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拉帕替尼与绿原酸联合应用抑制巨噬细胞M2型极化及抗乳腺癌转移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洁琼 姚张婷 +4 位作者 梁桂开 陈羲 吴洪海 金露 丁玲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93-499,共7页
目的:研究拉帕替尼与绿原酸联合应用对抑制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影响及其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IL-13建立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体外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拉帕替尼和绿原酸合用对巨噬细胞M2型表面标志物CD206的影响;实时定量PC... 目的:研究拉帕替尼与绿原酸联合应用对抑制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影响及其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IL-13建立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体外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拉帕替尼和绿原酸合用对巨噬细胞M2型表面标志物CD206的影响;实时定量PCR检测拉帕替尼和绿原酸合用对巨噬细胞M2型特异性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自发乳腺癌且发生肺转移的MMTV—PyVT小鼠模型考察两药合用对乳腺癌肺转移的影响,观察肺转移灶组织HE染色结果并统计转移灶点数;免疫荧光法分析乳腺癌组织中巨噬细胞的M2型极化情况。结果:拉帕替尼与绿原酸合用能够有效抑制IL-13诱导的F4/80hiCD206hi细胞(即M2型巨噬细胞)增多[(42.17%±2.59%)与(61.15%±7.58%),P〈0.05];两药合用能明显下调由IL-13诱导的Yml基因的上调[(1.8±0.0)与(1.0±0.0),P〈0.05],且其作用比绿原酸单给药组强[(0.9±0.1)与(1.8±0.0),P〈0.051;拉帕替尼与绿原酸合用能显著减少小鼠肺转移灶点数[P〈0.05];两药合用与对照组比较能降低瘤内CD206阳性细胞所占巨噬细胞的比例I(6.08%±2.60%)与(29.04%±5.86%),P〈0.05]。结论:拉帕替尼与绿原酸的联合用药能有效抑制巨噬细胞的M2型极化以及乳腺癌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药物疗法 肿瘤转移 脱氧胞苷/类似物和衍生物 脱氧胞苷/治疗应用 抗肿瘤药(中药)/治疗应用 绿原酸/治疗应用 巨噬细胞 白细胞介素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放化疗治疗19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肝外胆管癌患者 被引量:1
2
作者 叶万立 王建芳 吴东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8-694,共7页
目的:评估同步放化疗对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肝外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07年2月至2012年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肿瘤放疗科收治的38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肝外胆管癌患者,随机分成序贯放化疗组(19例)与同步... 目的:评估同步放化疗对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肝外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07年2月至2012年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肿瘤放疗科收治的38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肝外胆管癌患者,随机分成序贯放化疗组(19例)与同步放化疗组(19例),均采用调强适形放疗,其中同步放化疗组接受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化疗。治疗结束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序贯放化疗组和同步放化疗组有效率分别为42.1%(8/19)和63.2%(12/19),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8.9%(15/19)和84.2%(16/19),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8.3和10.4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4.2和15.6个月,其中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7)。两组患者放化疗不良反应均可控,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不能手术且体力状况评分≤2分的局部晚期肝外胆管癌患者,序贯放化疗与同步放化疗均能有效延长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且耐受性良好,其中同步放化疗效果可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肿瘤/放射疗法 放射疗法 调强适形 胆管肿瘤/药物疗法 脱氧胞苷/类似物和衍生物 脱氧胞苷/治疗应用 有机铂化合物/治疗应用 综合疗法 存活率 临床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RRM1和ERCC1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国兵 陈建 +4 位作者 王临润 李菌 李敏伟 徐农 申屠建中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40-546,共7页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组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RRM1、ERCC1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49例晚期NSCLC肿瘤组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RRM1、ERCC1 mRNA表达水平,对照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组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RRM1、ERCC1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49例晚期NSCLC肿瘤组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RRM1、ERCC1 mRNA表达水平,对照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吉西他滨/卡铂方案的化疗反应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肿瘤组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RRM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s=0.332,P<0.05),而ERCC1无相关(rs=0.258,P>0.05);肿瘤组织或外周血淋巴细胞中RRM1和ERCC1表达几乎同步(rs=0.634、0.351,P<0.05),但基因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状态、体力状况PS评分,以及肿瘤临床分期和组织学类型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肿瘤组织中RRM1、ERCC1或外周血RRM1低表达者化疗有效率、中位生存期及1年生存率均高于高表达者,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肿瘤组织ERCC1低表达者有较高的2年生存率(P<0.05);而外周血ERCC1表达水平与化疗疗效以及预后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肿瘤组织中RRM1、ERCC1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RRM1基因表达水平可能与晚期NSCLC患者吉西他滨/卡铂化疗的疗效以及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病理学 肺肿瘤/病理学 聚合酶链反应 核苷酸还原酶类/生物合成 DNA结合蛋白质类/生物合成 脱氧胞苷/治疗应用 脱氧胞苷/类似物和衍生物 卡铂/治疗应用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