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经取穴贴敷疗法对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赖培茜 胡佩 +3 位作者 王洪伸 郑延华 蓝梅妍 陈少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7-271,共5页
目的观察循经取穴贴敷疗法对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5例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2例为常规腰椎内固定术后护理... 目的观察循经取穴贴敷疗法对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5例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2例为常规腰椎内固定术后护理,观察组63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循经取穴贴敷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NVAS评分、腹胀腹痛、肠鸣音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障碍。其中观察组恶心人数、恶心NVAS评分、呕吐分级、腹胀发生率、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和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但腹痛、腹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循经取穴贴敷疗法可加快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促进术后快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内固定术 循经取穴 贴敷疗法 胃肠功能 快速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刘金石 闫慧博 +3 位作者 杨昌盛 姚淑禺 黎庆初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95-1000,共6页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我科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实施后路腰椎内固定手术的1073例患者,男516例,女557例,年龄18~84岁(54.67±13.23岁),将术...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我科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实施后路腰椎内固定手术的1073例患者,男516例,女557例,年龄18~84岁(54.67±13.23岁),将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纳入感染组,其余患者纳入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体重指数(BMI)、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输血、吸烟史、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前使用激素情况、内固定节段数、是否固定至骶骨或骨盆、是否为翻修手术、手术开始时段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阳性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73例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9例,感染发生率为1.77%,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8~77岁(54.89±16.67岁).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肥胖(BMI≥28kg/m^2)、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手术开始时段等因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疾病种类、合并高血压、出血量、是否输血、吸烟史、术前ASA分级、术前使用激素、内固定节段数、是否固定至骶骨或骨盆、是否为翻修手术等因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肥胖(OR=6.704,P=0.005)、合并糖尿病(0R=4.071,P=0.008)、较长手术时间(OR=7.102,P=0.000)、手术开始时段为晚间(OR=3.981,P=0.018)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肥胖、合并糖尿病、较长手术时间、手术开始时段为晚间的患者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较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期最大限度降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内固定术 部位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患者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何庆标 黎玉辉 梁雨晴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33-937,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老年患者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两个节段以内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82例,男57例,女25例,年龄65~74岁,BMI 18.5~24.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老年患者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两个节段以内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82例,男57例,女25例,年龄65~74岁,BMI 18.5~24.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TEAS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TEAS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行TEAS,持续至术毕,术后连续2 d行TEAS,每天1次,每次30 min,刺激穴位取双侧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对照组于相同穴位上贴电极片,不进行电刺激。两组于麻醉诱导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术毕连接镇痛泵行PCIA。记录穴位刺激前、切皮时的HR、MAP。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和舒芬太尼追加次数,并计算追加率。记录术后2、4、8、12、24、48 h静息和活动(翻身)时的VAS疼痛评分。记录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与实际按压次数之比(D_(1)/D_(2))、补救镇痛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EAS组切皮时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术中舒芬太尼追加率明显降低,术后2、4、8、12、24、48 h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术后12、24、48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D_(1)/D_(2)明显升高,补救镇痛率、术后恶心呕吐与头晕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TEAS为老年患者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提供较好的围术期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并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内固定 竖脊肌平面阻滞 经皮穴位电刺激 老年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佐辛术前镇痛对腰椎内固定患者术后芬太尼用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师小伟 刁枢 +1 位作者 刘春亮 刘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3-384,共2页
目的观察地佐辛术前镇痛对腰椎内固定术后芬太尼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腰椎内固定术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手术切皮前15min静脉注射地佐辛5mg,B组手术结束前15min静脉注射地佐辛5mg,C组手术切皮前15min静... 目的观察地佐辛术前镇痛对腰椎内固定术后芬太尼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腰椎内固定术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手术切皮前15min静脉注射地佐辛5mg,B组手术结束前15min静脉注射地佐辛5mg,C组手术切皮前15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术后均采用芬太尼PCIA。观察并记录术后2、6、12、24、48hVAS和Ramsay评分,记录芬太尼总用量及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和呼吸抑制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术后2、6、12hA组和B组VAS评分及Ramsay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术后镇痛芬太尼总用量明显增加(P<0.05),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三组无一例呼吸抑制。结论地佐辛5mg手术切皮前15min静脉注射镇痛效果好,减少腰椎内固定患者术后芬太尼PCIA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佐辛 芬太尼 腰椎内固定术 患者自控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钛合金内固定物固定术后患者血清及毛发中钛浓度的变化及意义
5
作者 朱震奇 王波 刘海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9期693-695,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钛合金内固定物固定术后患者血清及毛发中金属钛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06年8月到10月间15例拟行腰椎内固定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25例(腰椎钛合金内固定物放置时间为21~60个月)行腰椎内固定物取出术的患... 目的:探讨腰椎钛合金内固定物固定术后患者血清及毛发中金属钛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06年8月到10月间15例拟行腰椎内固定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25例(腰椎钛合金内固定物放置时间为21~60个月)行腰椎内固定物取出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使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血清及毛发中的钛浓度。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相比,其血清及毛发中钛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椎弓根螺钉数目及术后内固定物放置时间的长短均对患者血清及毛发中钛浓度无影响(P>0.05)。观察组患者中2例因钛合金内固定物断裂或松动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其血清及毛发钛浓度均未见明显升高。结论:腰椎钛合金内固定物固定术后患者血清及毛发中钛浓度无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内固定术 钛合金 血清 毛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因素分析及治疗 被引量:14
6
作者 俞兴 徐林 +4 位作者 毕连涌 柳根哲 李鹏洋 曲弋 焦勇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33-437,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11年1 492例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两组:感染组11例,非感染组1 481例...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11年1 492例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两组:感染组11例,非感染组1 481例,进行感染风险因素评分(infection risk factor score,RFS),比较两组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分析保留内置物情况下彻底清创、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结合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治疗的成功率、分析失败因素及处理策略,探讨何种状况下需清创同期取出内固定。结果 1 492例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切口感染11例(0.74%),感染组与非感染组RFS分别为2.64±0.24和0.78±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9例保留内置物情况下采用彻底清创、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结合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治疗成功6例。另3例2次清创取出内固定后继续冲洗引流:2例感染彻底控制、1例伤口愈合后1个月血液感染继发颅内感染、感染性休克死亡;2例术前长期口服激素同时RFS≥3分患者,采用彻底清创、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结合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同时取出内固定,感染彻底控制。结论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保留内置物情况下彻底清创后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结合静脉滴注应用抗菌药物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术前长期口服激素同时RFS≥3分患者,彻底清创同时取出内固定有利于感染彻底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内固定 深部感染 治疗 冲洗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在线联机分析处理探讨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神经根损伤效果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史国栋 欧阳跃平 +2 位作者 史建刚 贾连顺 袁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1-693,共3页
目的应用在线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OLAP)探讨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神经根损伤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61例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腰椎神经根损伤患者... 目的应用在线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OLAP)探讨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神经根损伤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61例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腰椎神经根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汇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的住院号、性别、职业、年龄、病史、症状持续时间等,建立数据仓库,在此平台上应用OLAP技术进行数据的多维分析处理,验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经过分析处理发现在各项相关因素的综合作用中,神经根受压迫时间较为重要,直接影响术后治疗效果,符合临床实际。结论 OLAP技术能有效处理大宗腰椎神经根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 神经根病 数据挖掘 联机分析处理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术后不同卧床时间对早期康复的影响
8
作者 陈胜 王苹 +2 位作者 代丽 何丽 甘雪梅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A02期37-37,39,共2页
目的 探讨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对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6年12月本院骨科行MIS-TLIF... 目的 探讨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对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6年12月本院骨科行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60例,按入院日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24h;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48h,统计患者术后伤口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尿管留置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前和术后1、2、3d及术后1月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术前和术后1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2组患者术后伤口引流量、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前和术后1d及1月腰、腿痛VAS评分、术前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管留置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2d及3d腰、腿痛VAS评分、术后1个月ODI评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缩短住院天数,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床时间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内固定(MIS-TLIF) 早期康复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滴鼻用于后路腰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患者术前镇静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6
9
作者 谢军明 金慧 +2 位作者 王媛媛 杨雨晴 刘健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探讨经鼻给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用于后路腰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患者术前镇静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后路单间隙腰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18~65岁,BMI 18~25 kg/m 2,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1.0μg/kg组(D... 目的探讨经鼻给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用于后路腰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患者术前镇静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后路单间隙腰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18~65岁,BMI 18~25 kg/m 2,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1.0μg/kg组(D1.0组)、右美托咪定1.5μg/kg组(D1.5组)、右美托咪定2.0μg/kg组(D2.0组)和对照组(C组)。患者入手术室后,D1.0组、D1.5组、D2.0组分别经鼻滴注右美托咪定1.0、1.5、2.0μg/kg,C组用生理盐水滴鼻,容量均为2 ml。记录滴鼻前(T0)、滴鼻后10 min(T1)、20 min(T2)和30 min(T3)的HR、MAP、SpO 2、自发痛VAS评分、Ramsay镇静和焦虑评分。滴鼻后30 min行左侧上肢肘正中静脉穿刺和桡动脉穿刺置管,记录患者穿刺时VAS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并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T3时D2.0组HR明显慢于C组(P<0.05),MAP明显低于C组(P<0.05)。T3时D1.0、D1.5和D2.0组自发痛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T3时D1.0和D1.5,T2、T3时D2.0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D1.5组和D2.0组静脉穿刺和桡动脉穿刺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D1.0、D1.5和D2.0组满意度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后路腰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患者术前给予右美托咪定1.5μg/kg滴鼻可获得良好的镇静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滴鼻 后路腰椎管减压内固定 前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翻修原因和策略分析及翻修术后并发症处理 被引量:4
10
作者 侯洋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3-477,共5页
随着内固定技术的广泛开展,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的数量和质量逐年上升。然而,由于手术方案选择不当、手术操作失误、内固定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等因素,患者术后可能因再次出现症状而接受翻修手术治疗。腰椎后路内固... 随着内固定技术的广泛开展,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的数量和质量逐年上升。然而,由于手术方案选择不当、手术操作失误、内固定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等因素,患者术后可能因再次出现症状而接受翻修手术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翻修手术的主要目的是解除神经压迫和重建腰椎稳定性。深入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翻修的原因,以及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手术治疗策略、正确处理手术相关并发症,将有助于提高翻修手术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内固定 翻修手 策略 并发症 神经压迫 腰椎稳定性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单/双节段融合术后上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薛鹏飞 陈佳佳 +3 位作者 徐冠华 保国锋 李卫东 崔志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0-535,共6页
目的:研究腰椎后路单/双节段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上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facet joint,FJ)退变的情况,分析上邻近节段FJ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行PLIF的退行性腰椎... 目的:研究腰椎后路单/双节段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上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facet joint,FJ)退变的情况,分析上邻近节段FJ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行PLIF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共49例,男27例,女22例,平均年龄55.4±8.6(41~72)岁,随访时间33.0±6.3(25~43)个月,根据融合节段分为L4/5组26例;L4-S1组23例。收集各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一般资料,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手术上邻近节段FJ的X线、CT、MRI影像学特征(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侵蚀)、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关节突关节角不对称度,依据Weishaupt分级评估FJ退变特征及退变分级,采用秩和检验对两组患者FJ的退变程度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BMI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4/5组术前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侵蚀的发生率分别为51.9%、38.4%;末次随访时发生率分别为73.1%,67.3%。L4-S1组术前发生率分别为67.3%、34.8%;末次随访时发生率分别为97.8%、60.9%。末次随访时,L4/5组邻近FJ重度退变率为52%,L4-S1组为78.2%。术前L4/5组椎间隙高度、关节突角不对称度分别为8.95±0.38mm、7.79°±0.21°;L4-S1组分别为8.65±0.63mm、7.90°±0.09°;末次随访时,L4/5组分别为8.33°±0.51mm、10.43°±0.33°;L4-S1组分别为7.68±0.53mm、12.06°±0.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双节段融合固定较单节段更易引起上邻近节段FJ退变,且更容易引起关节突的不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内固定 邻近节段退行性变 关节突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