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督脉滞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唐宏亮 王雄将 +4 位作者 方芳 班莹 王开龙 卢栋明 庞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2409-2412,共4页
目的:比较督脉滞针疗法和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探讨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较好方法。方法:将96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施以督脉滞针疗法,1次/d,30min/次,对照组饭后30... 目的:比较督脉滞针疗法和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探讨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较好方法。方法:将96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施以督脉滞针疗法,1次/d,30min/次,对照组饭后30min口服0.5g对乙酰氨基酚,3次/d。两组均连续干预14d。治疗结束后,分别于治疗前、后及随访1个月后评价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压痛积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基线齐同,治疗14d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为82.60%,(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4.3%,对照组为17.4%(P<0.05);两组VAS评分、压痛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后的VAS评分和压痛积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督脉滞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短期疗效与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相当,但远期疗效及镇痛效果优于口服对乙酰氨基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督脉 滞针 对乙酰氨基酚 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随机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DNF-TrkB-p38-JNK通路研究电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列 马帅 +9 位作者 董宝强 林星星 于嘉祥 马俊杰 卞镝 王鹰 胡哲 李记泉 王树东 马铁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4,共12页
目的:基于“BDNF-TrkB-p38-JNK”通路,研究针刺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的机制。方法:建立MPS大鼠模型,制备相应血清。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胶质细胞(BV-2)细胞在MPS的炎症状态,采... 目的:基于“BDNF-TrkB-p38-JNK”通路,研究针刺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的机制。方法:建立MPS大鼠模型,制备相应血清。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胶质细胞(BV-2)细胞在MPS的炎症状态,采用相应血清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抑制剂(K-252a)干预。大鼠饲养和在体实验干预方式同上,同时增加BNDF抑制剂+电针组作为对照。检测细胞活性,IL-1β、IL-6、TNF-α、IL-10水平,以及OX-42的阳性表达值,检测BDNF-TrkB-p38-JNK通路相关指标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体外实验各干预方式能降低各组BV-2细胞IL-1β、IL-6、TNF-α水平,升高IL-10水平,细胞的活化程度降低;各组BV-2细胞和肌肉组织BDNF-TrkB-p38-JNK通路相关指标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结论:体外、体内实验结果均证实针刺激痛点可通过降低中枢敏化治疗MPS,具体机制与抑制BDNF-TrkB-p38-JNK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DNF-TrkB-p38-JNK信号通路 疼痛综合征 电针 BV-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DNF-TrkB-p38/JNK信号通路研究电针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3
作者 王列 王树东 +10 位作者 董宝强 林星星 于嘉祥 马俊杰 卞镝 王鹰 胡哲 李记泉 陈怡然 马帅 马铁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5-171,I0024-I0026,共10页
目的基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 B,Trk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 MAPK,p38)/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信号通路,探讨电... 目的基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 B,Trk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 MAPK,p38)/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信号通路,探讨电针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的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西药组,每组6只。采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式建立MPS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予以电针干预,连续治疗7 d。西药组给予塞来昔布(21 mg·kg-1)干预,连续给药5 d,停药2 d。治疗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左下肢热缩足潜伏期、自发电活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HE)观察局部肌肉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水平;免疫荧光法观察脊髓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OX-42)[microglia specific marker(OX-42)]的阳性表达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脊髓组织BDNF、TrkB、p38、JNK mRNA表达水平;Wes法检测脊髓组织BDNF、TrkB、磷酸化酪氨酸激酶受体B(phospho-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 B,p-TrkB)、P38、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p-P38MAPK,p-P38)、JNK、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hospho-c-Jun N-terminal kinases,p-JN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电针及西药干预能提高大鼠热缩足潜伏期,改善局部肌肉组织形态及炎症状态,抑制血清促炎因子释放,促进抗炎因子分泌,减少脊髓组织GFAP、OX-42阳性表达,降低BDNF、TrkB、P38、JNK的mRNA表达水平和BDNF、TrkB、p-TrkB、P38、p-P38、JNK、p-JNK的蛋白表达水平,且电针组疗效优于西药组。结论电针及塞来昔布均可以显著改善MPS大鼠痛阈,但电针在局部组织病理形态及自发电位恢复中更具优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BDNF-TrkB-p38/JNK通路、减少炎症因子释放,降低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DNF-TrkB-p38/JNK”信号通路 疼痛综合征 电针 激痛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DNF/Trkb/p38/JNK信号通路研究电针抑制筋膜疼痛综合征模型大鼠肌肉细胞凋亡的机制
4
作者 王列 马铁明 +10 位作者 于嘉祥 林星星 王树东 马俊杰 李记泉 李格格 卞镝 王鹰 胡哲 马帅 董宝强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4-50,I0006-I0008,共10页
目的基于“BDNF/Trkb/p38/JNK”信号通路,研究电针针刺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西药组,采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式建立MPS大鼠模型后予以电针针... 目的基于“BDNF/Trkb/p38/JNK”信号通路,研究电针针刺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西药组,采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式建立MPS大鼠模型后予以电针针刺激痛点、塞来昔布灌胃给药干预。实验结束后,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HE)和马松染色(masson's trichrome,Masson)观察各组大鼠肌肉组织的形态,普鲁士蓝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肌肉组织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TUNEL荧光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肌肉组织的细胞凋亡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各组大鼠肌肉组织的BCL2-Associated X的蛋白质(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半胱氨酸蛋白酶-3(cysteine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Caspase-3)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 B,Trk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 MAPK,p38)、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的mRNA表达水平,Wes检测各组大鼠肌肉组织的Bax、Bcl-2、Caspase-3和BDNF、磷酸化酪氨酸激酶受体B(Phospho-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 B,p-TrkB)、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phospho-p-P38MAPK,p-p38)、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hospho-c-Jun N-terminal kinases,p-JNK)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E和Masson染色提示电针和塞来昔布干预均可以改善因MPS造成的肌肉病理损伤,并能够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和细胞凋亡水平,电针和塞来昔布干预能升高Bcl-2和降低Bax、Caspase-3、BDNF、p-TrkB、p-p38、p-JNK的m RNA表达水平,升高Bcl-2和降低Bax、Caspase-3、BDNF、p-TrkB、p-p38、p-JNK的蛋白表达水平,电针的疗效优于塞来昔布。结论电针可通过抑制BDNF/Trkb/p38/JNK信号通路进而降低MPS病变肌肉组织的细胞凋亡水平以治疗MPS,在中医理论上可用电针恢复体内气血阴阳失衡解释,相应机制尚需要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DNF/Trkb/p38/JNK”信号通路 疼痛综合征 电针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的电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5
作者 王列 李记泉 +11 位作者 马帅 于嘉祥 马俊杰 胡哲 李格格 陈怡然 王鹰 卞镝 马铁明 董宝强 于本性 王树东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775-3784,共10页
目的:探索电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分别设置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采用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式复制MPS大鼠模型,对电针组进行电针干预。取材前进行各组大鼠自发电活动频率、热缩足潜伏期检测;取材后... 目的:探索电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分别设置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采用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式复制MPS大鼠模型,对电针组进行电针干预。取材前进行各组大鼠自发电活动频率、热缩足潜伏期检测;取材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肌肉组织病理形态;以各组大鼠的脊髓组织为研究对象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应用平行反应监视技术(PRM)对序列相似家族111成员A(FAM111A)、含锌指和BTB结构域的蛋白16(ZBTB16)、蛋白磷酸酶1调节因子亚基3G(PPP1R3G)、围脂滴蛋白4(PLIN4)、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3C(PPP1R3C)共5个蛋白进行定量。结果:电针干预能减轻MPS造成的病理损伤,恢复骨骼肌组织形态,升高大鼠血清SOD、GSH-Px、CAT水平,降低MDA、IL-1β、IL-6、TNF-α水平。MPS模型大鼠87个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发生变化,涉及到了钙离子等信号通路。电针干预能升高FAM111A的表达水平,降低ZBTB16、PPP1R3G、PLIN4、PPP1R3C的表达水平。结论:电针干预MPS有效,电针治疗MPS的具体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调控能量代谢有关,修复因MPS造成的病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综合征 电针 治疗 脊髓组织 转录组学 平行反应监视技术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外治法干预激痛点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影响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之豪 范兴良 +1 位作者 盛晓华 李艳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718-3721,共4页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是原发于肌肉、筋膜等结缔组织且以颈肩腰背痛为临床表现的综合征,伴有一个或多个激痛点(Trps),目前普遍认为肌筋膜Trps(MTrPs)是“阿是穴”的一种特定形式。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在治疗MPS中应用广泛,疗效显著,见效...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是原发于肌肉、筋膜等结缔组织且以颈肩腰背痛为临床表现的综合征,伴有一个或多个激痛点(Trps),目前普遍认为肌筋膜Trps(MTrPs)是“阿是穴”的一种特定形式。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在治疗MPS中应用广泛,疗效显著,见效快,不良反应少。目前相关的实验研究主要从MTrPs病理形态、肌肉电生理、中枢和外周神经病理改变以及能量代谢产物堆积等方面来探讨中医外治法治疗MPS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综合征 激痛点 激痛点 中医外治法 针灸 推拿 作用机制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俊峰 孙艳霞 华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21-629,共9页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一种过度使用或肌肉应激综合征[1],发病机制尚不明确。MPS在不同人群中均有较高发生率,在非特异性颈痛病人中的发病率为100%[2],在头颈部癌症和乳腺癌病人中的发病率为11.9%~48%[3],...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一种过度使用或肌肉应激综合征[1],发病机制尚不明确。MPS在不同人群中均有较高发生率,在非特异性颈痛病人中的发病率为100%[2],在头颈部癌症和乳腺癌病人中的发病率为11.9%~48%[3],在日本非治愈性癌症病人中发病率为38.6%[4]。MPS的临床表现包括肌紧张带、牵涉痛[5]、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1],伴虚弱、活动能力受限、僵硬、自主神经功能障碍[6],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综合征 乳腺癌病人 牵涉痛 诊断标准 文献计量学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应激综合征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策略探究银质针导热疗法干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机制
8
作者 沈昌玉 孟钰杰 +3 位作者 黄鹏 盛端阳 黄媛馨 王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07-918,共12页
目的: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讨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局部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式建立MPS大鼠模型,于造模、治疗期间检测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 目的: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讨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局部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式建立MPS大鼠模型,于造模、治疗期间检测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局部肌组织病理形态改变,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LC-MS/MS)对局部肌组织进行代谢图谱检测,通过mz Cloud、mz Vault、Masslist数据库比对进行定量鉴定,KEGG、HMDB、LIPIDMaps数据库对代谢物进行注释,使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并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通过KEGG数据库富集与代谢物相关的代谢通路,探索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MPS可能的机制。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机械痛阈显著下降,病理形态改善明显。LC-MS/MS检测统计分析发现银质针导热治疗后MPS大鼠局部肌组织代谢谱较前明显改变,正负离子模式下共统计筛选出40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有10种差异代谢物参与富集代谢通路,与银质针导热治疗MPS大鼠相关的代谢通路可能包括胆碱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及色氨酸代谢,其中主要涉及的差异代谢物包括LPC 20:0、LPC 16:1、LPC 16:0、L-犬尿氨酸、吲哚、3-吲哚乙腈。结论: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MPS机制涉及局部肌组织胆碱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和色氨酸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综合征 银质针导热疗法 疼痛 非靶向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敏灸和针刺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12
9
作者 潘斯腾 马铁明 +2 位作者 卢贵林 宋成林 庞晓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710-1712,共3页
目的:观察、比较热敏灸和针刺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热敏灸组采用艾条灸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产生热敏效应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结合电磁波照射治疗,2个疗程后对... 目的:观察、比较热敏灸和针刺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热敏灸组采用艾条灸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产生热敏效应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结合电磁波照射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疗效。治疗1疗程和2疗程后,应用Mc Gill简化量表和计算VAS加权值的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对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影响。治疗完成2个月后,随访了解其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疗程后和2疗程后,Mc Gill简化量表评分显著下降(P<0.05);计算VAS加权值热敏灸组痊愈率55.6%,高于对照组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敏灸法和针刺法均是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有效方法,热敏灸法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短期内治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针刺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综合征 热敏灸 针刺 艾灸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扳机点结合筋膜松解术治疗慢性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及对TNF-α、IL-1β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旭丰 崔小燕 余丽芬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36-238,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扳机点结合筋膜松解术治疗慢性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2月—2020年1月治疗的慢性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观察针刺扳机点结合筋膜松解术治疗慢性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2月—2020年1月治疗的慢性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扳机点结合筋膜松解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炎症细胞因子TNF-α及IL-1β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的愈显率分别为83.0%(44/53)、64.2%(34/53),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及IL-1β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扳机点结合筋膜松解术治疗慢性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满意,能够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腰部功能、控制炎症反应,促进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综合征 慢性 针刺 松解术 扳机点 疗效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1
作者 高巍巍 邹德生 +5 位作者 王伍超 李书林 陈华伦 黄磐川 曹芳莉 郭晓丽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6期455-458,共4页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一种局部疼痛综合征,以激痛点为主要临床特征。临床医师越来越关注此病,因其发病形式多样、发病部位不定、症状轻重程度不一,故易出现误诊,为让更多医师掌握此病,本文对流行病学、激...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一种局部疼痛综合征,以激痛点为主要临床特征。临床医师越来越关注此病,因其发病形式多样、发病部位不定、症状轻重程度不一,故易出现误诊,为让更多医师掌握此病,本文对流行病学、激痛点、临床特点、临床检查、诊断标准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MPS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综合征 激痛点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推拿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特点与优势 被引量:23
12
作者 杨小存 程英武 +3 位作者 孔令军 卜江慧 王建珠 李云龙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0-62,共3页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目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方法种类多样,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通过广泛回顾国内外相关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文献报道,分析并总结近年来各种中医疗法如针刺、针刀、中药以及推拿等各自不同的优缺...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目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方法种类多样,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通过广泛回顾国内外相关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文献报道,分析并总结近年来各种中医疗法如针刺、针刀、中药以及推拿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以及临床疗效,得出推拿和功法锻炼相结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将可能是体现中医"标本兼治"特色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综合征 中医推拿 功法锻炼 特点与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阶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被引量:16
13
作者 尹莉 宓士军 +3 位作者 马秀清 刘会民 彭玉荣 郭瑞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33-1137,共5页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评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TrPs)处肌肉形态及组织学特性的价值。方法以28例MPS患者(36个MTrPs)为病例组,33名健康志愿者(33个正常肌肉点)为对照组。由2名检查者分...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评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TrPs)处肌肉形态及组织学特性的价值。方法以28例MPS患者(36个MTrPs)为病例组,33名健康志愿者(33个正常肌肉点)为对照组。由2名检查者分别测量病例组MTrPs(上斜方肌)厚度、剪切波传播速度(SWV)及杨氏模量值(E),1名检查者测量对照组上述参数,1周后2组均重复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2名检查者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以Pearson检验分析MPS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与上斜方肌厚度、SWV及E的相关性。结果2名检查者重复测量一致性、时间一致性及检查者间一致性均好或优(ICC0.73~0.98)。病例组MPS患者上斜方肌厚度、SWV及E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PS患者VAS评分与上斜方肌厚度无相关性(r=0.016,P=0.945),与SWV(r=0.709,P<0.001)、E(r=0.653,P=0.002)均呈正相关。结论灰阶超声联合SWE可定量评估MPS患者MTrPs处肌肉形态及组织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综合征 疼痛 弹性成像技术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波治疗颈背肌筋膜综合征47例 被引量:29
14
作者 曲向林 李俊 +4 位作者 孙德海 纪春梅 李淑丽 马立艳 姜长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22-123,共2页
关键词 综合征 冲击波治疗 非特异性 疼痛 活动障碍 生活质量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安全性 被引量:18
15
作者 叶刚 袁萍 +1 位作者 林冬阳 谢卫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评价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方法观察378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进行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及心电图的变化;针刺前1h、局部麻醉即刻、局部麻醉后10... 目的:评价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方法观察378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进行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及心电图的变化;针刺前1h、局部麻醉即刻、局部麻醉后10min、针刺即刻和针刺治疗后1h动态检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银质针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银质针导热疗法前、中、后动态检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显示,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异常变化。结论:经安全性系列研究证明: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安全的,使用于老年人和稳定期心脏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综合征 银质针 导热疗法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波治疗颈背肌筋膜综合征疗效和安全性的观察 被引量:12
16
作者 罗宏柏 李淑丽 +3 位作者 纪春梅 马玲 胡同慧 姜长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77-1678,共2页
颈背肌筋膜综合征是发生于肩背部肌肉、筋膜等组织的一种非特异性综合征症疾病,属于纤维质综合征的一种。该病可致患者颈、肩和背部疼痛僵硬沉重,颈部活动障碍,影响生活质量。我院门诊采用瑞士EMS公司DOLORCLAST誖放散状冲击波治疗机进... 颈背肌筋膜综合征是发生于肩背部肌肉、筋膜等组织的一种非特异性综合征症疾病,属于纤维质综合征的一种。该病可致患者颈、肩和背部疼痛僵硬沉重,颈部活动障碍,影响生活质量。我院门诊采用瑞士EMS公司DOLORCLAST誖放散状冲击波治疗机进行标准治疗能有效的缓解上述症状,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门诊患颈背肌筋膜综合征病例68例,年龄28~67岁,病史1周~3年,肩背部疼痛、酸胀和沉重感,与天气变化有关,患处肌肉僵硬、压之酸痛或触及索状物,揉压患者感到舒适和症状减轻,X线检查多提示退行性改变,上肢反射存在,未见病理反射,肌力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征 冲击波治疗 安全性 疼痛 疗效 肉僵硬 病理反射 退行性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评定方法的临床应用概况 被引量:17
17
作者 庞军 农章嵩 +3 位作者 唐宏亮 甘炜 王开龙 王雄将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215-218,共4页
目的:总结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评定方法的临床应用概况,为临床疗效评估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肌筋膜疼痛征疗效评定方法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用于肌筋膜疼痛征疗效评定方法较多,疼痛强度方面的评定主要有单维度疼痛评估疼痛... 目的:总结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评定方法的临床应用概况,为临床疗效评估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肌筋膜疼痛征疗效评定方法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用于肌筋膜疼痛征疗效评定方法较多,疼痛强度方面的评定主要有单维度疼痛评估疼痛量表以及疼痛强度评定的辅助检查,多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口述分级评分法(VRS)、痛阈测定、表面肌电图、红外热像图及肌电阻测量仪测定;综合疼痛强度及性质的多维度评定方法多用McGill疼痛问卷法,此外健康状况评定多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结论:深入研究各种评定方法的优缺点及其临床应用,让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建立规范化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评定方法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综合征 疗效评定方法 应用概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后腰骶臀腿肌筋膜综合征56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梅 幸泽艇 +1 位作者 喻燕波 张达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0期634-635,共2页
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患者,其疼痛的部位无法用各临床学科的诊断标准所诊断,但是按照非特异性炎症的治疗原则治疗,这些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ome,MPS),是一个很典型的相当普遍的骨骼肌肉... 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患者,其疼痛的部位无法用各临床学科的诊断标准所诊断,但是按照非特异性炎症的治疗原则治疗,这些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ome,MPS),是一个很典型的相当普遍的骨骼肌肉系统疼痛、酸胀、僵硬症候群,表现为解剖上特殊位点有激痛点(myofascialtriggerpoints,MTr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征 疼痛综合征 诊治 产后 非特异性炎症 骨骼肉系统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扎尼定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晓宏 赵伟成 杨承祥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34-435,共2页
目的:用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来评价盐酸替扎尼定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在完成了1周的单盲服用安慰剂的基础治疗后,被随机分入替扎尼定组(n=34)和安慰剂组(n=33)。所有患者都完成了8周的治疗... 目的:用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来评价盐酸替扎尼定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在完成了1周的单盲服用安慰剂的基础治疗后,被随机分入替扎尼定组(n=34)和安慰剂组(n=33)。所有患者都完成了8周的治疗。在基础值、治疗后第4周、第8周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替扎尼定组比安慰剂组有明显的优势:疼痛改善率51.9%∶11.8%(P<0.05),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率91.2%明显好于18.2%(P<0.05),副作用包括嗜睡、眩晕、口干和无力等的发生率为10%,但是没有患者因副作用而退出试验。结论:替扎尼定是一种能有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扎尼定 疼痛综合征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波复合激痛点注射对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22
20
作者 刘思兰 王丽娜 金晓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比较压痛点注射、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以及ESWT复合激痛点注射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在门诊诊治的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90例,男48例,女42... 目的比较压痛点注射、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以及ESWT复合激痛点注射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在门诊诊治的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每个压痛点注射复合镇痛液5ml;B组:以压痛点定位冲击点,每次治疗一个或多个冲击点(疼痛区域),每个冲击点次数2 000次;C组:冲击波治疗后,在冲击波诱发的激痛点注射复合镇痛液5 ml。三组的治疗周期均为每周1次,连续治疗3次,治疗时间为5~10min,并随访记录首次治疗前(T0)、首次治疗后即刻(T1)、首次治疗后1周(T2)、2周(T3)、3周(T4)的VAS评分、颈椎的活动度(ROM)评分、症状改善优良率、总有效率。结果 90例患者中81例获得完全随访,B组有3例、C组有2例出现了皮下淤血,3d后消散,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与T0时比较,T1~T4时三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T2~T4时,三组的VAS评分随着时间的延长、治疗次数的增加逐渐降低;T1时B组和C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T2、T3时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T4时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与T0时比较,T3时三组ROM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T3时B组和C组ROM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末次随访总有效率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SWT复合激痛点注射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无明显损伤、安全、简便、疗效显著、患者满意度高,可作为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综合治疗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治疗 激痛点注射 疼痛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