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术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9
1
作者 樊玉梅 林艳芳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1年第4期215-216,共2页
带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是一种较新的皮瓣移植术 ,应用该皮瓣修复小腿下端、足、踝部皮肤缺损16例 ,皮瓣全部存活 ,其中 14例创缘 期愈合 ,2例创缘延期愈合。提出术前心理护理、术区准备、皮瓣的监测、局部制动等护理是皮瓣存活必... 带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是一种较新的皮瓣移植术 ,应用该皮瓣修复小腿下端、足、踝部皮肤缺损16例 ,皮瓣全部存活 ,其中 14例创缘 期愈合 ,2例创缘延期愈合。提出术前心理护理、术区准备、皮瓣的监测、局部制动等护理是皮瓣存活必不可少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腓肠神经 护理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强 刘会仁 王岩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77-580,共4页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11月~2014年6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52例,男性41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64岁,平均37.3岁。软组织...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11月~2014年6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52例,男性41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64岁,平均37.3岁。软组织缺损面积4.0 cm×4.5 cm^6.0cm×12.0 cm,皮瓣切取面积4.5 cm×5.0 cm^7.0 cm×15.0 cm。受伤至手术时间为9~45d。利用已经损伤的腓肠神经切取皮瓣21例。52例皮瓣蒂部均未结扎小隐静脉。结果术后皮瓣无水肿、淤血、起水泡等静脉瘀滞表现,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39例,3例出现皮瓣下轻度感染,经换药治疗控制。伤口无再破溃,皮瓣颜色正常,外形满意,皮瓣质地良好。随访8~24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感觉恢复,无溃疡,色泽好,功能良好。结论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并且无论腓肠神经损伤与否均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修复 下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小腿外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损伤术后感染创面缺损 被引量:9
3
作者 刘伟 杨康胜 +5 位作者 麦海妙 夏坚祯 杨文娜 区广鹏 黄瑞良 余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884-288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小腿外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损伤术后感染创面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7月至2015年10月,应用小腿外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治疗足跟部损伤术后创面反复不愈合,彻底清除坏... 目的:探讨应用小腿外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损伤术后感染创面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7月至2015年10月,应用小腿外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治疗足跟部损伤术后创面反复不愈合,彻底清除坏死组织、VSD护创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满意后,修复缺损的患者16例,年龄40~75岁,平均60.5岁,皮肤坏死缺损时间3个月~2年,平均10个月,缺损面积4.0 cm×5.5 cm^10.5 cm×5.5 cm,术后1、3、6、12个月随访,观察皮瓣的成活及外观,抗磨抗压性,穿鞋及负重行走及皮瓣的感觉恢复情况。结果: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创面愈合情况、皮瓣成活情况、功能活动以及满意度等。所有患者感染有效控制,皮瓣移植全部成活,其中1例皮瓣边缘1个窦道,边缘有点发黑坏死,经换药后痊愈。皮瓣外观良好,色泽正常,随访1~12个月,随访发现均正常穿鞋,无皮瓣磨损、溃烂,抗压良好,行走步态正常,皮瓣两点辨别觉恢复至5~8 mm,供皮区植皮全部成活,轻度色素沉淀,瘢痕不明显,对行走无任何影响,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显示优14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93%,患者满意。结论:应用小腿外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足跟损伤术后皮肤坏死缺损提供了良好的覆盖,皮瓣外观、血运、质地、弹性佳,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操作简便,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宜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 足跟损伤术后感染 肤坏死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黄继锋 刘曦明 +3 位作者 王华松 黄卫兵 汪国栋 黄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2期3986-3986,共1页
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因各种原因造成缺损后,常出现骨、肌腱及钢板外露,处理较为棘手。笔者自2002年2月至2007年7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逆行修复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 足踝部肤缺损 临床研究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小腿下段 钢板外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周新华 阮红波 +2 位作者 陈安民 陈钢 梁群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0-121,124,共3页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足部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以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 根据创面大小, 在小腿后侧切取皮瓣, 逆行转移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 18 例, 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结果 术后18例逆行皮瓣全部成...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足部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以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 根据创面大小, 在小腿后侧切取皮瓣, 逆行转移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 18 例, 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结果 术后18例逆行皮瓣全部成活, 切取的最大皮瓣为10 .5 cm×16 .5 cm。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切取简便, 成活率高, 是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 养血 腓肠神经营养 血管蒂 足部软组织缺损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6
作者 李洪潮 孟志斌 +2 位作者 王挺锐 纪志华 周健强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4期225-226,共2页
关键词 神经血管蒂 腓肠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神经血管绊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的护理 被引量:2
7
作者 曹群秀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0年第3期157-158,共2页
关键词 足跟部肤缺损 腓肠神经血管绊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神经伴行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早期修复足部电烧伤创面
8
作者 张礼廷 徐立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0期1142-1143,共2页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足部电烧伤创面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转移 ,对 2 1例足部电烧伤创面进行修复与重建。结果 :2 1例中 19例皮瓣全部一期愈合 ,2例皮肤边缘部分坏死 ,经换药后治愈 ,经 6...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足部电烧伤创面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转移 ,对 2 1例足部电烧伤创面进行修复与重建。结果 :2 1例中 19例皮瓣全部一期愈合 ,2例皮肤边缘部分坏死 ,经换药后治愈 ,经 6个月以上随访观察 ,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营养血管逆行 修复 足部 电烧伤 创面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2
9
作者 庄莉 舒舟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22期50-51,共2页
目的探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并总结2001年1月至201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应用以腓肠神经及其滋养血管为蒂的小腿后侧岛状皮瓣修复的19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并总结2001年1月至201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应用以腓肠神经及其滋养血管为蒂的小腿后侧岛状皮瓣修复的19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患者的修复皮瓣均成活,术后足踝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精心周到的医疗和护理是促进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血管蒂 修复 足踝部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86
10
作者 覃松 余国荣 +2 位作者 陈振光 陈秀清 奚翠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0-131,共2页
目的 :为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 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腓肠神经及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吻合及外径 ,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墨汁灌注观察营养血管的墨染... 目的 :为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 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腓肠神经及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吻合及外径 ,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墨汁灌注观察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结果 :腓肠神经由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神经交通支汇合而成 ,其汇合点在外踝上 12 .7± 3 .7cm ,腓肠神经沿窝中点至外踝与跟腱中点连线下行 ,外踝上 12 .6± 3 .4cm处穿出深筋膜。其营养血管主要来源于窝中间皮动脉和腓动脉肌间隔穿支 ,上段起始部外径 0 .6± 0 .1mm ,下段距外踝上 6.7± 1.6cm处与腓动脉穿支恒定吻合 ,吻合支外径 0 .6± 0 .1mm ,沿途发出众多筋膜皮支营养小腿后部皮肤。结论 :以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设计切取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 腓肠神经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胜华 谭建国 +3 位作者 唐茂林 向宇燕 曾效恒 王泽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 :为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及电脑图像分析技术 ,解剖观察了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结果 :腓肠外侧皮神经于腓骨头上方 ( 7.... 目的 :为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及电脑图像分析技术 ,解剖观察了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结果 :腓肠外侧皮神经于腓骨头上方 ( 7.1± 1.3 )cm ,中线外侧 ( 1.8± 0 .6)cm起自腓总神经 ,分支分布于小腿后外侧上 2 /3部 ,末端与腓肠内侧皮神经相吻合。其营养动脉主要为窝外侧皮动脉 ,于腓骨头水平面上方 ( 4 .6± 2 .3 )cm处发自动脉 ,并于腓骨头上 ( 4 .6± 1.2 )cm ,中线外侧 ( 2 .1± 0 .5 )cm处开始伴行腓肠外侧皮神经下降 ,下端主要与腓动脉穿支吻合 ,形成一营养血管链。结论 :以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链为蒂可以设计近端或远端蒂岛状筋膜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外侧神经 腘窝外侧动脉 应用解剖 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中 林平 +3 位作者 曹杨 张春 吴恙 邢进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9-179,共1页
关键词 腓肠神经 营养血管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7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中锋 崔红旺 +2 位作者 王俊波 张全英 朱玉花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7-518,共2页
关键词 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13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崔永光 李超 +1 位作者 吴学建 任有成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04-804,共1页
关键词 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 修复 下肢软组织缺损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12例
15
作者 谢振军 孙怀钦 +3 位作者 张静 王献伟 孙勇 孙华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99-400,共2页
小腿下段、足踝部尤其是足跟皮肤缺损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创面修复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难题.本科自1999年2月至2001年10月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缺损12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 修复 下肢软组织缺损 逆行带蒂移植 肤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治疗足踝部皮肤缺损的手术配合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小敏 刘春兰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4期46-47,共2页
对14例足踝部皮肤缺损患者行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治疗。结果术后住院7~16d,平均12.0d。术后患者随访均达半年以上,14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饱满,富有弹性,耐磨损。提出术前访视,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加强术中护... 对14例足踝部皮肤缺损患者行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治疗。结果术后住院7~16d,平均12.0d。术后患者随访均达半年以上,14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饱满,富有弹性,耐磨损。提出术前访视,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加强术中护理,采取合理措施,防止血管痉挛,减少血栓形成机会,减少术后感染发生,可提高皮瓣的完全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踝部 肤缺损 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蒂 手术中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7
17
作者 唐茂林 钟桂午 +4 位作者 王国文 蒋穗斌 肖建中 曹朝辉 李素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 :为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5 4侧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大隐静脉及隐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小腿内侧浅筋膜层营养血管链由隐动脉、胫后动脉肌间隔皮支及... 目的 :为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5 4侧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大隐静脉及隐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小腿内侧浅筋膜层营养血管链由隐动脉、胫后动脉肌间隔皮支及内踝前动脉构成 ,沿大隐静脉及隐神经分布 ,三者密切相关 ,构成一复合体。血管链筋膜皮支分布达外侧 5 .2cm ,内侧 4.0cm。结论 :以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为蒂截取岛状皮瓣可用于膝周、足背及足跟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解剖 大隐静脉 神经 神经血管复合体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9
18
作者 张世民 顾玉东 李继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建立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 ,探讨静脉逆向回流的机制。方法 :对 5只新西兰大白兔解剖观察 ,建立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 ( 3 .0cm× 3 .0cm ,血管蒂长 3 .0cm )。将 10只兔的两侧后肢随机配对分为 ... 目的 :建立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 ,探讨静脉逆向回流的机制。方法 :对 5只新西兰大白兔解剖观察 ,建立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 ( 3 .0cm× 3 .0cm ,血管蒂长 3 .0cm )。将 10只兔的两侧后肢随机配对分为 2组 ,进行同体对照 ,每组 10个皮瓣。组 1保留隐动静脉血管鞘的完整 ,即保留静脉回流的“迷路”通道。组 2在手术显微镜下 (× 10 )将 3根血管相互分开 ,各自游离 3cm ,即完全破坏静脉回流的“迷路”通道 ,但不损伤 3根动静脉血管。术中放松止血带后分别在 5、15、3 0和60min测定静脉压力 ,术后 10d测定皮瓣成活率 ,切取血管蒂做切片观察。结果 :放松止血带后 ,两组皮瓣的静脉压力均升高 ,约 15min达到高峰 ,后缓慢下降 ,约在 3 0min达到新的平衡。组 2在 3 0、60min的静脉压力均显著低于组 1(P <1.0 1)。但组 1皮瓣成活率 ( 94.5 % )与组 2 ( 10 0 % )无显著差别 (P >0 .0 5 )。结论 :在逆行岛状皮瓣中 ,瓣膜失活途径”较“迷宫途径”更容易实现静脉血的逆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外科 逆行 静脉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岛状皮瓣“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栋 张世民 +2 位作者 王欣 李继峰 俞光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以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为模型,探讨逆行岛状皮瓣中"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作用。方法:在兔后肢内侧设计切取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面积3cm×3cm,蒂长4cm,蒂部含1cm宽筋膜),每组10个皮瓣,进行同体对照。... 目的:以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为模型,探讨逆行岛状皮瓣中"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作用。方法:在兔后肢内侧设计切取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面积3cm×3cm,蒂长4cm,蒂部含1cm宽筋膜),每组10个皮瓣,进行同体对照。对照组:血管蒂部不做处理,即保留"瓣膜失效"和"迷宫"两种回流途径;实验组:于血管蒂正中位置结扎两伴行静脉干,即阻断"瓣膜失效"途径。放松止血带后,连续测定1h内大隐静脉压力。术后1周测定皮瓣成活率。动物处死后蒂部组织学观察。结果:(1)测定10、20、30、40、50、60min的大隐静脉压平均值,对照组为:29.24、29.01、27.24、25.67、24.98、24.84mmHg;实验组为:37.16、36.70、37.07、36.82、35.33、37.56mmHg。在各个时间点,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术后1周两组皮瓣平均成活率比较,对照组为(97.09±3.12)%>实验组为(87.51±13.74)%(t=2.26,P<0.05)。(3)两组皮瓣蒂部均有散在分布的扩张小静脉,实验组要多于对照组。结论:(1)"迷宫"途径较"瓣膜失效"途径更难于实现静脉逆流。(2)逆行岛状皮瓣的静脉回流以"瓣膜失效"途径为主要方式,"迷宫"途径起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 逆行 静脉回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臂背侧骨间动脉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3
20
作者 郭晓波 苏薇洁 +2 位作者 朱文 马忠超 章一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92-995,共4页
目的采用前臂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不同部位的皮肤和软组织缺损,观察疗效并总结皮瓣特点和手术要点。方法收集接受前臂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术的36例手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修复部位、皮瓣设计、... 目的采用前臂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不同部位的皮肤和软组织缺损,观察疗效并总结皮瓣特点和手术要点。方法收集接受前臂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术的36例手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修复部位、皮瓣设计、手术过程及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复习对皮瓣特点及手术要点进行讨论和总结。结果 36例患者中,皮肤和软组织缺损位于手背区24例,虎口区、手掌区和拇指区各4例。皮瓣面积最小为4 cm×5 cm,最大为10 cm×14 cm;血管蒂长度3.0~7.5 cm;穿支数量11~15支12例,5~10支20例,1~4支4例;术后36例皮瓣全部成活,成活率100%;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血运、弹性、质地良好,患者手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前臂背侧骨间动脉穿支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手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选择,其穿支出现率稳定、手术可操作性强、皮瓣成活率高,合理的皮瓣设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背侧骨间动脉穿支逆行 设计 肤和软组织缺损 手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