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及对外周血胃肠激素、T淋巴细胞亚群、IL-8、IL-32、MCP-1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严红梅 代琳 +5 位作者 许丹 余首德 黄超群 许话 常城 刘惠武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6-159,共4页
目的探讨加味黄芪建中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GAS)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5月收治的19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使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试验组和... 目的探讨加味黄芪建中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GAS)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5月收治的19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使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5例,对照组接受艾司奥美拉唑治疗,试验组接受加味黄芪建中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外周血胃肠激素、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8、IL-32、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以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胃动力素(motilin,MTL)、CD_(3)^(+)、CD_(4)^(+)、CD_(4)^(+)/CD_(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慢性浅表性胃炎、P物质(SP)、CD_(8)^(+)、IL-8、IL-32、MCP-1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黄芪建中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具有确切的疗效,可有效调节胃肠激素的分泌,改善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建中汤 艾司奥美拉唑 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 T淋巴细胞亚群 趋化因子-1 中医证候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中和胃汤联合耳穴压豆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治疗疗效及对血清VIP、MTL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韩广明 赵炜 吕迎春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2-96,共5页
目的 温中和胃汤联合耳穴压豆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CG)患者的治疗疗效及对血清VIP、MTL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该院接收的脾胃虚寒型CG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 目的 温中和胃汤联合耳穴压豆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CG)患者的治疗疗效及对血清VIP、MTL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该院接收的脾胃虚寒型CG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耳穴压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温中和胃汤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疗效、中医证候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胃肠功能指标[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肽(VIP)]以及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在患者停药3个月后,对其进行为期半年的跟踪随访调查,记录其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62%、76.74%,不良反应总共发生率分别为17.02%、9.30%,6个月内复发率分别为0.00%、13.9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6个月复发率较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对比,观察组胃隐痛、喜温喜按、劳累/受凉后症状加重和泛吐清水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神疲倦怠、舌淡胖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MTL高于对照组(P<0.05),VIP、IL-1β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IL-6浓度无差异(P>0.05)。结论 温中和胃汤联合耳穴压豆可有效提高脾胃虚寒型CG治疗疗效,降低VIP和IL-1β表达,同时提高MTL表达水平,降低短期内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脾胃寒型 温中和胃汤 血管活性肽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针灸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虚寒)证患者症状改善及生命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0
3
作者 陈桂珠 周松晶 +1 位作者 桂树虹 蔡燕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期200-203,208,共5页
目的:探讨温针灸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虚寒)证患者症状改善及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虚寒)证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编号分组,单号纳入对照组,双号纳入... 目的:探讨温针灸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虚寒)证患者症状改善及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虚寒)证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编号分组,单号纳入对照组,双号纳入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温针灸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生命质量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 83%(61/63),明显高于对照组79. 37%(5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比较,2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在治疗后明显下降,而各项生命质量评分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上述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虚寒)证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改善预后,提高生命质量,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针灸 慢性浅表性胃炎 脾胃 生命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苓白术散辨证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郑岳花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0期2533-2535,共3页
目的:探究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选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本院经慢性浅表性胃炎确诊患者92例,随机选取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弱型患者46例,予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作研究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 目的:探究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选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本院经慢性浅表性胃炎确诊患者92例,随机选取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弱型患者46例,予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作研究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46例,予以三联疗法治疗作对照组,对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胃镜检测、Hp阴转率等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中医证候症状消失率≥30%,胃镜检测病灶消失率≥30%和Hp检测的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脘痞滞、腹胀、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且研究组的改善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予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成效显著,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苓白术散加减 脾胃弱型 慢性浅表性 胃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砂养胃汤加减结合针刺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武琛 姬旭 +2 位作者 谭海成 陈林 邹济源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究香砂养胃汤加减结合针刺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共计纳入157例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均由该院2017年1月—2019年9月收治,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78例)口服瑞... 目的探究香砂养胃汤加减结合针刺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共计纳入157例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均由该院2017年1月—2019年9月收治,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78例)口服瑞巴派特片治疗,观察组患者(79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香砂养胃汤加减及针刺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内镜检查积分变化及中医证候(胃脘隐痛、喜按喜暖、神疲乏力、食后胀满、大便稀溏、纳呆食少)积分变化、治疗后胃脘隐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改善时间、患者不良反应及6个月后疾病复发率。结果与对照组(84.62%,66/78)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4.94%,75/79)更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内镜检查积分、胃脘隐痛、喜按喜暖、神疲乏力、食后胀满、大便稀溏、纳呆食少等中医症状积分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内镜检查积分、胃脘隐痛、喜按喜暖、神疲乏力、食后胀满、大便稀溏、纳呆食少等中医症状积分下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内镜检查积分、胃脘隐痛、喜按喜暖、神疲乏力、食后胀满、大便稀溏、纳呆食少等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胃脘隐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0.00%),P>0.05,而观察组患者6个月复发率(0.00%)低于对照组(5.13%,4/78),P<0.05。结论香砂养胃汤加减结合针刺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佳,患者恢复好,恢复快,无不良反应,6个月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 香砂养胃汤加减 针刺疗法 疗效 不良反应 复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和灸不同灸治时间对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临床疗效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常小荣 谢华 +6 位作者 严洁 易展 刘密 易受乡 岳增辉 林亚平 宋炯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11期2381-2383,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灸治时间治疗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胃肠激素的变化,探讨艾灸温补效应的量效规律及对患者血清胃肠激素的调整作用。方法:将84例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随机分到温和灸20min组28例、温和灸40min组28...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灸治时间治疗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胃肠激素的变化,探讨艾灸温补效应的量效规律及对患者血清胃肠激素的调整作用。方法:将84例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随机分到温和灸20min组28例、温和灸40min组28例、药物组28例。观察3组治疗前后的前列腺素E2(PGE2)、生长抑素(SS)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的变化及不同时点的临床疗效。结果:①3组治疗后比较,其疗效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3组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3组间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3组间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温和灸20 min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3.3组治疗后,血清PGE2含量明显升高,与各组治疗前比较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温和灸40min后,血清EGF含量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3种治疗方法均具有明显疗效,且3组间疗效没有明显差异,但在远期疗效上,灸法组明显优于药物组;②灸法对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胃肠激素具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并提示胃肠激素可能参与其发病及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灸 浅表性胃炎 脾胃寒证 胃肠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诊断标准确立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周福生 赵立凝 《中医药学刊》 2006年第12期2178-2179,共2页
目的:旨在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诊断标准进行探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判别分析方法,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72例)及非脾气虚证(51例)共123例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新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诊断标准包括4项主症和7... 目的:旨在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诊断标准进行探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判别分析方法,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72例)及非脾气虚证(51例)共123例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新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诊断标准包括4项主症和7项次症。主症:①食后脘胀;②舌胖大有齿痕;③舌质淡;④脉细或细弱。次症:苔薄白、胃脘疼痛、肢体倦怠、口淡、面色萎黄、大便溏、脉细弦。诊断标准:主症①为必不可少之症;具备4项主症可诊断;具备前3项主症中的2项主症加任何次症3项可诊断;具备3项主症加任何2项次症可诊断。结论:新建立的标准更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的诊断,更贴近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浅表性胃炎 脾气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6
8
作者 孙靖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9期1952-1953,共2页
目的:观察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Hp阳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黄连温胆汤治疗,对照组口服果胶铋胶囊,疗程为4周,对照组疗程第1周同时口服阿莫西林... 目的:观察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Hp阳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黄连温胆汤治疗,对照组口服果胶铋胶囊,疗程为4周,对照组疗程第1周同时口服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比较患者的临床疗效、胃镜表现、病理观察、Hp的根除的结果。结果: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P(0.05),减轻胃镜下胃黏膜炎症(P(0.05)。治疗组能够改善胃黏膜病理、根除Hp,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黄连温胆汤能明显改善脾胃湿热型Hp阳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胃镜下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点及组织病理学炎症的损害,并能根除H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温胆汤 慢性浅表性胃炎 脾胃湿热证 幽门螺旋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像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乃卫 程红杰 +3 位作者 安立保 徐珊珊 阎玲 孙志新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期173-176,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像相关性,从微观角度证实中医宏观辨证论治科学性,完善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为慢性胃炎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385例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像相关性,从微观角度证实中医宏观辨证论治科学性,完善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为慢性胃炎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38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胃镜像表现,观察常见中医证型(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和胃镜像表现萎缩、糜烂、胆汁反流、黏膜颜色、黏膜池颜色、黏膜充血水肿、黏膜血管显露、黏膜隆起、黏膜粗糙、黏膜颗粒增生等相关性,比较不同证型在胃镜像表现比率情况。结果: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最常见,分别为40.52%、30.91%、12.21%,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病变部位以胃窦最常见,占49.92%,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脾胃虚寒证以40~65岁多见,表现为萎缩性胃炎,黏膜以白为主,黏膜池颜色清澈为主;脾胃湿热证以18~40岁男性居多,以非萎缩性胃炎为主,黏膜糜烂多见;肝胃郁热证男性居多,胃镜像无显著变化,和脾胃湿热证有相似处。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和胃镜像存在一定相关性,尤其是脾胃虚寒证和脾胃湿热证,胃镜像可作为中医证型客观依据,可指导临床科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中医证型 胃镜像 脾胃寒证 脾胃湿热证 肝胃郁热证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寒湿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0
作者 牛晓玲 孙志广 +2 位作者 费建飚 颜翠红 杨丽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8-530,共3页
目的:从寒湿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观察温中化湿解毒汤对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和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的影响,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疾病复发情况。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采取随机法分为观... 目的:从寒湿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观察温中化湿解毒汤对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和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的影响,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疾病复发情况。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采取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口服,观察组给予中药温中化湿解毒汤加减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6周,统计分析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临床疗效方面(总有效率92.50%)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胃脘胀痛、喜按喜暖、大便溏薄、气短乏力、纳差等方面的临床治愈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胃黏膜萎缩、IM较对照组好转(P<0.05),两组患者Dys无明显变化。结论:温中化湿解毒汤能较好地改善脾胃虚寒(弱)证CAG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使胃黏膜萎缩、IM好转或部分恢复正常,复发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中化湿解毒汤 脾胃寒(弱)证 慢性萎缩性胃炎 癌前病变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溃疡病及慢性胃炎证治初探
11
作者 刘沈秋 《辽宁中医杂志》 CAS 1981年第5期13-14,共2页
老年溃疡病的发病率低于青壮年,其中近半数初发于青壮年。老年溃疡病患者有典型的既往史,但其临床表现有显著差异,如胃脘痛轻,病程短,出血或穿孔较多见等。据Brochleharst’s分析,认为60岁以上老年溃疡病虽占胃溃疡总发病数的10~15%,但... 老年溃疡病的发病率低于青壮年,其中近半数初发于青壮年。老年溃疡病患者有典型的既往史,但其临床表现有显著差异,如胃脘痛轻,病程短,出血或穿孔较多见等。据Brochleharst’s分析,认为60岁以上老年溃疡病虽占胃溃疡总发病数的10~15%,但其死亡率却占溃疡病死亡总数的33~80%。因此,积极有效地治疗老年溃疡病,对降低溃疡病的死亡率有着重要意义。慢性胃炎多发于中、老年人,其临床表现差异亦大。患此病者每有胃脘痛或脘腹胀满不适,且伴有恶心、泛酸、呕吐或食欲不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胃阴不足 胃阴 脾胃 脾阳 寒热夹杂 老年 溃疡病 肝胃不和 脏腑兼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灵片治疗脾虚胃脘痛100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治水 王怀山 +1 位作者 王云翔 孙旗立 《辽宁中医杂志》 CAS 1987年第8期12-13,共2页
自1984年以来,我科用自制健脾灵片治疗脾虚胃脘痛100例,并设西药对照组80例,现将治疗结果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有胃脘痛典型临床表现,并经纤维胃镜检查.
关键词 健脾灵 脾病辨证 慢性萎缩性胃炎 浅表性胃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焦如衡”论治胃癌前病变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平 唐旭东 +1 位作者 王凤云 王萍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47-1450,1454,共5页
“中焦如衡”是清代医家吴鞠通基于脾胃的生理特点,提出的脾胃病治疗大法。后世医家在此论点基础上,结合大量临床实践不断深化,形成了以“中焦如衡”为切入点的论治脾胃病病因病机与治疗大法为一体的理论体系。胃癌前病变(PLGC)是具有... “中焦如衡”是清代医家吴鞠通基于脾胃的生理特点,提出的脾胃病治疗大法。后世医家在此论点基础上,结合大量临床实践不断深化,形成了以“中焦如衡”为切入点的论治脾胃病病因病机与治疗大法为一体的理论体系。胃癌前病变(PLGC)是具有较高癌变风险的病理改变。从“中焦如衡”理论探讨PLGC的病因病机,立足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以“中焦如衡,以平为期”为切入点,认为本病由多种因素叠加导致胃黏膜遭受持续损害,而在正邪交争中,胃黏膜的保护和防御机制被激活,动态平衡机制被打破,出现以脾胃虚损为本、毒瘀损络为要、升降失衡为主要表现的病机特点,随之而出现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通过调和气血、虚实、气机等多种因素,以调和中焦为手段,以恢复脾胃平衡、气机升降为目的,从而防治PLG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焦如衡 脾胃 毒瘀损络 升降失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