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东海和南海近岸海域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 被引量:20
1
作者 黄翔 雷芳 江天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105,共5页
为了揭示我国海产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污染状况,提高贝类毒素的监测和管理水平,确保海产品的食用安全.从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在深圳罗湖水产批发市场定期采集产自我国东海和南海海域贝类,共14个贝类品种,186份样品,运用小白鼠生物... 为了揭示我国海产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污染状况,提高贝类毒素的监测和管理水平,确保海产品的食用安全.从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在深圳罗湖水产批发市场定期采集产自我国东海和南海海域贝类,共14个贝类品种,186份样品,运用小白鼠生物检测法进行腹泻性贝类毒素检测.结果显示,东海和南海海域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较严重,其中广东沿海贝样检出率和超标率分别为52.54%和40.68%;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程度与贝类种间差异相关,以波纹巴非蛤受毒素污染情况最严重;贝类样品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呈现季节性变化特征,春季和秋季样品毒素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类毒素 东海海域 南海海域 深圳市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亲和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 被引量:5
2
作者 严忠雍 张小军 +4 位作者 李奇富 陈思 李佩佩 祝银 刘文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304-309,共6页
建立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免疫亲和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样品采用80%甲醇溶液提取,选择磷酸盐缓冲液与提取液(4∶1,V/V)混合稀释后,免疫亲和选择专一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根据腹泻性免疫亲和柱的使用特性,对上样... 建立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免疫亲和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样品采用80%甲醇溶液提取,选择磷酸盐缓冲液与提取液(4∶1,V/V)混合稀释后,免疫亲和选择专一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根据腹泻性免疫亲和柱的使用特性,对上样液、淋洗液、洗脱液等参数进行优化。质谱采用电喷雾负离子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外标法定量。3种分析物在1.0~1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6,对应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均为0.3μg/kg和1.0μg/kg,平均回收率为82.7%~94.3%,相对标准偏差为0.70%~7.61%。本方法基质干扰小、净化效果强、灵敏度高,适合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分析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亲和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腹泻类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联免疫法快速检测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 被引量:4
3
作者 黄玉柳 黄国秋 +4 位作者 叶欣宇 黎小正 吴祥庆 杨姝丽 吴明媛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1年第11期93-94,共2页
应用美国ABRAXIS腹泻性贝类毒素(DSP)试剂盒对广西钦州和防城港海域近江牡蛎各20个样品、北海海域文蛤20个样品进行了ELISA法DSP检测。全部检测过程在2 h内完成,检测限为0.1 ppb,灵敏度为1.7 ppb。ELISA法检测DSP操作方便、成本低,检测... 应用美国ABRAXIS腹泻性贝类毒素(DSP)试剂盒对广西钦州和防城港海域近江牡蛎各20个样品、北海海域文蛤20个样品进行了ELISA法DSP检测。全部检测过程在2 h内完成,检测限为0.1 ppb,灵敏度为1.7 ppb。ELISA法检测DSP操作方便、成本低,检测限和灵敏度均满足要求。ELISA法有望作为理想的DSP快速筛选分析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类毒素 酶联免疫法 食品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近岸海域贝类中的腹泻性贝类毒素 被引量:6
4
作者 胡蓉 江天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7-532,共6页
为了研究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在我国海南岛近岸海域中的贝类分布,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间,在海南岛的文昌、澄迈、洋浦、陵水等5个采样点采集了14种95份贝类样品,用小白鼠测定法进行腹泻性贝毒测定.... 为了研究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在我国海南岛近岸海域中的贝类分布,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间,在海南岛的文昌、澄迈、洋浦、陵水等5个采样点采集了14种95份贝类样品,用小白鼠测定法进行腹泻性贝毒测定.结果显示,海南岛海域贝类中的DSP检出率和超标率均比较高,分别达到46.32%和33.68%;DSP检出率和超标率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检出率和超标率较高的主要贝类为栉江珧、裂纹格特蛤、近江牡蛎、华贵栉孔扇贝和魁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类毒素 海南岛 小白鼠生物测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类污染腹泻性贝类毒素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黄玉柳 黎小正 +4 位作者 吴祥庆 庞燕飞 韦信贤 黄国秋 童桂香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4,共4页
介绍了对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的检测方法、判断标准和近年来对国内产区贝类污染DSP的检测情况。结论:腹泻性贝类毒素在国内贝类产区分布广、检出率高,但在地域上存在着差异,可能与DSP的产生机理以及不同贝类品种对DSP的耐受能力有关。... 介绍了对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的检测方法、判断标准和近年来对国内产区贝类污染DSP的检测情况。结论:腹泻性贝类毒素在国内贝类产区分布广、检出率高,但在地域上存在着差异,可能与DSP的产生机理以及不同贝类品种对DSP的耐受能力有关。提出预防贝类污染DSP和预防人体DSP中毒的措施,为贝类的生产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类毒素 小白鼠生物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的磷酸酶抑制检测法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胡雪莲 曲勤凤 顾文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437-440,共4页
对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的快速筛选方法——磷酸酶抑制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方法的检测原理,并提出了该方法的筛选检出限,对标准溶液、加标回收样品及市场采样样品进行了检测,并就该方法的重复性进行验证。检测结果显示,磷酸酶抑制法检测... 对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的快速筛选方法——磷酸酶抑制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方法的检测原理,并提出了该方法的筛选检出限,对标准溶液、加标回收样品及市场采样样品进行了检测,并就该方法的重复性进行验证。检测结果显示,磷酸酶抑制法检测准确率高,重复性较好,提出的筛选检出限(200μg/kg)远低于我国相关标准的规定(600μg/kg),是一种对于腹泻性贝类毒素DSP较为理想的筛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类毒素 磷酸酶抑制法 筛选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海州湾海域腹泻性贝类毒素特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兆新 宋才湖 +5 位作者 张婷婷 董晓 郭萌萌 孙晓杰 宋新成 周德山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6年第6期47-52,共6页
黄海海州湾海域是中国重要的贝类养殖区之一,为阐明该海区腹泻性贝类毒素的组成成分及含量水平,保障贝类食用安全,应用固相吸附毒素示踪(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技术,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 黄海海州湾海域是中国重要的贝类养殖区之一,为阐明该海区腹泻性贝类毒素的组成成分及含量水平,保障贝类食用安全,应用固相吸附毒素示踪(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技术,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检测方法,于2013年7—12月间,分别对黄海海州湾海域的连岛和秦山岛两个海区及海头和九里两个围塘海水中的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鳍藻毒素-1(dinophysistoxin-1,DTX-1)、鳍藻毒素-2(dinophysistoxin-2,DTX-2)、蛤毒素(pectenotoxin-2,PTX-2)和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5种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进行定期采集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连岛和秦山岛海区海水中DSP成分相同,包括OA、DTX-1和PTX-2,未检出DTX-2、YTX。连岛和秦山岛海区海水中腹泻性贝类毒素含量存在空间差异性,连岛海区毒素含量普遍高于秦山岛海区;连岛和秦山岛海区海水中DSP的含量季节性变化趋势相似,OA和PTX-2在7—9月含量较高,DTX-1变化较小。在海头和九里围塘海水中检出OA和PTX-2,但含量极低;未检出DTX-1、DTX-2和YTX。近海养殖围塘受毒素污染较小,可选作经济实用的贝毒净化养殖区。研究填补了该海域贝类养殖区腹泻性贝类毒素组成成分及变化研究空白,为加强贝类毒素污染监管,保障贝类食用安全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类毒素 固相吸附毒素示踪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海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腹泻性和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监测与风险评估 被引量:9
8
作者 郑旭颖 李兆新 +5 位作者 孙晓杰 邢丽红 张梦婷 朱盼盼 王继耀 苏文青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1-241,共11页
为监测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贝类毒素的污染情况,防止食用贝类中毒事件发生,于2019年10月—2020年9月间,每月持续在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采集四角蛤(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脉红螺(Rapana ven... 为监测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贝类毒素的污染情况,防止食用贝类中毒事件发生,于2019年10月—2020年9月间,每月持续在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采集四角蛤(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脉红螺(Rapana venosa)、牡蛎(Crassostrea gigas)、青蛤(Cyclina sinensis)、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7种经济贝类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试了5种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和14种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结果显示,在7种经济贝类样品中均未检出DSP。检出的PSP成分包括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膝沟藻毒素1(Gonyautoxin 1,GTX 1)、膝沟藻毒素2(Gonyautoxin 2,GTX 2)和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3(Ddecarbamoy l gonyautoxin 3,dcGTX 3),其中,GTX 1含量最高且最高值为537.95μg/kg。不同季节贝类毒素蓄积含量有一定差异,PSP主要集中在4月检出。菲律宾蛤仔、牡蛎、文蛤和硬壳蛤中PSP的检出率分别为11.76%、47.06%、5.90%和8.82%,其他贝类均未检出。PSP总量均低于欧盟及中国的食用安全限量标准800μg STXeq/kg。应用风险熵值法和点评估法进行食用安全风险评估,显示风险熵值和暴露风险指数均在安全范围内,结果表明,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7种经济贝类不存在食用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腹泻类毒素 麻痹性类毒素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文蛤中3种腹泻性贝类毒素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秋云 朱晓华 +3 位作者 杨洪生 沈美芳 谭秀慧 夏莉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4期166-168,共3页
[目的]以文蛤中的腹泻性贝类毒素大田软海绵酸贝类毒素(OA)、鳍藻毒素-1(DTX1)、鳍藻毒素-2(DTX2)为研究对象,建立腹泻性贝类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方法。[方法]以文蛤样品为代表,用甲醇提取,采用碱水解将乙酰酯... [目的]以文蛤中的腹泻性贝类毒素大田软海绵酸贝类毒素(OA)、鳍藻毒素-1(DTX1)、鳍藻毒素-2(DTX2)为研究对象,建立腹泻性贝类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方法。[方法]以文蛤样品为代表,用甲醇提取,采用碱水解将乙酰酯化的OA、DTX1、DTX2转化成游离OA、DTX1、DTX2,通过Strata-X柱净化,过膜后,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以基质标准曲线进行外标法定量。该试验以流动相A为水溶液(含2 mmol/L甲酸铵和1‰甲酸),流动相B为乙腈溶液(含2 mmol/L甲酸铵和1‰甲酸),流速350μL/min,柱温40℃,负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3种腹泻性贝类毒在1~100μg/L关系良好,3个添加水产的回收率都在75%~90%,RSD都在3.0%~6.6%。[结论]利用此方法检测文蛤中的腹泻性贝类毒素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单的特点。回收率等均能满足日常对3种常见的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类毒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文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慢原甲藻形态结构与腹泻性贝类毒素组成 被引量:4
10
作者 勾玉晓 刘磊 +1 位作者 李冬梅 梁玉波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年第3期11-18,共8页
慢原甲藻鉴定的报道不仅少见也存在分歧,其产毒特征也因不同地理种而存在差异,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应用与毒素分析相结合进行分析的报道更是少见。本研究对采集自温带的中国北黄海海域的疑似慢原甲藻株系,利用光学显微镜(LM)、荧光显微镜... 慢原甲藻鉴定的报道不仅少见也存在分歧,其产毒特征也因不同地理种而存在差异,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应用与毒素分析相结合进行分析的报道更是少见。本研究对采集自温带的中国北黄海海域的疑似慢原甲藻株系,利用光学显微镜(LM)、荧光显微镜(F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形态学进行仔细观察;经核糖体18S rRNA序列分析,建立该株系的系统发生树,判定该藻株与其他藻株的亲缘关系;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检测该藻株产生毒素的主要成分。观察发现该慢原甲藻长为(33.20±1.25)μm,宽为(24.50±1.39)μm;与墨西哥原甲藻相比,细胞表面分布有整齐排列的刺胞孔,无更小的拟孔。18S 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此株藻与P.rhathymum(EU287487)和P.tsawwassenense(EF657885)遗传相似性最高,因此判定此藻为慢原甲藻。LC-MS/MS检测发现了其可产生疑似DTX1(Dinophysis toxin 1)的衍生物。本研究将为进一步了解慢原甲藻的地理分布和分类地位以及毒素特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原甲藻 腹泻类毒素 形态结构 北黄海 系统进化树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市售主要食用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和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郑重莺 张海琪 +2 位作者 宋琍琍 张晓辉 施礼科 《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2期236-239,共4页
连续2年在浙江省内11个地(市)的消费市场中采集了日常食用量最大的泥蚶、缢蛏、花蛤等品种的贝类,用小白鼠生物法作初筛,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做阳性确证,检测市售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和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含量。200批次样品检测结果,麻痹... 连续2年在浙江省内11个地(市)的消费市场中采集了日常食用量最大的泥蚶、缢蛏、花蛤等品种的贝类,用小白鼠生物法作初筛,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做阳性确证,检测市售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和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含量。200批次样品检测结果,麻痹性贝类毒素未检出;19批次样品检出腹泻性贝类毒素,占全部样本量的9.5%,涉及的品种有缢蛏和泥蚶,检出值为0.05~0.4 MU.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 麻痹性类毒素 腹泻类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售海产贝类腹泻性毒素污染状况分析
12
作者 马丹 白明 +1 位作者 于洁 李艳 《河北渔业》 2024年第6期18-23,36,共7页
为掌握天津市售海产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DSP)的污染状况,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2019—2023年每年4—8月在天津市大型水产批发农贸市场采集10种共354个海产贝类样品,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进行检测,并对检... 为掌握天津市售海产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DSP)的污染状况,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2019—2023年每年4—8月在天津市大型水产批发农贸市场采集10种共354个海产贝类样品,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检测结果共有253个样品检出阳性,检出率为71%,检出样品DSP的含量范围为10.40~154.47μg/kg,均值为51.44μg/kg,并未有超过食用安全限量值160μg/kg的样品。研究表明,在每年4—8月染毒高发期间,天津市售海产贝类DSP毒素含量整体较低,在采集的10种贝类中,牡蛎、扇贝、毛蚶的检出率、检出平均含量均位于前列,DSP含量5月最低,8月最高。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至2023年4—8月高发期,天津市售海产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检出率已达到100%,说明养殖环境中已存在产毒藻类繁殖,尽管含量普遍较低,应坚持在高发期对染毒情况进行监测,并建议河北省、山东省、辽宁省等天津周边养殖区域持续对养殖环境进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腹泻类毒素(D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DA降维方法的腹泻性贝类毒素检测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熊建芳 刘瑶 +3 位作者 乔付 刘忠艳 姜微 卢利琼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28,共4页
提出应用近红外(NIR)技术结合线性判别分析(LDA)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对被腹泻性毒素污染贝类进行快速无损检测的新方法。首先,采集贻贝样本NIR光谱;然后,采用LDA对NIR光谱数据降维;最后,分别应用K近邻(KNN)、随机森林(RF)、极端梯度提... 提出应用近红外(NIR)技术结合线性判别分析(LDA)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对被腹泻性毒素污染贝类进行快速无损检测的新方法。首先,采集贻贝样本NIR光谱;然后,采用LDA对NIR光谱数据降维;最后,分别应用K近邻(KNN)、随机森林(RF)、极端梯度提升和逻辑回归(LR)4种算法实现腹泻性毒素污染贻贝分类检测。被腹泻性毒素污染的贻贝和健康贻贝的混合近红外光谱数据集经LDA降维后,使用4种分类器进行检测,准确率均达到10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类毒素 近红外光谱 线性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种腹泻性贝类毒素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婷 梁琼 +1 位作者 赵晓野 王儒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362-370,共9页
建立一种同时测定贝类产品中9种腹泻性贝类毒素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方法。本文通过优化色谱条件、质谱条件、前处理等步骤,最终确定以80%乙腈水溶液对样品进行提取,利用QuEChERS和分散固相萃取技术进行净化,以C18色谱... 建立一种同时测定贝类产品中9种腹泻性贝类毒素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方法。本文通过优化色谱条件、质谱条件、前处理等步骤,最终确定以80%乙腈水溶液对样品进行提取,利用QuEChERS和分散固相萃取技术进行净化,以C18色谱柱进行分离,5 mmoL/L乙酸铵(加0.1%甲酸)缓冲液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外标法定量。9种腹泻性贝类毒素在质量浓度0.5~50 n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线性相关系数均在0.996以上,检出限为1~10μg/kg,回收率为87.2%~111.2%,相对偏差(n=6)为2.8%~9.2%。结果表明,该方法前处理简便快捷,准确性高、灵敏度较高、重现性好,而且节约成本,适合大批量检验,满足实际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类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泻性贝类毒素生物法检测中的误差原因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黎小正 黄玉柳 +3 位作者 吴祥庆 庞燕飞 韦信贤 黄国秋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107-109,共3页
介绍了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毒性、检测方法及其对用小白鼠分析法检测腹泻性贝类毒素的误差来源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检测过阳性样品的器材清洗不彻底会导致腹泻性贝类毒素偏高,甚至出现假阳性;(2)腹泻性贝类毒素提取过程带来的误差(... 介绍了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毒性、检测方法及其对用小白鼠分析法检测腹泻性贝类毒素的误差来源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检测过阳性样品的器材清洗不彻底会导致腹泻性贝类毒素偏高,甚至出现假阳性;(2)腹泻性贝类毒素提取过程带来的误差(偏高或偏低);(3)注射小鼠方法不当造成的人为误差(偏高);(4)试验小鼠品种不同造成的误差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类毒素 检测 误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泻性贝类毒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伟 《农家科技》 2011年第A4期82-83,共2页
本文阐述了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来源、化学结构及其毒性,对已有的该毒素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剖析,并对腹泻性贝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 腹泻类毒素 分析法 关键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生物法与ELISA法对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检测比较
17
作者 杜伟 张晓辉 +2 位作者 孔蕾 王鼎南 郑重莺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10期2132-2135,共4页
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是一类由海洋甲藻产生的赤潮藻毒素。本研究比较了小鼠生物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海洋贝类中DSP的效果。结果表明,样品中DSP含量在300μ... 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是一类由海洋甲藻产生的赤潮藻毒素。本研究比较了小鼠生物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海洋贝类中DSP的效果。结果表明,样品中DSP含量在300μg·kg-1以上时,2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但存在差异;样品中DSP含量在200~300μg·kg-1时,ELISA法可准确检测样品中DSP含量,而小鼠生物法可能出现假阴性反应;样品中DSP含量在10~200μg·kg-1时,小鼠生物法无法检测到样品中DSP,而ELISA法可以准确检测样品中DSP含量;在DSP阴性样品中两者检测结果一致。比较研究表明,2种方法在快速筛选DSP时各有优缺点,日常检测工作中,将2种方法适当结合可提高检测结果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类毒素 小鼠生物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腹泻性贝类毒素生物法检测结果的因素
18
作者 鲁艳莉 刘德坤 +3 位作者 刘宏 郝佳 王庆睿 杜萌萌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4期292-292,294,共2页
介绍了腹泻性贝类毒素的监管,阐述腹泻性贝类毒素生物法检测的原理及影响其检测结果的因素,以供参考。
关键词 腹泻类毒素 生物法检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产品中腹泻性贝类毒素检测方法研究
19
作者 陈盼 胡忆文 +4 位作者 侯义宏 禹思宇 陆静 谭建锡 唐连飞 《湖南畜牧兽医》 2022年第5期39-41,共3页
为探讨小分子核酸适体快速检测动物产品中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可行性,研究基于冈田酸(Okadaic acid,OA)核酸适体,构建了特异性适体辅助识别体系平台。结果显示,当体系中靶标OA被释放后,导致可结合标记酶催化产生不同程度的颜色反应,可以用... 为探讨小分子核酸适体快速检测动物产品中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可行性,研究基于冈田酸(Okadaic acid,OA)核酸适体,构建了特异性适体辅助识别体系平台。结果显示,当体系中靶标OA被释放后,导致可结合标记酶催化产生不同程度的颜色反应,可以用肉眼进行初步判断;通过波长扫描显示在450 nm波长呈现最大吸收峰,测定其吸光度值,可反映出溶液中的靶标浓度。该体系平台方法具有操作步骤简便、对检测硬件要求低等优点,可用于基层养殖现场快速初筛检测中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类毒素 核酸适体 吸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与协同表示方法的贻贝毒素快速检测
20
作者 乔付 刘忠艳 刘瑶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2-298,共7页
该文应用近红外光谱和类别相关残差约束的非负表示分类(class-specific residual constraint non-negative representation base classification,CRNRC)方法快速识别被毒素污染的贻贝。受腹泻贝类毒素(diarrheal shellfish toxins,DST)... 该文应用近红外光谱和类别相关残差约束的非负表示分类(class-specific residual constraint non-negative representation base classification,CRNRC)方法快速识别被毒素污染的贻贝。受腹泻贝类毒素(diarrheal shellfish toxins,DST)污染的贻贝,其组织变化可通过近红外光谱曲线反映出来,可利用CRNRC模型对健康贻贝和受DST污染的贻贝进行分类。在CRNRC模型中引入类相关残差项和协同表示,将编码与分类联系起来。研究了CRNRC的编码向量,通过实验确定CRNRC模型的最优参数。实验结果表明,CRNRC模型在平均准确率、F-measure、1-specificity等评价指标上均优于协同表示和非负表示分类模型;近红外光谱与CRNRC相结合,能有效地鉴别被DST污染的贻贝,该检测方法具有智能、无损、准确、不需要化学试剂等优点。可将CRNRC模型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扩展到其他海鲜产品的检测(如检测海鲜产品核污染程度),以确保人类摄入健康的海鲜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贝类毒素 近红外光谱 类别相关残差约束 非负表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