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小关节退行性改变X线与CT诊断(附23例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谭华绣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809-810,共2页
关键词 腰椎小关节退行性改变 X线诊断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滑脱节段稳定性的影像学评估新指标
2
作者 张静 黄钟轶琛 +3 位作者 文冬琳 章瑶 王怡 李小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3-640,共8页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滑脱节段稳定性的影像评估指标及其诊断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L4/5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动态X线、CT和MRI图像,根据雅加达失稳评分分为稳定组、潜在失稳组和失稳组。研究影像指标包括椎间盘、椎小关节、韧带及...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滑脱节段稳定性的影像评估指标及其诊断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L4/5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动态X线、CT和MRI图像,根据雅加达失稳评分分为稳定组、潜在失稳组和失稳组。研究影像指标包括椎间盘、椎小关节、韧带及椎旁肌等亚结构特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卡方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组间差异。检验指标的多重共线性,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指标与节段稳定性的关系,计算优势比和95%置信区间,并通过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结果:椎小关节间隙、黄韧带厚度及棘间韧带水肿发生率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小关节间隙增大、黄韧带增厚及邻近节段椎小关节积液增多为潜在失稳和失稳的危险因素。区分节段稳定与否的最佳临界值为椎间关节间隙<0.99 mm和黄韧带厚度<3.54 mm。结论:椎小关节间隙、黄韧带厚度和棘间韧带水肿与节段稳定性显著相关,有助于识别适合单纯减压手术的稳定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 节段稳定性 小关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诊断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退行性滑脱与小关节形态之间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顾洪生 李振宇 +4 位作者 肖建德 阎洪印 田长庆 周文钰 于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1-343,共3页
目的:研究腰椎小关节形态变化与腰椎退行性滑脱之间关系。方法:通过X线、SCT等研究手段,分别测量89例腰椎退行性变滑脱病人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椎间盘高度比、小关节的角度以及小关节的横径等数据,结果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LDS组L3/... 目的:研究腰椎小关节形态变化与腰椎退行性滑脱之间关系。方法:通过X线、SCT等研究手段,分别测量89例腰椎退行性变滑脱病人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椎间盘高度比、小关节的角度以及小关节的横径等数据,结果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LDS组L3/4、L4/5、L5/S1节段的小关节角分别为(56.37±11.90)°、(61.30±13.41)°、(43.89±11.38)°;小关节的横径分别为(14.69±3.34)mm、(19.07±4.95)mm、(9.84±3.02)mm;椎间盘高度比分别为0.29±0.07、0.24±0.06、0.25±0.0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DS组的小关节角偏矢状角、椎间盘的高度比减少、小关节的横径增加;LDS组相应滑脱节段椎间盘全部变性。结论(:1)腰椎小关节基部横径越大,该小关节角度越趋于矢状位,腰椎滑移几率越高;(2)腰椎小关节与椎间盘退变之间关系密不可分;(3)腰椎小关节疾病的临床影像学缺乏科学的描述与支持,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关节关节 退行性滑脱 小关节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腰综合征:髋关节病理改变对腰椎序列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高福强 李锋 +3 位作者 张克 娄思权 李子剑 峰岸宏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99-702,共4页
髋-腰综合征(hip spine syndrome,HSS)首先在1983年由Offerski等提出,主要用于描述髋关节病理状态对腰椎整个矢状位序列的影响。近年来,关于髋-腰综合征病理基础与牛物力学机制的研究较多。就生物力学系统而言,腰椎、髋、膝关节... 髋-腰综合征(hip spine syndrome,HSS)首先在1983年由Offerski等提出,主要用于描述髋关节病理状态对腰椎整个矢状位序列的影响。近年来,关于髋-腰综合征病理基础与牛物力学机制的研究较多。就生物力学系统而言,腰椎、髋、膝关节是一个生物力学单位的整体,相互之间关系密切,Steindler等将此定义为闭合动力环,骨与关节动力学活动影响着压应力、牵张力以及剪切力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 综合征 腰椎 病理改变 序列 生物力学 病理状态 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小关节影像学结构特点 被引量:19
5
作者 郭万首 潘玉林 张光铂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2000年第2期103-105,共3页
目的 :观测退行性腰椎滑脱 (DS)患者的小关节形态结构 ,探讨引起退变滑脱可能的局部因素。方法 :观察并测量 44例L4退行性滑脱患者及 5 0例非滑脱患者的正侧位X线片上的小关节 ,包括 :L1至L4下关节突间距 (D)与椎板腰部宽 (W)之比、L4... 目的 :观测退行性腰椎滑脱 (DS)患者的小关节形态结构 ,探讨引起退变滑脱可能的局部因素。方法 :观察并测量 44例L4退行性滑脱患者及 5 0例非滑脱患者的正侧位X线片上的小关节 ,包括 :L1至L4下关节突间距 (D)与椎板腰部宽 (W)之比、L4下关节突长度、小关节椎弓根角和小关节面的改变 ,对比分析其结构特点。结果 :滑脱组L4D/W <1,小关节间隙接近矢状位 ;两组L4下关节突长度、小关节椎弓根角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 :下关节突间距缩小是退行性腰椎滑脱可能存在的局部结构性因素 ,这种因素可能因局部异常应力作用下小关节出现再塑型而使滑脱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行性滑脱 椎间小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铍针治疗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K-L3、4级)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克新 朱立国 +5 位作者 贺丰 银河 高春雨 唐彬 李学朋 顾力军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0期1480-1483,共4页
目的:观察铍针治疗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Kellgren-Lawrence分型3、4级)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观察铍针治疗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Kellgren-Lawrence分型3、4级)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使用铍针松解1次/周;对照组口服醋氯芬酸肠溶胶囊,1粒/次,2次/d,3周为1个疗程,如果症状在疗程内消失则停止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采用VAS及ODI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组在治疗第1周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第2周后及2次随访时,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ODI分数在前2周无统计学意义,在2次随访时观察组ODI分数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铍针治疗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K-L3、4级)符合微创理念,具有定位精准、操作简便、疗效显著、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及小关节正常功能优点,治疗效果优于口服醋氯芬酸肠溶胶囊,为治疗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痛提供了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铍针 腰椎退行性关节 疼痛 随机对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和诊疗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徐帅 梁彦 +1 位作者 朱震奇 刘海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46-1052,共7页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的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见于手足,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炎。而颈椎受累(cervical spine involvement,CSI)程度仅次于手部,尤其是上颈椎,有报道指出RA累及颈椎的发生率高达86%[...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的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见于手足,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炎。而颈椎受累(cervical spine involvement,CSI)程度仅次于手部,尤其是上颈椎,有报道指出RA累及颈椎的发生率高达86%[1],因此既往关于CSI的研究广泛、概念明确且具有详细的诊疗策略,但RA患者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诊疗则缺乏相应的指南和参考数据[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 腰椎退行性疾病 诊疗 临床特点 自身免疫性疾病 腰椎退变性疾病 上颈椎 原因不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腰椎及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椎间小关节角度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韩永珍 张家文 陈菊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0-342,共3页
目的研究正常人群腰椎间关节与矢、冠状面角度及腰椎退行性滑脱与椎间小关节角度关系.方法采用CT扫描.正常组:测量100例正常人腰椎小关节与冠状面的角度,每10岁为一年龄组,男女性别各区分5组;腰椎滑脱组39例,均为L4椎体Ⅰ°滑脱;腰... 目的研究正常人群腰椎间关节与矢、冠状面角度及腰椎退行性滑脱与椎间小关节角度关系.方法采用CT扫描.正常组:测量100例正常人腰椎小关节与冠状面的角度,每10岁为一年龄组,男女性别各区分5组;腰椎滑脱组39例,均为L4椎体Ⅰ°滑脱;腰椎间小关节偏矢状位无明确腰椎滑脱患者5例.结果 (1)正常组相同腰椎节段不同年龄组之间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所成角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2)正常组相同腰椎节段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所成角度男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正常组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的角度大小与腰椎的节段呈负相关,从L1-2至L5-S1水平,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角度有逐渐减小或与矢状面的角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结论正常人L1-2~L3-4椎间小关节角度偏矢状面,L4-5~L5-S1椎间小关节角度更偏冠状面;成年人腰椎间小关节角度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椎间小关节偏矢状面与腰椎退行性滑脱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小关节 退行性滑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合并退行性腰椎病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黄乐天 和晓峰 刘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观察椎管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合并退行性腰椎病变(DLSD)的临床疗效。方法:合并DLSD和单纯KOA患者各50例,分为A1、A2和B1、B2组。A1和B1组:先腰部硬膜外注射治疗,再行膝关节治疗;A2和B2组:单纯膝关节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d... 目的:观察椎管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合并退行性腰椎病变(DLSD)的临床疗效。方法:合并DLSD和单纯KOA患者各50例,分为A1、A2和B1、B2组。A1和B1组:先腰部硬膜外注射治疗,再行膝关节治疗;A2和B2组:单纯膝关节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d、2个月、6个月进行VAS和Lysholm评分。结果:A1组硬膜外注射治疗效果显著(P﹤0.001),2个月和6个月后效果仍显著优于A2组(P﹤0.01)。B2组硬膜外注射治疗效果不明显(P﹥0.05);B1和B2组均对膝关节治疗效果显著(P﹤0.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椎管内注射治疗可以显著提高KOA合并DLSD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 退行性腰椎病变 椎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椎间小关节退行性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蒋欣 谭明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869-871,共3页
关键词 腰椎椎间 关节退行性 椎间小关节 小关节骨质增生 椎间盘退变 腰椎退行性 生物力学 代偿性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月板全切、部分切除、修复与膝关节退行性改变的关系 被引量:8
11
作者 苗羽 余家阔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79-783,788,共6页
关键词 关节半月板损伤 关节稳定性 退行性改变 部分切除术 半月板修复 全切 类风湿性关节 早期骨性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倒八字征”:第5腰椎关节突关节退行性变骨显像典型表现研究
12
作者 谢新立 程兵 +1 位作者 杜晓光 阮翘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422-1423,共2页
骨显像是诊断骨转移癌的最灵敏的方法,但是对单发或少发病变的定性价值较低,骨显像较难做出准确的诊断,往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1]。本研究对20例全身骨显像发现的第5腰椎椎体后部的特殊表现——"倒八字"形骨代谢异常活跃... 骨显像是诊断骨转移癌的最灵敏的方法,但是对单发或少发病变的定性价值较低,骨显像较难做出准确的诊断,往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1]。本研究对20例全身骨显像发现的第5腰椎椎体后部的特殊表现——"倒八字"形骨代谢异常活跃灶(简称"倒八字征")进行了SPECT/CT断层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关节关节 退行性 放射性核素显像 MDP SPECT-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Modic改变与终板缺损体积和形态的联系及二者与腰痛相关性的研究
13
作者 施能超 宋昊 +3 位作者 曹录民 刘栋 王啸 华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1-718,共8页
目的:分析腰椎Modic改变的体积与终板缺损的体积、形态的相关性,探究相关终板病变与腰痛症状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3年10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腰椎MRI检查有终板缺损的40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是否合并Mo... 目的:分析腰椎Modic改变的体积与终板缺损的体积、形态的相关性,探究相关终板病变与腰痛症状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3年10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腰椎MRI检查有终板缺损的40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是否合并Modic改变分为两组:Modic改变组(204例)和无Modic改变组(197例),测量并计算两组患者终板缺损的体积分数并评估两组患者腰椎终板缺损的形态,分为典型形态组(凹陷形、三角形、圆形)和非典型形态组(矩形、不规则形)。测量Modic改变204例患者Modic改变的长、宽、高,并计算体积分数。分析Modic改变的体积分数与终板缺损的体积分数、形态的相关性。根据所有患者椎间盘退变等级分组,对每组患者分别进行Modic改变的体积分数与终板缺损的体积分数、形态分组的相关性分析。随访患者腰痛情况,对不同终板缺损形态与是否合并Modic改变患者腰痛患病率进行比较。结果:典型形态组共369个椎体,152个椎体合并Modic改变;非典型形态组共191个椎体,149个椎体合并Modic改变。Modic改变组的腰椎终板缺损体积分数为0.017±0.014,无Modic改变组的腰椎终板缺损体积分数为0.008±0.007。非典型形态组终板缺损患者的Modic改变体积分数0.20±0.13,典型形态组终板缺损患者Modic改变体积分数0.11±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腰椎Modic改变的体积分数与终板缺损体积分数的变化呈线性正相关(P<0.001)。椎间盘轻度与中度退变的患者中,Modic改变的体积与终板缺损的体积与形态有着相关性(P<0.05);在椎间盘重度退变的患者中,Modic改变的体积与终板缺损的体积有着相关性(P<0.001),Modic改变的体积分数与终板缺损的形态之间未见相关性(P>0.05)。共随访65例患者腰痛情况,有30例患者出现腰痛症状(Modic改变组24例,无Modic改变组6例),终板缺损合并Modic改变的患者腰痛患病率高于单纯终板缺损患者(P<0.05),不同终板缺损形态患者腰痛患病率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椎Modic改变的体积分数与终板缺损的体积分数呈现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性;椎间盘轻度与中度退变的患者中,非典型组形态的终板缺损患者的Modic改变体积分数普遍大于典型形态组;合并Modic改变患者中腰痛的比例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C改变 终板缺损 MRI 腰痛 腰椎退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爽 王晓波 +3 位作者 孙懿君 施杞 薛纯纯 李晓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0-519,共10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后路减压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unilateral pedicle screws plus contralateral translaminar facet screws,UPSFS)内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bilateral pedicle screws,BPS)内固定治疗腰椎...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后路减压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unilateral pedicle screws plus contralateral translaminar facet screws,UPSFS)内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bilateral pedicle screws,BPS)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1月发表的关于后路减压融合UPSFS内固定与BPS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病例对照研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纳入研究结局指标数据,包括术前与末次随访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的改变值,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费用,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融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提取数据后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所有研究NOS评价均符合要求。总计有588例患者接受了内固定手术,其中UPSFS固定291例,BPS固定297例,随访时间12~60个月。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腿痛VAS评分改变值[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0.3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57,-0.03)]、切口长度[WMD=-4.49,95%CI(-6.64,2.55)]、手术时间[WMD=-32.61,95%CI(-45.23,19.99)]、术中出血量[WMD=-152.63,95%CI(-208.91,-96.35)]、术后引流量[WMD=-186.21,95%CI(-286.06,-86.36)]以及住院费用[WMD=-1.68,95%CI(-2.27,-1.10)],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UPSFS组优于BPS组(P<0.05);而术前与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WMD=-0.00,95%CI(-0.26,0.27)]、JOA评分[WMD=0.26,95%CI(-1.59,2.11)]、ODI[WMD=0.26,95%CI(-1.59,2.11)]、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WMD=0.01,95%CI(-0.61,0.63)]的改变值,末次随访时的融合率[OR=0.31,95%CI(0.10,1.03)]以及并发症发生率[OR=1.43,95%CI(0.60,3.40)],两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时,UPSFS固定具有和BPS固定相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且前者对患者腿痛程度的改善更加显著,同时可以缩小手术切口,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住院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经椎板关节突螺钉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小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的康复治疗 被引量:4
15
作者 毛雨生 汪永利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39-440,共1页
慢性腰痛是运动员的常见病多发病。 1992~ 1997年的 5年中 ,作者共收治患慢性腰痛的运动员 97例 ,其中 32例同时伴有腰椎前凸增加。经X线片检查 ,32例均为腰椎小关节退行性改变。运用按摩及功能锻炼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 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关节 康复疗法 运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腰椎小关节退变在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继业 舒永辉 +4 位作者 朱权 张泽宇 李王勣 沙萍英 郑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93-997,共5页
目的探讨在不对称应力作用下腰椎小关节退变在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36只新西兰白兔被随机分为椎间盘退变组(A组),小关节退变组(B组),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组(C组),12只/组。A组通过穿刺抽吸髓核组织产生椎间盘退变,... 目的探讨在不对称应力作用下腰椎小关节退变在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36只新西兰白兔被随机分为椎间盘退变组(A组),小关节退变组(B组),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组(C组),12只/组。A组通过穿刺抽吸髓核组织产生椎间盘退变,B组通过切除左侧小关节囊造成小关节退变,C组同时接受A组和B组的处理。分别对三组的L3/4、L4/5、L5/6左侧小关节加载拉簧,分别于术后3月、6月拍正侧位片测量腰椎侧凸Cobb角,术后6月取腰椎小关节,采用番红O-快绿染色,进行Mankin评分判断软骨退变程度。结果不同组间腰椎侧凸Cobb角有显著性差异(F=24.865,P=0.000)。组内比较,各组6月时Cobb角较3月时更大(均P<0.05);同一时间点,C组较A、B组Cobb角更大(均P<0.05),但A、B组间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不同组间小关节软骨退变程度Mankin评分有显著性差异(F=22.009,P=0.000),C组较A、B组小关节软骨退变严重(P<0.05),B组较A组小关节软骨退变严重(P<0.05)。结论腰椎小关节退变是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椎间盘、腰椎小关节不同程度的退变可导致腰椎发生侧凸,腰椎侧凸又会加重椎间盘、小关节退变和受力的不对称,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腰椎侧凸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侧凸 腰椎小关节 退变 拉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化瘀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肾虚血瘀型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伴骨质疏松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佳盛 阮丹丹 +1 位作者 郁啸云 江杨青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12期116-120,共5页
目的 探讨益气化瘀补肾方联合西药对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炎性因子、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定量CT(QCT)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10月温岭市中医院门诊及住院的120例肾虚血瘀型腰椎退行性骨关节... 目的 探讨益气化瘀补肾方联合西药对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炎性因子、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定量CT(QCT)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10月温岭市中医院门诊及住院的120例肾虚血瘀型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伴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塞来昔布胶囊、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阿法骨化三醇胶囊、碳酸钙D3片、阿仑膦酸钠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药物基础上加用益气化瘀补肾方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中医证候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QCT,同时评定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NF-α、IL-6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N-端骨钙素(N-MID)指标低于治疗前(P<0.05),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BMD、QCT测量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气化瘀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伴骨质疏松患者安全有效,具有改善炎性反应、抑制骨吸收、改善骨密度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化瘀补肾方 腰椎退行性关节 骨质疏松 骨代谢标志物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退变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继业 朱青安 +1 位作者 姜欢畅 王吉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9-633,共5页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退变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从2004年5月~2009年8月我院收治的102例DLS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观察组,从300名在我院行体检无脊柱...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退变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从2004年5月~2009年8月我院收治的102例DLS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观察组,从300名在我院行体检无脊柱疾患的人员中选取与DLS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60名作为对照组。在MRI上测量L3/4、L4/5、L5/S1两侧小关节角并计算出小关节不对称角度,同时观察小关节的退变程度,将其分为4度。并对所测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腰椎左侧小关节方向比右侧更偏向矢状位,但这仅在DLS组L3/4(P=0.003)、L4/5(P=0.000)两个节段有统计学意义。两组L4/5小关节不对称与L3/4、L5/S1相比更严重,DLS组小关节不对称角度与对照组相应节段相比更大,小关节的退变程度更加严重,小关节不对称随着小关节退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1)小关节不对称在下腰椎中普遍存在;(2)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的退变程度呈正相关;(3)小关节不对称不仅是小关节骨性关节炎重塑的结果,而且是小关节先天存在的形态学异常;(4)小关节不对称增加了DLS的危险性,小关节不对称及退变程度对DLS具有病因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行性腰椎滑脱 小关节 小关节不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变化及其对腰椎退行滑脱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田长庆 顾洪生 阎洪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0-331,共2页
目的:研究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变化及其对腰椎退行性变滑脱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42例腰椎退行性变滑脱(LDS)、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病人的X光、CT进行测量其椎间盘的高度比、关节突关节的角度以及关节突关节的横径数据进行统计处... 目的:研究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变化及其对腰椎退行性变滑脱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42例腰椎退行性变滑脱(LDS)、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病人的X光、CT进行测量其椎间盘的高度比、关节突关节的角度以及关节突关节的横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与LDH组相比,LDS组的关节突关节角偏矢状角,其椎间盘的高度比以及关节突关节的横径均较少。结论:腰椎关节突关节宽基部横径越小,该关节角度越趋于矢状位,腰椎滑移几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关节关节 退行性滑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椎间融合器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强 邹德威 +2 位作者 海涌 马华松 白克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7期489-492,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椎间融合器固定术(简称为后路斜方向腰椎椎间关节固定术,POLAr)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POLAr治疗46例腰背痛及下肢根性疼痛的腰椎退行性滑脱患者,术前和术后对患者进行视觉疼痛评分(vi...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椎间融合器固定术(简称为后路斜方向腰椎椎间关节固定术,POLAr)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POLAr治疗46例腰背痛及下肢根性疼痛的腰椎退行性滑脱患者,术前和术后对患者进行视觉疼痛评分(visualanaloguepainscore,VAS)、腰功能评分(lowbackoutcomescore,LBOS)和手术满意度问卷调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随访12~60个月,平均28.5个月。术前VAS和LBOS评分分别是6.2±2.5分和23.6±16.5分,随访时为2.3±1.8分(P<0.01)和48.4±20.2分(P<0.01)。46例患者中43例(93%)认为手术效果优良。滑脱由术前28.6%减少到术后的3.7%(P<0.01)。腰椎前凸由术前平均12.1°改善到术后的18.2°(P<0.01),没有与器械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斜方向腰椎椎间关节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行性滑脱 后路斜方向腰椎椎间关节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