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文献分析临床针灸治疗腹泻型(D-IBS)和便秘型肠易激惹综合征(C-IBS)的经脉、腧穴选择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2000—2016年针灸治疗D-IBS和C-IBS的临床研究报道,提取...目的:通过文献分析临床针灸治疗腹泻型(D-IBS)和便秘型肠易激惹综合征(C-IBS)的经脉、腧穴选择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2000—2016年针灸治疗D-IBS和C-IBS的临床研究报道,提取其所使用的针灸方式、经脉和腧穴。运用描述性分析、关联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其内在联系与规律规律,同时观察针灸治疗D-IBS和C-IBS的经脉、腧穴各自的规律和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针灸治疗D-IBS文献56篇、针灸治疗C-IBS文献6篇,D-IBS的治疗主要用针刺,临床以胃经和任脉的腧穴为主,如天枢、足三里、中脘,关联性分析发现胃经—任脉—脾经的为最常见的经脉组合,腧穴以足三里—天枢—太冲为主要关联群。聚类分析经脉主要分成2个核心聚类群,2个核心群组,腧穴则可以分成5个聚类群,5个核心群组。而C-IBS的研究则主要以悬灸为主,胃经、膀胱经的腧穴应用最多,如天枢、足三里、大肠俞、上巨虚,关联性分析发现经脉组合与D-IBS相同,也是胃经—任脉—脾经组合支持度和置信度最高,而腧穴则是以足三里—天枢的配伍最为常见。聚类分析则发现经脉、腧穴均可以分成2个核心聚类群,2个核心群组。结论:通过分析针灸治疗D-IBS和C-IBS的临床研究,认为虽然两者在针灸方法的使用上略微存在差异,D-IBS针灸并用,C-IBS以灸为主。但是在经脉和腧穴选择上却存在高度相似性。展开更多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oea,IBS-D)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个体差异性大。目前西药主要是对症治疗,但仍存在停药后反复发作等弊端。中药治疗IBS-D辨证施治,疗效显著。IBS-...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oea,IBS-D)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个体差异性大。目前西药主要是对症治疗,但仍存在停药后反复发作等弊端。中药治疗IBS-D辨证施治,疗效显著。IBS-D属于中医学“肠郁”“腹痛”“泄泻”等范畴,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中医药疏肝健脾方法治疗IBS-D从改善脾胃功能、调节情志出发,对肝郁脾虚型IBS-D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其中以痛泻要方为代表。痛泻要方能够缓解肠肌痉挛导致的腹痛,改善腹泻的症状;且具有降低IBS-D模型大鼠的内脏高敏感、改善免疫功能、调节脑肠肽等作用。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痛泻要方对改善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肠道通透性以及表观遗传等方面亦有影响。该文章全面综述了目前关于痛泻要方治疗IBS-D作用机制,为经方治疗IBS-D提供最新的理论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文献分析临床针灸治疗腹泻型(D-IBS)和便秘型肠易激惹综合征(C-IBS)的经脉、腧穴选择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2000—2016年针灸治疗D-IBS和C-IBS的临床研究报道,提取其所使用的针灸方式、经脉和腧穴。运用描述性分析、关联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其内在联系与规律规律,同时观察针灸治疗D-IBS和C-IBS的经脉、腧穴各自的规律和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针灸治疗D-IBS文献56篇、针灸治疗C-IBS文献6篇,D-IBS的治疗主要用针刺,临床以胃经和任脉的腧穴为主,如天枢、足三里、中脘,关联性分析发现胃经—任脉—脾经的为最常见的经脉组合,腧穴以足三里—天枢—太冲为主要关联群。聚类分析经脉主要分成2个核心聚类群,2个核心群组,腧穴则可以分成5个聚类群,5个核心群组。而C-IBS的研究则主要以悬灸为主,胃经、膀胱经的腧穴应用最多,如天枢、足三里、大肠俞、上巨虚,关联性分析发现经脉组合与D-IBS相同,也是胃经—任脉—脾经组合支持度和置信度最高,而腧穴则是以足三里—天枢的配伍最为常见。聚类分析则发现经脉、腧穴均可以分成2个核心聚类群,2个核心群组。结论:通过分析针灸治疗D-IBS和C-IBS的临床研究,认为虽然两者在针灸方法的使用上略微存在差异,D-IBS针灸并用,C-IBS以灸为主。但是在经脉和腧穴选择上却存在高度相似性。
文摘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oea,IBS-D)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个体差异性大。目前西药主要是对症治疗,但仍存在停药后反复发作等弊端。中药治疗IBS-D辨证施治,疗效显著。IBS-D属于中医学“肠郁”“腹痛”“泄泻”等范畴,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中医药疏肝健脾方法治疗IBS-D从改善脾胃功能、调节情志出发,对肝郁脾虚型IBS-D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其中以痛泻要方为代表。痛泻要方能够缓解肠肌痉挛导致的腹痛,改善腹泻的症状;且具有降低IBS-D模型大鼠的内脏高敏感、改善免疫功能、调节脑肠肽等作用。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痛泻要方对改善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肠道通透性以及表观遗传等方面亦有影响。该文章全面综述了目前关于痛泻要方治疗IBS-D作用机制,为经方治疗IBS-D提供最新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