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CO_2浓度对玉米秸秆分解期间土壤腐殖质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02
1
作者 窦森 于水强 张晋京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8-466,共9页
以往人们较多的研究了土壤有机碳与温室气体的源、汇关系问题,却很少研究温室气体对土壤有机碳本身分解转化和各组分性质的影响。为了探讨CO2浓度升高对腐殖物质形成转化的作用,本文通过室内人为高浓度CO2的培养试验,用腐殖质组成修改... 以往人们较多的研究了土壤有机碳与温室气体的源、汇关系问题,却很少研究温室气体对土壤有机碳本身分解转化和各组分性质的影响。为了探讨CO2浓度升高对腐殖物质形成转化的作用,本文通过室内人为高浓度CO2的培养试验,用腐殖质组成修改法研究了玉米秸秆分解期间(1~180d)土壤总有机碳(TOC)、水溶性物质(WSS)、碱提取腐殖物质(HE)、胡敏酸(HA)和胡敏素(HM)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不同CO2浓度对有机碳各组分形成与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分解期间,“新形成”的净TOC逐渐降低,净HE表现为先增加而后下降的趋势,HM的绝对数量逐渐下降。可提取腐殖物质中HA的比例(PQ)先增加后下降,最终趋于平稳,说明最初富里酸(FA)的形成速度大于HA,随培养时间的延长,FA和HA经历了一段相互转化的过程,最终达到动态平衡。30%CO2浓度(V/V)处理的TOC、WSS、HE和HM数量明显高于3%CO2浓度处理和正常CO2浓度(0.0375%)处理,其中WSS和HM反应更为敏感。但3%CO2浓度处理与正常CO2浓度处理的差异不明显。可提取腐殖物质的PQ的顺序是30%CO2浓度处理〉3%CO2浓度处理〉正常CO2浓度处理,说明CO2浓度增加更有利于FA而不利于HA的形成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浓度 玉米秸秆分解 腐殖质形成 腐殖质组成 胡敏酸比例(PQ) 胡敏素 富里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微生物菌剂对芒萁秸秆腐熟过程中腐殖质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国平 杨鹭生 +2 位作者 王宇晴 赵林艳 汤婉君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9-723,共5页
以芒萁秸秆为材料,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4种微生物菌剂对芒萁秸秆发酵腐熟过程中腐殖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30 d后4种微生物菌剂处理均显著降低发酵物全碳量、提高胡敏酸含量、降低胡敏素含量,使PQ值和HA/EA比值显著提高,说明... 以芒萁秸秆为材料,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4种微生物菌剂对芒萁秸秆发酵腐熟过程中腐殖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30 d后4种微生物菌剂处理均显著降低发酵物全碳量、提高胡敏酸含量、降低胡敏素含量,使PQ值和HA/EA比值显著提高,说明微生物菌剂处理对芒萁秸秆腐殖质形成和组分有显著影响,其中木霉菌处理的效果最为显著,适宜作为芒萁秸秆的腐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腐殖质形成 芒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堆肥快速腐熟与污染控制机制 被引量:39
3
作者 余震 周顺桂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81-789,共9页
高温好氧发酵(堆肥化)技术是实现有机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发酵温度低、腐熟周期长、无害化不彻底等缺点严重制约传统堆肥工艺广泛应用。超高温堆肥(或称超高温好氧发酵)作为一种新颖的好氧发酵技术,已在工程... 高温好氧发酵(堆肥化)技术是实现有机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发酵温度低、腐熟周期长、无害化不彻底等缺点严重制约传统堆肥工艺广泛应用。超高温堆肥(或称超高温好氧发酵)作为一种新颖的好氧发酵技术,已在工程实践中被证明能够克服传统高温堆肥的诸多缺点;该工艺利用外源添加的超高温好氧发酵菌剂,使堆体温度迅速上升至80℃以上,并能持续5~7 d,在促进堆肥快速腐熟和污染控制等方面展现出优越的技术性能。本文综述了超高温堆肥技术发展历程、核心技术特征以及在堆肥腐熟过程和二次污染控制机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超高温堆肥快速腐殖化、氧化亚氮减排、抗生素抗性基因消减、微塑料降解、重金属钝化等多种污染物去除或控制机制等,以期为有机固体废物超高温堆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温好氧发酵 有机固体废物 极端嗜热微生物 腐殖质形成 污染物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