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尾椎弓根螺钉在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白瑞飞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28期10-11,共2页
目的:研究短尾椎弓根螺钉在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3月-2020年2月收治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行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A组术中置入短尾椎弓根螺钉;B组置入普通长... 目的:研究短尾椎弓根螺钉在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3月-2020年2月收治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行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A组术中置入短尾椎弓根螺钉;B组置入普通长尾椎弓根螺钉。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A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均低于B组,JOA评分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尾椎弓根螺钉在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中应用,能够减少机体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使患者能尽早下床,避免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有助于术后更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尾椎弓根螺钉 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次给药法静滴氨甲环酸对双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白细胞与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
2
作者 郝申申 安晓龙 +5 位作者 董胜利 刘帅 李洪珂 王鹏程 张韶民 康凯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978-984,共7页
目的:观察单次给药法静滴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在双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探讨围术期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 目的:观察单次给药法静滴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在双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探讨围术期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变化及趋势。方法: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采用双节段PLIF治疗了4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男18例,女28例,年龄34~80(60.24±10.68)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61.04±9.03)岁;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3例,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18例,腰椎滑脱症(lumbar spondylolisthesis,LS)7例;在全身麻醉后切皮前15 min开始一次性静滴TXA(1 g/100 ml)。对照组18例,男6例,女12例;年龄(59.00±13.04)岁;LDH 5例,LSS 9例,LS 4例;不使用TXA。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术后住院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platelet,PLT)、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术后第1、4、7天和末次测量的WBC、ESR和CRP。结果:术后患者伤口愈合良好,均无DVT。46例患者获随访,时间3~6个月。观察组术中出血量400.0(300.0,500.0)ml、术后引流量260.0(220.0,450.0)ml,低于对照组600.0(400.0,1000.0)ml及395.0(300.0,450.0)ml(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APTT、PT、TT、FIB、PLT、RBC、HB、HCT,术后不同时间WBC、ESR和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次给药法静滴TXA可减少双节段PLIF失血,且对术后的WBC、ESR和CRP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氨甲环酸 失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决策树法构建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
3
作者 梁晓霜 彭边 +2 位作者 裴娟 毛莹莹 王雪莲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0-73,共4页
目的构建预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的决策树模型。方法2022年6-9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某医院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术中低体温将其分为低体温组(n=77)和非低体温组(n=25),使用... 目的构建预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的决策树模型。方法2022年6-9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某医院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术中低体温将其分为低体温组(n=77)和非低体温组(n=25),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决策树预测模型。结果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较低、美国麻醉医生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hesiologists,ASA)评分较高、入室体温较低、手术时间较长和出血量较多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因素建立了预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的决策树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21(95%CI:0.798~0.844)。结论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决策树模型,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术中低体温 危险因素 决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分析
4
作者 唐骞 陈啟鸰 +4 位作者 贾祎佳 姬林松 杨再松 罗春山 陆廷盛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9期105-107,共3页
目的 分析经皮内镜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E-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退行性DLSS患者(100例)设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研究组),50例/组。对照组行后路椎体融合... 目的 分析经皮内镜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E-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退行性DLSS患者(100例)设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研究组),50例/组。对照组行后路椎体融合术治疗、研究组行PE-PLIF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手术前后脊髓功能评分(JOA)、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当日、术后第一周、术后第二周、术后第四周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低(P<0.05);术前两组JOA、OD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高于术前,ODI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OD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2.00%、18.00%。结论 对比后路椎体融合术,DLSS行PE-PLIF可取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手术操作期间所花费时间更短,能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疼痛程度,术式应用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腰椎管狭窄症 并发症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镇痛方法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的效果对比
5
作者 曾娘华 易伟宏 +2 位作者 王尔天 杨大志 褚千琨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8期135-137,共3页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镇痛。比较两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结果 术后2、4、12、24 h,研究组疼痛评分分别为(1.25±0.15)、(3.11±0.98)、(2.54±0.52)、(1.64±0.3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6±0.68)、(5.13±1.57)、(4.63±1.65)、(3.79±1.03)分(P<0.05)。结论 对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来说,在其治疗过程中加以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干预,止痛效果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泵 切口浸润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术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与传统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8
6
作者 叶永松 陈德龙 《中国内镜杂志》 2023年第3期43-49,共7页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与传统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8月该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8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50),研究组行U...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与传统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8月该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8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50),研究组行UBE,对照组行传统PLIF,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VAS、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JOA评分及IL-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E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手术相关指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疗效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马晓勇 胡向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5期56-57,61,共3页
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的52... 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的52例作为A组,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54例作为B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案的治疗情况。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为84.6%,明显低于B组的9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椎间高度、节段角度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A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B组为3.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可靠,能更有效地改善椎体间融合情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 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交替负压引流在后路腰椎融合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艳宁 杨小胜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5期436-439,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交替负压引流方式在后路腰椎融合术后的引流效果。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脊柱外科行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节段手术22例,双节段手术62例。根据... 目的:探讨改良交替负压引流方式在后路腰椎融合术后的引流效果。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脊柱外科行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节段手术22例,双节段手术62例。根据入院时手术节段及顺序分别编号分组,其中观察组(改良交替负压引流组)42例,术后给予自然压力引流,24 h后改为负压引流;对照组42例,术后给予负压引流,24 h后改为自然压力引流。比较两组的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24 h和术后1周最高体温、引流相关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总引流量分别为(456.69±124.50)、(572.36±117.75)ml,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4.00±1.17)、(4.95±1.31)d,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24 h最高体温分别为(37.09±0.31)、(37.03±0.33)℃,术后1周最高体温分别为(37.05±0.32)、(36.94±0.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表浅伤口感染1例(2.38%),对照组2例(4.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深部伤口感染及症状性硬膜外血肿。结论: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采用改良的交替负压引流方式,可减少术后引流量,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而不增加引流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融合术 交替负压 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与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比较 被引量:8
9
作者 张盼可 朱广铎 +5 位作者 任志楠 于磊 朱剑 曹书严 宋鑫 镐英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3,共7页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后路腰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后路腰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54例翻修手术资料,由患者选择手术方式,其中OLIF 25例,PLIF 29例,2组年龄、性别、手术节段、术前融合节段、邻近节段退变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及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结果与PLIF组相比,OLIF组手术时间短[(111.8±42.4)min vs.(203.9±53.1)min,t=-6.695,P=0.000],术中出血少[(103.6±74.0)ml vs.(545.5±256.2)ml,t=-8.869,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8.5±2.2)d vs.(13.8±5.1)d,t=-5.154,P=0.000]。2组围术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5±3.9)月vs.(18.1±3.8)月,t=1.352,P=0.182]。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OLIF组96.0%(24/25),PLIF组89.7%(2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8,P=0.375)。结论OLIF和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均有良好疗效。与PLIF组相比,OLIF具有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腰椎融合术 后路腰椎融合术 腰椎邻近节段退变 翻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节段后路腰椎融合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谢家豪 郭海威 +3 位作者 王羽丰 陈博来 傅妙玲 杨清淇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27期75-79,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短节段后路腰椎融合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氨甲环酸”+“腰椎融合”为关键词,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CNKI、CBM、VIP、Wanfang Data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2月的... 目的系统评价短节段后路腰椎融合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氨甲环酸”+“腰椎融合”为关键词,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CNKI、CBM、VIP、Wanfang Data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2月的随机对照试验。实验组为静滴氨甲环酸,对照组为静滴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及深静脉血栓事件发生率,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共包含55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总失血量(MD=-280.88,95%CI:-309.18,-252.59,P<0.00001),术中出血量(MD=-73.34,95%CI:-128.52,-18.15,P=0.009),术后引流量(MD=-150.29,95%CI:-211.48,-89.10,P<0.00001),输血率(OR=0.32,95%CI:0.19,0.52,P<0.00001)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深静脉血栓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后路腰椎融合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疗效明确,安全可靠,但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后路腰椎融合术 短节段 随机对照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信念-互动模式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肖燕花 莫文娟 杨春菊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9年第1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健康信念-互动模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行PLIF的LDH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育模式,观察组采用健康信念-互动模式,干预前后评测2组自我... 目的探讨健康信念-互动模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行PLIF的LDH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育模式,观察组采用健康信念-互动模式,干预前后评测2组自我效能与腰椎功能情况。结果 2组自我效能得分随干预时间延长而升高(P <0. 05),且干预后观察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Oswestry功能障碍评(ODI)得分随时间延长而降低(P <0. 05),且干预后观察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健康信念-互动模式可促进PLIF患者采取健康行为,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和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健康信念 自我效能 腰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红光局部照射结合自我效能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邹奕 吴秋萍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1年第10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高能红光局部照射结合自我效能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后恐动及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江阴市人民医院接受PLIF治疗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1∶1比例随... 目的探讨高能红光局部照射结合自我效能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后恐动及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江阴市人民医院接受PLIF治疗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给予高能红光局部照射+自我效能干预。比较2组在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的疼痛程度、恐动程度、自我效能、腰椎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干预4周后,2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恐动症Tampa量表(TSK)评分、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评分、Osw 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Barthel指数(BI)均明显优于同组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0%(P<0.05)。结论高能红光局部照射结合自我效能干预能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LIF术后的疼痛程度,增强其自我效能,减轻术后恐动程度,提高康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高能红光 自我效能 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镜下建立椎弓根钉通道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贤康 钟家云 +4 位作者 李腾标 林夏全 赵德兵 黄其裕 侯信合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22期63-65,88,共4页
目的探究椎间盘镜下建立椎弓根钉通道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3月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患者选择椎间盘镜下建立椎弓根钉通道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目的探究椎间盘镜下建立椎弓根钉通道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3月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患者选择椎间盘镜下建立椎弓根钉通道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进行治疗(观察组),46例患者选择传统开放式后路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评分、椎间隙高度、临床好转率及满意度等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均要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椎间隙高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好转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镜下建立椎弓根钉通道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临床效果显著,疗效确切,且术中出血量少、切口小、术后恢复也快,值得研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镜 椎弓根钉通道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谭斌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243-246,253,共5页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常规组)和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组(结合组),各50例。对...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常规组)和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组(结合组),各50例。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w、2w、30d、60d、90d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水肿、疼痛等症状和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结合组各阶段的腰腿痛VAS评分、MacNab腰腿痛疗效评价、ODI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水肿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度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中远期可明显减轻患者的水肿、疼痛,促进其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旁肌退变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引流量的关系
15
作者 向守坤 武永刚 +1 位作者 张弘来 班辰昊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19期3478-3482,共5页
目的 探讨椎旁肌退变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后引流量的相关性,分析术后引流量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从而对术后引流量进行预测并采取早期针对性措施。方法 回顾性筛选和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在巴彦淖尔市医院接受腰椎MRI检查及P... 目的 探讨椎旁肌退变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后引流量的相关性,分析术后引流量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从而对术后引流量进行预测并采取早期针对性措施。方法 回顾性筛选和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在巴彦淖尔市医院接受腰椎MRI检查及PLIF的105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Image J软件测量MRI中椎旁肌的脂肪浸润程度,使用SPSS 27.0统计软件对患者年龄、性别、民族、体质量指数(BMI)、手术节段数、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术中出血量、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与PLIF术后引流量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示不同年龄、术中失血量、合并糖尿病、手术节段数、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患者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术中失血量、手术节段数、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与术后引流量呈正相关,性别、民族、BMI、合并高血压、竖脊肌脂肪浸润与术后引流量无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方程示F=86.749,P<0.001,决定系数R~2=0.804,检验拟合度高,自变量中手术节段数、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的相关系数高于其他。结论 PLIF术后引流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术前多裂肌退变的影像学参数与术后引流量呈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 脂肪浸润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术后引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围术期静脉滴注联合局部灌洗氨甲环酸的止血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任秋健 武亚飞 +2 位作者 郭冲 袁峰 李洪伟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33期63-65,共3页
目的观察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患者围术期静脉滴注联合局部灌洗氨甲环酸(TXA)的止血效果。方法接受单节段PLIF手术治疗的患者105例,根据TXA应用方式不同分为静脉组、静脉联合局部用药组、对照组,每组35例。静脉联合局部组患... 目的观察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患者围术期静脉滴注联合局部灌洗氨甲环酸(TXA)的止血效果。方法接受单节段PLIF手术治疗的患者105例,根据TXA应用方式不同分为静脉组、静脉联合局部用药组、对照组,每组35例。静脉联合局部组患者在切皮前30 min首次静脉滴注TXA,手术结束缝合切口前使用TXA+0.9%氯化钠溶液进行创口灌洗,手术结束后6 h再次静脉滴注TXA。静脉组患者在缝合切口前使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创口灌洗,其余处理与静脉联合局部组相同。对照组患者在切皮前30 min和术后6 h静脉滴注等量0.9%氯化钠溶液,手术结束缝合切口前使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创口灌洗。观察三组患者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Hb)、术后红细胞压积(Hct)等围术期失血指标。术后1周进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观察患者术后1周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静脉组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降低(P均<0.05),术后Hb升高(P均<0.05);静脉联合局部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降低(P均<0.05),术后Hb、术后Hct均升高(P均<0.05)。与静脉组相比,静脉联合局部组术后引流量降低(P<0.05),术后Hct升高(P<0.05)。静脉联合局部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例,静脉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例,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0例,三组相比,P>0.05。结论与单纯静脉应用和不应用TXA相比,在单节段PLIF术中静脉滴注联合局部灌洗TXA止血效果更好,且不增加血栓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对脊旁肌损伤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凯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3年第5期723-725,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对脊旁肌损伤的情况,为小切口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宁陵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78例单节段下腰椎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 目的:对比研究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对脊旁肌损伤的情况,为小切口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宁陵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78例单节段下腰椎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均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观察组患者行小切口术式,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放术式,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肌酸激酶水平,对两组患者进行1~2 a的术后随访,并对患者进行MRI或CT扫描复查,观察患者的多裂肌脂肪化程度和萎缩情况,并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肌酸激酶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2 a随访中,观察组的VAS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多裂肌横截面变化不大,脂肪化不明显,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的ODI分数相差不大。结论:小切口手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术式,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对脊旁肌损伤小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脊旁肌损伤 腰椎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器融合术的早期并发症分析
18
作者 任德轩 黄少校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22-24,共3页
[目的]分析椎间融合器在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路融合手术应用中的并发症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分析行腰椎融合器后路椎间融合手术的19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共30例患者出现术中或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6%,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初... [目的]分析椎间融合器在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路融合手术应用中的并发症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分析行腰椎融合器后路椎间融合手术的19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共30例患者出现术中或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6%,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初次安装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15例(7.8%),硬脊膜撕裂4例(2.1%),神经根牵拉症状4例(2.1%),椎间融合器塌陷3例(1.6%),椎间融合器后移位2例(1.0%),椎间隙感染2例(1.0%)。其中同时出现两种及两种以上并发症的患者1例(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术中使用椎间融合器需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术中避免过度牵拉,应联合应用C臂X线机,规范手术操作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融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甲环酸在多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9
作者 孙永杰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21期80-82,共3页
目的:探讨对患者进行多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时为其应用氨甲环酸(TXA)进行止血的效果。方法:选取在单县中心医院进行多节段PLIF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术中在切皮前15 min,为研究组患者静脉滴注1... 目的:探讨对患者进行多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时为其应用氨甲环酸(TXA)进行止血的效果。方法:选取在单县中心医院进行多节段PLIF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术中在切皮前15 min,为研究组患者静脉滴注15 mg/kg的TXA,间隔8 h后再为其静脉滴注等量的TXA,为对照组患者在相同的时间点静脉滴注等量的生理盐水,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和显性失血量、术中的失血量、术后24 h内的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水平相比,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的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的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相比,P>0.05。结论:对患者进行多节段PLIF时为其应用TXA能显著减少其围手术期的出血量和术后的引流量,且对其临床疗效、围手术期的炎症指标和肝肾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多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失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与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对邻近关节突关节的影响
20
作者 郑礼淦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12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使用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与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对患者手术部位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汕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些患... 目的:探讨使用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与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对患者手术部位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汕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融合术组(n=48)和摘除术组(n=39)。为融合术组患者使用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进行治疗,为摘除术组患者使用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然后观察两组患者腰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的日本骨科协会功能评分表(JOA)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及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的退变情况。结果:术后1年,融合术组患者腰部疼痛的VAS评分及腰椎的JOA评分均高于摘除术组患者,其ODI低于摘除术组患者,P<0.05。术后,融合术组患者关节突关节的退变加重率高于摘除术组患者,P<0.05。结论:与使用髓核摘除术相比,使用单节段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术后腰椎的功能更好,但其术后腰部疼痛的程度及手术部位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的程度更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髓核摘除术 关节突关节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