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膜的微孔阵列湿法腐蚀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韩军 范琳琳 刘欢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055-3060,共6页
微通道板(Microchannel Plate,MCP)是像增强器中实现电子倍增的关键器件。以硅为基体制备的微通道板相对于传统的微通道板在性能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在对硅进行反应离子深刻蚀(DRIE)前,需要对充当掩蔽层的金属铝膜进行湿法腐蚀。对于掩... 微通道板(Microchannel Plate,MCP)是像增强器中实现电子倍增的关键器件。以硅为基体制备的微通道板相对于传统的微通道板在性能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在对硅进行反应离子深刻蚀(DRIE)前,需要对充当掩蔽层的金属铝膜进行湿法腐蚀。对于掩模图形为孔径10μm、孔间距5μm的大面阵的微孔阵列,在腐蚀过程中,微孔孔径较小导致溶液对流困难且反应生成物H2极易吸附在反应界面上,影响反应物质的输送和化学反应的进行。如果腐蚀参数不合适,阵列式微孔图形会出现随机腐蚀、不完全腐蚀、过腐蚀等现象。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减小溶液中表面应力,可以促使反应物H2排出。同时通过逐一控制变量,研究了腐蚀液浓度、腐蚀液温度和腐蚀时间对腐蚀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腐蚀速率与腐蚀液浓度、腐蚀液温度成正比。通过参数优化,得到了最佳的腐蚀参数。此时图形完整,尺寸准确,解决了微孔阵列的图形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膜湿法腐蚀 微孔阵列图形 腐蚀浓度 温度 腐蚀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应力腐蚀研究现状及问题 被引量:21
2
作者 冷发光 冯乃谦 邢锋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6-9,5,共5页
混凝土材料在实际工程中常常同时承受压力和腐蚀介质的双重作用 ,有必要研究混凝土的应力腐蚀效应。混凝土发展已经有一个半世纪了 ,但应力腐蚀的研究尚只有短短 10年左右的时间 ,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高性能混凝土由于其高的... 混凝土材料在实际工程中常常同时承受压力和腐蚀介质的双重作用 ,有必要研究混凝土的应力腐蚀效应。混凝土发展已经有一个半世纪了 ,但应力腐蚀的研究尚只有短短 10年左右的时间 ,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高性能混凝土由于其高的强度、低水灰比而表现为高的脆性、低的变形 ,其应力腐蚀效应可能更加显著 ,应该深入进行研究 ,以满足下个世纪高性能混凝土广泛应用的需要。需要采用一些先进方法 ,对应力水平、腐蚀介质强度、腐蚀介质类型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微观结构和耐久性的影响 ,以及各种抑制应力腐蚀的措施进行系统研究 ,以满足工程实际应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应力腐蚀 高性能混凝土 应力水平 腐蚀介质浓度 力学性能 腐蚀效应 系统研究 工程应用 研究现状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衬底表面状态对碲镉汞薄膜表面起伏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海燕 胡尚正 郭明珠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5-749,共5页
通过改变碲锌镉衬底的表面加工方法及溴-甲醇腐蚀液的浓度,研究衬底的表面状态对碲镉汞薄膜表面起伏情况的影响。利用傅里叶红外透射(FTIR)光谱议、晶片扫描成像系统、光学显微镜等工具对不同条件下的碲镉汞薄膜的表面起伏情况进行观察... 通过改变碲锌镉衬底的表面加工方法及溴-甲醇腐蚀液的浓度,研究衬底的表面状态对碲镉汞薄膜表面起伏情况的影响。利用傅里叶红外透射(FTIR)光谱议、晶片扫描成像系统、光学显微镜等工具对不同条件下的碲镉汞薄膜的表面起伏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研究初步发现碲锌镉衬底不经过化学抛光,以及不经过腐蚀直接进行外延的情况下得到的碲镉汞薄膜的表面起伏状况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考虑溴-甲醇腐蚀液对机械抛光造成的表面应力的释放作用以及外延过程中的衬底回熔的相互作用会使得外延所得碲镉汞薄膜表面起伏情况更加复杂。因此,仍需要对衬底使用前的化学抛光对薄膜表面起伏的作用以及确定合适的溴-甲醇腐蚀液的浓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碲镉汞 腐蚀浓度 碲锌镉衬底 化学抛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inhibition of concrete steel-rebar corrosion by Na_2Cr_2O_7 concentrations:Implications for conflicting reports on inhibitor effectiveness 被引量:1
4
作者 J.O.Okeniyi I.O.Oladele +4 位作者 I.J.Ambrose S.O.Okpala O.M.Omoniyi C.A.Loto A.P.I.Popool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2期3697-3714,共18页
Corrosion test data were measured using non-destructive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s and analysed for studying inhibition effectiveness by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azCr207 on the corrosion of concrete steel-rehar in... Corrosion test data were measured using non-destructive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s and analysed for studying inhibition effectiveness by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azCr207 on the corrosion of concrete steel-rehar in NaC1 and in H2SO4 media. For these, specifications of ASTM G16-95 R04 were combined with the normal and the Gumbel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s as model analytical methods for addressing issues of conflicting reports of inhibitor effectiveness that had generated concerns. Results show that reinforced concrete samples admixed with concentrations having 4 g (0.012 7 tool), 8 g (0.025 4 mol) and 6 g (0.019 l tool) NaaCr207 exhibited, in that order, high inhibition effectiveness, with respective efficiency, r/, of (90.46±1.30)%, (88.41+2.24)% and (84.87±4.74)%, in the NaC1 medium. These exhibit good agreements within replicates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the samples. Also, optimal inhibition effectiveness model in the H2SO4 medium was exhibited by 8 g (0.025 4 mol) Na2Cr207 concentration having r/=(78.44±1.10)%. These bear implications for addressing conflicting test data in the study of effective inhibitors for mitigating steel-rebar corrosion in aggressive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rosion inhibitor effectiveness saline/marine and industrial/microbial environments concrete steel-rebar normal andGumbe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s Kolmogorov-Smirnov statistics tests of signific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