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3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1
作者 张英民 郭洪生 +4 位作者 薛伟 王培霞 黄秀君 索艳晖 康少英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3期1069-1070,共2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之间接收的120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症病人当做研究的对象,本院将所有的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分成了观察组和...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之间接收的120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症病人当做研究的对象,本院将所有的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分成了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使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使用普通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比较2组的最终疗效。结果:通过不同的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的效果、术后恢复情况都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术中的疼痛感要明显比对照组轻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症的效果非常好,且患者术后恢复非常好,该治疗方法值得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经椎伺孔腰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症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一切口椎间孔镜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子桓 张翼升 +3 位作者 余熙荣 马楚杰 莫泳皓 钟远鸣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7,共7页
目的探讨单一切口椎间孔镜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伤科就诊的40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通过单一切口... 目的探讨单一切口椎间孔镜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伤科就诊的40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通过单一切口同时穿刺椎间孔镜治疗的患者11例(A组),通过单一切口前后穿刺椎间孔镜治疗的患者13例(B组),通过双切口前后穿刺椎间孔镜治疗的患者16例(C组)。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三组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末期随访)的VAS评分、JOA评分及临床疗效,并运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三组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皮肤切开长度和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与手术方式在VAS、JOA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在VAS、JOA评分上存在主效应(P<0.05);三组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末期随访与术前在VAS、JOA评分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术后即刻在VAS、JOA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术后1周在VAS评分上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单一切口椎间孔镜技术同时减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手段,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少,损伤小等优势,患者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一切口 椎间孔镜 腰椎管狭窄 腰椎间盘突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3
作者 陈超 胡容瑞 +3 位作者 霍智铭 邓再冲 杨铭 文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9-365,共7页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Robot-assisted,RA)脊柱内镜下单侧双通道腰椎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LIF)在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Robot-assisted,RA)脊柱内镜下单侧双通道腰椎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LIF)在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中医院脊柱科于2023年8月~2024年2月收治的90例LSS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42例,采用RA-UBE-LIF)与对照组(48例,UBE-LIF)。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病变节段等基本人口学与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置钉准确率(Gertzbein标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化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的腰痛、腿痛改善程度和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接受了随访,随访时间范围为6~12个月。观察组的透视次数(4.40±0.83 vs 9.92±1.62)、术中出血量(90.76±13.27mL vs 121.21±16.75mL)、术后引流量(75.93±14.43mL vs 93.02±17.04mL)、住院时间(4.43±1.52d vs 7.19±1.79d)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118.24±8.91min vs 120.67±10.43min)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RA经皮置钉准确率为97.62%,与对照组(89.58%)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与对照组(6.25%)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腰痛、腿痛VAS评分与ODI均较前一时间点显著下降(P<0.05);术前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1周、3个月、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与ODI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RA-UBE-LIF治疗LSS手术精准安全、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机器人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融合术 腰椎管狭窄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同一体位OLIF侧方钢板联合后路单侧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
4
作者 房跃坤 杨智麟 +7 位作者 李昊天 王伟舟 毕航川 王兵 董俊杰 杨晋 龚志强 陈凌强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9,共11页
目的: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因其微创、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目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较成熟的方案。然而仅靠侧方固定的力量有限,整体承受力少且分布不均;在OLI... 目的: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因其微创、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目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较成熟的方案。然而仅靠侧方固定的力量有限,整体承受力少且分布不均;在OLIF的基础上徒手完成常规后路双侧固定需要术中翻身,增加透视次数和对后方肌肉软组织等的广泛剥离,导致创伤大、出血量多,存在硬膜囊撕裂、神经根损伤及术后顽固性腰痛等风险。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机器人辅助同一体位OLIF侧方钢板联合后路单侧固定、OLIF侧方固定和OLIF联合后路双侧固定治疗单节段LSS的临床效果,探讨如何在不改变体位的前提下增加内固定的稳定性、减少创伤、实现精准微创。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采用机器人辅助同一体位OLIF侧方钢板联合后路单侧固定(机器人组,33例)、OLIF侧方固定(侧路组,52例)和OLIF联合后路双侧固定(联合组,45例)治疗单节段LS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置钉精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同时行腰椎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interbody disc height,IDH)、椎间孔高度(intervertebral foraminal height,IFH)、硬膜囊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等影像学指标,统计比较术前与术后各组点之间的差异,记录并发症发生率、椎间融合情况和沉降率。结果:所有患者内固定和融合器位置良好,症状明显缓解,未出现脊髓损伤和症状加重。随访时间为(15.2±3.6)个月。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为(70.62±8.99)min,长于侧路组的(45.90±6.09)min,短于联合组的(110.12±8.44)min。机器人组的术中出血量为(44.27±6.87)mL,多于侧路组的(33.58±9.73)mL,少于联合组的(79.19±10.35)mL。机器人组的术中透视次数为(9.49±2.25),与侧路组的(7.45±2.02)相当,少于联合组的(12.24±4.25)。机器人组的住院时间为(9.28±2.10)d,长于侧路组的(7.95±1.91)d,短于联合组的(12.49±5.07)d。机器人组的置钉精度为98.48%,高于联合组的90.55%。3组术后、末次随访时VAS、ODI均低于术前(均P<0.05);术前3组间VAS、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IDH、IFH、CSA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均P<0.05),术后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随访期间内固定在位稳定,末次随访椎间融合器达到融合,机器人组的椎间融合率为93.40%,与联合组的95.56%相近,高于侧路组的90.34%。机器人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1%,与联合组的8.9%相当,低于侧路组的15.4%(P<0.05)。3组随访期间内固定稳定,未出现松动、折断等。结论:机器人辅助同一体位OLIF侧方联合后路单侧固定治疗单节段LSS能有效间接减压,稳定性好,不需术中翻身,辅助置钉精准,减少术中出血、透视次数和并发症,全程微创,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一体位 机器人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单侧固定 腰椎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围术期指标及CD63、α2-AP、LPA建立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警模型及验证
5
作者 周国胜 徐昆 +4 位作者 郭晓燕 郝佳颖 曹胜 王建华 张义龙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4-619,共6页
目的基于围术期资料及CD63、α2-抗纤溶酶(α2-AP)、溶血磷脂酸(LPA)建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警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95例老年腰椎管... 目的基于围术期资料及CD63、α2-抗纤溶酶(α2-AP)、溶血磷脂酸(LPA)建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警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95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3∶2的比例将其随机分为建模集(n=237)和验证集(n=158),根据患者术后7 d内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血栓组(n=41)和无血栓组(n=196)。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模集患者临床数据,筛选出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影响因素,使用R软件构建风险预警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决策性曲线(DCA)对模型进行评价,并通过验证集数据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395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共有63例术后发生下肢DVT,发生率为15.95%。血栓组手术时间、术后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hs-CRP)、CD63、α2-AP、LPA水平均高于无血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术后D-二聚体、hs-CRP、CD63、α2-AP、LPA水平升高均为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危险因素,使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警模型,ROC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在建模集、验证集中预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6(95%CI:0.815~0.922)、0.852(95%CI:0.797~0.910)。建模集和验证集的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拟合度良好。DCA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净收益和阈值概率。结论基于围术期资料及CD63、α2-AP、LPA建立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下肢DVT预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可为此类高风险患者的早期识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63 Α2-抗纤溶酶 溶血磷脂酸 腰椎管狭窄 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远外侧入路治疗腰椎椎间孔狭窄症39例报告
6
作者 赵景文 吕超亮 +1 位作者 张存鑫 卢公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54-359,共6页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e, UBE)下远外侧入路治疗腰椎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1年6月~2022年8月我科采用UBE下远外侧入路治疗腰椎椎间孔狭窄症39例,取标准俯卧位,上下椎弓根外侧缘旁开约2 cm画...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e, UBE)下远外侧入路治疗腰椎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1年6月~2022年8月我科采用UBE下远外侧入路治疗腰椎椎间孔狭窄症39例,取标准俯卧位,上下椎弓根外侧缘旁开约2 cm画纵线,与上下椎弓根外缘中点水平横线的2个交点分别做横切口,放入逐级套筒撑开空间后,在UBE镜头直视下完成椎间孔的扩大、神经根的松解。比较术前后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术后12个月采用腰椎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3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5.5±14.8)min,出血量(26.7±8.8)ml。术中出现1例神经根外膜撕裂,术后无神经损伤症状。术后发生疑似感染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39例均术后1 d佩戴腰围下床。术后3 d CT矢状位测量椎间孔高度(1.62±0.26)cm,显著大于术前(1.51±0.28)cm(t=-4.010,P=0.000);椎间孔宽度(1.24±0.17)cm,显著大于术前(0.96±0.15)cm(t=-14.811,P=0.000);椎间孔面积(1.40±0.19)cm^(2),显著大于术前(1.05±0.22)cm^(2)(t=-12.874,P=0.000)。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腿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00),且随着时间的延长VAS评分逐渐降低。患者术后1、3、6个月ODI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00),且随着时间的延长ODI逐渐降低。术后12个月改良MacNab标准:优33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4.9%(37/39)。结论 UBE下远外侧入路治疗腰椎椎间孔狭窄症,腰腿疼痛缓解以及腰椎功能改善效果显著,对腰椎稳定性破坏小,无需内固定,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内镜 远外侧入路 腰椎椎间孔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桂成教授从“筋骨络病”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思路探析
7
作者 吴宇恒 卞光明 +1 位作者 孙鹏飞 闵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6-702,共7页
总结黄桂成教授临床运用“筋骨络病”理论辨治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经验。认为腰椎椎管狭窄症证属本虚标实,与肝、肾、脾胃脏腑密切相关,肝肾亏虚,气血乏源,脾胃不足,酿生痰瘀,风寒湿邪侵袭为病,病机关键在于络脉瘀阻。以“营络扶正、通络... 总结黄桂成教授临床运用“筋骨络病”理论辨治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经验。认为腰椎椎管狭窄症证属本虚标实,与肝、肾、脾胃脏腑密切相关,肝肾亏虚,气血乏源,脾胃不足,酿生痰瘀,风寒湿邪侵袭为病,病机关键在于络脉瘀阻。以“营络扶正、通络祛邪”为治则,善用虫类药,药力直达络脉,使得邪去络通,气血通畅,正气得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筋骨络病 络病 痹证 黄桂成 名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边双通道内镜与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8
作者 卢春闻 王辉 +3 位作者 吴宏日 杜诗尧 王振伟 许天明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1-487,共7页
目的比较单边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UBE-TLIF)及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DL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DLS-LSS患... 目的比较单边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UBE-TLIF)及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DL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DLS-LS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接受术式分为UBE-TLIF组(46例)和PLIF组(39例)。记录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数据、影像学参数及临床疗效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及术前影像学参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UBE-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PLIF组[(156.42±26.65)min vs(141.36±21.46)min,P=0.006],术中出血量少于PLIF组[(170.15±10.87)mL vs(203.15±15.67)mL,P<0.001],住院时间短于PLIF组[(6.73±2.42)d vs(9.61±2.56)d,P<0.001]。UBE-TLIF组的腰椎前凸角及节段角在术后3个月[(42.52±8.57)°vs(46.61±7.31)°、(10.93±2.59)°vs(12.16±3.05)°]及末次随访时[(41.35±7.46)°vs(44.62±6.42)°、(10.65±2.43)°vs(11.87±2.53)°]均小于PLIF组(均P<0.05)。UBE-TLIF组术后3个月融合率低于PLIF组[34.78%(16/46)vs 58.97%(23/39),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48%(43/46)vs 94.87%(37/39),P>0.05]。UBE-TLIF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低于PLIF组[(2.43±0.92)分vs(3.12±1.03)分、(26.81±9.14)分vs(33.35±8.76)分,均P<0.01],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UBE-TLIF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融合率可靠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DLS-LSS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 腰椎管狭窄 单边双通道内镜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维牵引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腰肌形态学及力学性能评估
9
作者 冯思仪 李艳娇 +1 位作者 钟锐 郭俊彪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25-1532,共8页
目的 分析四维牵引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疗效、腰肌形态学及力学性能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DLSS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肌肉锻炼+四维牵引,40例)和对照组(常规肌... 目的 分析四维牵引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疗效、腰肌形态学及力学性能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DLSS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肌肉锻炼+四维牵引,40例)和对照组(常规肌肉锻炼,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肌肉锻炼,观察组接受肌肉锻炼+四维牵引治疗,治疗4周。进行超声多模态检查,比较两组腰肌肌群形态学、力学性能、腰椎活动度、间歇性跛行距离、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多裂肌厚度、多裂肌周长、多裂肌横截面积、压痛阈、腰椎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 <0.05),多裂肌剪切波速度(SWV)、多裂肌杨氏模量、肌张力、屈曲伸直比均小于对照组(P <0.05),间歇性跛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结束后及随访12个月期间,观察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四维牵引联合肌肉锻炼治疗能有效改善老年DLSS患者的临床症状、肌肉功能和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四维牵引 肌肉锻炼 超声多模态 多裂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交叉过顶减压与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10
作者 白杰 丁宇 +3 位作者 张晗硕 崔洪鹏 朱凯 卢正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1-508,共8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交叉过顶减压(cross-overtop decompression,Cross-overtop)与单侧入路双侧减压(endoscopic unilateral laminotomy bilateral decompression,Endo-ULBD)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1年7月~2... 目的:探讨内镜下交叉过顶减压(cross-overtop decompression,Cross-overtop)与单侧入路双侧减压(endoscopic unilateral laminotomy bilateral decompression,Endo-ULBD)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1年7月~2022年12月于我科住院的单节段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病例,采用Cross-overtop减压或Endo-ULBD减压,每组各30例患者;男37例,女23例,Cross-overtop组年龄66.2±8.8岁,Endo-ULBD组年龄71.4±8.7岁。对所有患者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不少于12个月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进行术后疗效评价;测量责任节段椎管矢状径评价术后中央椎管扩大程度,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量表评价术后优良率。结果:60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数据,随访时间12~25个月;两组患者各随访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及腰椎ODI评分均较前次随访改善,Cross-overtop组术后责任节段中央椎管矢状径扩大率(5.08%)大于Endo-ULBD组(1.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进行MacNab评估,其中Cross-overtop组优良率90.0%,Endo-ULBD组优良率83%。结论:Cross-overtop减压是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微创脊柱内镜手术方法之一,其安全有效,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镜 交叉过顶技术 重度腰椎管狭窄 微创手术 单侧入路双侧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麻醉下单侧双通道内镜辅助单侧椎板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11
作者 崔巍 彭伟 +5 位作者 庄胤 韩晓飞 陈文锦 初汝鹏 孙振中 张树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1-500,共10页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应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辅助单侧椎板入路双侧椎管减压(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比较单次和两阶段局部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应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辅助单侧椎板入路双侧椎管减压(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比较单次和两阶段局部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我院接受局部麻醉下单侧双通道内镜辅助ULBD治疗的106例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1例,女性55例;年龄55~83岁(66.7±14.5岁)。病变节段:L3-417例,L4-536例,L5-S153例。Schizas分级:B级25例,C级36例,D级45例。其中52例患者采用单次局部麻醉,纳入单次麻醉组(A组);54例采用两阶段局部麻醉,纳入分次麻醉组(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手术节段、Schizas分级、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手术时间,术前(T1)、术中暴露时(T2)、术中牵拉神经根时(T3)及手术结束即刻时(T4)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末次随访时使用MacNab评定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出现硬脊膜撕裂,未行硬脊膜修补;5例出现轻微头疼,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4例出现下肢疼痛、麻木较术前加重情况,给予对症处理,术后3~5d症状缓解或消失。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均平稳,未出现意外事件。A组手术时间101.9±17.3min,B组103.6±15.9min,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T1和T2时的VAS评分、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T3和T4时A组患者的VAS评分、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均显著性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腰腿痛VAS评分、ODI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优31例,良14例,可7例,优良率86.5%;B组优36例,良13例,可5例,优良率90.7%,两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局部麻醉下应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辅助ULBD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两阶段局部麻醉较单次局部麻醉镇痛效果更好,对于伴有复杂基础疾病、全身麻醉风险高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局部麻醉 单侧双通道内镜 单侧椎板入路双侧椎管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树文 地力木拉提·艾克热木 +1 位作者 孙治国 王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60,共9页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采用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的LSS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纳入研究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采用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的LSS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纳入研究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65~90岁,平均78.9±7.1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合并症及影像学特点行经皮内镜单侧或双侧减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患者腰椎功能状态,采用Macnab标准评估末次随访时患者的手术疗效。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测量脊柱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C7椎体中心至骶骨中垂线距离(C7-CSVL)、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PI-LL及椎管横截面积,分析术后影像学的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双侧减压14例,单侧减压4例,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完成12个月以上随访。手术时间69.72±12.66min,术中出血量39.72±10.21mL,术前、术中透视次数5.11±1.49次。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ODI、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SVA、C7-CSVL、Cobb角、PI-LL及椎管横截面积较术前有所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疗效为优7例(38.90%),良9例(50.00%),可2例(11.11%),整体优良率为88.89%。结论: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老年LSS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可缓解患者腰腿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一定程度改善脊柱-骨盆参数并扩大椎管内横截面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的临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经皮内镜下减压 退变性脊柱侧凸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皮质骨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瑞昭 吕鑫垚 +2 位作者 乔军杰 丁立祥 方秀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55-1163,共9页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下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S)固定和传统椎弓根螺钉(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TPS)固定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腰椎管狭窄症患...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下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S)固定和传统椎弓根螺钉(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TPS)固定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机器人辅助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113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55例采用CBTS固定的患者纳入CBTS组,58例采用TPS固定的患者纳入TPS组,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比、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髋关节骨密度]、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围术期指标(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螺钉松动率、邻近椎小关节侵犯率、术前及术后血糖)以及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身高、体重、BMI和髋关节骨密度均无统计学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前VAS评分和ODI、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的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BTS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和术后6个月时的VAS评分均显著小于TPS组(500mL vs 600mL,P=0.007;8cm vs 10cm,P=0.006;2分vs 3分,P<0.001)。两组间术前血糖及术后1d血糖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CBTS组显著低于TPS组(4.75mmol/L vs 5.57mmol/L,P=0.041)。末次随访时CBTS组螺钉松动率和邻近椎小关节侵犯率均显著低于TPS组(1.68%vs 4.52%,P=0.044和13.83%vs 26.53%,P=0.029)。结论: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机器人辅助下CBTS固定PLIF比TPS固定PLIF的创伤更小,术后早期康复更快,螺钉相关并发症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骨科机器人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BE-ULBD治疗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冬 谢学虎 +3 位作者 张志武 任冀峰 费琦 钱秀清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38-638,共1页
目的经皮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双侧椎管减压术(UBE-ULBD)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重要微创手术方式,取得了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但手术减压对病变节段术后稳定性的影响仍然未知。本研究旨在运用有限元分析法,探讨UBE-ULBD对单节段退行... 目的经皮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双侧椎管减压术(UBE-ULBD)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重要微创手术方式,取得了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但手术减压对病变节段术后稳定性的影响仍然未知。本研究旨在运用有限元分析法,探讨UBE-ULBD对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集1例L4~L5节段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术后的CT平扫数据,利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nsys软件建立患者真实术前和术后腰椎L3-L5节段的有限元模型M1和M2,在两组模型的L3上表面施加150 N的定向载荷和7.5 Nm力矩,并对L5下表面进行固定支撑,分析经UBE-ULB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生物力学变化及对责任节段腰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与M1相比,M2处于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和右旋转6种工况时,其L4~L5责任节段腰椎活动度分别减少48%、36%、30%、33%、-9%,未发生节段失稳;M2处于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和右旋转6种工况时,其责任节段纤维环应力极值相对于M1分别增加24%、3%、22%、-25%、19%、29%,未发生应力突变。结论在本研究中,经UBE-ULB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后,其责任节段腰椎关节活动度呈减小趋势,纤维环应力极值呈增加趋势,但未见活动度和应力突变现象,仍维持一定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椎管减压术 手术减压 近期临床疗效 病变节段 CT平扫 术前术后 单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与Quardrant通道下改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15
作者 蔡俊 陶意 +3 位作者 张亮 王静成 王永祥 冯新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04-612,共9页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与Quardrant通道下改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P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78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其中36例采用OLIF治疗(A组),4...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与Quardrant通道下改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P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78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其中36例采用OLIF治疗(A组),42例采用misPLIF治疗(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骨密度、体重指数(BMI)、合并症和手术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间的创伤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Hb)下降量、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影像学指标(椎间隙高度、椎管矢状径、椎间融合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A组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手术时间(69±27min)、出血量(38±14ml)、血红蛋白下降(11.0±2.5g/L)、术后住院时间(4.3±1.5d)均少于B组(113±33min、215±48ml、29.0±6.3g/L、7.1±2.1d)(P<0.05)。A组术前和术后2d、2周、3个月、半年、1年、2年时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35±2.84和2.78±1.26、2.48±1.21、2.23±1.29、1.63±1.29、1.60±0.97、1.53±0.87分;B组分别为7.43±2.66和4.12±1.84、3.78±1.46、2.81±1.31、2.11±1.31、1.91±0.90、1.84±0.90分,术后2d和2周时A组VAS评分显著性低于B组(P<0.05)。A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2年时的ODI分别为(68.45±16.21)%和(33.13±11.12)%、(25.23±8.15)%、(24.36±6.43)%,B组分别为(67.62±15.23)%和(35.27±10.85)%、(28.17±9.35)%、(26.58±7.51)%,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和术后3d、半年、2年时前/后缘椎间隙高度分别为14.11±1.56/7.36±1.28mm和18.52±2.11/10.13±1.16mm、16.67±2.07/8.98±1.38mm、16.61±2.11/8.79±1.41mm,B组分别为13.61±2.15/6.67±1.54mm和15.65±2.55/8.87±2.11mm、14.83±2.23/8.11±1.97mm、14.01±2.29/8.13±1.88mm,A组术后各时间点的椎间隙高度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3d、半年时A组椎管矢状径分别为10.31±1.39mm和13.21±2.13、13.82±2.52mm,B组分别为9.86±1.12mm和17.33±2.25、15.82±2.31mm,两组术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椎间融合率为94.44%,B组为9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可取得与misPLIF一致的满意疗效,但OLIF可更好地恢复椎间隙高度,具有组织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斜外侧椎体间融合术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年) 被引量:9
16
作者 魏戌 徐卫国 +5 位作者 李路广 秦晓宽 葛龙 杨克新 高景华 朱立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3076-3082,3099,共8页
腰椎管狭窄症是导致腰腿痛常见的原因之一。目前尚缺乏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循证指南,为规范中西医结合诊治腰椎管狭窄症,本指南严格遵循国内外指南制订的相关指导原则,成立了多学科工作组,采用GRADE方法进行证据质量和推荐强... 腰椎管狭窄症是导致腰腿痛常见的原因之一。目前尚缺乏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循证指南,为规范中西医结合诊治腰椎管狭窄症,本指南严格遵循国内外指南制订的相关指导原则,成立了多学科工作组,采用GRADE方法进行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最终形成了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推荐意见,旨在规范临床实践。本指南适用于各种程度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狭窄 腰椎管狭窄 中西医结合 诊疗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与单通道脊柱内镜下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艾龙 高江 孟祥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77-1086,共10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与单通道脊柱内镜(uniportal endoscopy,UE)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mry、Web of science、E...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与单通道脊柱内镜(uniportal endoscopy,UE)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mry、Web of science、Embase、Medlin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维普(VIP)数据库中关于UBE和UE下手术治疗LSS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检索时限为自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5月,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按手术方法分为UBE组和UE组。提取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数据,包括术后腰痛及腿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硬膜囊面积,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1篇前瞻队列性研究,14篇回顾性研究,NOS评价均为中高质量。总样本量1277例,其中UBE组患者650例,UE组患者62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UEB组和UE组手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UBE组手术时间较UE组短[MD=-12.30,95%CI(-20.90,-3.71),P=0.005];在术中失血量[MD=7.41,95%CI(-0.55,15.31),P=0.07]、住院时间[MD=0.02,95%CI(-0.09,0.14),P=0.71]、术后背部疼痛VAS评分[MD=-0.22,95%CI(-0.45,0.02),P=0.07]、术后疼痛下肢VAS评分[MD=-0.18,95%CI(0.39,0.02),P=0.08]、术后ODI[MD=-0.91,95%CI(-2.22,0.39),P=0.1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75,95%CI(0.46,1.24),P=0.27]、术前硬膜囊面积[MD=0.37,95%CI(-3.18,2.44),P=0.80]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BE组术后硬膜囊面积扩张显著性大于UE组[MD=-12.51,95%CI(7.44,17.59),P<0.00001]。结论:UBE及UE下手术治疗LSS均可取得显著临床疗效,在手术时间、椎管减压程度方面,UBE较UE更加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 单通道脊柱内镜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失稳症的效果 被引量:2
18
作者 陆江 阿迪力·热西丁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7期97-101,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失稳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别纳入经后方入路椎间...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失稳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别纳入经后方入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组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组,每组各46例,分别行微创PLIF、TLI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分析两种术式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TLIF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均显著短于PLIF组(均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PLIF组(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PLIF组(P<0.05),术后3个月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PLIF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4.72±0.53)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均P<0.05),且TLIF组患者上述评分均显著低于PLIF组(均P<0.05)。结论与PLIF相比,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效果更佳,且安全性更高,在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缓解疼痛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间孔入路 椎间融合术 腰椎管狭窄 腰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马尾神经冗余征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董吕鹏 王章富 +3 位作者 冯兴兵 陈伟富 陈海啸 洪正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2,共7页
目的:探讨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马尾神经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7月在我院接受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48例腰椎管狭窄症伴马尾神经冗余征的病例资料,... 目的:探讨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马尾神经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7月在我院接受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48例腰椎管狭窄症伴马尾神经冗余征的病例资料,男23例,女25例,年龄45~81岁,平均65.4±7.5岁,接受单节段手术17例,多节段手术31例。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进行腰椎MRI扫描,按术后的RNRs是否解除分为RNRs解除组(A组)与RNRs未解除组(B组)。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马尾神经冗余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隙角度、椎管横截面积等指标进行影像学评估。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术前的椎管横截面积为65.2±21.5mm^(2),B组为35.9±11.5mm^(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后的椎间隙后缘高度和椎管横截面积分别为8.3±1.7mm和92.6±25.8mm^(2),B组分别为6.0±2.3mm和45.4±12.1mm^(2),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A组的腿痛VAS评分、ODI和JOA评分分别为2.4±0.8分、(24.1±3.0)%和22.8±1.9分,B组分别为3.3±0.8分、(30.2±4.4)%和17.7±2.5分,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4%,出现大腿前方疼痛4例,腰大肌肌力减退1例,均在术后3个月随访时完全缓解。结论: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可通过椎间隙后缘高度的恢复和椎管横截面积的扩大消除马尾神经冗余现象,为大多数腰椎管狭窄症伴马尾神经冗余征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管狭窄 马尾神经冗余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中长期疗效和椎旁肌及相邻关节突关节变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庞大明 尹鹏 +3 位作者 杨晋才 海涌 范哲轩 黄继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2-379,共8页
目的:探究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TLIF)的临床疗效和手术节段术后椎旁肌及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28例行PE-TLI... 目的:探究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TLIF)的临床疗效和手术节段术后椎旁肌及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28例行PE-TLIF治疗的L4/5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年龄58.0±8.7岁(41~79岁),随访40.7±3.6个月(36~58个月)。收集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BP)、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P);术前和术后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比较手术前后的差异。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2个月、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CT检查,测量多裂肌(MF)横截面积(CSA)和脂肪浸润(FI)评分,并根据关节突关节退变评分标准评价手术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比较术后MF CSA、FI评分、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评分与术前的差异。结果:患者术前VAS-LBP为7(7,8)分,术后1周为3(2,3)分,3个月为1(1,2)分,12个月为1(0,2)分,末次随访为1(0,1)分,术后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术前VAS-LP为6(5,7)分,术后1周为2(1,3)分,3个月为1(1,2)分,12个月为1(0,1)分,末次随访为0(0,1)分,术后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术前ODI为61%(55%,67%),术后3个月为23%(19%,31%),12个月为12%(8.5%,17.5%),末次随访为7%(4%,15.6%),术后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术前MF CSA:557.06±46.72mm^(2),术后12个月547.12±53.31mm^(2)、术后24个月558.35±52.37mm^(2)、末次随访时531.21±56.12mm^(2),术后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FI评分:2(2,3),术后12个月3(2,3)、术后24个月3(2,3)、末次随访时3(3,3),术后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手术上节段关节突关节评分:5(4,6)分,术后12个月手术5(4,6)分、术后24个月5(4,5)分、末次随访时5(4,6)分,术后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手术下节段关节突关节评分:5(4,6)分,与术后12个月5(4,5)分、术后24个月5(4,6)分、末次随访时5(4,7)分,术后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满意,且对手术节段多裂肌以及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中长期不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椎旁肌 关节突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