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社区人群躯干肌肌肉质量与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相关性的CT研究
1
作者 邓立维 耿健 +1 位作者 李远章 王玲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26-1032,共7页
目的:探究基于社区人群腰椎CT图像测量的躯干肌肌肉质量与腰椎退变性滑脱症(DLS)的相关性。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9月来自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社区的277例志愿者纳入本研究。所有受试者有完整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 目的:探究基于社区人群腰椎CT图像测量的躯干肌肌肉质量与腰椎退变性滑脱症(DLS)的相关性。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9月来自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社区的277例志愿者纳入本研究。所有受试者有完整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腰围和臀围)及包含L 1~L 5节段完整躯干肌群的CT平扫图像。将所有受试者分为男性DLS组(n=24)、男性非DLS组(n=62)、女性DLS组(n=50)和女性非DLS组(n=141)。采用OsiriX图像处理软件,在每例受试者的CT平扫图像上手动勾画L 1、L 3和L 5椎体下缘层面上所有躯干肌的外轮廓,软件自动计算出3个腰椎节段所有躯干肌肌肉横截面积(CSMA)和平均CT值,以这2个指标值来反映肌肉质量。结果:男性和女性DLS组中所有患者均为I度滑脱。女性DLS组和非DLS组之间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DLS组与非DLS组躯干肌的CSMA和平均CT值的差异在3个腰椎节段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躯干肌CSMA和平均CT值的组间差异在L 5节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度DLS而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社区人群中,女性的下腰椎节段躯干肌肌肉质量容易出现下降,这种情况在男性人群当中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社区人群 腰椎退变性滑脱 躯干肌 肌肉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腰骶-骨盆矢状位参数改变探讨不同整脊牵引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的对比 被引量:3
2
作者 郭俊彪 饶思远 +2 位作者 肖镇泓 冯思仪 王慧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482-3488,共7页
目的研究基于腰骶-骨盆矢状位参数改变探讨不同整脊牵引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的对比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4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10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维组(n... 目的研究基于腰骶-骨盆矢状位参数改变探讨不同整脊牵引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的对比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4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10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维组(n=55)与四维组(n=53)。四维组接受四维牵引联合基础治疗,三维组接受三维牵引联合基础治疗。对比两组腰骶-骨盆矢状位参数、椎体滑移复位程度、腰椎曲度值、腰椎冠状面Cobb角、腰椎功能、疼痛程度、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个月,三维组和四维组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3个月低于治疗结束时(P<0.05)。治疗结束时,三维组SS、LL水平低于四维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SS、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椎前凸指数、腰椎冠状面Cobb角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腰椎前凸指数、腰椎冠状面Cobb角均低于治疗结束时(P<0.05);治疗结束时,三维组腰椎前凸指数、腰椎冠状面Cobb角低四维组(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个月,两组腰曲弓顶距离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腰曲弓顶距离均高于治疗结束时(P<0.05);治疗结束时,三维组腰曲弓顶距离高于四维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腰椎前凸指数、腰椎冠状面Cobb角、腰曲弓顶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个月,两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结束时(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个月,两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JOA评分均高于治疗结束时(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个月,两组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治疗后3个月,两组椎体滑移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维牵引与三维牵引联合基础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疗效相当,均能有效减轻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但三维牵引在改善患者腰椎功能与腰骶-骨盆矢状位参数,纠正腰椎曲度异常方面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骨盆矢状位参数 四维牵引 三维牵引 退变性腰椎滑脱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腰椎-骨盆模型探讨腰大肌功能锻炼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有限元分析
3
作者 戴小玮 梁梓扬 林远方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72-272,共1页
目的建立人体腰椎-骨盆复合体有限元模型,并耦合腹背侧骨骼肌模型分析,研究腰大肌功能锻炼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的力学影响。方法研究基于健康人体和DS患者的影像数据建立了腰椎-骨盆复合体有限元模型... 目的建立人体腰椎-骨盆复合体有限元模型,并耦合腹背侧骨骼肌模型分析,研究腰大肌功能锻炼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的力学影响。方法研究基于健康人体和DS患者的影像数据建立了腰椎-骨盆复合体有限元模型,并由单一组织到整体结构进行了模型全面验证。进一步地研究正常腰椎-骨盆模型与DS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腰椎骨盆部组织的力学响应差异。结果模型的多层次验证表明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生物保真度。两模型对比发现:DS模型的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曲度均较正常模型高20%~40%。同时,DS模型表现出更大的应力应变响应。在轴向旋转和侧屈工况中,其L4/5椎间盘和椎间关节应力约为正常模型的6.6倍;DS模型的高应力区较正常模型多,高应力区域由于滑脱影响向前转移。而正常模型的同一节段的韧带峰值应变仅为DS模型的1/10;此外,DS模型在屈伸和侧屈工况中腰骶肌群表现出更大的肌肉张力,前者腰大肌等腹侧肌肉承受的拉力比后者大23.2%。结论腰椎退变性滑脱和伴随的脊柱-骨盆参数失衡导致了DS患者力学承载增加,可能会影响腰骶区失衡进展。同时,面向DS患者需针对腹背侧肌肉进行特定运动处方,以纠正脊柱骨盆失衡并延缓滑脱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肌肉张力 椎间关节 骨盆模型 运动处方 功能锻炼 腰大肌 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病变腰椎神经支配区域电针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4
作者 王欢 黄相鹏 +5 位作者 孙金星 张翔 王凤 宋钦鹏 刘海军 侯海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9-182,共4页
目的探究沿病变腰椎神经支配区域电针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2019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15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观察组(75例)与对照组(75例)。对照组采用Cage椎间融合... 目的探究沿病变腰椎神经支配区域电针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2019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15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观察组(75例)与对照组(75例)。对照组采用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与手术2 d、2周、3个月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血清炎症因子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ckin,IL-1β)、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 d、2周、3个月JOA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P<0.05)。术后2周、3个月治疗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3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手术前(P<0.05)。术后2周、3个月治疗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2 d、2周、3个月ODI评分显著低于手术前(P<0.05)。术后2周,3个月治疗组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3个月MMP-3、CRP、IL-1β水平显著低于手术前(P<0.05)。术后2周、3个月治疗组MMP-3、CRP、IL-1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沿病变腰椎神经支配区域进行电针治疗能有效降低术后炎症反应、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改善腰部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变腰椎神经支配区域 电针 退变性腰椎滑脱 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孔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不同影响 被引量:42
5
作者 苏锴 郭营 +5 位作者 汤嘉军 尹刚辉 黎庆初 赵银霞 张忠民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4-210,共7页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传统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对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不同影响。方法:回...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传统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对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不同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10年6月~2013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L4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采用传统开放PLIF治疗(开放组),25例采用微创Quadrant系统下TLIF治疗(微创组)。在包含双侧股骨头的站立位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微创组与开放组术前及末次随访的滑脱度(SP)、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骶角(LSA)、滑脱角(SA)及L1铅垂线与S1距离(LASD)参数变化,采用相关分析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开放组的滑脱复位率(ΔSP)为(67.42±33.80)%,明显高于微创组的(36.59±50.68)%(P〈0.05)。微创组末次随访时的LL为43.03°±14.07°、SA为3.12°±4.02°,均明显低于术前的46.53°±15.72°、6.10°±5.64°(P〈0.05)。开放组的ΔSA为2.53°±6.63°,明显高于微创组的-2.98°±5.42°(P〈0.05)。开放组的ΔLASD为-4.10±14.53mm,明显低于微创组的3.48±9.01mm(P〈0.05)。术前SP与LASD、ΔSA与ΔLL具有正相关关系,ΔLL与ΔPT具有负相关关系。结论: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微创TLIF和开放PLIF都能明显地使滑脱椎体复位,但开放PLIF的滑脱复位率较高。微创TLIF可明显减小LL、SA,导致融合节段相对后凸。开放PLIF可明显减小LASD,更有助于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力线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开放 退变性腰椎滑脱 矢状位力线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剖学因素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中的意义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剑刚 丁文元 +3 位作者 申勇 徐佳欣 安志辉 杨少坤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3-447,共5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解剖学危险因素。方法:以2009年7月~2010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60例DLS患者为观察对象(滑脱组),男20例,女40例,年龄51.75岁。平均65.3±7.8岁,L4...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解剖学危险因素。方法:以2009年7月~2010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60例DLS患者为观察对象(滑脱组),男20例,女40例,年龄51.75岁。平均65.3±7.8岁,L4滑脱42例,L5滑脱18例。以性别和年龄匹配无DLS的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对照组)。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angle,LLA)、骶骨水平角(sacral horizontal angle,SHA)及滑脱节段(对照组取相应节段)的椎体指数(lumbar index,LI)、椎间盘角度(disc angle,DA)、椎间盘高度(disc height,DH),在腰椎正位X线片上测量L5横突的长度(the length of transverse process of L5,TPL)和宽度(the width of transverse process of L5,TPW)。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解剖学危险因素。结果:滑脱组患者LLA、SHA、LI、DA、DH分别45.83°±10.42°、28.35°±11.16°、0.85±0.13、7.24°±3.83°、9.12±2.73mm;对照组分别为47.48°±10.75°、23.16°±10.68°、0.96±0.10、9.68°±5.54°、10.54±2.48mm,两组间SHA、LI、DA、DH有显著性差异(P〈0.05),LLA无显著性差异(P〉0.05)。滑脱组TPL、TPW分别为2.15±0.43cm、1.64±0.41cm,对照组为2.06±0.39cm、1.57±0.32cm,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LS与LI、DA有显著性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1.693、-1.406。结论:DLS患者的LI下降,DA减小,其可能是DLS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腰椎前凸角 椎体指数 椎间盘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1
7
作者 丁文元 申勇 +3 位作者 董玉昌 李宝俊 张为 海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55-557,共3页
目的比较应用内固定和不应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1995年6月~2001年7月手术治疗10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患者,按行内固定与否把患者分为两组,Ⅰ组,仅行椎板减压及后外侧植骨融合,不行内固定治疗,共7... 目的比较应用内固定和不应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1995年6月~2001年7月手术治疗10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患者,按行内固定与否把患者分为两组,Ⅰ组,仅行椎板减压及后外侧植骨融合,不行内固定治疗,共77例;Ⅱ组,除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外,同时行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共31例。采用Stauffer-Coventry下腰椎术后疗效评定标准评定,并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5~8年,平均3.4年。Ⅰ组临床优良率为87%,Ⅱ组为8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行内固定的31例术后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滑脱加重,椎间融合器无明显移位,均达骨性愈合;未行内固定的患者中术后没有滑移加重的病例,有4例腰椎滑脱处假关节形成。两组神经损伤发生率、再手术返修率无显著性差异,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出血量内固定组明显高于非内固定组。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行减压、植骨的同时行内固定可增加脊柱的稳定性,提高骨融合率,但并不一定能提高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椎管狭窄 融合术 内同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胡文 赵检 +5 位作者 李博 周潇逸 翟骁 赵颖川 陈自强 李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1-385,共5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及这些参数与腰椎滑脱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58例无滑脱的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及这些参数与腰椎滑脱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58例无滑脱的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腰椎后凸角(TLK)、胸椎后凸角(TK)、矢状面躯干偏移(SVA)等矢状位参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矢状位参数的差异。以腰椎滑脱率为因变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对照组患者PT、PI、SS、LL、TLK、S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间T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L、PT是影响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矢状位参数PT、PI、SS、LL、TLK、SVA明显改变,LL、PT是影响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脊柱-骨盆参数 滑脱 脊柱矢状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椎间盘形态改变及其意义 被引量:16
9
作者 许勇 郭昭庆 云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8-400,共3页
目的:观察合并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腰椎滑脱(lumba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LDS)患者的椎间盘影像学特点,探讨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隙角度及高度与退变性腰椎滑脱间的关系。方法:以2009年10月~2011年11月我院和石景山医院收... 目的:观察合并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腰椎滑脱(lumba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LDS)患者的椎间盘影像学特点,探讨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隙角度及高度与退变性腰椎滑脱间的关系。方法:以2009年10月~2011年11月我院和石景山医院收治的合并L4/5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3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单纯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组,对L4/5椎间盘退变程度按照Pfirrmann法分级,CT测定L4/5椎间盘正中矢状面的椎间隙角度和椎间隙高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L4/5椎间盘MRI退变程度B、C、D、E级分别为1、25、8及1例,对照组分别为2、21、13及2例,两组椎间盘退变程度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CT测量L4/5椎间隙角度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08°±1.87°和6.48°±2.92°,对照组椎间隙角度明显大于观察组(P<0.05);椎间隙高度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46±1.81mm和9.38±2.46mm,两组间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椎间隙角度减小,可能是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隙角度 椎间隙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孔镜下神经根腹侧和背侧联合减压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滑脱伴神经根管狭窄症:2年以上随访报告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新锋 王琨 靳林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77-1082,共6页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部分去除滑脱下方椎体后上缘骨质进行神经根腹侧减压联合背侧减压,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滑脱伴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局部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去除滑脱下方椎体后上缘骨质进行腹侧减压,同时结合去除部...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部分去除滑脱下方椎体后上缘骨质进行神经根腹侧减压联合背侧减压,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滑脱伴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局部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去除滑脱下方椎体后上缘骨质进行腹侧减压,同时结合去除部分肥厚黄韧带和增生关节突关节完成神经根背侧减压。采用腿痛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术后症状改善情况,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估,通过CT和(或)MRI进行术后神经减压的影像学评估,滑脱率评估腰椎滑脱程度。结果术前和术后3个月、术后2年ODI和腿痛VAS评分分别为(6.4±1.2)%、(1.7±1.0)%、(1.7±0.8)%和(68.6±6.7)、(29.6±4.9)、(30.9±5.0)分,术后均显著改善(P<0.05)。未出现永久性神经并发症。术后2年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85.7%(18/21)。术前和术后2年腰椎滑脱率差异无显著性[(18.0±5.1)%vs.(18.5±5.1)%,t=-0.523,P=0.607]。术后CT和(或)MRI显示滑脱椎体下位椎体后上缘向椎管内突出的台阶样压迫被去除,神经根腹侧和背侧减压满意。结论局麻椎间孔镜下部分去除滑脱下方椎体后上缘骨质进行神经根腹侧减压,能减少背侧减压对小关节的破坏,安全可行,为部分腰椎滑脱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症的高龄患者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神经根管狭窄 椎间孔镜 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伴邻近节段退变的手术策略
11
作者 马军 杨伟民 +2 位作者 朱裕成 王冰 郑红兵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947-948,共2页
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往往伴有邻近节段不稳、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等退行性改变,对这些病变是否需要处理及如何处理给制定手术方案带来困难。2002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共收治伴邻近节段退变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12例,在对滑... 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往往伴有邻近节段不稳、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等退行性改变,对这些病变是否需要处理及如何处理给制定手术方案带来困难。2002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共收治伴邻近节段退变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12例,在对滑脱节段减压融合的同时对邻近节段退变均进行了相应处理,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邻近节段退 手术策略 退行性腰椎滑脱 退行性改变 椎间盘突出 节段不稳 椎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凸型低度退变性腰椎滑脱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庆双 陈曦 +7 位作者 孙旭 徐亮 杜长志 王牧一 杨柏 朱泽章 王斌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1-436,共6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呈后凸形态对滑移参数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165例Ⅰ~Ⅱ度L4/5退变性滑脱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6例,年龄42~72岁(平均54.3±11.9岁)...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呈后凸形态对滑移参数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165例Ⅰ~Ⅱ度L4/5退变性滑脱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6例,年龄42~72岁(平均54.3±11.9岁)。根据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滑脱节段椎间隙的形态将患者分为后凸型滑脱组和非后凸型滑脱组。测量的滑脱参数包括滑脱率、滑脱角、前/后椎间隙高度及滑脱节段滑脱率、滑脱角活动度;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垂直距离;同时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影像学和生活质量评估指标的差异。结果:21(12.7%)例为后凸型滑脱,其年龄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60.7±13.6vs53.4±11.9,P<0.05)。后凸型滑脱组滑脱角明显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3.2°±2.4°vs 7.3°±4.3°,P<0.001),而滑脱率明显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22.4±4.4)%vs (18.9±3.8)%,P<0.001]。后凸型滑脱组前方椎间隙高度显著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而后方椎间隙高度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1)。后凸型滑脱组滑脱节段滑脱率和滑脱角活动度均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后凸型滑脱组骨盆倾斜角和矢状面垂直距离明显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1),而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明显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5)。两组之间骨盆入射角和胸椎后凸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后凸型滑脱组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后凸型滑脱组VAS腰痛、腿痛评分和ODI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5)。结论:L4/5退变性滑脱患者中约12.7%的患者为后凸型滑脱,较非后凸型滑脱患者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腰椎前凸角丢失、骨盆后旋和躯干前倾,并导致生活质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椎间隙高度 滑脱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外侧腰椎间融合术与后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L4/5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13
作者 邓梦娟 邝磊 +1 位作者 王冰 吕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89-396,共8页
目的:比较单纯前外侧腰椎间融合术(antero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LIF)与后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回顾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行手... 目的:比较单纯前外侧腰椎间融合术(antero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LIF)与后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回顾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68例L4/5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32例行ALLIF,男20例,女12例,年龄51.3±11.9岁(40~65岁);36例行TLIF,男22例,女14例,年龄50.3±8.6岁(42~63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参数、并发症、术前和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影像学参数[腰椎前凸(LL)、手术节段椎间高度(DH)、手术节段前凸角(SLA)和滑脱百分比(Sli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骨盆指数、术前腰腿痛VAS评分、ODI、影像学参数和随访时间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LLIF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分别为69.97±11.06min和133.40±23.71ml,TLIF组分别为106.42±8.47min和249.48±30.16ml,ALLIF组均显著性低于TLIF组(P<0.05)。术中未出现大血管损伤、硬膜撕裂、神经功能损害、腹膜撕裂、腹部脏器损伤,术后无切口疝、内固定或假体松动、断裂等并发症。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DH、LL、SLA、Slip%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术后各个时间点的Slip%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LLIF组术后各个时间点的DH、LL、SLA均优于同时间点TLIF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获骨性融合,ALLIF组5例(15.6%)出现融合器沉降。结论:与TLIF相比,ALLIF治疗Ⅰ度退行性腰椎滑脱同样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并具有手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可以更好地恢复椎间隙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前外侧腰椎间融合术 后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滑脱软骨终板改变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文哲 葛鹏 申才良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65-1369,共5页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研究退变性腰椎滑脱与软骨终板退变的关系。方法对所有受检者的L4/L5、L5/S1椎间盘行正中矢状位T2加权磁共振扫描,测量每个软骨终板的前半倾角和后半倾角,计算出前半倾角与后半倾角的比值作为该终板的变异率。分别比...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研究退变性腰椎滑脱与软骨终板退变的关系。方法对所有受检者的L4/L5、L5/S1椎间盘行正中矢状位T2加权磁共振扫描,测量每个软骨终板的前半倾角和后半倾角,计算出前半倾角与后半倾角的比值作为该终板的变异率。分别比较滑脱组与正常组对应阶段的软骨终板变异率的差异。结果 L4滑脱组:L4/L5椎间盘上、下终板与正常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280、-3.765,P=0.000)。L5滑脱组:L5/S1椎间盘上、下终板与正常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6、-3.835,P=0.001、0.000);L5/S1椎间盘自身上、下终板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3,P=0.000)。所有受检者中L4/L5椎间盘自身上、下终板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77、3.137、2.199,P=0.000、0.005、0.035)。其余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滑脱可致滑脱阶段软骨终板退变,且前、后半终板的退变程度不对称:椎间盘上终板的后半终板比前半终板退变严重,下终板的前半终板退变比后半终板严重;对非滑脱阶段软骨终板的退变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终板 退变性腰椎滑脱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微创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及腰椎矢状位参数的比较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建江 白涛 +2 位作者 胡炜 黄异飞 韩念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5-110,共6页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与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后路融合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e-assiste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T-Endo-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与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后路融合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e-assiste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T-Endo-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及观察腰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经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诊断为退行性腰椎滑脱(Meyerding分型Ⅰ~Ⅱ°)并行手术治疗的43例患者。其中23例患者采用OLIF术式治疗,20例患者采用PT-Endo-TLIF术式治疗。观察且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定期(术后3 d、术后6个月、12个月)复查腰椎X线片、CT或MRI检查进行影像学评估,并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矢状位参数的变化。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OLIF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少于PT-Endo-TLIF组,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椎间高度增加(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的腰椎前凸角、下腰椎前凸角、腰椎前凸分布指数均有增加(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腰4(L_(4))椎体倾斜角、L_(1)垂线与骶1(S_(1))距离均较术前减小(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_(5)椎体倾斜角较术前增加(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退行性滑脱的手术治疗,OLIF和PT-Endo-TLIF两种手术方式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与PT-Endo-TLIF比较,OLIF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椎间隙高度恢复更好等优势,适合临床医师广泛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滑脱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 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后路融合术 矢状位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5
16
作者 黄国忠 黄波 +3 位作者 杨波 宁锋 陈满华 樊建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797-798,共2页
2000年4月~2005年8月,我们采用单侧减压、器械提拉复位、一侧椎间隙联合对侧椎板及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96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复位内固定 融合治疗 侧减压 植骨 关节突间 椎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Modic分型和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关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钱文武 成意 +2 位作者 余利鹏 殷国勇 张宁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25-830,共6页
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需手术治疗患者术前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0月,腰椎滑脱症需手术治疗的患者44例,术前MRI对病变节段进行Modic分型,并用Pfirrmann分级和改良的Pfir-rmann分级评定病变... 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需手术治疗患者术前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0月,腰椎滑脱症需手术治疗的患者44例,术前MRI对病变节段进行Modic分型,并用Pfirrmann分级和改良的Pfir-rmann分级评定病变节段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分析不同类型的Modic改变之间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差异;评价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44例患者中,12例无Modic改变,Pfirrmann分级为3.92±0.29,改良分级为5.92±0.90;ModicⅠ型改变16例,Pfirrmann分级为4.31±0.60,改良分级为6.88±1.54;ModicⅡ型改变15例,Pfirrmann分级为4.27±0.46,改良分级为6.87±0.83;ModicⅢ型改变1例,Pfirrmann分级为Ⅳ级和改良分级为6级。统计显示,ModicⅠ、Ⅱ型与无改变组之间的Pfirrmann分级与改良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1)。ModicⅠ型改变和Ⅱ型改变之间的Pfirrmann分级及改良分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ModicⅠ型改变和无改变组之间、Ⅱ型和无改变组之间的改良Pfirrmann分级有统计学性差异(P<0.05)。结论:在本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病例中,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和改良分级之间有明确关联;ModicⅠ型和Ⅱ型改变之间的Pfirrmann分级与改良分级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MODIC改变 Pfirrmann分级 改良Pfirrmann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站立前屈位X线片联合仰卧位MRI评估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的稳定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玉麟 李爱民 +1 位作者 张丙磊 郑燕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90-994,共5页
目的:探讨站立前屈位X线片联合仰卧位MRI评估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稳定性的可靠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87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67例;年... 目的:探讨站立前屈位X线片联合仰卧位MRI评估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稳定性的可靠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87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67例;年龄47~87岁(65.9±9.0岁).滑脱节段:L310例,L466例,LS11例;依据Meyerding分类,Ⅰ度滑脱82例,Ⅱ度滑脱5例.所有患者均在站立位获得前屈、后伸侧位X线片及仰卧位MRI片,利用图像存档通信系统(PACS系统)对影像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站立位前屈(F)、后伸(E)X线片和仰卧位MRI(S),MRI图像选取T1加权正中矢状面图像.将滑脱距离与椎体宽度的百分比定义为滑脱百分比并用于最后分析.计算出F与E、F与S之间滑脱百分比的差值定义为滑移率.滑移率≥8%定义为节段不稳定.结果:三种体位平均滑脱百分比F位最大[(16.97±5.93)%],其后依次为E位[(14.04±6.38)%]和S位[(9.89±5.34)%],三种体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F-E:P<0.01;F-S:P=0.00;E-S:P=0.00).F-S、F-E之间平均滑移率分别为(7.08±4.60)%(-0.49%~24.32%)、(2.93±3.29)%(-3.46%~11.24%),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以滑移率≥8%为标准,诊断为节段不稳的患者共40例,其中F-S发现37例(92.5%),F-E发现7例(17.5%);F-E显示滑脱节段不稳的7例中,4例F-S也显示不稳,另3例(7.5%)F-S未显示不稳.结论: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稳定性的评估,应用站立前屈侧位X线片结合平卧位MRI比站立前屈后伸位X线片能更好地显示滑脱节段的不稳定;站立前屈位X线片联合仰卧位MRI片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降低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腰椎失稳 过伸过屈位X线片 仰卧位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和峡部裂性L5/S1滑脱患者L5椎弓根形态学参数比较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唐超 冷叶波 +5 位作者 廖烨晖 唐强 马飞 徐世财 王清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02-1009,共8页
目的:测量退变性和峡部裂性L5/S1滑脱患者的L5椎弓根形态学参数,比较两者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收治的L5/S1滑脱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峡部裂性L5/S1滑脱119例(IS组),退变... 目的:测量退变性和峡部裂性L5/S1滑脱患者的L5椎弓根形态学参数,比较两者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收治的L5/S1滑脱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峡部裂性L5/S1滑脱119例(IS组),退变性L5/S1滑脱45例(DS组),同时选取164例无腰椎滑脱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对照组(NS组)。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图像上测量三组患者L5椎弓根的形态学参数,包括椎弓根长度(PL)、椎弓根螺钉轨迹长度(PSTL)、椎弓根宽度(PW)、椎弓根高度(PH)和椎弓根内倾角度(PCA);在腰椎站立中立侧位X线片上测量L5椎体的滑移距离,并计算滑移百分比。比较三组患者L5椎弓根形态学参数的差异,分析形态学参数与滑移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三组患者性别比、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BMI)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各参数左右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合并统计。IS组的PL、PSTL、PW、PH和PCA分别为14.4±2.1mm、48.3±4.2mm、13.6±2.1mm、9.6±1.5mm和29.7°±5.3°;DS组分别为16.2±1.6mm、49.8±3.3mm、11.3±1.9mm、9.7±1.7mm和23.3°±6.5°;NS组分别为15.1±1.7mm、48.5±3.5mm、12.7±1.9mm、10.8±1.3mm和27.3°±4.7°。DS组的PL、PSTL显著性大于IS组(P<0.05),PW和PCA显著性小于IS组(P<0.05),PH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IS组PL、PW、PH、PCA与NS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STL与NS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S组的PL、PSTL、PW、PH和PCA与NS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IS组的滑移距离(11.2±2.7mm)和滑移百分比[(29.1±10.9)%]大于DS组[8.8±2.4mm、(24.4±8.4)%](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S组患者L5椎体滑移百分比和L5椎弓根各参数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DS组患者L5椎体的滑移百分比与PL呈正相关(r=0.640,P=0.0001),与PW(r=-0.510、P=0.0001)和PCA(r=-0.405、P=0.006)呈负相关,与PSTL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两类滑脱患者滑移椎体椎弓根形态学存在差异,峡部裂性L5/S1滑脱患者的L5椎弓根形态呈“展、短、粗”,退变性L5/S1滑脱患者的L5椎弓根形态呈“收、长、细”。提示两类滑脱患者在椎体滑移发展中椎弓根存在差异性应力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 退变性腰椎滑脱 椎弓根形态 影像学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退变性疾病不同分期植入物内固定腰椎融合治疗及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疗效
20
作者 罗国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A02期111-111,共1页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分期植入物内固定腰椎融合治疗及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8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分期植入物内固定腰椎融合治疗及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8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训练,观察组患者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持续24周。在接受训练6周、12周和24周时,对所有患者进行数字疼痛评分,同时评定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NRS-11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7)。治疗后各个时段,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NRS-11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24周时,观察组患者的NRS-11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01)。治疗前2组患者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治疗后各个时段,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OD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6周、12周和24周时,观察组患者的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训练结束后,根据患者ODI评分所得改善率观察组患者为7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58%的改善率(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腰椎功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核心稳定性训练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