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超引导下髋关节囊周神经丛阻滞与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1
作者 毕路甲 杨利民 +2 位作者 朱建业 陈辉 闫军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1期3920-3924,共5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髋关节囊周神经丛阻滞(PNGB)与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FICB)在股骨颈骨折(FN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80例行全髋节置换术治疗的FNF患者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髋关节囊周神经丛阻滞(PNGB)与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FICB)在股骨颈骨折(FN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80例行全髋节置换术治疗的FN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S-FICB组与PNGB组,每组40例。S-FICB组行S-FICB阻滞,PNGB组行PNGB阻滞。记录患者阻滞前(T_(0))和阻滞后5 min(T_(1))、10 min(T_(2))、15 min(T_(3))时的心率。记录患者T_(0)、T_(3)及阻滞后30 min(T_(4))、2 h(T_(5))、6 h(T_(6))、12 h(T_(7))、24 h(T_(8))静息、抬髋15°时的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记录患者超声成像时间、穿刺操作时间、超声成像清晰度评分、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T_(0)~T_(3)时的心率组间、时间和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息时T_(0)、T_(3)~T_(8)时NRS评分的组间、时间和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PNGB组静息时T_(0)、T_(3)~T_(8)时NRS评分均低于S-FICB组(P<0.05)。两组抬髋15°时T_(0)、T_(3)~T_(8)的NRS评分的组间、时间和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NGB组抬髋15°时T_(0)、T_(3)~T_(8)的NRS评分均低于S-FICB组(P<0.05)。PNGB组超声成像时间短于S-FICB组(P<0.05);术后,PNGB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短于S-FICB组(P<0.05);两组均未见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结论S-FICB和PNGB应用于FNF患者中,均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对心率无明显影响,但PNGB在缓解术后疼痛,缩短超声成像时间,促进术后恢复方面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引导 髋关节囊周神经丛阻滞 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 股骨颈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联合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姚富 税云华 +1 位作者 向继林 杨波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5期482-487,共6页
目的:比较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与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联合PCIA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84例老年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其中42例以PCIA镇痛作为对... 目的:比较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与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联合PCIA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84例老年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其中42例以PCIA镇痛作为对照组,男18例,女24例;年龄60~78(70.43±3.67)岁;股骨颈骨折28例,股骨头坏死14例;另42例以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联合PCIA镇痛作为研究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61~76(69.68±3.74)岁;股骨颈骨折25例,股骨头坏死17例。分别于术后2、6、12、24、48 h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Ramesay镇静评分。观察比较两组术后48 h的舒芬太尼总消耗量、PCIA总按压次数、术后首次下地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镇痛满意度等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术后随访9~24(13.85±2.67)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h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12、24、48 h的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6、12 h的Ramesay镇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48 h的Rame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消耗量、PICA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镇痛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期间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联合PCIA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和镇静效果显著,可减少舒芬太尼使用量及PCIA总按压次数,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提高镇痛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韧带 阻滞 经静脉自控镇痛 老年人 髋关节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
3
作者 黎天才 陈丽青 +3 位作者 张荣 匡小敏 刘小勤 吴开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4期96-99,178,共5页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在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例行股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的82例老年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在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例行股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的82例老年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n=41)和联合组(n=41)。常规组进行单次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组则加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和血流动力学、术后加强镇痛情况和睡眠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麻醉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摆体位时及术后12、24、48 h,联合组VAS评分低于常规组(P <0.05)。麻醉前和术后1 h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摆体位时,联合组MAP、HR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术后加强镇痛例数少于常规组,首次加强镇痛用药时间长于常规组,术后72 h内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和常规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7.32%和4.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老年患者股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能够有效改善术后疼痛程度、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摆体位时血流动力学及术后加强镇痛情况和睡眠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韧带上髂阻滞 股骨骨折内固定术 蛛网下腔阻滞麻醉 睡眠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黄爱儿 张辉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13期10-14,共5页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是在超声引导下实时显影,在可视条件下穿刺,实现精准麻醉,能有效保证麻醉药物准确进入到髂筋膜间隙,对主要神经进行麻醉。此种麻醉镇静阻滞方式已经在临床广泛使用。有效的疼痛管理是促进术后康复的保障。超声...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是在超声引导下实时显影,在可视条件下穿刺,实现精准麻醉,能有效保证麻醉药物准确进入到髂筋膜间隙,对主要神经进行麻醉。此种麻醉镇静阻滞方式已经在临床广泛使用。有效的疼痛管理是促进术后康复的保障。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能为下肢手术奠定良好的围手术期镇痛基础,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目前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完善,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的操作方法、局部麻醉药物的剂量等成为研究热点,临床仍需深入研究,加深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间隙阻滞 镇痛 麻醉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联合骶丛神经阻滞在老年髋部手术中的应用
5
作者 雷震 叶丽 杨晶晶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9期675-679,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联合骶丛神经阻滞在老年髋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178例行髋部手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法将患者分为联合阻滞组(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联合骶丛神经阻滞在老年髋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178例行髋部手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法将患者分为联合阻滞组(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联合骶丛神经阻滞麻醉,n=92)及轻比重单侧腰麻(HUSA)组(n=86)。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筛选出52对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匹配序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时间、疼痛程度、血流动力学、应激指标及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χ^(2)检验。结果联合阻滞组多巴胺使用率及多巴胺平均用量均显著低于HUSA组(均P<0.05)。联合阻滞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完善时间均长于HUSA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完善时间均长于HUS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阻滞组摆侧卧位(T1)、术后12h及术后24h时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低于HUSA组,切皮(T2)及术毕(T4)时点疼痛VAS分别高于HUS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阻滞组术后0~24 h及术后24~48 h吗啡用量分别小于HUS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阻滞组T1时点MAP小于HUSA组(P<0.05),手术开始30 min(T3)、T4时点大于HUSA组(P<0.05)。联合阻滞组T2、T3、T4时点MAP均较进入手术室(T0)时点下降(P<0.05);HUSA组T1时点MAP较T0时点显著升高(P<0.05),T2、T3、T4时点MAP均较T0时点显著下降(P<0.05)。联合阻滞组T1时点HR小于HUSA组(P<0.05)。HUSA组T1时点HR较T0显著升高(P<0.05)。联合阻滞组术后24h血糖与血浆皮质醇分别低于HUS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阻滞组术后尿潴留、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发生率分别低于HUS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联合骶丛神经阻滞可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控制术后疼痛、减少应激反应和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髋部手术 超声引导 间隙阻滞 骶丛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颊针疗法联合经典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镇痛中的应用
6
作者 蔡水民 蔡晶莹 +1 位作者 廖晓阳 钟永灿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0期94-97,147,共5页
目的 探讨颊针疗法联合经典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院择期行髋部骨折手术的60例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镇痛方式不同分为颊针疗... 目的 探讨颊针疗法联合经典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院择期行髋部骨折手术的60例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镇痛方式不同分为颊针疗法联合经典FICB组(BF组)和经典FICB组(F组),每组各30例。记录麻醉体位摆放前(T_1)和麻醉体位摆放时(T_2)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记录麻醉体位质量、蛛网膜下腔阻滞操作时间、患者满意度评分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BF组在T_2时的VAS评分低于F组,麻醉体位质量优于F组,蛛网膜下腔阻滞操作时间短于F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经典FICB比较,颊针疗法联合经典FICB可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提供更完善的术前镇痛效果,患者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颊针疗法 间隙阻滞 镇痛 满意度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PFNA内固定术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及安全性
7
作者 周波 王聪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7期32-35,共4页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江苏省沭阳仁慈医院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接收的实施PFNA内固定术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2...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江苏省沭阳仁慈医院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接收的实施PFNA内固定术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2例,利用最新统计学方法生成随机序列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1例。术中对照组采取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在腰硬联合麻醉的基础上予以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对比两组的疼痛程度、生理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15 min后、手术完毕即刻及术后第2 d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15 min后及手术完毕即刻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SpO_(2))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PFNA内固定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腰硬联合麻醉能够有效减轻疼痛,并维持各项生理指标的稳定,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下间隙阻滞 腰硬联合麻醉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疼痛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次、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的应用对比研究
8
作者 谢文飞 周志英 高佑松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401-403,410,共4页
目的:对比单次、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在老年髋部骨折(Hip fracture,HF)患者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都县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5月~2022年12月就诊的80例老年HF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 目的:对比单次、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在老年髋部骨折(Hip fracture,HF)患者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都县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5月~2022年12月就诊的80例老年HF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及对照组(n=40)。对照组术前予以单次FICB,观察组术前予以连续FICB。比较两组阻滞起效情况、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股前区及股外侧区感觉阻滞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股前区及股外侧区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_(1)、T_(2)、T_(3)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皮质醇(Cortisol,COR)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连续FICB能缩短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股前区及股外侧区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缓解术后疼痛,改善机体应激反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阻滞 髋部骨折 老年患者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漏征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糖尿病足手术麻醉中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王庆贺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12期67-71,共5页
目的观察沙漏征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糖尿病足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12例老年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列为常规组和... 目的观察沙漏征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糖尿病足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12例老年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列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56例。常规组实施常规全身麻醉,试验组采用沙漏征髂筋膜间隙阻滞辅助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基础体征变化,术后镇痛镇静情况,术后苏醒情况,手术应激情况及麻醉安全性。结果在不同麻醉方案下,试验组气管插管时(T2)、切皮时(T3)、术毕(T4)时的心率(HR)分别为(78.24±10.33)次/min、(79.62±10.48)次/min、(77.49±10.27)次/min,均低于常规组[(83.11±10.61)次/min、(84.25±10.36)次/min、(82.66±10.43)次/min](P<0.05);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为(113.64±20.33)mmHg、(115.75±20.61)mmHg、(112.45±20.32)mmHg,均低于常规组[(125.77±20.61)mmHg、(130.45±20.72)mmHg、(128.62±20.33)mmHg](P<0.05);试验组术后1 h、3 h、5 h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分别为(3.88±0.26)分、(3.23±0.45)分、(2.62±0.31)分,均低于常规组[(4.35±1.27)分、(3.79±0.82)分、(3.22±0.85)分](P<0.05);Ramsay镇静评分(RSS)分别为(3.83±0.25)分、(3.55±0.46)分、(3.16±0.39)分,均高于常规组[(3.04±0.78)分、(2.52±0.36)分、(1.83±0.85)分](P<0.05)。试验组的睁眼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分别为(15.45±3.36)min、(20.44±5.16)min,略高于常规组[(14.29±3.31)min、(19.45±3.46)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应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4.33±5.61)h、(8.28±1.46)d,均低于常规组[(27.62±5.39)h、(10.36±2.72)d](P<0.05);试验组术后的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分别为(170.25±20.33)pg/mL、(233.45±20.76)ng/mL,均低于常规组[(184.33±20.42)pg/mL、(248.75±20.61)ng/mL](P<0.05)。试验组的麻醉相关副反应发生率为10.71%(6/56),略高于常规组[7.14%(4/5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漏征髂筋膜间隙阻滞辅助全麻能稳定老年糖尿病足患者围手术期基础体征,可在不影响苏醒情况或增加麻醉风险同时,增强镇痛、镇静效果,并减轻手术应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足 沙漏征间隙阻滞 麻醉效果 手术应激 麻醉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髂筋膜阻滞复合腰硬联合麻醉 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10
作者 张锦瑞 秦勇 +1 位作者 林禄义 彭薇薇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0期29-31,共3页
目的:探究髂筋膜阻滞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盱眙县中医院麻醉科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0例(收治时间2021年2月—2023年2月)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均实施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腰... 目的:探究髂筋膜阻滞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盱眙县中医院麻醉科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0例(收治时间2021年2月—2023年2月)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均实施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实施髂筋膜阻滞复合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术前,两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1 d、3 d,两组MMSE评分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舒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1 d、3 d,两组VAS评分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麻醉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髂筋膜阻滞,能够改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减轻疼痛,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舒芬太尼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髋部骨折 腰硬联合麻醉 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海萍 韦薇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2期11-15,共5页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FICB)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收治的行PFNA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随...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FICB)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收治的行PFNA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S-FICB联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改变、术中情况(用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静息下疼痛程度、术后补救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各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_(1)、T_(2)的HR、MAP与T_(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丙泊酚、阿片类镇痛药剂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用药次数,术后4、8、12 h的静息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次补救镇痛时间晚于对照组、24 h补救镇痛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关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7.50%,低于对照组的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实施S-FICB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治疗时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可减少术中麻醉药物、镇痛药物使用剂量,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用药次数,缓解术后静息下疼痛程度,延后术后第一次补救镇痛时间,减少24 h补救镇痛次数,且可减少麻醉相关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腹股沟韧带上髂间隙阻滞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PFNA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在髋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袁亮婧 伊军 +2 位作者 常颖 张晋 杨庆国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22-925,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在髋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0月~2017年2月择期髋关节镜手术40例,随机分为阻滞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行全凭静脉麻醉,喉罩通气。阻滞组全麻后在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间隙阻滞(0.5%罗哌卡因30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在髋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0月~2017年2月择期髋关节镜手术40例,随机分为阻滞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行全凭静脉麻醉,喉罩通气。阻滞组全麻后在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间隙阻滞(0.5%罗哌卡因30 ml),随后手术;对照组直接在全麻下手术。术中均维持脑电双频指数40~55。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离麻醉恢复室静息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4、8、12、24 h静息和术后4、24 h运动(屈曲、内旋、外旋)疼痛VAS,以及术后24 h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药物用量。结果阻滞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17.0±5.7)μg vs.(24.5±8.4)μg,t=-3.308,P=0.002]、术后24 h PCA用量[(48.1±2.6)ml vs.(52.4±2.8)ml,t=-4.909,P=0.000]均明显少于对照组;阻滞组离麻醉恢复室及术后4、8、12、24 h静息疼痛VAS及术后4 h运动疼痛VA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可为髋关节镜手术提供良好术中及术后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间隙阻滞 髋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联合经腹横筋膜平面阻滞与单纯经腹横筋膜平面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被引量:26
13
作者 周雁 许莉 +1 位作者 种皓 王庚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5期67-71,85,共6页
目的 探讨经腹横筋膜平面(TAP)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IIIH)神经阻滞是否可以改善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试验方法,选取42例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单纯TAP阻滞组(T组)和TAP阻滞联合IIIH神经... 目的 探讨经腹横筋膜平面(TAP)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IIIH)神经阻滞是否可以改善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试验方法,选取42例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单纯TAP阻滞组(T组)和TAP阻滞联合IIIH神经阻滞组(C组),各2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腰硬联合麻醉。手术结束后T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AP阻滞,每侧给予0.5%罗哌卡因20 m L;C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AP阻滞联合IIIH神经阻滞,给予0.5%罗哌卡因10 m L。所有患者术后每6小时口服双氯芬酸钾50 mg至术后48 h。若服药间期最高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4分,静脉给予曲马多或肌注杜冷丁镇痛。患者术后48 h内评估静息及运动NRS评分,阿片类药物使用量;记录首次下地及排气时间;记录恶心、呕吐、过度镇静的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术后镇痛方式的满意度。结果 所有患者腰Petit三角处解剖结构在超声下均清晰可见。C组除2例患者在髂前上棘(ASIS)附近IIIH神经均清晰可见,这2例患者在ASIS内侧1~3 cm处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可视及旋髂深动脉,在超声下无法视及IIIH神经时将局麻药注射于旋髂深动脉附近即可。C组有1例患者出现了单侧股神经阻滞症状,并伴有直腿抬高不能,运动阻滞于术后8 h时消退,而股神经支配区感觉阻滞持续至术后24 h。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静息及运动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间隔(0~12 h、〉12~24 h、〉24~36 h及〉36~48 h)比较,曲马多及杜冷丁使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首次下地时间、排气时间、患者对镇痛方式满意程度,恶心、呕吐发生率及镇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P阻滞时联合使用IIIH神经阻滞并未改善TAP阻滞于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 区域阻滞 腹横平面 腹下-腹股沟神经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髂筋膜间隙阻滞和腰大肌间隙阻滞镇痛效果的比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敦元莉 王宁 +1 位作者 周雁 徐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90-393,398,共5页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的镇痛效果。方法2014年3~10月,选择60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FICB组和腰大肌间隙阻滞(psoas compartment block,PCB)组。PCB组1例疑似出...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的镇痛效果。方法2014年3~10月,选择60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FICB组和腰大肌间隙阻滞(psoas compartment block,PCB)组。PCB组1例疑似出现硬膜外扩撒中途退出,PCB组29例,FICB组30例。全麻前分别行髂筋膜或腰大肌间隙阻滞,给予0.4%罗哌卡因35 ml。术后采用持续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至术后48 h。记录阻滞完成后0~4,4~8,8~12,12~24,24~36,36~48 h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0~100分),追加PCA的次数及感觉阻滞范围,术后首次使用PCA时间,以及术后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尿潴留和神经损伤的发生率。结果与PCB组相比,FICB组12 h内PCA用量多[中位数15(P_(10)=10,P_(90)=20)次vs.12(8,18)次,Z=-2.370,P=0.018],12~24h PCA用量少[4(3,5)次vs.6(5,8)次,Z=-4.649,P=0.000]。FICB组操作时疼痛VAS评分明显小于PCB组[30(25,40)vs.50(40,60),Z=-6.397,P=0.000)]。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CB与PCB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均可以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但FICB操作简便、安全、迅速,患者更易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阻滞 腰大肌间隙阻滞 全髋关节置换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体位改变的镇痛效应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艳芳 陈建平 +2 位作者 韩世祺 李红伟 李平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2期1523-1525,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体位改变的镇痛效应。方法选择10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风险评分(ASA)Ⅱ级或Ⅲ级,随机分为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组)和静脉注射喷他佐辛组(D组),每...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体位改变的镇痛效应。方法选择10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风险评分(ASA)Ⅱ级或Ⅲ级,随机分为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组)和静脉注射喷他佐辛组(D组),每组50例。于入室前30 min,F组以0. 25%罗哌卡因40 ml在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间隙阻滞,D组以喷他佐辛注射液10 mg静脉注射。记录第1次过床(T1)、第2次过床(T2)、麻醉体位摆放(T3)时被动活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局麻药毒性反应情况及喷他佐辛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F组T1、T2、T3的VAS评分分别为(4. 4±1. 4)分、(3. 7±1. 2)分、(3. 6±0. 7)分,明显低于D组各时间点VAS评分(7. 8±1. 2)分、(7. 6±0. 8)分、(7. 1±1. 1)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F组无局麻药中毒发生; D组在静脉注射喷他佐辛30 min内,恶心3例(6%),头晕2例(4%)。结论术前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体位的摆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间隙阻滞 全髋关节置换术 体位改变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镁联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止血带反应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庞文广 刘莉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3期187-190,213,共5页
目的:分析硫酸镁联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止血带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就诊的TKA患者90例,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分析硫酸镁联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止血带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就诊的TKA患者90例,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硫酸镁静脉滴注,对比两组不同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炎症应激指标、罗哌卡因累积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止血带充气即刻(t_(1))HR,MA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充气30 min后(t_(2))、充气60 min后(t_(3))、充气90 min后(t_(4))、松止血带时(t_(5))、拔管后(t_(6))HR,MA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罗哌卡因累积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镁联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可有效维持TKA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止血带反应,抑制炎症及氧化因子释放,且未引发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镁 罗哌卡因阻滞 全膝关节置换术 止血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髂筋膜间隙多点阻滞与单点阻滞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6
17
作者 常颖 张大志 李玉锦 《中国药物警戒》 2013年第12期712-713,718,共3页
目的比较髂筋膜间隙多点阻滞与单点阻滞的效果。方法对拟行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髂筋膜间隙阻滞采用单次阻滞方法,试验组采用多点阻滞方法,局部麻醉药为150mg罗哌卡因复合7.5mg地塞米松,容量为30mL。记录股神... 目的比较髂筋膜间隙多点阻滞与单点阻滞的效果。方法对拟行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髂筋膜间隙阻滞采用单次阻滞方法,试验组采用多点阻滞方法,局部麻醉药为150mg罗哌卡因复合7.5mg地塞米松,容量为30mL。记录股神经、闭孔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并评价其阻滞成功率。结果共有133例患者入选本研究。试验组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而股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试验组的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成功率分别为68.7%和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闭孔神经阻滞成功率分别为59.7%和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髂筋膜间隙多点阻滞比单点阻滞起效迅速,神经阻滞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髂筋膜阻滞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患者术后谵妄相关因素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雯 尹士林 梅雷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5期2800-2803,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中应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髂筋膜阻滞的效果及术后谵妄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在信阳市中心医院接受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髂筋膜阻滞麻醉下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中应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髂筋膜阻滞的效果及术后谵妄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在信阳市中心医院接受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髂筋膜阻滞麻醉下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接受蛛网膜下腔阻滞下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谵妄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术后12、24 h时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07)。年龄≥80岁、观察组受伤至手术时间≥3 d、基础性疾病≥3种、手术时间≥2 h、白蛋白≤35 g·L^(-1)、术中失血量≥500 mL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白蛋白及术中失血量是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髂筋膜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手术中效果较好,神经阻滞起效快、维持时间长,术后疼痛轻,术后谵妄发生率低。术后谵妄发生与患者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白蛋白及术中失血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下腔阻滞 阻滞麻醉 髋部骨折 术后谵妄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穿刺路径行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蔡璐 陈公锦 王昌盛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第4期585-587,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穿刺路径行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在本院关节外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2例,根据穿刺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内侧组(32例)和外侧组(30例)。内侧组...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穿刺路径行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在本院关节外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2例,根据穿刺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内侧组(32例)和外侧组(30例)。内侧组全麻后在超声引导下采用内侧入针方式穿刺置管,外侧组采用外侧入针方式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的术中及术后情况、疼痛VAS评分、置管相关情况及神经阻滞效果满意率。结果内侧组术后48 h内的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低于外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两组的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后24 h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侧组的重新固定导管率、罗哌卡因用量明显低于外侧组,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外侧组,置管深度明显深于外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 h,内侧组的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外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侧入针路径行髂筋膜间隙阻滞具有操作时间短、镇痛药物使用少、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满意率高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管术 神经阻滞 镇痛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与术后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比较
20
作者 陆颖 孙建明 +1 位作者 严三萍 朱焱林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33期46-47,共2页
目的:探讨术前与术后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2019年11月-2020年7月收治行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80例,依据镇痛时机不同分为两组,各40例。试验组术前镇痛,对照组术后镇... 目的:探讨术前与术后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2019年11月-2020年7月收治行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80例,依据镇痛时机不同分为两组,各40例。试验组术前镇痛,对照组术后镇痛,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MMSE量表)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中瑞芬太尼维持用药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1~T4时点MMSE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POC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均为轻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行术前髂筋膜间隙阻滞,对预防和减少老年人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髋关节置换术 间隙阻滞 镇痛时机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