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腰骶段脊柱畸形长节段固定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蒋彬 王冰 +4 位作者 吕国华 李磊 李亚伟 戴瑜亮 徐洁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74-1082,共9页
目的 :总结分析先天性腰骶段脊柱畸形行后路长节段固定术后冠状面失平衡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7年5月于我院行后路截骨联合长节段固定矫形术治疗的23例先天性腰骶段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7例,... 目的 :总结分析先天性腰骶段脊柱畸形行后路长节段固定术后冠状面失平衡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7年5月于我院行后路截骨联合长节段固定矫形术治疗的23例先天性腰骶段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7例,平均年龄13.2±2.8岁(10~18岁),平均随访时间38.2±8.4个月(24~96个月)。收集患者畸形节段、畸形类型、融合节段、躯干倾斜及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X线、Bending位X线、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及术前、末次随访时的简体中文版SRS-22评分,测量原发弯和继发弯Cobb角,脊柱柔韧度指数(flexibility of the structural curve,FSC),骶骨倾斜(sacral obliquity,SO),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与双下肢全长等指标,根据患者矫形术后是否出现冠状面失平衡,将患者分为平衡组与失衡组。冠状面失平衡诊断标准:C7铅垂线(C7plumb line,C7PL)偏距骶骨中垂线(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2cm。应用卡方检验、t检验,分析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可能原因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结果:23例患者平均融合节段数7.4±2.3节(5~12节)。术前平均原发弯Cobb角40.25°±10.6°,末次随访时为12.4°±5.2°,平均矫正率(69.1±8.7)%。术前平均继发弯Cobb角35.5°±8.5°,末次随访时为13.1°±5.0°,平均矫正率(63.1±7.9)%。术后冠状面失衡组5例,发生率为21.7%。男2例,女3例。L5半椎体1例,L5半椎体合并L4蝴蝶椎1例,S1半椎体1例,L5横突肥大形成假关节1例,L5楔形椎1例。失衡组中,2例发生S1断钉,1例行翻修手术治疗,1例行支具治疗。两组比较,继发弯柔韧指数、术前躯干偏移、上固定椎位置、下固定椎位置、末次随访冠状面平衡距离(1.0±0.8cm vs 3.0±0.7cm)、术后6个月骶骨倾斜角(3.5°±3.2°vs 15.2°±14.2°)、末次随访锁骨角(3.6±3.6cm vs 15.0±13.3cm)、SRS-22评分末次随访自我形象维度(3.9±0.6 vs 3.7±0.7)、治疗满意度(4.5±0.2 vs 2.6±0.6)、心理健康(4.1±0.4 vs 3.2±0.5)及总评分(15.1±2.8 vs 17.8±2.2)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构成比(4/14 vs 2/3)、手术年龄(12.6±3.8 vs 14.2±2.6)、固定节段数(8.3±3.7 vs 6.8±1.9)、术前原发弯Cobb角(35.2°±17.1°vs 37.6°±4.6°)、术后6个月原发弯Cobb角(12.6°±5.6°vs 16.6°±5.9°)、末次随访原发弯Cobb角(12.0°±6.2°vs 16.4°±5.9°)、术前继发弯Cobb角(37.3°±10.7°vs 38.4°±5.4°)、术后继发弯Cobb角(15.5°±4.6°vs 12.0°±7.5°)、末次随访继发弯Cobb角(14.1°±5.0°vs 12.6°±7.5°)、术前冠状面平衡距离(2.1±2.7mm vs 2.9±1.9mm)、术后6个月冠状面平衡距离(0.9±1.2mm vs 1.7±1.1mm)、术前锁骨角(2.0°±0.9°vs 1.2°±1.1°)、术后6个月锁骨角(1.5°±1.2°vs 2.6°±2.4°)、术前骶骨倾斜角(1.1°±1.0°vs 4.0°±2.5°)、SRS-22量表术前功能/活动(4.1±0.5 vs 3.9±0.6)、疼痛(3.4±0.4 vs 3.8±0.4)、自我形象(3.4±0.7 vs 3.2±0.7)、心理健康维度(3.5±0.3 vs 3.6±0.7)、末次随访功能/活动维度(3.9±0.5 vs3.8±0.5)、疼痛维度评分(3.9±0.4 vs 3.7±0.9)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骶段畸形行长节段固定矫形术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但存在一定的术后冠状面失平衡风险,其原因可能与截骨不彻底、矫形策略及固定椎选择不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段畸形 先天性 长节固定 冠状面失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冠状位整体失平衡矫形方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宋凯 吴兵 +4 位作者 张子方 王兆瀚 成俊遥 迟鹏飞 王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83-1088,共6页
目的 :探索伴腰骶段畸形的退行性侧凸畸形的手术策略,以实现其冠状位失平衡的术中良好矫正,进而达到术后即刻的整体冠状位平衡。方法:2018年5月~2018年9月,对收治的5例伴腰骶段畸形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行矫形手术。以患者术中俯卧位... 目的 :探索伴腰骶段畸形的退行性侧凸畸形的手术策略,以实现其冠状位失平衡的术中良好矫正,进而达到术后即刻的整体冠状位平衡。方法:2018年5月~2018年9月,对收治的5例伴腰骶段畸形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行矫形手术。以患者术中俯卧位足跟连线中点、臀沟、C7棘突三个标记点作为矫形参考,腰段及腰骶段顶椎凹凸双侧充分松解,首先矫正主弯,而后利用体位垫复位作用,配合内固定整体把持矫形力,进行腰骶段畸形的矫正,实现三标记点共线。测量患者矫形前后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的冠、矢状位脊柱骨盆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前冠状位失平衡距离、腰段主弯Cobb角、腰骶段代偿弯Cobb角、矢状位整体失平衡距离、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胸段后凸角分别为:3.9±1.1cm、35.3°±13.1°、24.5°±7.3°、11.0±9.2cm、49.8°±20.7°、33.8°±12.8°、8.7°±16.6°、11.3°±19.5°、14.4°±6.8°;术后分别为:-0.1±1.0cm、11.5°±10.3°、3.3°±4.0°、3.7±6.4cm、49.8°±19.1°、22.6°±7.7°、32.3°±9.0°、2.2°±18.0°、23.5°±2.7°。患者术后冠状位及矢状位整体平衡良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术中俯卧位足跟连线中点、臀沟、C7棘突三标记点的共线可作为术中冠状位是否平衡简单而实用的参考;凹凸双侧充分松解,体位复位及配合内固定的整体复位可实现腰骶椎畸形的良好矫正,进而恢复冠状位即刻的整体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椎侧凸畸形 腰骶段畸形 冠状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