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腰骶-骨盆矢状位参数改变探讨不同整脊牵引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的对比 被引量:3
1
作者 郭俊彪 饶思远 +2 位作者 肖镇泓 冯思仪 王慧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482-3488,共7页
目的研究基于腰骶-骨盆矢状位参数改变探讨不同整脊牵引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的对比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4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10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维组(n... 目的研究基于腰骶-骨盆矢状位参数改变探讨不同整脊牵引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的对比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4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10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维组(n=55)与四维组(n=53)。四维组接受四维牵引联合基础治疗,三维组接受三维牵引联合基础治疗。对比两组腰骶-骨盆矢状位参数、椎体滑移复位程度、腰椎曲度值、腰椎冠状面Cobb角、腰椎功能、疼痛程度、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个月,三维组和四维组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3个月低于治疗结束时(P<0.05)。治疗结束时,三维组SS、LL水平低于四维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SS、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椎前凸指数、腰椎冠状面Cobb角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腰椎前凸指数、腰椎冠状面Cobb角均低于治疗结束时(P<0.05);治疗结束时,三维组腰椎前凸指数、腰椎冠状面Cobb角低四维组(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个月,两组腰曲弓顶距离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腰曲弓顶距离均高于治疗结束时(P<0.05);治疗结束时,三维组腰曲弓顶距离高于四维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腰椎前凸指数、腰椎冠状面Cobb角、腰曲弓顶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个月,两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结束时(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个月,两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JOA评分均高于治疗结束时(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个月,两组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治疗后3个月,两组椎体滑移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维牵引与三维牵引联合基础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疗效相当,均能有效减轻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但三维牵引在改善患者腰椎功能与腰骶-骨盆矢状位参数,纠正腰椎曲度异常方面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骨盆矢状位参数 四维牵引 三维牵引 退变性椎滑脱症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胡文 赵检 +5 位作者 李博 周潇逸 翟骁 赵颖川 陈自强 李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1-385,共5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及这些参数与腰椎滑脱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58例无滑脱的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及这些参数与腰椎滑脱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58例无滑脱的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腰椎后凸角(TLK)、胸椎后凸角(TK)、矢状面躯干偏移(SVA)等矢状位参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矢状位参数的差异。以腰椎滑脱率为因变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对照组患者PT、PI、SS、LL、TLK、S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间T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L、PT是影响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矢状位参数PT、PI、SS、LL、TLK、SVA明显改变,LL、PT是影响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椎滑脱 脊柱-骨盆参数 滑脱率 脊柱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成年人骶骨参数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博 宋凯 +5 位作者 吴兵 成俊遥 于洋 王兆瀚 迟鹏飞 王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3-199,共7页
目的:探讨未成年人骶骨参数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对120例2~17岁正常未成年人自然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侧位片进行影像学参数测量。其中男性55例,女性65例,平均年龄9.9±3.2岁。测量其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 目的:探讨未成年人骶骨参数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对120例2~17岁正常未成年人自然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侧位片进行影像学参数测量。其中男性55例,女性65例,平均年龄9.9±3.2岁。测量其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测量骶骨形态学参数:骶1-2(S1-2)的倾斜线与S1终板垂线的夹角(S1-2倾斜角,S1-2T)、S1-2倾斜线与S5尾1(S5Co1)倾斜线的夹角(骶骨后凸角,sacral kyphosis,SK)、S1-S3中点倾斜线与S4中点-Co1倾斜线的夹角(新骶骨后凸角,SK′)、S2椎体前缘与S4Co1倾斜线夹角(α)、S1上终板与S2椎体前缘夹角(β)、S4Co1倾斜线与S1上终板夹角(θ);测量骶骨体位学参数:S2椎体前缘水平角(S2HA)、S5Co1倾斜线水平角(S5Co1HA)。对PI与LL、PI与SK′、LL与SK、S2HA与SS、S5Co1HA与固定值90°行配对t检验并两两求差值,对骶骨形态学参数与PI、LL以及PI与LL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制作β、θ与PI散点图并求得β、θ与PI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儿童(2~9岁)、青少年(10~17岁)PI、SK、SK′、α、θ与LL相关性。结果:LL=50.3°±12.1°,PI=43.9°±11.0°,PT=5.7°±9.0°,SS=36.4°±7.6°,S1-2T=-15.5°±5.6°,SK=51.4°±10.7°,SK′=44.3°±10.5°,α=47.5°±9.7°,β=68.5°±8.2°,θ=64.0°±13.0°,S2HA=32.1°±9.0°,S5Co1HA=90.3°±11.8°。PI与LL、S2HA与SS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I与SK′、LL与SK、S5Co1HA与固定值90°均无统计学差异(P>0.01),差值关系为PI=SK′±12°,LL=(SK-1.4°)±15°,S5Co1HA=90°±12°;S1-2T、SK、SK′、α、β、θ与PI均有相关性(P<0.01),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578、0.440、0.429、0.374、0.641、-0.683;SK、SK′、α、θ与LL有显著相关性(P<0.01),r值分别为0.265、0.282、0.273、-0.314;S1-2T、β与LL无明显相关性(P>0.01),r值分别为0.136、0.173;PI与LL无相关性(r=0.164,P>0.01);线性回归方程:PI=0.451β-0.39θ+37.973(r=0.728)。儿童PI、SK、SK′、α、θ与LL的r值分别为0.054、0.076、0.074、0.066、0.059,均无明显相关性(P>0.01);青少年PI与LL无明显相关性(r=0.246,P>0.01),SK、SK′、α、θ与LL有显著相关性(P<0.01),r值分别为0.391、0.417、0.411、0.481。结论:未成年人PI可由SK′、β、θ预测,PI与LL无显著相关性;青少年骶骨形态参数与LL具有良好相关性,利用骶骨形态参数预测青少年LL可能比PI更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盆参数 序列 未成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腰痛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林秋水 牛升波 +3 位作者 李博 黄泽彬 石志才 杨长伟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腰痛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征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249例慢性腰痛患者(腰痛组)和同期于该院体检的86例无腰痛症状成人(对照组)作为... 目的探讨慢性腰痛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征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249例慢性腰痛患者(腰痛组)和同期于该院体检的86例无腰痛症状成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LL-TK、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SS-PT、LL-PI、矢状面躯干偏移(SVA)等矢状面参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矢状面参数的差异。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组的TK大于对照组,而LL-TK、SS、PI和SS-PT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间LL、PT、LL-PI和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组与对照组的腰椎前凸类型均以2型(SS<35°、LL较小、腰椎前凸顶点位于L4)为主,分别占70.7%(176/249)和57.0%(49/86),两组的腰椎前凸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161,P=0.104)。结论慢性腰痛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无腰痛症状的成年人不同,慢性腰痛患者的多见大TK、小SS、小PI,提示这一特定模式与慢性腰痛的存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 骨盆形态 面平衡 脊柱-骨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矢状面形态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李亚伟 王冰 +3 位作者 吕国华 李磊 戴瑜亮 涂志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77-983,共7页
目的:基于矢状面形态特点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进行分型,评价其在腰椎侧前方入路手术治疗DS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37例L4 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2例... 目的:基于矢状面形态特点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进行分型,评价其在腰椎侧前方入路手术治疗DS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37例L4 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2例;年龄50~67岁(58.5±9.5岁).由3名观察者分别根据DS患者术前L4/5节段矢状面形态分为3型:(1)开口型,腰椎滑脱角(slip angle,SA)>5°;(2)平行型,0°≤SA≤5°;(3)闭口型,SA<0°.所有患者均采用侧前方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o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LIF)治疗,术中参照患者矢状位形态分型调整手术体位摆放、cage置入位置和固定等.测量术前及术后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脊柱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评估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的腰痛和下肢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对3名观察者的分型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并对各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名观察者之间分型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26~0.894,观察者自身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75~0.916,均高度一致.37例DS患者中开口型12例(A组),平行型17例(B组),闭口型8例(C组),术前各组间LL、PT、SS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LL、SS显著性低于其余两组(P<0.05),各组间PI、SVA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A、B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均较术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C组PT较术前显著性降低,SS、LL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C组患者腰痛VAS显著大于其余两组(P<0.05),术后各组腰痛、腿痛VAS,ODI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其中C组腰痛VAS、O-DI和SF-36心理健康评分改善幅度均大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基于DS矢状面形态特点分型简单、方便且可信度高,根据DS不同分型制定相应的ALLIF治疗策略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椎滑脱症 侧前方椎椎间融合术 形态分型 脊柱-骨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