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病椎间手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的疗效 被引量:20
1
作者 杨宗强 何进文 +3 位作者 施建党 牛宁奎 丁惠强 王自立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8-536,共9页
目的:探讨后路病椎间手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分为后路病椎间手术组和前后路联合病... 目的:探讨后路病椎间手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分为后路病椎间手术组和前后路联合病椎间手术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病变椎体Cobb角、植骨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6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0(平均22)个月。后路病椎间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短于或小于前后路联合病椎间手术组(P<0.05)。两组随访过程中疼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明显恢复。两组术后6个月ESR和CRP均降至正常范围,组内术前与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ESR和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的ESR和CRP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ESR和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术后和末次随访的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P<0.01),组间术后、末次随访的Cobb角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bb角矫正率、角度丢失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病椎间手术组和前后路联合病椎间手术组患者术后6个月植骨愈合率和术后1年的植骨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病椎间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前后路联合病椎间手术组(P<0.01)。结论:后路病椎间手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满意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结核 腰椎结核 后路病椎间手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手术椎间融合器应用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24
2
作者 孟海 杨雍 +17 位作者 孙天胜 伍骥 李中实 阮狄克 王炳强 孙常太 洪毅 李淳德 李放 杜俊杰 刘波 海涌 李利 丁立祥 刘宝戈 鲁世保 唐家广 藏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9-384,共6页
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实施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如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等的常用手术方法,包括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 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实施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如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等的常用手术方法,包括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TLIF),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融合器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滑脱症 腰椎退变性疾病 椎弓根钉棒系统 腰椎不稳 腰椎后路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滑脱术后失败病例后路再手术的疗效 被引量:10
3
作者 姜为民 王根林 +4 位作者 杨惠林 李荣群 李雪峰 龚晓洪 唐天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腰椎后入路手术治疗腰椎滑脱术后失败病例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1月再手术治疗的12例腰椎滑脱术后失败病例的临床资料,单纯腰椎不稳2例,单纯腰椎管狭窄1例,腰椎不稳伴腰椎管狭窄4例,腰椎间盘突出1例,... 目的:探讨个体化腰椎后入路手术治疗腰椎滑脱术后失败病例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1月再手术治疗的12例腰椎滑脱术后失败病例的临床资料,单纯腰椎不稳2例,单纯腰椎管狭窄1例,腰椎不稳伴腰椎管狭窄4例,腰椎间盘突出1例,明显植骨未融合4例;内置物失败包括椎弓根内固定松动5例,椎弓根螺钉断裂3例(其中2例合并椎间融合器突入椎管),单纯椎间融合器突入椎管1例。再手术时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加双侧cage椎体间植骨融合术5例,双侧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加单枚cage椎体间植骨融合术3例,单侧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加单侧cage椎体间植骨融合术2例,单纯椎板间开窗减压术1例,另1例更换cage椎体间融合,而保留原有的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通过影像学检查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综合评价再手术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1例硬膜囊撕裂,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经抬高床脚,术后5d脑脊液漏愈合,无脊髓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5~4年,平均2.7年。椎间植骨均达骨性融合,椎间融合器无移位;未见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松动或断裂;腰椎滑脱无加重或复发。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末次随访时为21.9%±3.0%,与术前81.8%±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滑脱术后失败因素复杂,应根据具体病因个体化选择手术方法,后路手术是治疗这类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滑脱 手术 脊柱后路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转移瘤后路手术中骨水泥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毛宁方 朱晓东 +4 位作者 张晔 吴云刚 白玉树 李明 石志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27-831,共5页
目的:探讨骨水泥在胸腰椎转移瘤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3月~2008年12月,后方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26例,原发肿瘤:肺癌9例,乳腺癌7例,肝癌4例,前列腺癌2例,肾癌1例,来源不明3例。病灶累及单节段17例,两节段9例... 目的:探讨骨水泥在胸腰椎转移瘤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3月~2008年12月,后方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26例,原发肿瘤:肺癌9例,乳腺癌7例,肝癌4例,前列腺癌2例,肾癌1例,来源不明3例。病灶累及单节段17例,两节段9例。23例伴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6例,C级7例,D级11例,E级2例。术中采用骨水泥联合椎弓根螺钉重建脊柱稳定性,其中骨水泥填塞15个椎体,骨水泥前方重建9个椎体,骨水泥椎体成形11个椎体,10例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同时采用骨水泥加强椎弓根钉道。结果:术中未发现骨水泥放热效应引起的神经功能受损。24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42个月,平均18.2个月,23例术前有不同程度腰背疼痛者术后疼痛消失6例,缓解14例;术前伴神经功能障碍者17例(77%)获得神经功能改善。随访期间未发现骨水泥下沉、椎节塌陷及向前成角。1例骨水泥填塞术后3个月骨水泥界面出现松动,但未引起神经压迫症状。15例随访期间死亡。结论:在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后路手术治疗中,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预期寿命、肿瘤类型、转移椎体位置及骨密度,充分利用骨水泥独特的理化特性,进行多种不同方式的应用,可以减小手术创伤,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肿瘤 胸椎 腰椎 骨水泥 手术治疗 后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加宁 田伟 +1 位作者 韩骁 安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0-205,共6页
目的:探讨患者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且再次进行手术... 目的:探讨患者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且再次进行手术治疗的113例患者作为再手术组,初次手术时年龄49~79岁(56.4±2.1岁),其中接受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67例,后外侧腰椎融合术(PLF)23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21例;随访时间9~42个月(24.6±1.1个月)。同时,匹配226例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初次手术时年龄46~82岁(57.1±1.1岁),其中接受PLIF 97例,PLF 45例,TLIF84例,随访时间为9~48个月(24.9±0.6个月)。对两组患者接受融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2017年12月)进行腰痛VAS和腰椎JOA评分。应用卡方检验、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初次手术时年龄、性别分布、婚姻情况、文化程度、体质指数(BMI)、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的分布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性别分布、婚姻情况、文化程度、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初次手术时年龄、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为1.23,95%CI为1.12~3.56;两组患者接受PLF、TLIF对比接受PLIF的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及95%CI分别为0.76(0.34~0.89)、0.68(0.25~0.82)。调整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等变量后,初次手术时年龄≥60岁对比<60岁的患者,a OR值为2.54,95%CI为1.23~3.56;调整年龄、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等变量后,接受PLF、TLIF的患者对比接受PLIF的患者,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需要再次手术的风险均明显降低,其a OR值及95%CI分别为0.54(0.42~0.77)、0.47(0.34~0.83)。再手术组和对照组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再手术组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年龄越大,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需要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的可能性也越大。同时,接受PILF比PLF、TLIF更可能导致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 手术 年龄 融合术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来昔布联合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方案对胸腰椎后路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2
6
作者 陈爽 苏毅 刘沂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联合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方案治疗胸腰椎后路手术后早期疼痛的效果。方法:2011年5月-2012年4月将拟接受手术治疗且无消化性溃疡、冠心病病史的138例胸腰椎患者(胸腰椎骨折5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49例,腰椎管狭窄症21例及...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联合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方案治疗胸腰椎后路手术后早期疼痛的效果。方法:2011年5月-2012年4月将拟接受手术治疗且无消化性溃疡、冠心病病史的138例胸腰椎患者(胸腰椎骨折5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49例,腰椎管狭窄症21例及退变性腰椎滑脱11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6例,A组为术后塞来昔布镇痛方案组,B组为术后帕瑞昔布钠镇痛方案组,C组为塞来昔布联合帕瑞昔布钠的围手术期超前镇痛方案组。3组患者病种分布情况、性别、年龄、体重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接受全麻下胸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或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分别按照各自组内用药方案予以镇痛。记录每例患者术后6、12、24、48、72h的疼痛评分、术后追加盐酸曲马多及盐酸哌替啶用量和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组术后各时间点镇痛效果显著优于A组和B组(P<0.05);术后追加镇痛药物用量C组显著小于A组和B组(P<0.05);发生不良反应例数C组显著少于A组(P<0.05),C组发生不良反应例数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塞来昔布联合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方案对胸腰椎后路手术术后早期疼痛效果良好,其镇痛作用强于单纯应用塞来昔布或帕瑞昔布钠,并可显著减少追加镇痛药物的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手术 超前镇痛 帕瑞昔布钠 塞来昔布 术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手术后下腰痛及腰背肌无力原因的探讨 被引量:12
7
作者 吴晓东 陈文钧 黄煌渊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68-870,共3页
关键词 腰椎后路手术 下腰痛 脊神经后支 椎旁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完全性瘫痪后路手术后的前路手术治疗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志平 沈锋 +3 位作者 熊含颖 吴培斌 廖琦 陈伟高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795-796,共2页
胸腰椎爆裂骨折为临床常见脊柱创伤.均伴脊柱中柱结构损害.脊柱稳定性破坏较多,骨折块常侵占椎管从而继发椎管狭窄。单纯后路骨折复位、间接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可恢复脊柱稳定性,但部分病例因骨折间接复位不理想,不能完全解除... 胸腰椎爆裂骨折为临床常见脊柱创伤.均伴脊柱中柱结构损害.脊柱稳定性破坏较多,骨折块常侵占椎管从而继发椎管狭窄。单纯后路骨折复位、间接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可恢复脊柱稳定性,但部分病例因骨折间接复位不理想,不能完全解除椎管前方致压物.椎管减压不充分,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满意。2003年9月~2006年9月.我院对1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骨折复位、椎管间接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不满意的患者行椎管侧前方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爆裂骨折 前路手术治疗 不完全性瘫痪 后路 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椎管侧前方减压 手术 植骨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pping-off手术与后路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王玮 潘福敏 +3 位作者 孔超 孙祥耀 侯晓飞 鲁世保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7-652,共6页
目的比较Topping-off手术与经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interbody fusion,P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DLD)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因DLD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 目的比较Topping-off手术与经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interbody fusion,P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DLD)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因DLD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采用Topping-off术式治疗的40例患者为Topping-off组,按照组间主要基线特征匹配的原则选择采用PIF术式治疗的60例患者为PIF组。对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腰痛程度及腰椎功能进行评分,使用屈伸位腰椎X线片测量L2/3、L3/4及L2-4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使用改良Pfirrmann评分评估术前术后L2/3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结果Topping-off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P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pping-off组术中出血量小于PI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Topping-off组L3/4节段ROM较术前降低(P<0.05),L2/3节段ROM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而PIF组L2/3节段ROM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两组间L2-4节段术后2年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年,PIF组L2/3节段改良Pfirrmann评分较Topping-off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pping-off术与PIF术均能显著改善DLD预后,但Topping-off手术能预防或延缓邻近节段退变发生,对临床诊疗策略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ping-off手术 后路椎间融合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活动度 邻近节段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体间植骨器械在腰椎滑脱症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关玉成 季明华 +3 位作者 严耘 许刚 王鑫 范相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9期569-570,共2页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椎体间植骨 器械 后路 手术 椎弓根钉棒系统 lumbar 椎间植骨融合 脊柱滑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手术术中冲洗的改进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荣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6期576-576,共1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突症)后路突出髓核摘除术已广泛开展,手术完毕前冲洗多为椎管内冲洗,作者于1994年8月至1998年2月共实施腰突症后路手术306例,其中157例作了改进,变传统的椎管内冲洗为椎间隙加椎管内冲洗,对减...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突症)后路突出髓核摘除术已广泛开展,手术完毕前冲洗多为椎管内冲洗,作者于1994年8月至1998年2月共实施腰突症后路手术306例,其中157例作了改进,变传统的椎管内冲洗为椎间隙加椎管内冲洗,对减少术后腰腿痛和预防椎间隙感染具有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手术 椎间隙冲洗 腰椎 椎间盘突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137例护理体会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凤然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7-128,共2页
腰椎管狭窄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其治疗目前仍以开放式手术减压为主.在彻底解除压迫因素的前提下,如何少破坏脊柱的结构,尽量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手术并发症一直是脊柱外科努力的方向[2,3].本院1998年6月~2001年3月,共收治... 腰椎管狭窄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其治疗目前仍以开放式手术减压为主.在彻底解除压迫因素的前提下,如何少破坏脊柱的结构,尽量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手术并发症一直是脊柱外科努力的方向[2,3].本院1998年6月~2001年3月,共收治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87例,其中137例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icro Endo Diss System,MED)手术治疗(新术法),现将治疗效果与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感染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裴宏磊 张昶 +4 位作者 郭亚峰 陈美云 董宇飞 周孝聪 高宏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7-185,共9页
目的: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预测模型,为临床预防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卫云医疗数据分析... 目的: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预测模型,为临床预防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卫云医疗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研究院经过数据处理分析提供的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等河北省及北京市共15家三级甲等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患者的脱敏数据资料。统计分析比较感染组(SSI)和非感染组(non-SSI)的分类数据,得到对术后感染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使用SPSS Modeler 20数据建模系统作为工具,采用随机森林(RF)算法进行分析,得到术后感染的患者特征,即感染模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764例患者数据,其中373例患者被诊断为SSI,发病率为4.4%(95%CI,2.2%~6.5%)。经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确定六个变量[包括肥胖、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Ⅲ级及以上、手术时间延长、慢性心脏病、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与SSI独立相关。以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分类可获得较高的精度,为90.6%,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易发生感染的患者特征,即两种感染模式:[(BMI=1)and(SD=1)and(ASA=1)and(RI=1)]or[(BMI=0)and(SD=1)and(DM=1)and(RI=1)]。结论: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应用于本研究可获得90.6%的平均精度,并得到两种感染模型,(1)患者肥胖,肾功能不全,ASA分级Ⅲ级及以上,且手术时间≥3h;(2)患者无肥胖,但同时患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且手术时间≥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手术部位感染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亮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85-87,共3页
目的:评价胸腰椎结核应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参照入组标准,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蓬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目的:评价胸腰椎结核应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参照入组标准,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蓬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和观察组(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各3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r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Cobb角和术后神经恢复有效率,以评价手术实施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手术时间[(238.41±65.82)min]、术中出血量[(559.33±345.67)ml]、住院时间[(15.02±4.51)d]、植骨融合时间[(6.79±1.68)月]、术后1周Cobb角[(8.33±1.85)。]均与对照组[分别为(232.14±48.17)min、(577.41±320.18)ml(、15.17±7.02)d(、6.92±1.94)月(、8.51±1.93)。]基本相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观察组术后引流量[(415.94±351.55)ml]、术后6个月的VAS[(3.08±0.33)分]和ODI评分[(20.08±7.24)分]及Cobb角[(4.15±0.8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22.84±348.53)ml、(4.24±0.81)分、(26.29±9.15)分、(5.58±1.02)。],而神经恢复有效率[73.68%(28/38)]明显高于对照组[36.84%(14/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胸腰椎结核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时,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可获得更佳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结核 病灶清除 植骨内固定术 后路手术 经单侧椎弓根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丁凡帆 薛建军 +3 位作者 刘娅楠 张普 梁曦 邱连利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4-168,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180例,男68例,女112例,年龄18~7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电针组(A组)、非经非穴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180例,男68例,女112例,年龄18~7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电针组(A组)、非经非穴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0例。麻醉诱导前,A组予双侧合谷、内关穴电针治疗30 min;B组取上肢2个非经非穴点予电针刺激;C组不予电针治疗。三组麻醉方法相同,术后予PCIA。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4、48 h镇痛泵累积用量,电针治疗前(T_(2))、麻醉诱导前(T_(1))、气管插管即刻(T_(2))、切皮时(T_(3))和缝皮结束即刻(T_(4))的HR、MAP。检测T_(2)、T_(3)、T_(4)时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皮质醇(Cor)及血糖浓度。结果A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B组,术后48 h镇痛泵累积用量明显少于B组、C组(P<0.05);与T_(2)时比较,T_(2)、T_(3)时A组、C组与T_(2)时B组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T_(1)时B组HR明显快于A组,T_(3)时B组HR明显慢于A组、C组,T_(2)、T_(3)时A组、B组MAP明显低于C组(P<0.05)。T_(3)时A组DA浓度明显低于C组,T_(4)时A组E浓度明显低于B组、C组。与T_(2)时比较,T_(3)、T_(4)时三组Cor和血糖浓度明显升高(P<0.05)。T_(3)、T_(4)时A组、T_(4)时B组Cor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全身麻醉有利于维持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急性应激反应,减少麻醉镇痛药用量,与非经非穴电针刺激比较,疗效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联合全身麻醉 腰椎后路开放手术 血流动力学 应激 穴位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腰椎结核患者的护理
16
作者 张瑶琴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12期22-24,共3页
总结30例腰椎结核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患者的护理,认为术前要重点做好心理、饮食、药物应用的护理,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有效止痛,预防并发症,加强功能锻炼,作好康复指导。
关键词 腰椎结核 联合手术治疗 护理 早期功能锻炼 后路联合 预防并发症 手术患者 卧床休息 药物应用 观察病情 康复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症 被引量:1
17
作者 谭景初 吕国华 +4 位作者 肖筱武 黎新宪 谢军 刘从清 付开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636-637,共2页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不稳 后路手术治疗 退行性腰椎不稳症 螺钉内固定治疗 前路椎间融合 后路椎板减压 腰椎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腰椎后路手术全麻效果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5
18
作者 王维 刘玉林 张滢莹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72-1175,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e plane,ESP)阻滞在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全麻下行腰椎两个节段以内手术的患者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18~70岁,BMI 20~27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ESP阻滞联合PCIA...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e plane,ESP)阻滞在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全麻下行腰椎两个节段以内手术的患者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18~70岁,BMI 20~27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ESP阻滞联合PCIA组(EP组)和PCIA组(P组)。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毕均使用PCIA,EP组在麻醉诱导前于俯卧位下行ESP阻滞。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次数;记录阿片类药物和肌松药使用量;记录术后48h以内按压次数和补救性镇痛给药次数;记录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记录术后48h以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EP组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次数明显少于P组(P<0.05);EP组的瑞芬太尼用量、顺式阿曲库铵维持剂量、顺式阿曲库铵使用总量均明显少于P组(P<0.01);EP组按压次数和补救性镇痛帕瑞昔布钠给药次数明显少于P组(P<0.05);EP组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维持腰椎后路手术更平稳,有利于术后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竖脊肌平面阻滞 腰椎后路手术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刘金石 闫慧博 +3 位作者 杨昌盛 姚淑禺 黎庆初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95-1000,共6页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我科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实施后路腰椎内固定手术的1073例患者,男516例,女557例,年龄18~84岁(54.67±13.23岁),将术...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我科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实施后路腰椎内固定手术的1073例患者,男516例,女557例,年龄18~84岁(54.67±13.23岁),将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纳入感染组,其余患者纳入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体重指数(BMI)、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输血、吸烟史、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前使用激素情况、内固定节段数、是否固定至骶骨或骨盆、是否为翻修手术、手术开始时段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阳性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73例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9例,感染发生率为1.77%,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8~77岁(54.89±16.67岁).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肥胖(BMI≥28kg/m^2)、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手术开始时段等因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疾病种类、合并高血压、出血量、是否输血、吸烟史、术前ASA分级、术前使用激素、内固定节段数、是否固定至骶骨或骨盆、是否为翻修手术等因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肥胖(OR=6.704,P=0.005)、合并糖尿病(0R=4.071,P=0.008)、较长手术时间(OR=7.102,P=0.000)、手术开始时段为晚间(OR=3.981,P=0.018)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肥胖、合并糖尿病、较长手术时间、手术开始时段为晚间的患者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较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期最大限度降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内固定术 手术部位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老年患者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0
20
作者 彭捷 张雯琪 +3 位作者 吴友平 马永圆 郄文斌 徐波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6-212,共7页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接受腰椎后路手术的老年患者持续增多。腰椎手术可引发中重度术后疼痛,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的常规镇痛方法不良反应较多,不利于老年患者快速康复。近期研究表明,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接受腰椎后路手术的老年患者持续增多。腰椎手术可引发中重度术后疼痛,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的常规镇痛方法不良反应较多,不利于老年患者快速康复。近期研究表明,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在脊柱手术中的镇痛效果良好,但对老年腰椎手术的镇痛效果及对康复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旨在观察双侧ESPB在老年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改进麻醉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1月行腰椎后路手术的老年患者70例,性别不限,年龄60~79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II~III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ESPB组(行双侧ECPB)和对照(C)组,每组35例。麻醉诱导前,ESPB组于L_(3)或L_(4)双侧横突各注射0.4%罗哌卡因20 mL,C组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比较2组术后48 h内静息及活动时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术后首次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 analgesia,PCA)时间、48 h内舒芬太尼累积用量;术后第1和2天里兹睡眠问卷(Leeds Sleep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LSEQ)评分;术后24、48 h时15项恢复质量量表(Quality of Recovery-15,QoR-15)评分;术后开始进普通膳食的时间;术中低血压,术后头晕、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纳入患者70例,62例完成研究,其中ESPB组32例,C组30例。ESPB组术后2、4、6、12 h静息NRS评分及术后2、4、6 h活动NRS评分均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组比较,ESPB组术后第1天LSEQ评分以及术后24、48 h时QoR-15评分更高,术后进普通膳食时间更早,术后首次PCA时间更晚,术后0~12 h、12~24 h舒芬太尼用量更少(均P<0.05)。2组术中低血压,术后头晕、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侧ESPB用于老年腰椎后路手术,镇痛效果良好,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改善术后睡眠,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加速患者康复,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脊肌平面阻滞 老年患者 腰椎后路手术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