ASO患者353例。根据术中采取不同的麻醉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B组)和手术监测麻醉(MAC)(M组);主要观察指标:ASO患者行下肢血运重建术后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非心脏术后心肌损伤(MINS)、术后截肢、其他不良反应(如术后谵妄、恶心呕吐等)的发生率、术后实验室指标。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平衡术前基线,对匹配后的数据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下肢ASO患者血运重建术后MACE和预后的影响。结果在倾向性得分匹配后,与M组相比,B组的MACE发生率更低(10%vs.3.4%,P=0.038);B组的MINS发生率(33%vs.25%,P=0.200);B组的截肢率(4.2%vs.3.4%,P>0.99);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8%vs.4.2%,P=0.39);两组术后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神经阻滞(OR=0.25,95%CI:0.05~0.93)、术后HBG(OR=0.95,95%CI:0.91~0.99)是降低MACE发生的保护。结论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可以降低下肢ASO患者血运重建术后发生MACE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阻滞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倾向性得分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丛阻滞和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比较 被引量:27
9
作者 关山 吴川 +5 位作者 霍树平 石娜 刘飞飞 李昭 刘欣 王秀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84-688,共5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腰丛阻滞(LPB)和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SIFICB)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髋部骨折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男18例,女42例,年龄65~85岁,BMI 19~27 kg/m^(2),ASAⅡ或Ⅲ...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腰丛阻滞(LPB)和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SIFICB)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髋部骨折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男18例,女42例,年龄65~85岁,BMI 19~27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LPB联合全身麻醉组(L组)和超声引导下SIFIB联合全身麻醉组(S组),每组30例。两组于全身麻醉前行神经阻滞,阻滞起效后进行全身麻醉诱导,术中均采用喉罩通气,维持BIS 40~60,术后采用患者自控镇痛(PCA)。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及起效时间,术中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记录术前、术后4、12、24 h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以及术后4、12、24 h舒芬太尼累计用量。分别于术前、术后4、24 h检测血清P物质浓度。记录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L组比较,S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5),闭孔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延长(P<0.05)。两组术中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VAS疼痛评分、术后舒芬太尼累计用量以及血清P物质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腰丛阻滞比较,超声引导下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操作时间短,且具有与腰丛阻滞相近的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阻滞 老年 髋关节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髂筋膜间隙阻滞用于老年 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内固定术围术期镇痛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40
10
作者 郑少强 周雁 +3 位作者 赵尧平 张文超 许莉 王庚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48-952,共5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FICB)与腹股沟韧带下髂筋膜间隙阻滞(I-FICB)在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内固定术老年患者围术期的镇痛作用。方法限期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内固定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男43例,女37...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FICB)与腹股沟韧带下髂筋膜间隙阻滞(I-FICB)在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内固定术老年患者围术期的镇痛作用。方法限期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内固定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65~85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S-FICB组(S组)和I-FICB组(I组),每组40例。S组和I组分别注射0.4%罗哌卡因40 ml行S-FICB和I-FICB。记录阻滞操作时间、股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效果。记录术后2、6、12、24、48 h静息及运动时VAS疼痛评分、自控镇痛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阻滞操作时间、股神经阻滞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股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I组(P<0.05),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优于I组(P<0.05)。S组术后2、6、12 h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I组(P<0.05)。两组术后自控镇痛、补救镇痛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I-FICB比较,S-FICB阻滞起效更快,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效果更好,患者术后变换体位时镇痛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阻滞 腹股沟韧带 股骨粗隆间骨折 围术期镇痛 超声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摆放体位过程中的阻滞效果 被引量:51
11
作者 张文超 白岚 +4 位作者 袁嫕 徐诚实 金红永 李轩 王庚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57-960,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modified-fescia iliac compartment block,M-FICB)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体位变动的镇痛效果。方法限期行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0例,男17例,女43例,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modified-fescia iliac compartment block,M-FICB)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体位变动的镇痛效果。方法限期行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0例,男17例,女43例,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改良M-FICB组(M组)和FICB组(F组),每组30例。M组采用超声引导注射0.4%罗哌卡因5ml于闭孔神经,15ml于髂筋膜间隙;F组采用超声引导注射0.4%罗哌卡因20ml于髂筋膜间隙。两组患者20 min后进行椎管内麻醉体位摆放。记录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和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记录神经阻滞前(T_0)、神经阻滞后10min(T_1)、20min(T_2)、摆放椎管内麻醉体位时(T_3)、术后24h(T_4)VAS评分。结果 M组闭孔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F组[(4.1±1.4)min vs(10.1±3.9)min,P<0.05]。两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0.5)min vs(2.1±0.5)min]。T_1~T_3时M组VAS评分明显低于F组(P<0.05);与T_0时比较,T_1~T_4时两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有效阻滞闭孔神经,可以减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体位摆放过程中的疼痛,并降低患者术后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间隙阻滞 神经传导阻滞 老年患者 髋部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在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12
作者 倪丽亚 孙超智 +3 位作者 李斌本 马宇 苏佳灿 邓小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2-457,共6页
目的回顾比较髂筋膜间隙阻滞(同时阻滞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复合喉罩全麻与蛛网膜下隙阻滞应用于80岁以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非骨水泥型)的优劣性,探讨适合骨科高龄患者的个体化麻醉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80岁以上人... 目的回顾比较髂筋膜间隙阻滞(同时阻滞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复合喉罩全麻与蛛网膜下隙阻滞应用于80岁以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非骨水泥型)的优劣性,探讨适合骨科高龄患者的个体化麻醉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80岁以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的麻醉相关资料,其中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喉罩全麻44例(G组),蛛网膜下隙阻滞54例(S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Ⅱ~Ⅳ级。记录麻醉诱导前以及诱导后5、10、15、20、30min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术前及术后即刻、术后6h、术后24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麻黄碱使用次数、合并疾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手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前、术后1d睡眠质量;调查手术医生对麻醉方案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术前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患者ASAⅣ级例数多于S组(P<0.05)。术后6、24h时G组VAS评分低于S组(P<0.01),镇痛效果满意。两组麻醉诱导前及诱导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麻黄碱使用次数多于S组(P<0.01),S组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高于G组(P<0.05)。两组手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麻醉方案。在病例选择适当的情况下,髂筋膜阻滞复合喉罩全麻与蛛网膜下隙阻滞相比术后镇痛时间长,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滞 蛛网下隙阻滞 髋置换关节成形术 80岁以上老年人 喉罩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髂筋膜间隙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13
作者 章敏 谢言虎 +2 位作者 音樱 周玲 柴小青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0-433,共4页
目的观察改良髂筋膜间隙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42~76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改良髂筋膜间隙联合腘窝坐... 目的观察改良髂筋膜间隙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42~76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改良髂筋膜间隙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组(N组)和硬膜外阻滞组(E组),每组30例。N组先行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再在超声图像上确认髂筋膜和股神经位置,先行股神经阻滞,再在同一穿刺点从缝匠肌内侧缘开始,由外向内沿髂筋膜下给1%利多卡因10ml和0.5%罗哌卡因10ml,同时超声探头在腹股沟韧带水平向内移动,内侧达股动脉上方;E组采用L2~3间隙行硬膜外阻滞。记录两组阻滞前(T0)、阻滞后10min(T1)、30min(T2)、60min(T3)的SBP、DBP及HR;记录两组阻滞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术中麻黄碱使用情况、麻醉效果及术后48h恶心呕吐、头痛及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2时E组的SBP和DBP明显降低(P〈0.05),T2时N组SBP和DBP明显高于E组(P〈0.05);N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E组、术中麻黄碱使用率明显低于E组(P〈0.05);E组整体麻醉效果优于N组(P〈0.05),但两组麻醉效果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hN组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E组(P〈0.05)。结论改良髂筋膜间隙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单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中,麻醉效果良好,较硬膜外阻滞具有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及适应证更广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阻滞 间隙阻滞 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髋关节术后镇痛的比较 被引量:41
14
作者 蒋婷婷 尹加林 +1 位作者 张勇 陈宝林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89-1192,共4页
目的比较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和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拟行腰麻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55例,男22例,女33例,年龄65~85岁,ASAⅠ或... 目的比较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和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拟行腰麻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55例,男22例,女33例,年龄65~8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QLB组(n=28)和FICB组(n=27)。术后分别于超声引导下行QLB和FICB,予0.375%罗哌卡因30ml。所有患者术后行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术后6、12、24、48h镇痛泵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用量;记录静息及运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恶心呕吐、眩晕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12、24、48h QLB组镇痛泵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FICB组(P<0.05);术后12、24、48hQLB组运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FICB组(P<0.05),两组不同时点静息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L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FICB组[2(7.1%)vs 9(33.3%),P<0.05]。结论腰方肌阻滞较髂筋膜间隙阻滞更能明显减轻髋关节置换术后活动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腰方肌阻滞 间隙阻滞 髋关节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地佐辛多模式镇痛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8
15
作者 杨宇 易庆军 +2 位作者 李秀泽 夏氢 张永洪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6期2225-2228,共4页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地佐辛多模式镇痛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74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多模式镇痛组(MMA组)以及自控静脉镇痛组(PCIA组),MMA组接受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地佐辛多模式镇痛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74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多模式镇痛组(MMA组)以及自控静脉镇痛组(PCIA组),MMA组接受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地佐辛超前镇痛联合自控静脉镇痛,PCAI组接受自控静脉镇痛。术后即刻及术后12小时,检测血清中疼痛相关分子、应激相关激素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应激相关免疫分子的含量。结果:术后12小时,两组患者血清中SP、PGE2、TNF-α、IL-1β、IL-10、FC、NE、E、GH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Foxp3+细胞的荧光强度均显著高于术后即刻,外周血中CD3+、CD4+、CD8+细胞的荧光强度均显著低于术后即刻且MMA组患者术后12小时血清中SP、PGE2、TNF-α、IL-1β、IL-10、FC、NE、E、GH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Foxp3+细胞的荧光强度均显著低于PCIA组,外周血中CD3+、CD4+、CD8+细胞的荧光强度均显著高于PCIA组。结论: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地佐辛多模式镇能够减轻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及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多模式镇痛 间隙阻滞 疼痛 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在髋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6
作者 袁亮婧 伊军 +2 位作者 常颖 张晋 杨庆国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22-925,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在髋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0月~2017年2月择期髋关节镜手术40例,随机分为阻滞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行全凭静脉麻醉,喉罩通气。阻滞组全麻后在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间隙阻滞(0.5%罗哌卡因30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在髋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0月~2017年2月择期髋关节镜手术40例,随机分为阻滞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行全凭静脉麻醉,喉罩通气。阻滞组全麻后在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间隙阻滞(0.5%罗哌卡因30 ml),随后手术;对照组直接在全麻下手术。术中均维持脑电双频指数40~55。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离麻醉恢复室静息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4、8、12、24 h静息和术后4、24 h运动(屈曲、内旋、外旋)疼痛VAS,以及术后24 h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药物用量。结果阻滞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17.0±5.7)μg vs.(24.5±8.4)μg,t=-3.308,P=0.002]、术后24 h PCA用量[(48.1±2.6)ml vs.(52.4±2.8)ml,t=-4.909,P=0.000]均明显少于对照组;阻滞组离麻醉恢复室及术后4、8、12、24 h静息疼痛VAS及术后4 h运动疼痛VA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可为髋关节镜手术提供良好术中及术后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间隙阻滞 髋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髂筋膜间隙阻滞和腰大肌间隙阻滞镇痛效果的比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敦元莉 王宁 +1 位作者 周雁 徐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90-393,398,共5页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的镇痛效果。方法2014年3~10月,选择60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FICB组和腰大肌间隙阻滞(psoas compartment block,PCB)组。PCB组1例疑似出...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的镇痛效果。方法2014年3~10月,选择60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FICB组和腰大肌间隙阻滞(psoas compartment block,PCB)组。PCB组1例疑似出现硬膜外扩撒中途退出,PCB组29例,FICB组30例。全麻前分别行髂筋膜或腰大肌间隙阻滞,给予0.4%罗哌卡因35 ml。术后采用持续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至术后48 h。记录阻滞完成后0~4,4~8,8~12,12~24,24~36,36~48 h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0~100分),追加PCA的次数及感觉阻滞范围,术后首次使用PCA时间,以及术后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尿潴留和神经损伤的发生率。结果与PCB组相比,FICB组12 h内PCA用量多[中位数15(P_(10)=10,P_(90)=20)次vs.12(8,18)次,Z=-2.370,P=0.018],12~24h PCA用量少[4(3,5)次vs.6(5,8)次,Z=-4.649,P=0.000]。FICB组操作时疼痛VAS评分明显小于PCB组[30(25,40)vs.50(40,60),Z=-6.397,P=0.000)]。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CB与PCB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均可以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但FICB操作简便、安全、迅速,患者更易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阻滞 腰大肌间隙阻滞 全髋关节置换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领结征”髂筋膜联合骶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 被引量:25
18
作者 胡婕 汪欢 +1 位作者 陈士寿 刘学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63-767,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领结征"髂筋膜联合骶丛阻滞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66例(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领结征"髂筋膜联合骶丛阻滞组(F组,n=...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领结征"髂筋膜联合骶丛阻滞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66例(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领结征"髂筋膜联合骶丛阻滞组(F组,n=33)和超声引导下腰骶丛阻滞组(C组,n=33)。记录两组患者超声成像、穿刺注药时间、穿刺次数;不同时间点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VAS评分及Lovett肌力评分,阻滞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心率、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F组超声成像和穿刺注药时间较C组明显缩短且穿刺次数明显减少(P <0.05);两组患者术后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均无阻滞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领结征"髂筋膜联合骶丛阻滞在髋关节置换术中镇痛效果良好,操作简单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阻滞 超声引导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式镇痛下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与收肌管阻滞对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早期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32
19
作者 余桂芳 蒋超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8-102,共5页
目的观察多模式镇痛下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和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ACB)在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镇痛效果及对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行TKA术患... 目的观察多模式镇痛下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和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ACB)在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镇痛效果及对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行TKA术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60~75岁。随机分为两组,术后超声引导下0.25%罗哌卡因240 mL自控镇痛泵连续FICB 30例与连续ACB 30例。所有患者以前均未做过膝关节手术。记录TKA术后6、12、24、48 h静息状态和被动屈膝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不同时间评定术后康复训练依从性、膝关节主动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膝关节功能。结果 ACB组与FICB组患者术后6、12、24、48 h静息痛、活动痛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B组与FICB组术后康复训练依从性、膝关节ROM及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持续ACB可促进TKA术后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滞 收肌管阻滞 术后疼痛 疼痛评估 全膝关节置换术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创伤早期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6
20
作者 金梅 孙可 杨庆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4-586,共3页
目的:评价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创伤早期应用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择急诊股骨近端骨折患者100例,年龄≥65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予0.4%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30mL;对照组口... 目的:评价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创伤早期应用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择急诊股骨近端骨折患者100例,年龄≥65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予0.4%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30mL;对照组口服盐酸曲马多缓释片50mg镇痛。比较两组患者镇痛后30min(T1)、1h(T2)、2h(T3)的静息疼痛评分(VAS-R)和被动活动疼痛评分(VAS-PA);如需行股骨髁上骨牵引或胫骨结节骨牵引,比较穿刺时(TST)MBP、HR变化和疼痛评分(VAS-ST)。同时观察两种镇痛方法的并发症。结果:实验组T1、T2、T3时的VAS-R和VAS-PA均低于对照组,VAS-PA尤为明显。在53例行骨牵引患者中,实验组生命体征平稳,VAS-ST较对照组低。实验组内,行股骨髁上骨牵引的VAS-ST低于胫骨结节骨牵引。结论: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创伤早期应用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可明显减轻被动活动时、骨牵引穿刺时的疼痛程度,而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骨折 间隙阻滞 老年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