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牧交错带景观尺度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空间变异分析
1
作者 徐婷 张卓栋 +1 位作者 王旖林 朱淼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4,共8页
研究农牧交错带景观尺度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空间特征及变化规律,探明腐殖质层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其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利用地统计与GIS相结合的方法,从景观尺度分析农牧交错带土壤腐殖质层厚度... 研究农牧交错带景观尺度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空间特征及变化规律,探明腐殖质层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其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利用地统计与GIS相结合的方法,从景观尺度分析农牧交错带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植被等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均值为53.8 cm,主要集中于20~60 cm;2)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具中等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变异性较高,呈较明显的斑块状分布;3)海拔是土壤腐殖质层厚度最显著的影响因子(P<0.05),土壤腐殖质层随海拔增加明显变薄,不同坡向、坡度、植被类型条件下的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均值存在差异,但总体差异不显著(P>0.05).景观尺度下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空间分布的高复杂性,其空间异质性在土壤碳储量测算等相关研究中应被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质层厚度 空间变异 地形 农牧交错带 景观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典型黑土耕层颗粒组成与腐殖质层厚度的关系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旭艳 王志强 +2 位作者 宋维念 张光辉 张万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1期39-44,共6页
土壤颗粒组成是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物理性质之一。为了了解东北黑土腐殖质层厚度与土壤颗粒组成的关系,通过在东北典型黑土区选择典型坡面,调查不同地貌部位土壤腐殖质层厚度,测定耕层土壤的颗粒组成,分析腐殖质层厚度和耕层土壤颗粒组... 土壤颗粒组成是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物理性质之一。为了了解东北黑土腐殖质层厚度与土壤颗粒组成的关系,通过在东北典型黑土区选择典型坡面,调查不同地貌部位土壤腐殖质层厚度,测定耕层土壤的颗粒组成,分析腐殖质层厚度和耕层土壤颗粒组成随地貌部位的变化趋势,以及土壤颗粒组成与腐殖质层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由上坡至坡脚有显著增加的趋势,沙粒质量分数在坡顶较低,但耕层土壤颗粒组成随地貌部位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和颗粒组成受局部地形变化的影响较大;耕层土壤颗粒组成主要由腐殖质层厚度决定,随着腐殖质层厚度的增加,黏粒和粉粒质量分数呈指数曲线增加,而砂粒质量分数则呈指数曲线递减,当腐殖质层厚度大于60 cm后,耕层土壤颗粒组成随腐殖质层厚度的继续增加变化缓慢。研究结果对于了解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导致的土壤退化机制有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腐殖质层厚度 颗粒组成 地貌部位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东黑土区坡耕地退化现状分析
3
作者 张守昊 孙蕾 +3 位作者 JAMSHIDI Abdul Hakim 牛勇 刘霞 FAN Zhaofei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土壤退化严重威胁蒙东黑土区粮食安全与黑土的可持续利用。为理清区域坡耕地退化现状,选择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研究区,以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最小数据集、序贯高斯模拟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探索蒙东黑土区坡耕地退化程度空间... 土壤退化严重威胁蒙东黑土区粮食安全与黑土的可持续利用。为理清区域坡耕地退化现状,选择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研究区,以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最小数据集、序贯高斯模拟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探索蒙东黑土区坡耕地退化程度空间分布及退化形式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蒙东黑土区坡耕地退化程度评价最小数据集包括有机质、腐殖质层厚度、水稳性大团聚体、pH、坡度和垄坡角;2)蒙东黑土区坡耕地土壤退化指数分布范围为0.0811~0.7998,轻度退化和中度退化坡耕地共占坡耕地总面积的83%;3)土壤退化指数与腐殖质层厚度的相关性最高(P<0.01),与坡度和垄坡角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坡度和垄坡角的相关系数为0.356(P<0.05)。综上,蒙东黑土区坡耕地退化程度自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增,主要表现为腐殖质层流失和坡耕地面积的缩减,坡度和垄坡角的交互作用可能是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蒙东黑土区坡耕地退化防治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度 垄坡角 腐殖质层厚度 土壤退化指数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生林林木空间结构等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8
4
作者 张群 范少辉 +3 位作者 沈海龙 杨文化 赵克尊 亓丽岩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5-412,共8页
本项研究以红松幼树及其周围最近4株相邻木组成的小环境结构单元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光照条件、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相邻木、直射光、上层树种、草本和灌木等6个环境因子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本文对其中的光照条件、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和... 本项研究以红松幼树及其周围最近4株相邻木组成的小环境结构单元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光照条件、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相邻木、直射光、上层树种、草本和灌木等6个环境因子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本文对其中的光照条件、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和相邻木等3个林木空间结构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可以用开敞度表达红松幼树对光环境条件的特殊要求。随着林木的生长,开敞度将不断减小。(2)深厚的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约20cm)有利于红松幼树的生长。(3)用混交度和角尺度分别代表相邻木种类及相对于红松幼树的方位,当M=0 5(中度混交),W=0 5(随机),即同种红松伴生且周围相邻木为随机分布时,对红松幼树生长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冠下人工更新 红松幼树 光照条件 腐殖质层厚度 相邻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