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NDC模型的北京市大兴区冬小麦农业用水效率 被引量:3
1
作者 乔帅帅 魏征 +1 位作者 张宝忠 胡振华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87-1091,共5页
为了阐明大兴区冬小麦农业用水效率时空变化趋势,基于近10 a大兴区冬小麦产量统计值和遥感ET值,构建了冬小麦脱氮-分解作用模型(DNDC模型),验证了DNDC模型在区域冬小麦水分生产率方面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点位模拟与验证中,冬小麦产量和E... 为了阐明大兴区冬小麦农业用水效率时空变化趋势,基于近10 a大兴区冬小麦产量统计值和遥感ET值,构建了冬小麦脱氮-分解作用模型(DNDC模型),验证了DNDC模型在区域冬小麦水分生产率方面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点位模拟与验证中,冬小麦产量和ET值模拟效果较好,相对误差均小于4.20%,作物水分生产率WP点位模拟值分别为1.91和1.75 kg/m^3.区域模拟与验证中,不同土壤区冬小麦产量及ET不尽相同,但总体趋势保持一致,产量随降雨量变化较大,2008年产量达到最大.2007—2016年产量统计平均值为5 227 kg/hm^2,产量模拟平均值为4 845 kg/hm^2;同期区域冬小麦ET模拟平均值为381.74 mm,遥感平均值为392.66 mm,产量和ET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3%.2007—2016年WP模拟值为1.10~1.62 kg/m^3,平均值为1.27kg/m^3,统计值为1.15~1.62 kg/m^3,统计平均值为1.34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水分生产率 冬小麦 -分解作用模型 产量 蒸发蒸腾量 用水效率 大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氮沉降对中亚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韩其飞 李莹莹 +3 位作者 彭开兵 李超凡 黄晓东 许文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8545-8555,共11页
氮沉降作为除气候变化、CO_(2)浓度升高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之外的第四大主要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因素,其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研究相对薄弱,同时也是不确定性最大的环节之一。近年来,由于长期高强度的放牧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 氮沉降作为除气候变化、CO_(2)浓度升高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之外的第四大主要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因素,其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研究相对薄弱,同时也是不确定性最大的环节之一。近年来,由于长期高强度的放牧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降低,氮成为典型草地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据研究,亚洲的氮沉降平均增速极有可能高于全球氮沉降平均增速,成为未来氮沉降增加最快的区域。在此背景下,研究大气氮沉降对于中亚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反硝化-分解模型(DNDC)分析1979-2014年中亚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分异,探讨氮沉降对草地NPP影响。结果表明:(1)1979-2014年间,中亚地区平均草地NPP约为(173.10±31.80)g C m^(-2)a^(-1),草地NPP时空分异明显,各草地类型的NPP从大到小依次为森林草甸、温带草原和荒漠草原,并且草地NPP以(2.67±1.30)g C m^(-2)a^(-1)的速度逐年增长;(2)当前氮沉降情景总体上促进了中亚地区草地NPP的增长,1979-2014年氮沉降使得中亚草地NPP增加了0.42 Pg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地区 沉降 净初级生产力(NPP) 利用反硝化分解模型(dnd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稻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模拟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卢欣晴 张秀英 +2 位作者 汪振 李升峰 郭文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目的】研究稻田生态系统固碳量的动态变化,为制定与推广耕地固碳减排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基于3年稻田受控试验数据,校验生物地球化学脱氮—分解作用(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模型,并估算2018—2020年间中国稻田生态系... 【目的】研究稻田生态系统固碳量的动态变化,为制定与推广耕地固碳减排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基于3年稻田受控试验数据,校验生物地球化学脱氮—分解作用(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模型,并估算2018—2020年间中国稻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分析稻田生态系统土壤及作物固碳量的时空分布,评估农田生态系统在实现“碳中和”中的贡献。【结果】DNDC模型模拟的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田间观测结果一致性较高(相关系数均大于等于0.77,平均绝对误差和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均小于13%);2018—2020年中国水稻固碳总量为523.29 Tg,作物对总固碳量的贡献率达97%以上。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的双季稻固碳能力较强,而云南、浙江和海南的相对较弱。单季稻固碳量分布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黑龙江、江苏和湖北的固碳量较高。湖南、福建、江西和广西的双季稻固碳量大于单季稻,双季稻固碳量占总固碳量的60%以上。【结论】DNDC模型可用于模拟稻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中国稻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汇,且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量 —分解(dndc)模型 稻田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