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部地区典型工业园区碳排放和经济脱钩模型研究
1
作者 庞国栋 曹国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8,共9页
开展碳排放预测,确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是评估碳减排措施和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首先对园区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然后运用模型对园区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进行碳预测,运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况.结... 开展碳排放预测,确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是评估碳减排措施和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首先对园区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然后运用模型对园区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进行碳预测,运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况.结果表明:(1)化石能源是工业园区碳排放重要影响因素,化石能源使用量1%的变化将导致三个工业园区0.492%、0.381%、0.284%的碳排放量变化;(2)在综合情景是最佳选择,该情景下三个工业园区的碳达峰时间分别为2028年、2030年、2027年,达峰时园区的碳排放量分别为2528万t、7880万t、301万t;(3)从脱钩情况看,三个园区在2016~2019年实现弱脱钩的状态改变,园区内钢铁、水泥、化工企业也实现了向弱脱钩和强脱钩的状态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IRPAT模型 tapio脱钩模型 碳排放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及脱钩努力效应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郭文强 于忠萍 +2 位作者 雷明 张雯苹 高雅琪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9,共11页
准确把握我国整体碳排放发展现状,分析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探究碳排放脱钩的内在机制演变,对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运用GDIM分解模型对我国2000-2022年的整体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并在此基础上,结合Tapio脱钩... 准确把握我国整体碳排放发展现状,分析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探究碳排放脱钩的内在机制演变,对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运用GDIM分解模型对我国2000-2022年的整体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并在此基础上,结合Tapio脱钩模型构建脱钩努力模型,测度各驱动因素的脱钩努力效应,以评估我国减排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①2000-2022年,我国整体碳排放总量逐年上升,由30.03×10^(8)t增至105.77×10^(8)t,累计增加了75.74×10^(8)t,碳减排工作面临较大挑战;空间上,碳排放分布不均,呈现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特征,且东西差距逐渐缩小。②技术规模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驱动力,同时经济规模、能源规模及人均碳排放因素也有明显贡献,而技术碳强度是降碳的关键因素,其次是经济碳强度、能源消费碳强度。③2012年起,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指数始终保持在-0.3~0.8的范围,以弱脱钩状态为主。④经济碳强度、技术碳强度、能源碳强度及能源强度均可促进碳排放脱钩,其中,尤其显著的是技术碳强度,其脱钩努力指数大于1的频率高达63.64%。但是,在大多数年份下总脱钩努力指数仍为负值,表明总体脱钩努力尚不足以抵消经济效应带来的碳排放增长。因此,为加强我国碳排放治理及脱钩努力效应,应重点关注碳排放控制、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以及碳减排政策的完善与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因素分解 GDIM tapio脱钩模型 脱钩努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索瑞霞 王琪 +1 位作者 张帆 赵曾燕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30,共11页
研究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有助于加强流域内的生态保护,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黄河流域“双碳”目标的实现。本文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2000-2021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种植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 研究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有助于加强流域内的生态保护,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黄河流域“双碳”目标的实现。本文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2000-2021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种植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基于Tapio脱钩模型探讨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并通过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模型对种植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①2000-2021年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量累计增加了2998.89×10^(4)t,且整体呈先增后减的波动趋势,具体表现为快速增长-稳定增长-快速下降的三阶段变化特征。从碳源构成可知,农业物资投入是种植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且在种植业碳源中年均占比为73.28%。②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省际和区域性差异,河南省和青海省分别为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量最高和最低的省份,两省份研究期内的碳排放峰值分别为4785.86×10^(4)、94.09×10^(4)t;且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整体呈下游>上游>中游的分布特征。③黄河流域种植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整体上表现为弱脱钩向强脱钩发展,是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各省份的脱钩效应间存在显著性差异。④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均抑制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增长,而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因素则对种植业碳排放有正向促进作用。研究显示,黄河流域各省份种植业碳排放发展呈现明显不同,亟需制定差异性发展战略,以实现黄河流域种植业整体低碳化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种植业碳排放 tapio脱钩模型 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省际碳排放脱钩的动态演变及收敛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郭文强 于忠萍 +2 位作者 雷明 史瑞雪 韦星羽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2,180,共8页
运用Tapio脱钩指数、空间自相关与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探讨2001—2022年我国省际碳排放脱钩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并根据收敛模型进行俱乐部划分分析从而揭示我国省际脱钩关系的演变以寻求低碳发展路径。结果表明:(1) 2001—2022年我国各... 运用Tapio脱钩指数、空间自相关与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探讨2001—2022年我国省际碳排放脱钩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并根据收敛模型进行俱乐部划分分析从而揭示我国省际脱钩关系的演变以寻求低碳发展路径。结果表明:(1) 2001—2022年我国各省份的脱钩类型由多样化共存逐步发展到以弱脱钩为主导,整体发展形势向好。(2)碳排放脱钩的全局空间正自相关性显著,局部空间发展以L-L聚集为主,东西空间分异愈发显著,出现极化效应。(3)较少出现跨越性的脱钩转移,且转移概率受邻域脱钩状态影响存在差异。理想脱钩省份可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发挥低碳锁定作用,而脱钩不理想省份则会发挥负向溢出效应。(4)我国整体脱钩水平尚未达到同一稳态,局部检验共得到6个收敛俱乐部,内部表现出较显著的趋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钩 tapio 空间自相关 空间马尔科夫链 俱乐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造纸工业碳排放的灰色关联度、Tapio脱钩分析及情景预测 被引量:7
5
作者 王红平 刘凯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0,共8页
随着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的临近,福建省高能耗、高排放的造纸工业面临严峻的碳减排压力。本研究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总资产、总资产产值率、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与CO_(2)排放之间的关联度,通过Tapio脱钩模型,确定造纸工业产出... 随着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的临近,福建省高能耗、高排放的造纸工业面临严峻的碳减排压力。本研究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总资产、总资产产值率、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与CO_(2)排放之间的关联度,通过Tapio脱钩模型,确定造纸工业产出与CO_(2)排放的脱钩状态,利用STIRPAT模型,预测4种情景下CO_(2)排放量,评估福建省造纸工业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潜力。结果表明:(1)福建省造纸工业的总资产、总资产产值率、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与CO_(2)排放量关联度相近,且关联性较高;(2) 2007—2021年,福建省造纸工业产出与碳排放呈现6种脱钩状态,在研究期内的大多数年份表现为强脱钩与弱脱钩状态;总资产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起到主要的拉动作用,能源强度是碳排放脱钩的主要驱动力;(3)预测期内(2022—2030年)基准情景与快速发展情景下CO_(2)排放量快速上升,低碳发展情景下CO_(2)排放量增长率相对较低,强低碳发展情景下CO_(2)排放量呈现非常缓慢的上升趋势。最后对降低福建省造纸工业碳排放,促进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纸工业 碳排放 灰色关联度 tapio脱钩模型 情景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碳排放脱钩与能源安全关系研究
6
作者 高建刚 徐凯 +1 位作者 刘津澔 何丽娜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7,共5页
为了给全面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等提供参考,以2005—2022年为研究期,构建能源安全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黄河流域各省份能源安全水平,采用Tapio模型测度黄河流域各省份碳排放脱钩状态,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碳排放... 为了给全面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等提供参考,以2005—2022年为研究期,构建能源安全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黄河流域各省份能源安全水平,采用Tapio模型测度黄河流域各省份碳排放脱钩状态,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碳排放脱钩与能源安全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各省份能源安全水平在研究期均呈上升趋势,但研究期末能源安全压力依然较大且省份间差别较大,能源安全形势整体上不容乐观;2)黄河流域各省份碳排放脱钩状态在研究期向好发展,多数省份曾呈现强脱钩状态,但脱钩状态不稳定即难以保持最佳状态;3)能源安全水平的提高对黄河流域碳排放脱钩具有促进效应,这种促进效应在2012年以后更加显著。提出了系统化提高黄河流域能源安全水平、加快“碳达峰”进程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安全 碳排放脱钩 tapio模型 固定效应模型 实证分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脱钩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的京津冀县域碳达峰类型划分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业锦 宋佳露 +1 位作者 王嘉宁 熊南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46-1351,1390,共7页
以京津冀县域为研究单元,利用2010—2017年县域碳排放和社会经济面板数据,运用Tapio脱钩模型、扩展的STIRPAT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结合碳排放的空间自相关和脱钩状态进行综合分区,并揭示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京津冀县域碳排... 以京津冀县域为研究单元,利用2010—2017年县域碳排放和社会经济面板数据,运用Tapio脱钩模型、扩展的STIRPAT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结合碳排放的空间自相关和脱钩状态进行综合分区,并揭示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京津冀县域碳排放具有空间依赖性、空间溢出性以及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在县域尺度上,京津冀县域碳达峰存在不同的类型差异,将京津冀县域划分为“双碳”高风险区(40个)、“双碳”中风险区(65个)、“双碳”低风险区(47个)、“双碳”风险潜在区(46个)。“双碳”高风险区、中风险区,碳达峰难度较大,将是京津冀协同推进“双碳”目标较为难啃的“硬骨头”。2)扩展的STIRPAT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的结果显示,不同碳达峰类型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对于“双碳”高风险区,城镇化水平、绿化水平对于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作用;对于“双碳”中风险区,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作用;对于“双碳”低风险区,社会富裕程度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直接负向作用;对于“双碳”风险潜在区,对外贸易开放程度、绿化水平、产业结构对于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作用。针对不同县域碳排放风险,亟需实施分类指导的碳排放管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脱钩模型 碳达峰 影响因素 京津冀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2
8
作者 周恒阳 张军以 彭国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4,共11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究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因子法测算2015—2022年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量,系统分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量和强...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究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因子法测算2015—2022年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量,系统分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量和强度时空分异特征,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并进一步运用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模型解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波动降低趋势,农业碳排放总量从2015年的645.89万t降至2022年的620.74万t,库区农业碳排放主要来源为农田土壤碳排放和畜禽养殖碳排放。库区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区县间碳排放强度差距逐渐缩小。2015—2022年,库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碳排放量整体上呈脱钩关系。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农业产值增长,农业碳排放量增加。脱钩关系以2019年为节点表现为由强脱钩向弱脱钩转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人口规模、农业产业结构对库区农业碳排放量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农业经济规模对农业碳排放量的增长则具有促进作用。基于以上结果,本文提出减少禽畜养殖业碳排放量、控制农田土壤利用碳排放量和发挥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抑制作用等相关建议,以期为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农业碳排放 tapio脱钩模型 LMDI模型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农业投入品碳排放特征、影响因素及脱钩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闫帅 陈玉成 +1 位作者 蒋乙玮 管宏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7-857,共11页
农业投入品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碳排放,分析农业投入品碳排放特征与影响因素,对农业绿色发展、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重要的农业发展区域,重庆市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大量农业投入品。基于2013—2022年《重庆统计年... 农业投入品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碳排放,分析农业投入品碳排放特征与影响因素,对农业绿色发展、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重要的农业发展区域,重庆市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大量农业投入品。基于2013—2022年《重庆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年鉴》对重庆市农业投入品量、粮食产量、耕地面积、播种面积、农村人口数以及各类GDP的数值进行整合,采用经典碳排放理论,研究重庆市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碳排放量及其动态变化态势,运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模型和Tapio脱钩模型,探讨农业生产投入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与脱钩效应,为农业投入品碳减排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1)2013—2022年重庆市农业投入品碳排放总量为452.01万~482.70万t CO_(2)-eq,化肥与灌溉用电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比分别为31.01%和39.48%。2)重庆市农作物单位播种面积碳排放、单位产量碳排放、单位产值碳排放以及单位耕地面积碳排放与基期相比均呈下降态势,且单位耕地面积碳排放与单位播种面积碳排放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农业投入品投入与种植结构影响碳排放量,农业生产效率、地区产业结构及农村人口数等因素对农业碳减排具有正向作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水平是重庆市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4)重庆市农业投入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主要表现为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变。农业经济增长逐渐摆脱对高碳排放的依赖,实现了相对绿色的发展。基于以上结果,本文针对重庆市农业投入品碳减排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加快研发精准施肥、节水灌溉和智能化设备等绿色农业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同时,要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和低碳生产能力,发挥农业投入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投入品 碳排放 LMDI模型 tapio脱钩模型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MDI的黄河流域能源富集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文悦 余文学 吴保林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7,共8页
基于黄河流域能源富集区2010-2020年能源消费和社会经济的面板数据,采用LMDI模型和Tapio脱钩指数,分析研究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并研究能源结构、能源消费强度、经济产出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变化及脱钩指数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 基于黄河流域能源富集区2010-2020年能源消费和社会经济的面板数据,采用LMDI模型和Tapio脱钩指数,分析研究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并研究能源结构、能源消费强度、经济产出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变化及脱钩指数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2010-2020年黄河流域能源富集区碳排放呈显著增加态势,增长率波动下降。总体来看,经济产出的提升是促使地区碳排放增加的最显著因素;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碳排放的最主要原因,但因结构难以改变而对碳排放增量的促进作用较小;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反映了能源效率与能源消费需求的共同作用,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显著因素;人口规模缩小对碳排放的增加起到轻微抑制作用。研究区脱钩状态呈现“负脱钩-正脱钩-负脱钩”变化。能源消费强度和经济产出的提高是阻碍地区脱钩的主导因素。值得关注的是,人口是地区能否实现脱钩的关键因素。据此,提出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效率,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可持续产业,吸引人才、汇聚人口,实施矿区整治、加强环境规制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富集区 碳排放 高质量发展 LMDI tapio脱钩指数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碳排放空间交互与脱钩效应分析——以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鹏 王灏 +2 位作者 吴诗嫚 曾巧玲 陈惠昕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1-114,共14页
研究基于AHP-熵权法、IPCC碳核算系数法,结合空间分析和Tapio脱钩模型,对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三大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表现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2... 研究基于AHP-熵权法、IPCC碳核算系数法,结合空间分析和Tapio脱钩模型,对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三大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表现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2)耕地利用碳排放呈倒“U”型变化态势,碳排放量在2015年达到顶峰后下降,农用物资投入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3)双变量空间关系由正相关向负相关转变,于2015年稳定呈现负相关状态。(4)脱钩状态持续优化转变,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最佳,成渝城市群波动最大。所得结论为: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已进入新型城镇化与耕地低碳利用协调发展阶段,但仍需通过产业升级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实现深度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耕地利用碳排放 双变量莫兰指数 tapio脱钩模型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六省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基于Tapio脱钩模型、面板数据的滞后期工具变量法的研究 被引量:117
12
作者 齐绍洲 林屾 王班班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66,共8页
本文综合运用Tapio脱钩模型、面板协整检验、滞后期工具变量法和碳排放峰值预测,使用1995-2012年的18年长面板数据,研究中部六省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思路是先用Tapio脱钩模型考察中部各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总量、人均... 本文综合运用Tapio脱钩模型、面板协整检验、滞后期工具变量法和碳排放峰值预测,使用1995-2012年的18年长面板数据,研究中部六省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思路是先用Tapio脱钩模型考察中部各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强度之间的关系,找到中部各省的个体差异和共性,接着检验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在确定两者存在长期均衡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和滞后期工具变量具体考察中部六省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镇化水平、对外贸易和技术进步与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的关系,归纳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最后根据回归方程和中部六省的基础数据预测碳排放峰值的到来时间。得出中部六省经济增长对于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经历了由弱到强再到弱的过程,经济增长方式经历了一个由集约到粗放再回到相对集约的过程;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中部六省人均GDP增长对人均碳排放增长的贡献弹性还很大,即人均GDP每升高1%,碳排放总量会上升1.246 7%;中部六省存在碳排放和碳强度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火力发电对中部六省的碳排放和碳强度产生正的影响,前后两年间火力发电比例每提高1%,中部六省内碳排放量和碳强度将分别提高0.505 1%和0.370 3%,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有利于中部六省的碳减排工作,前后两年间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和研发强度代表的技术进步每提高1%,中部六省碳排放量将会分别降低2.286 1%、3.845 3%和48.167 6%,碳强度将会分别下降1.919 4%、3.163 0%、48.996 4%,城镇化和地区开放程度对中部六省的碳排放影响不显著,中部六省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碳排放量和碳强度的影响是一致的;目前各省均已越过碳强度峰值,但还远未越过碳排放峰值。在经济"新常态"下,通过强化中部六省碳减排的协同合作和跨区域治理,打造中部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中心,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积极发展低碳产业,中部六省很有可能提前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六省 区域碳减排 tapio脱钩模型 滞后期工具变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 被引量:9
13
作者 邵志国 李可心 李梦笛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1-582,共12页
基于LMDI分解模型量化交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贡献情况,利用Tapio脱钩模型对行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定量分析各因素为达到脱钩状态所做的努力.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是导致交通碳排放增加的决定性因素,对碳排放的贡献率高... 基于LMDI分解模型量化交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贡献情况,利用Tapio脱钩模型对行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定量分析各因素为达到脱钩状态所做的努力.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是导致交通碳排放增加的决定性因素,对碳排放的贡献率高达115.93%;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显著.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交通碳排放脱钩指数均处于下降态势,展现了从扩张负脱钩→弱脱钩→强脱钩的变化趋势.各地区交通碳排放驱动因素总体上均呈现“无脱钩努力→弱脱钩努力→强脱钩努力”的阶段性特点.产业结构对30个省份做出不同程度的脱钩努力,运输强度和人口规模成为阻碍绝大多数省份碳脱钩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业 碳排放 驱动因素 tapio模型 脱钩努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对碳排放非线性脱钩效应的研究--基于Tapio脱钩模型的估计 被引量:6
14
作者 邱强 方鑫 左翔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6-82,共7页
本文基于Tapio脱钩模型进行估计。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构建城市化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三种类型的脱钩模型,对城市化碳排放脱钩效应进行初步估计。其次,构建了非线性的计量模型,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来验证这种非线性脱钩关系... 本文基于Tapio脱钩模型进行估计。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构建城市化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三种类型的脱钩模型,对城市化碳排放脱钩效应进行初步估计。其次,构建了非线性的计量模型,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来验证这种非线性脱钩关系的存在,并探究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城市化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脱钩效应非常相似,脱钩现象不明显,主要处于扩张性负脱钩状态,城市化碳排放强度脱钩现象显著,主要处于强脱钩状态。城市化与碳排放呈现出倒"N"型的几何特征,在城市化率极小值和极大值拐点的两个拐点之间,碳排放与城市化正相关,其它时期负相关。城市化碳排放脱钩状态受人均收入和二产占比因素正驱动,研发强度、外资占比、公交车辆占比和区域等因素负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碳排放 tapio脱钩模型 倒“N”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及减排路径研究
15
作者 秦小转 郭淑君 +5 位作者 张志强 王伟伟 魏钰洁 司文青 张修宇 陶洁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6-82,145,共8页
为揭示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碳减排政策,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综合采用Tapio脱钩指数模型和LMDI模型,分析2001—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碳排放脱钩状态及其时空变化,... 为揭示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碳减排政策,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综合采用Tapio脱钩指数模型和LMDI模型,分析2001—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碳排放脱钩状态及其时空变化,识别影响城市群碳排放脱钩的关键因素,提出各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各城市群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碳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兰西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2)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脱钩状态以弱脱钩为主,但碳排放脱钩指数总体随时间增大;按照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短期内黄河流域城市群经济发展难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碳减排任重而道远。3)能源强度、人均GDP、技术水平和实体经济人口承载强度是影响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因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实体经济人口承载强度可有效推动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达到理想的脱钩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tapio脱钩指数 LMDI模型 碳减排路径 黄河流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燕燕 王永瑜 徐绮阳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0,共11页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采用水足迹法测度2000—2020年黄河流域56个地级市的水资源实际消耗情况,通过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揭示用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DPSIR框架构建脱钩努力指数模型测...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采用水足迹法测度2000—2020年黄河流域56个地级市的水资源实际消耗情况,通过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揭示用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DPSIR框架构建脱钩努力指数模型测度水资源利用脱钩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农业生产用水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所占比重均在90%以上。(2)经济发展效应与人口规模效应对水资源消耗起正向驱动作用,用水强度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起负向驱动作用。(3)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效果整体较好,主要有弱脱钩和强脱钩2种状态。具体来看,中游和下游地区的脱钩状态优于上游地区;工业生产用水和服务业用水的脱钩状态优于农业生产用水。(4)水资源利用脱钩效应转变过程中,产业结构效应和水资源禀赋效应是实现区域脱钩的重要因素,而用水强度效应和水资源禀赋效应是实现行业脱钩的关键所在。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水资源与经济绿色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DPSIR框架 对数均值迪氏指数 脱钩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态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17
作者 王贝贝 王小兰 +1 位作者 侯兰功 李书琼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7,共12页
为探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业碳排放和旅游经济之间的脱钩关系,本文采取“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科学测算2006—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的旅游业碳排放量,并运用Tapio脱钩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剖析该经... 为探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业碳排放和旅游经济之间的脱钩关系,本文采取“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科学测算2006—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的旅游业碳排放量,并运用Tapio脱钩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剖析该经济圈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态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5-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业碳排放量整体呈阶段性变化,先上升,再大幅度下降,然后又波动式回升;②该经济圈各市旅游业碳排放量的时序变化明显,2005-2019年各市旅游业碳排放量呈逐年稳步增长态势;③2020-2021年除成都、乐山外,其他城市旅游业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④2022-2023年各市旅游业碳排放量回升;⑤该经济圈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整体为弱脱钩状态,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态势的空间演变特征为“良劣优良”;⑥该经济圈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态势的空间分异是多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应联合各市政府、企业及相关旅游主体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低碳旅游业的发展,加快区域旅游业碳排放的理想脱钩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碳排放 脱钩态势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影响因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格网尺度的黄河中游地区经济城镇化与PM_(2.5)浓度的脱钩关系研究
18
作者 沈威 曹威威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39,共8页
针对当前经济城镇化参量公里网格数据的缺乏,以黄河中游地区为例,提出一种利用1995—2018年高精度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的经济城镇化参量空间化模拟方法,并分析格网尺度下黄河中游地区经济城镇化与PM2.5浓度的脱钩关系演变。... 针对当前经济城镇化参量公里网格数据的缺乏,以黄河中游地区为例,提出一种利用1995—2018年高精度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的经济城镇化参量空间化模拟方法,并分析格网尺度下黄河中游地区经济城镇化与PM2.5浓度的脱钩关系演变。结果表明:(1)黄河中游地区经济城镇化水平呈现出以兰西城市群、西安城市圈、太原城市圈、郑州—洛阳城市带为核心的多核心圈层结构。(2)在空间格局演变上,不同区域经济城镇化的扩张模式存在差异。受地形限制和水文条件限制,洛河流域、汾河流域、关中平原、太原城市圈经济城镇化呈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带状扩张特征;兰西城市群、郑州—洛阳城市带、呼和浩特市呈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圈层式扩张特征。(3)2005年之后,黄河中游中东部地区开始出现脱钩转折点;2010年之后,黄河中游西部地区开始出现脱钩转折点,但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导致2015—2018年甘肃和宁夏南部扩张负脱钩区面积显著增加,经济城镇化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关系再次发生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城镇化 土地利用 回归模型 PM2.5浓度 脱钩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apio-LMDI-LEAP模型的碳排放研究
19
作者 宋杰 杨迪 +2 位作者 鄂德军 宋婷婷 韩松 《全球能源互联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80-593,共14页
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碳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议题。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贵州省为例,构建“Tapio脱钩分析-LMDI驱动分解-LEAP情景模拟”的递进式研究链条,深入研究碳排放问题,精准定位区域减排瓶颈并提出未来低碳发展建... 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碳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议题。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贵州省为例,构建“Tapio脱钩分析-LMDI驱动分解-LEAP情景模拟”的递进式研究链条,深入研究碳排放问题,精准定位区域减排瓶颈并提出未来低碳发展建议。研究发现:2000—2022年贵州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未实现脱钩,表现为增长连接状态和弱脱钩状态;贵州省终端能源碳排放量变化6个影响因素按照贡献程度排列分别为经济产出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消费结构效应、产业结构效应、碳排放系数效应、人口规模效应;不同发展情景设定下,贵州省碳排放峰值出现时间不同,能源强度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和综合情景预计在2029年达峰,基准和产业结构调整情景预计在2032年达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碳排放 tapio脱钩 LMDI模型 LEAP模型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重庆市农业用水生态效率水平测度、脱钩关系及驱动因素分析
20
作者 周小琛 赖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4-737,共14页
农业水资源的有效供给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农业用水为研究对象,将农业用水三维生态足迹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纳入农业用水生态效率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1年重庆市37个区(县)的面板数据集,运用超效率SBM(slack based measure... 农业水资源的有效供给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农业用水为研究对象,将农业用水三维生态足迹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纳入农业用水生态效率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1年重庆市37个区(县)的面板数据集,运用超效率SBM(slack based measure)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ML)生产率指数对农业用水生态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农业用水生态效率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运用Kaya恒等式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方法分析农业用水生态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重庆市农业用水三维生态足迹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主城新区最高,中心城区最低。(2)重庆市农业用水静态生态效率总体呈增长态势,但未能达到有效水平,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区域生态效率空间聚集性减弱,区域差异显著。(3)重庆市农业用水动态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先下降再上升变化,测度结果与静态效率结果一致,但数值要高于静态结果。中心城区增速最快,主城新区增速最慢。农业用水生态效率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4)重庆市农业用水生态效率与经济增长主要脱钩类型为强脱钩、弱脱钩和扩张负脱钩,脱钩关系并不理想。(5)重庆市农业用水生态效率主要受到经济水平的正向影响,劳动力与技术水平对生态效率具有负向抑制作用。基于此,建议通过改良土壤与作物种植结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生态足迹 农业用水生态效率 tapio脱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