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收肌管阻滞联合腘动脉-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或胫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春光 刘蕊 +5 位作者 李艳军 李永旺 王旭伟 胡蕴伟 李艳青 赵景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9-232,共4页
目的比较收肌管阻滞(ACB)联合腘动脉-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IPACK)或选择性胫神经阻滞(TNB)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镇痛效果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6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65~84岁,ASAⅡ或Ⅲ级... 目的比较收肌管阻滞(ACB)联合腘动脉-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IPACK)或选择性胫神经阻滞(TNB)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镇痛效果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6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65~84岁,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IPACK组(I组)和TNB组(T组)。I组于术前采用含肾上腺素0.1 mg的0.25%罗哌卡因20 ml行IPACK,T组于术前采用含肾上腺素0.1 mg的0.25%罗哌卡因20 ml行TNB。I组与T组完成IPACK或TNB后行ACB,并留置神经周围导管,术后连接患者自控神经阻滞镇痛泵。术后VAS疼痛评分>4分时,患者按压镇痛泵,30 min未缓解,皮下注射羟考酮5 mg进行补救镇痛。记录术后4 h腓总神经运动阻滞情况及术前、术后24、48、72 h静息、运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1~3 d患者主动屈膝最大角度及步行距离。记录术后72 h内患者补救镇痛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I组腓总神经运动阻滞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1、2 d步行距离明显增加(P<0.05)。两组不同时点静息、运动时VAS疼痛评分、补救镇痛率、术后3 d步行距离及术后1~3 d主动屈膝最大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B联合IPACK或TNB均可为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提供有效地术后镇痛,但IPACK对运动功能影响小于TN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动脉-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 胫神经阻滞 收肌管阻滞 膝关节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腘动脉-膝关节后囊间隙阻滞与关节周围注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慧 吴耀华 郝泉水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53-858,共6页
目的评价腘动脉-膝关节后囊间隙(infiltration between the popliteal artery and the capsule of the posterior knee,iPACK)阻滞对比关节周围注射(periarticular injection,PAI)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镇痛... 目的评价腘动脉-膝关节后囊间隙(infiltration between the popliteal artery and the capsule of the posterior knee,iPACK)阻滞对比关节周围注射(periarticular injection,PAI)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镇痛中的作用。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库中iPACK对比PAI对TKA术后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时间均从建库至2021年12月。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2位评价员独立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6个RCT共440例患者。与PAI相比,iPACK组术后24 h吗啡累积使用量较少(MD=-4.21,95%CI:-7.18~-1.24,P=0.005),术后12 h运动状态和24、48 h静息状态、运动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静息状态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1天、第2天行走距离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AI相比,iPACK阻滞能更有效地减轻TKA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不影响术后活动,用于TKA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肌管阻滞 动脉-膝关节间隙阻滞 关节周围注射 膝关节置换术 术后镇痛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隐神经联合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3
作者 武茜 崔耀梅 +2 位作者 汤洋 杨程 郑曼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67-470,共4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隐神经联合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拟行首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50~80岁,BMI 18~25 kg/m^(2),AS...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隐神经联合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拟行首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50~80岁,BMI 18~25 kg/m^(2),ASAⅠ—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隐神经联合IPACK阻滞组(SP组)和隐神经阻滞组(SN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隐神经阻滞,注入0.375%罗哌卡因15 ml。SP组随后行超声引导下IPACK阻滞,注入0.25%罗哌卡因20 ml。SN组不予IPACK阻滞。记录阻滞成功例数、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苏醒后30 min、术后1、2、3 d膝关节活动度和最长行走距离、术后6、12、24、48、72 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和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阻滞成功率、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 SP组最长行走距离明显长于SN组(P<0.05)。术后12、24 h SP组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SN组(P<0.05)。SP组有1例在苏醒后有轻微足下垂,观察至术后1 d好转。结论超声引导下隐神经联合IPACK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提供较完善的镇痛效果,更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隐神经阻滞 动脉膝关节间隙阻滞 膝关节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和近端入路腘动脉与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联合收肌管阻滞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春光 刘蕊 +5 位作者 柳进宁 高美娜 梁浩 龙玉斌 汤世宇 郭颖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9-162,共4页
目的比较远端和近端入路腘动脉与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IPACK)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和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65~80岁,BMI 20~30 kg/m^(2),ASA... 目的比较远端和近端入路腘动脉与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IPACK)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和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65~80岁,BMI 20~30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远端IPACK组(D组)和近端IPACK组(P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D组采用含肾上腺素0.1 mg的0.25%罗哌卡因20 ml行远端IPACK,P组采用含肾上腺素0.1 mg的0.25%罗哌卡因20 ml行近端IPACK。D组和P组均于IPACK完成后行收肌管阻滞,并留置神经周围导管。当术后VAS疼痛评分>4分,且患者按压镇痛泵后30 min未缓解时,皮下注射羟考酮5 mg进行镇痛补救。记录IPACK操作时间、腓总神经运动阻滞例数、补救镇痛例数、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前及术后1、2、3 d患者主动屈膝最大角度和步行距离,记录局麻药物中毒、穿刺部位感染、血肿、院内跌倒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P组比较,D组IPACK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5),腓总神经运动阻滞率、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1、2 d步行距离明显延长(P<0.05)。两组术前、术后1、2、3 d患者主动屈膝最大角度及术后3 d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远端IPACK用于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操作简便,镇痛效果明显,对运动功能影响小,效果优于近端IPA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动脉膝关节后间隙 收肌管 关节成形术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阻滞联合收肌管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赵珊珊 刘忠 张宗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98-803,共6页
目的比较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联合收肌管阻滞(ACB)与坐骨神经阻滞(SNB)联合ACB的镇痛效果和对阻滞后小腿三头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50例,男13例,女37例,年龄50~80岁,BMI 18~39 kg/m^(2... 目的比较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联合收肌管阻滞(ACB)与坐骨神经阻滞(SNB)联合ACB的镇痛效果和对阻滞后小腿三头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50例,男13例,女37例,年龄50~80岁,BMI 18~39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IPACK阻滞联合ACB组(IA组)和SNB联合ACB组(SA组),每组25例。麻醉诱导前分别在超声引导下采取0.25%罗哌卡因实施相应神经阻滞。IA组行IPACK阻滞(20 ml)和ACB(10 ml);SA组行SNB(20 ml)和ACB(10 ml)。确认阻滞效果后,实施喉罩全麻。手术结束后,患者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术前1 d、离开PACU即刻、术后4、8、24、48 h及术后90 d静息及活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离开PACU、术后4、8、24、48 h小腿三头肌和股四头肌肌力。结果与SA组比较,IA组镇痛效果并不劣于SA组,VAS疼痛评分差值的95%CI上限均低于预设值1.0。IA组小腿三头肌肌力在出PACU即刻、术后4、8 h明显优于SA组(P<0.001)。两组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和股四头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PACK阻滞联合ACB可提供与SNB联合ACB相当的术后镇痛效果,同时又最大限度的保留小腿三头肌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 收肌管阻滞 动脉膝关节间隙阻滞 坐骨神经阻滞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近端收肌管阻滞联合远端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肖李丹 熊伟 +1 位作者 徐菀璟 陈雅芬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0-595,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近端收肌管阻滞联合远端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以及对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于全麻下首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87例,男16例,女71例,年龄6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近端收肌管阻滞联合远端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以及对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于全麻下首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87例,男16例,女71例,年龄65~75岁,BMI 18~35 kg/m^(2),ASAⅠ—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近端收肌管阻滞联合远端IPACK阻滞组(A组,n=29)、股神经阻滞组(F组,n=30)和对照组(C组,n=28)。超声引导下采用0.25%罗哌卡因实施相应神经阻滞,A组行联合阻滞各15 ml,F组行股神经阻滞30 ml,C组不行神经阻滞。术毕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术后6、12、24、48、72 h静息和活动时的NRS疼痛评分,术后12、24、48、72 h股四头肌肌力和术后24、48、72 h膝关节活动度。记录术前1 d、术后2、15 h血清IL-6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A组术后6、12、24、72 h静息和活动时NR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24、48 h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术后2、15 h IL-6浓度明显降低(P<0.05);F组术后6、12、24 h静息和活动时NR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2、24 h股四头肌肌力明显减小(P<0.05)。与F组比较,A组术后6、12、24 h活动时NR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2、24 h股四头肌肌力明显增大(P<0.05),术后24、48 h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两组术后IL-6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近端收肌管阻滞联合远端IPACK阻滞可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对股四头肌肌力和膝关节活动度影响小且能减轻手术应激相关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肌管阻滞 动脉膝关节间隙阻滞 术后镇痛 膝关节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