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侧腓神经麻痹1例报告
1
作者 韩立堂 朱海燕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36期178-179,共2页
临床上单侧腓神经损伤比较常见[1-3],但是双侧腓神经同时损伤非常罕见,现将本人临床上遇到的一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腓神经麻痹 双侧 腓神经损伤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神经交通支与其伴行皮神经变异一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周桑 金夕琳 +1 位作者 周洁仪 张喜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5-505,共1页
笔者在解剖1具中老年女尸时,发现左侧腓神经交通支在起始近端发出1分支,与腓神经交通支伴行,分布于小腿后面远侧1/3的皮肤,此种变异较为少见,为积累国人周围神经体质调查资料,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神经变异 交通支 腓神经 调查资料 周围神经 中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腓神经麻醉下针刀治疗足跟痛的疗效观察
3
作者 宋天文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第4期92-94,共3页
目的:观察胫腓神经麻醉下采用针刀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足跟痛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原则将其分为常规组及试验组,各55例。常规组采用足底局部麻醉下针刀治疗,试验组接受胫腓神经麻醉... 目的:观察胫腓神经麻醉下采用针刀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足跟痛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原则将其分为常规组及试验组,各55例。常规组采用足底局部麻醉下针刀治疗,试验组接受胫腓神经麻醉下针刀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麻醉起效时间、持续阻滞时间、拔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生活质量(SF-36)评分及不同时间段平均动脉压、心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持续阻滞时间、拔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SF-36评分均优于术前,且试验组术后SF-36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室时(T_(0))时平均动脉压、心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前(T_(1))、手术15 min(T_(2))、手术30 min(T_(3))时试验组平均动脉压、心率水平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跟痛采用针刀手术治疗时给予胫腓神经麻醉更有利于稳定生命体征,提高麻醉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神经麻醉 足跟痛 针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足三里对伤害性刺激腓神经引起的兔海马诱发电位的影响
4
作者 周人杰 沈康强 +1 位作者 林立波 罗东明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1991年第Z1期28-28,共1页
本实验以电针刺激足三里,观察伤害性电刺激腓神经引起的兔海马诱发电位晚成份的变化,以了解海马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健康兔麻醉后手术,在背侧海马置记录电极引导海马诱发电位,经放大器输入苹果-Ⅱ微机,平均叠加64次,结果打印并存入磁... 本实验以电针刺激足三里,观察伤害性电刺激腓神经引起的兔海马诱发电位晚成份的变化,以了解海马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健康兔麻醉后手术,在背侧海马置记录电极引导海马诱发电位,经放大器输入苹果-Ⅱ微机,平均叠加64次,结果打印并存入磁盘。结果如下:伤害性刺激腓神经记录到比较稳定的海马诱发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性刺激 腓神经 诱发电位 记录电极 针刺镇痛 电针刺激 电刺激 健康兔 波群 波潜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压迫性腓神经损伤2例报告
5
作者 朱瑜琪 王秀红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7-7,共1页
关键词 腓神经损伤 压迫性 自体 身体健康 屈伸活动 感觉减退 外伤史 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促进大鼠夹伤腓总神经功能恢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周岚 梅晓云 +3 位作者 吴颢昕 谢辉 唐雪梅 孙华林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3期249-252,共4页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BYHWD)促进大鼠夹伤腓总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采用钳夹大鼠腓总神经建立周围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将造模后的30只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BYHWD组,弥可保组和模型组。术后每日灌胃给药,术后18d行足迹实验...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BYHWD)促进大鼠夹伤腓总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采用钳夹大鼠腓总神经建立周围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将造模后的30只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BYHWD组,弥可保组和模型组。术后每日灌胃给药,术后18d行足迹实验,测定展趾功能;行电生理检测测定神经传导速度,计算胫前肌湿重比和横截面积。结果:①展趾功能:BYHWD组(-0.15±0.07)、弥可保组(-0.17±0.08)与模型组(-0.25±0.07)相比增高(P<0.01)。②神经传导速度:BYHWD组(18.36±2.74)m/s、弥可保组(16.32±3.54)m/s与模型组(9.08±2.56)m/s相比加快(P<0.01及P<0.05);弥可保组与BYHWD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胫前肌湿重比:BYHWD组(64.21±2.92)%、弥可保组(62.43±3.21)%,与模型组(54.27±2.05)相比提高(P<0.01)。④胫前肌横截面积:BYHWD组(654.21±42.92)cm2、弥可保组(638.43±93.21)cm2,与模型组(574.27±52.05)相比增加(P<0.01及P<0.05);弥可保组与BYHWD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YHWD能加速大鼠展趾功能恢复,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延缓胫前肌横截面积和湿重比的减小,从而促进腓总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腓神经 创伤和损伤 益气活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总神经麻痹30例临床与病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秀玲 卜晴 +1 位作者 卜晖 龚淑英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3期769-770,共2页
关键词 腓神经麻痹 病因 临床表现 症状 电生理检查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总神经损伤32例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杨家辉 郑晓明 郭振河 《临床误诊误治》 2001年第4期294-295,共2页
关键词 腓神经损伤 诊断 治疗 针灸疗法 牵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疑似骶管麻醉致左侧腓总神经损伤1例分析附文献复习
9
作者 彭惠翎 张桢 彭位俊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2期195-198,共4页
骶管麻醉是肛肠及会阴区域手术的常用麻醉方式。骶管麻醉虽有局部麻醉药物注射量大以及因骶管裂孔形态的个体差异大,易致麻醉效果有所差异等不足,但也因操作简便、中枢神经损伤风险程度低、麻醉范围局限且术中管理难度小,故在肛肠科手... 骶管麻醉是肛肠及会阴区域手术的常用麻醉方式。骶管麻醉虽有局部麻醉药物注射量大以及因骶管裂孔形态的个体差异大,易致麻醉效果有所差异等不足,但也因操作简便、中枢神经损伤风险程度低、麻醉范围局限且术中管理难度小,故在肛肠科手术中被广泛使用。骶管麻醉总体安全,发生麻醉后周围神经损伤并不多见。本文报道1例骶管麻醉下肛瘘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左侧腓总神经支配区域感觉运动功能受损的病例;通过分析病例特点、诊治过程与治疗结果,分析出现左侧腓总神经支配区域感觉运动功能下降的可能原因,推测本例周围神经损伤为局部麻醉药物毒性引起的周围神经损害;结合文献复习,为今后临床中避免出现类似情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管麻醉 神经损伤 局部麻醉药物毒性损伤 周围神经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滑脱并腓总神经鞘瘤漏诊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松 杨明杰 +1 位作者 李立钧 谭军 《临床误诊误治》 2014年第1期61-62,共2页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并腓总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腰椎滑脱并腓总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以反复腰背痛9年,加重伴左下肢放射痛、左足下垂5年就诊。4年前外院诊断为腰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脱出症,保守治疗无效,9个月前...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并腓总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腰椎滑脱并腓总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以反复腰背痛9年,加重伴左下肢放射痛、左足下垂5年就诊。4年前外院诊断为腰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脱出症,保守治疗无效,9个月前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左下肢放射痛及足下垂渐加重,康复理疗无效,来我院治疗。查体左小腿腓骨头处明显压痛,Tinel征(+),行左膝B超及MRI等检查考虑血管瘤可能,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腓总神经鞘瘤。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恢复良好。结论对于腰背痛伴下肢放射痛的患者,需鉴别神经鞘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腓神经 神经鞘瘤 误诊 椎间盘脱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神经的观察测量与显微解剖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瀛 施恩娟 +3 位作者 司心成 张成立 张东铭 毛增荣 《解剖学通报》 1981年第1期82-89,共8页
本文用50具尸体对100例腓肠神经进行了观察测量,对10具尸体20例腓肠神经作了显微解剖研究。一、腓肠神经吻合型有91例占91.0±2.9%;非吻合型仅有9例,占9.0±2.9%;腓肠神经组成的部位以小腿下1/3为多数,有75例,占81.3±4.10... 本文用50具尸体对100例腓肠神经进行了观察测量,对10具尸体20例腓肠神经作了显微解剖研究。一、腓肠神经吻合型有91例占91.0±2.9%;非吻合型仅有9例,占9.0±2.9%;腓肠神经组成的部位以小腿下1/3为多数,有75例,占81.3±4.10%。二、腓肠神经的长度均值为12.2±0.3厘米;横径,在组成处、中间部和外踝上方均值分别为3.3±0.1毫米、2.8±0.1毫米和2.6±0.1毫米。三、腓肠神经干内可有2—5个束,与混合神经不同点是束的排列变化小。干的上、中、下三段始终没有变化的占16/20。四、腓肠神经干内恒定地出现有一个大束,位置56.7±6.4%在外侧,此位置在单独切取大束时可作定位参考。大束的横径均值为1.26±0.04毫米,此大束可提供给小神经损伤后作移植体用。五、腓神经交通支的起点投影在股骨内、外侧髁连线上方占多数,距离均值为3.55±0.33厘米。腓神经交通支的横径均值为2.4±0.08毫米。在作神经移植体手术时,若发现腓肠神经过短或过细,可改切用腓神经交通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 腓神经 神经损伤 神经 坐骨神经 移植体 神经 交通支 神经 显微解剖 左右径 横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踝扭伤致腓总神经损伤的诊治
12
作者 斯清庆 陈爱民 +1 位作者 侯春林 严力生 《中国骨伤》 CAS 2005年第9期538-539,共2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内翻扭伤致腓总神经损伤的诊治方法.方法:1992年1月-2004年1月共24例踝关节扭伤出现腓总神经损伤症状,左侧9例,右侧15例.男17例,女7例;年龄8~66岁,平均26岁.病程最短3 d,最长8个月,平均29 d.21例行保守治疗,另3例因病... 目的:探讨踝关节内翻扭伤致腓总神经损伤的诊治方法.方法:1992年1月-2004年1月共24例踝关节扭伤出现腓总神经损伤症状,左侧9例,右侧15例.男17例,女7例;年龄8~66岁,平均26岁.病程最短3 d,最长8个月,平均29 d.21例行保守治疗,另3例因病程长恢复差行腓总神经探查减压松解术.功能评定按:优,M5S+4;良,M3S3;可,M2S2;差,M1S1评定.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时间7~30个月,平均14个月.21例保守治疗后,优11例,良8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0%,可、差的2例及时行手术治疗后,优1例,良1例.3例手术治疗后,可1例,差2例.总优良率87%.结论:踝扭伤出现腓总神经损伤应首先行保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损伤 腓神经 治疗方案 神经损伤 诊治方法 踝扭伤 踝关节内翻扭伤 保守治疗 踝关节扭伤 治疗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疗法在小儿腓总神经损伤治疗中的作用
13
作者 琚玮 巩治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29期132-133,共2页
目的为探讨穴位疗法在小儿腓神经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0例患儿进行穴位注射、针刺、按摩、作业疗法治疗。结果痊愈8例,占40%;显效8例,占40%;有效4例,占20%。结论表明穴位疗法在小儿腓神经损伤的治疗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腓神经损伤 穴位疗法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截石位手术引起腓总神经损伤1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春燕 伯洁 +1 位作者 刘俊兰 马莲红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5期76-76,共1页
关键词 神经损伤 截石位 神经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图仪经皮神经肌肉定位定量电刺激对腓总神经损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逯霞 艾克拜尔.哈里克 +4 位作者 许健 闫宝锋 木塔力甫.努热合买提 买尔阿芭 栾新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9期51-54,共4页
目的评估肌电图仪经皮神经肌肉定位定量电刺激对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腓总神经部分损伤的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常规治疗,未... 目的评估肌电图仪经皮神经肌肉定位定量电刺激对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腓总神经部分损伤的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常规治疗,未接受肌电图仪电刺激;短程组24例,予以电刺激治疗,疗程为2周;长程组21例,予以电刺激治疗,疗程为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感觉和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同时比较三组的神经传导速度(NCV)、趾短伸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及运动电位潜伏期(MEPLP)等腓总神经肌电生理数据。随访1个月比较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组的总有效率长程组>短程组>对照组(P<0.05)。三组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优良率长程组>短程组>对照组(P<0.05)。治疗后三组的NCV、CMAP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长程组>短程组>对照组(P<0.05);治疗后三组的MEPLP均较治疗前减短(P<0.05),且长程组<短程组<对照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应用肌电图仪经皮神经肌肉定位定量电刺激能有效改善腓总神经损伤的恢复,长疗程患者恢复程度更佳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损伤 肌电图 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浅神经的显微外科解剖 被引量:7
16
作者 党瑞山 徐明 +5 位作者 纪荣明 范溥生 朱吉林 周世臣 汪立鑫 黄瀛 《解剖学杂志》 CAS 1987年第4期263-268,共6页
本文在25具(男14,女11)专供研究用的中国成人尸体上对50例腓浅神经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是:腓浅神经分三种类型,其中以I型出现38例(76.00±6.04%),Ⅱ型8例(16.00±5.18%),Ⅲ型4例(8.00±3.84%)。腓浅神经长度和起始处宽、原... 本文在25具(男14,女11)专供研究用的中国成人尸体上对50例腓浅神经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是:腓浅神经分三种类型,其中以I型出现38例(76.00±6.04%),Ⅱ型8例(16.00±5.18%),Ⅲ型4例(8.00±3.84%)。腓浅神经长度和起始处宽、原度分别为206.40±13.19和2.86±0.08、1.76±0.07毫米。腓浅神经皮支长度和起始处宽、厚度分别为199.95±7.35和2.02±0.08、1.11±0.06毫米。足背内侧皮神经长度和宽、厚度为110.24±13.58和2.41±0.13、0.96±0.05毫米;足背中间皮神经长度和宽厚度为108.61±12.50和1.86±0.10、0.76±0.04毫米。腓浅神经皮支是一理想的皮神经移植供体,必要时还可选用足背内侧皮神经或足背中间皮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背内侧皮神经 神经 皮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浅神经的行程与腓骨骨折的手术入路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强 谭德炎 戴正寿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2期95-96,共2页
目的:体表定位腓浅神经,为腓骨骨折提供安全合适的手术入路。方法:经4%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66例,男42例,女24例;年龄37~88岁,平均69岁;左侧35例,右侧31例。对下肢的腓浅神经进行解剖,观察测量腓浅神经在小腿各部位的行走、... 目的:体表定位腓浅神经,为腓骨骨折提供安全合适的手术入路。方法:经4%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66例,男42例,女24例;年龄37~88岁,平均69岁;左侧35例,右侧31例。对下肢的腓浅神经进行解剖,观察测量腓浅神经在小腿各部位的行走、分支情况及与体表标志的关系。结果:腓浅神经于腓骨颈的前外侧离开腓总神经,旁开腓骨头与外踝连线稍前方,下行于肌内、深筋膜下和浅筋膜内;主干12例在小腿以单支向下至足背,50例在穿出深筋膜于浅筋膜内分为2支,4例穿出肌肉后即分为2支。结论:为了避免损伤腓浅神经,腓骨中上段骨折宜从腓侧后肌间隙入路,腓骨下段骨折宜从腓侧前肌间隙入路。目的:体表定位腓浅神经,为腓骨骨折提供安全合适的手术入路。方法:经4%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66例,男42例,女24例;年龄37~88岁,平均69岁;左侧35例,右侧31例。对下肢的腓浅神经进行解剖,观察测量腓浅神经在小腿各部位的行走、分支情况及与体表标志的关系。结果:腓浅神经于腓骨颈的前外侧离开腓总神经,旁开腓骨头与外踝连线稍前方,下行于肌内、深筋膜下和浅筋膜内;主干12例在小腿以单支向下至足背,50例在穿出深筋膜于浅筋膜内分为2支,4例穿出肌肉后即分为2支。结论:为了避免损伤腓浅神经,腓骨中上段骨折宜从腓侧后肌间隙入路,腓骨下段骨折宜从腓侧前肌间隙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 骨折 手术入路神经 骨折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截石位手术病人防止腓总神经损伤的体位安置 被引量:35
18
作者 盛菊丽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40-640,共1页
关键词 截石位 神经损伤 体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19
作者 林敏婷 杨轩 +2 位作者 黎鸣 周雪贤 邱海斌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3期236-238,共3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从佛山市中医院2019年1—12月诊治的腓总神经损伤患者中针对性抽取采用常规静滴和口服西药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针对性抽取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40例患...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从佛山市中医院2019年1—12月诊治的腓总神经损伤患者中针对性抽取采用常规静滴和口服西药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针对性抽取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腓总神经MCV和CMAP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腓总神经MCV和CMAP波幅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腓总神经损伤患者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损伤 重复经颅磁刺激 FMA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12例误诊误治讨论
20
作者 沈时元 洪军 +1 位作者 林萌 顾韵芬 《临床误诊误治》 2006年第7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腓神经 神经卡压综合征 误诊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