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现代文献揭示“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科学内涵 被引量:31
1
作者 赵巍 唐晶 +2 位作者 刘悦 张哲 杨关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6期1270-1275,共6页
目的:探讨"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方法:整理、归纳2009—2013年有关脾虚或脾实相关证型的文献,对病位、病种、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05篇文献中呈逐年递增趋势,以胃肠道、内分泌和... 目的:探讨"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方法:整理、归纳2009—2013年有关脾虚或脾实相关证型的文献,对病位、病种、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05篇文献中呈逐年递增趋势,以胃肠道、内分泌和代谢、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为主,412种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指标的变化可能与NEI网络,物质代谢,凝血因子与微循环,胰脏,线粒体对物质转运、能量转换和信号转导等整合调控对脾脏象的影响有关。结论:通过现代文献研究,中医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已纳入现代医学的研究序列,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脏象本质研究对中医的发展和提高临床疗效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象 运化 脾主统血 现代文献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脾主运化、统血”脾脏象理论探讨临床治疗皮肤病学术思想 被引量:14
2
作者 周昕欣 杨关林 王彩霞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8期1629-1630,共2页
通过数据整理及大量临床实践应用发现,在气血互生互化的网络系统中脾为统帅发挥重要作用,以脾气为原始推动力,维系气血正常运行,形成中焦脾土的核心价值,突出脾脏在五行乃至机体中的重要地位,佐证了"脾主运化、统血"脾脏象理论的理论... 通过数据整理及大量临床实践应用发现,在气血互生互化的网络系统中脾为统帅发挥重要作用,以脾气为原始推动力,维系气血正常运行,形成中焦脾土的核心价值,突出脾脏在五行乃至机体中的重要地位,佐证了"脾主运化、统血"脾脏象理论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旨在推广脾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为临床皮肤病治疗提供更多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象 运化 脾主统血 理论研究 皮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管活性因子特性探讨从脾论治ITP止血机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珺 张雅月 +4 位作者 王佳 王冲 陈科 陈信义 郎海燕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3期367-372,380,共7页
目的:基于血管活性因子特性探讨“从脾论治”ITP疗效机制。方法:以被动型免疫造模法建立ITP小鼠模型,以强的松、健脾益气方、健脾益气摄血方、归脾汤为干预药物,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模型小鼠血清ET-1、NO、NOS3、TXA2、PGI2、vWF... 目的:基于血管活性因子特性探讨“从脾论治”ITP疗效机制。方法:以被动型免疫造模法建立ITP小鼠模型,以强的松、健脾益气方、健脾益气摄血方、归脾汤为干预药物,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模型小鼠血清ET-1、NO、NOS3、TXA2、PGI2、vWF、VCAM-1、TM含量。结果:1)升血小板疗效: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注射APS后各组小鼠外周血PLT计数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给药第8天各组小鼠外周血PLT计数明显升高(P<0.01)。2)止血疗效:给药前除正常对照组外,实验各组均有不同程度出血倾向;给药第6天、第8天,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实验各组出血分级下降(P<0.01)。3)血管促凝因子:与正常组比较,各组ET-1检测值明显下调(P<0.01);与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比较,实验各组TXA2检测值明显上调(P<0.01);与正常组比较,实验各组vWF检测值明显下调(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各组VCAM-1检测值明显下调(P<0.01)。4)血管抗凝因子:与正常组比较,实验各组NO检测值明显下降(P<0.01);除归脾汤组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NOS 3检测值显示明显下调(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各组PGI 2检测值明显下调(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各组TM检测值明显下调(P>0.05)。结论:从脾论治方升高ITP模型小鼠外周血PLT计数以及有效止血与上调血管促凝因子TXA2、VCAM-1,下调PGI 2、TM检测值,平衡促凝与抗凝因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主统血 论治 益气摄 免疫性小板减少症 管活性因子 管促凝因子 管抗凝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益气摄血方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小鼠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严香 赵倩 +1 位作者 陈信义 张雅月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24期3481-3484,3490,共5页
目的:探讨健脾益气摄血方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泼尼松组、非从脾论治组、健脾益气摄血组,每组20只。在造模成功后的第8天,正常组、模型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0.... 目的:探讨健脾益气摄血方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泼尼松组、非从脾论治组、健脾益气摄血组,每组20只。在造模成功后的第8天,正常组、模型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0.1 mL/10 g体积灌胃,泼尼松组给予浓度为2 mg/mL泼尼松溶液0.1 mL/10 g灌胃,中药组均按照0.1 mL/10 g体积灌胃给药,所有组给药1次/d,持续8 d。通过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评估出血程度及指标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给药前各组出血程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干预第6、8天,与模型组比较,泼尼松组、健脾益气摄血组出血程度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PT、APTT显著升高,FIB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泼尼松组与健脾益气摄血组PT、APTT明显下降,FIB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非从脾论治组比较,健脾益气摄血组PT、APTT表达明显下降,FIB水平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健脾益气摄血方能明显改善ITP小鼠出血程度及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小板减少症 论治 机制 功能 益气摄 脾主统血 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象发生考 被引量:2
5
作者 刘佳琳 王彩霞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518-2519,共2页
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脾脏象为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对其生理功能的产生探求之人较少,文章着重从脾脏象结合发生学的研究法对其进行揭示。
关键词 脏象 运化 脾主统血 脏象学 发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