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腰背肌锻炼时机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名名 韩冰 +3 位作者 张珍珍 张金庆 何蔚 闫硕 《护士进修杂志》 2022年第3期273-276,共4页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腰背肌锻炼时机的康复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4-9月入住我院脊柱外科行多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共7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先后入院非平行对照的方法将75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腰背肌锻炼时机的康复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4-9月入住我院脊柱外科行多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共7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先后入院非平行对照的方法将75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2组,观察组(2020年4-6月)40例,术后3周开始进行五点式腰背肌锻炼;对照组(2020年7-9月)35例,术后6周开始进行五点式腰背肌锻炼。(1)比较2组患者出院前和术后3个月复查时的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值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比较2组患者术前1日和术后3个月复查时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3)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2组患者出院前表面肌电信号RMS值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日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个月复查时,2组患者表面肌电信号RMS值、VAS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时,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及椎体不稳等不良事件。结论多节段腰椎内固定术后3周开始腰背肌锻炼,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且不会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其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 腰背肌锻炼 康复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少平 徐莉 耿汇涓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1期126-126,共1页
腰椎后路内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是骨科的常见手术,它主要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侧隐窝狭窄、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可导致手术患者产生强烈的生理应激反应、不仅对神经、内分泌及循环系统产生影响,而且会干扰手术和麻醉的顺... 腰椎后路内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是骨科的常见手术,它主要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侧隐窝狭窄、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可导致手术患者产生强烈的生理应激反应、不仅对神经、内分泌及循环系统产生影响,而且会干扰手术和麻醉的顺利进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围手术期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非常重要,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 围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穴压豆在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3
作者 陈静 黄彩云 +3 位作者 黄丽雯 柳琳琳 梁健 钟勇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47-48,99,共3页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治疗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将80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治疗组40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耳穴压豆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 d。观察两...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治疗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将80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治疗组40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耳穴压豆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腰椎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5 d、治疗后10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VAS评分、PSQI评分下降更明显,JOA评分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豆能明显缓解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穴压豆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探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蒋波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4期43-44,共2页
目的:探讨用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滑脱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理疗组与... 目的:探讨用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滑脱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理疗组与手术组,每组各有60例患者。对理疗组患者使用综合理疗法进行治疗,对手术组患者使用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的评分、治疗的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结果:与理疗组患者相比,治疗后手术组患者VAS的评分及ODI的评分均更低,其治疗效果的优良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地缓解其各项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滑脱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 被引量:1
5
作者 宋建康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19期55-56,共2页
目的:探讨微创颈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收治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 目的:探讨微创颈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收治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引流量、出血量、手术时间和CPK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颈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微创颈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 传统后路开放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TLIP阻滞对多节段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镇痛效果 被引量:5
6
作者 杨学伟 魏斐 +3 位作者 魏颖 杨涛 张军 耿立成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16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胸腰筋膜间平面(TLIP)阻滞对多节段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多节段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罗哌卡因TLIP阻滞组(T组)、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TLI...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胸腰筋膜间平面(TLIP)阻滞对多节段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多节段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罗哌卡因TLIP阻滞组(T组)、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TLIP阻滞组(TD组),每组30例。T组全麻诱导后于超声引导下行罗哌卡因双侧TLIP阻滞,TD组全麻诱导后于超声引导下行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双侧TLIP阻滞,C组不予TLIP阻滞,术后均予静脉自控镇痛(PCIA)。比较三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2、6、12、24、36、48 h静息时和运动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Bruggemann舒适量表(BCS)评分,术后48 h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曲马多补救量,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P均>0.05。与C组比较,T组术后2、6、12 h以及TD组术后2、6、12、24、36 h静息时和运动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均<0.05);与T组比较,TD组术后24、36 h静息时和运动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均<0.05)。与C组比较,T组和TD组术后2、6、12、24、36 h BCS评分明显增加(P均<0.05);与T组比较,TD组术后24、36 h BCS评分明显增加(P均<0.05)。与C组比较,T组和TD组术后48 h内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曲马多补救量均明显减少(P均<0.05),而T组与TD组比较P均>0.05。T组和TD组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均<0.05),而T组与TD组比较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TLIP阻滞可有效缓解多节段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疼痛,延长TLIP阻滞的镇痛时间,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筋膜间平面阻滞 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 镇痛 右美托咪定 罗哌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内镜下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被引量:3
7
作者 赖伟强 黄煜智 +3 位作者 黎旭 郑少伟 尹知训 孙春汉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6期912-916,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我院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5例1组,观察组给予全脊柱内镜下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比...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我院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5例1组,观察组给予全脊柱内镜下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24、48、72 h手术切口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3月、12月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12月随访融合率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24、48、72 h 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月、12月随访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后3月或12月融合节段Cobb角变化、术后12月融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2/2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内镜下椎管减压、腰椎间融合、经皮椎弓根钉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镜 腰椎椎管狭窄 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超声骨刀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7
8
作者 高阳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15期65-67,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骨刀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腰椎管狭窄症需要行腰椎手术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使用超声骨刀进行减压;对照组腰椎后... 目的观察超声骨刀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腰椎管狭窄症需要行腰椎手术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使用超声骨刀进行减压;对照组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使用传统的骨刀、椎板钳进行常规减压操作。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椎板减压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VAS评分,统计脑脊液漏例数、术后伤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椎板减压实际操作时间为(4.13±0.85)min,对照组为(6.24±1.02)min,两组比较,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为(297.41±35.30)mL,对照组为(373.35±27.57)mL,两组比较,P>0.05。试验组术前VAS评分为(6.15±1.47)分,术后为(2.94±0.57)分,手术前后差值为(3.21±0.90)分;对照组术前VAS评分为(6.46±1.28)分,术后为(3.01±0.43)分,手术前后差值为(3.45±0.85)分,两组手术前后VAS差值比较,P>0.05。试验组术中硬膜损伤致脑脊液漏2例,对照组术中硬膜损伤3例,均为术中粘连严重、操作困难所致,两组脑脊液漏例数比较,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无明显感染病例;对照组患者出现伤口感染、愈合不良3例,两组对比,P<0.05;试验组术中存在1例由于神经粘连严重,分离困难,致使术后出现神经水肿、刺激症状,对照组由于术中骨质硬化、骨化严重,操作困难,致使术后出现下肢疼痛症状较术前加重等神经损伤表现4例,两组对比,P<0.05。结论相对于常规椎板减压方式,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使用超声骨刀进行减压操作时间缩短,神经损伤、伤口感染发生率降低,且不增加神经及硬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骨刀 椎板减压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 椎板咬骨钳 腰椎管狭窄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杨一琴 胡三莲 +2 位作者 钱会娟 周玲 崔伶伶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6期72-75,89,共5页
目的调查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2021年4月至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住院的328例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早期下床组为术后3日内首次下... 目的调查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2021年4月至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住院的328例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早期下床组为术后3日内首次下床能够完成床椅转移或离床坐位或床边站立或平地行走的患者;不然为非早期下床组。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AD-7)、医疗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年龄、术后血红蛋白、骨质疏松、疼痛评分、留置尿管、手术方式、社会支持评分、焦虑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术后血红蛋白(偏高)、骨质疏松(是)、疼痛评分(≥5分)、留置尿管(是)、手术方式(开刀)、焦虑情况(中重度)为影响患者下床时间的危险因素(OR>1,P<0.05);社会支持(良好)影响患者下床时间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较高的术后血红蛋白和良好的医疗社会支持水平有利于提高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水平,促进其康复有重要意义。而年龄大、骨质疏松、中重度焦虑、留置导尿管等因素是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 加速康复外科 早期下床活动 社会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两种不同引流方式的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海燕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第12期2336-2337,共2页
目的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两种不同引流方式护理研究比较。方法自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对96例患者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术、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和内固定术,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间断夹闭引流法,对照组采用持续负压引流法(CNPD)... 目的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两种不同引流方式护理研究比较。方法自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对96例患者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术、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和内固定术,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间断夹闭引流法,对照组采用持续负压引流法(CNPD)引流,对两组引流装置留置时间、引流量、引流管意外及切口愈合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结果间断夹闭引流法较持续负压引流法可减少术后引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缩短引流装置留置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夹闭引流法较持续负压引流法效果更佳,有效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 引流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成人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及治疗
11
作者 侯德晖 谷光辉 +1 位作者 焦广俊 陈允震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9期63-66,共4页
目的 探讨成人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例成人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1岁女性患者,因“间断腰痛5年,双下肢放射痛伴大小便失禁半月余”就诊。神... 目的 探讨成人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例成人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1岁女性患者,因“间断腰痛5年,双下肢放射痛伴大小便失禁半月余”就诊。神经系统检查显示,患者下肢肌力减退,会阴区麻木,双侧直腿抬高试验20°。腰椎MRI检查结果显示,脊髓圆锥平L3水平,L5/S1水平椎管狭窄。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脊髓栓系综合征、腰椎椎管狭窄症。考虑患者主要症状为间歇性跛行合并尿失禁,结合患者病史及影像学表现,初步判断腰椎椎管狭窄症是引起患者现有情况的主要原因,实施腰椎后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患者出现左踝关节以下肌力减退,行二次手术探查+脊髓栓系松解术,术后经6个月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后,其肌力逐渐恢复。结论 成人脊髓栓系综合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发生漏诊或误诊,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MRI检查可确诊。对于成人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单纯实施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效果不佳,可同期实施脊髓栓系松解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栓系综合征 腰椎椎管狭窄症 脊髓栓系松解 腰椎后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 脊髓圆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微矫形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的疗效
12
作者 陈家豪 范丽萍 +2 位作者 毛炜彬 钱佳敏 陈哲 《浙江临床医学》 2025年第2期193-196,共4页
目的研究后路微矫形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的患者在冠状位矫形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7月期间在本院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狭窄患者的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微矫形组和融合内固定组。比较两组... 目的研究后路微矫形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的患者在冠状位矫形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7月期间在本院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狭窄患者的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微矫形组和融合内固定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各个指标,包括冠状位L1至S1上终板面夹角、手术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冠状位终板面成角、冠状位骨盆倾斜角、椎间隙与椎体高度比值、CT灰度值等。结果共纳入91例患者,微矫形组46例,融合内固定组4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数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矫形组在脊柱冠状位矫形和平衡效果,以及术后冠状位L1至S1上终板面夹角、冠状位骨盆倾斜角的维持方面,均明显优于融合内固定组(P<0.05)。从术后3个月开始,微矫形组在手术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冠状位终板面成角上明显优于融合内固定组(P<0.05)。术后1年,微矫形组在维持椎间隙和椎体高度比值上优于融合内固定组(P<0.05)。两组在CT灰度值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微矫形术在脊柱冠状位矫正和维持效果方面优于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有助于患者姿势调整和体态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弯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 后路微矫形 脊柱冠状位平衡 椎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