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脱氢枞胺Schiff碱高分子铜配合物催化氧化茴香油工艺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婷 李鹏飞 +4 位作者 袁霖 宋小妹 顾迎迎 覃丽婷 雷福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44,共6页
利用脱氢枞胺与甲基丙烯酸-(4-醛基)-苯酯经亲核加成合成可聚合单体脱氢枞胺Schiff碱,该单体与交联剂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共聚制备了脱氢枞胺甲基丙烯酸-(4-醛基)-苯酯Schiff碱高分子,再与无水醋酸铜反应,得到脱氢枞胺Schiff碱高分子铜... 利用脱氢枞胺与甲基丙烯酸-(4-醛基)-苯酯经亲核加成合成可聚合单体脱氢枞胺Schiff碱,该单体与交联剂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共聚制备了脱氢枞胺甲基丙烯酸-(4-醛基)-苯酯Schiff碱高分子,再与无水醋酸铜反应,得到脱氢枞胺Schiff碱高分子铜配合物催化剂。将脱氢枞胺Schiff碱高分子铜配合物催化剂用于催化氧化茴香油,探讨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催化氧化茴香油转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30 m L 1,4-二氧六环为溶剂、5.00 g茴香油、0.14 g催化剂、18 m L 30%的H_2O_2溶液逐滴加入、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4 h的氧化条件下,茴香油的转化率达到97.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氢枞胺schiff碱高分子 配合物 催化剂 茴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氢枞胺及其Schiff碱衍生物与DNA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费宝丽 李雯 +3 位作者 张典 夏兵 龙剑英 刘庆波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共6页
合成了N-(2-亚甲基吡啶)脱氢枞胺Schiff碱(L2)及其还原产物(L3),利用元素分析、红外、核磁、质谱进行了表征。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和黏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脱氢枞胺、Schiff碱及还原Schiff碱与鲑鱼精DNA的作用,结果表明... 合成了N-(2-亚甲基吡啶)脱氢枞胺Schiff碱(L2)及其还原产物(L3),利用元素分析、红外、核磁、质谱进行了表征。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和黏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脱氢枞胺、Schiff碱及还原Schiff碱与鲑鱼精DNA的作用,结果表明3个化合物均以插入的模式与DNA作用,且Schiff碱与DNA的结合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ff DNA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氢枞胺水杨醛类席夫碱(Schiff Bases)对铜离子萃取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姚绪杰 饶小平 +1 位作者 王宗德 宋湛谦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1-465,共5页
合成5种脱氢枞胺水杨醛类Schiff碱,对其萃取铜离子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与萃取剂N902对电镀废水中铜离子的萃取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铜离子萃取率的影响不明显,萃取温度在20~30℃、萃取时间为2 h就能达到萃... 合成5种脱氢枞胺水杨醛类Schiff碱,对其萃取铜离子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与萃取剂N902对电镀废水中铜离子的萃取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铜离子萃取率的影响不明显,萃取温度在20~30℃、萃取时间为2 h就能达到萃取平衡;大部分Schiff碱在低pH范围内对铜离子的萃取效果不理想,在高pH范围内有较好的萃取性能。DHAA 2,3,4-三羟基苯甲醛的萃取效果与N902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ff 溶剂萃取 铜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脱氢枞胺Schiff碱的合成及抑菌活性 被引量:15
4
作者 饶小平 宋湛谦 高宏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7年第2期97-99,共3页
用直接缩合法合成了含氟的取代苯甲醛缩脱氢枞胺Schiff碱,用IR、1HNMR光谱确证其结构。对含氟Schiff碱进行体外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含氟的取代苯甲醛缩脱氢枞胺Schiff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多种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用直接缩合法合成了含氟的取代苯甲醛缩脱氢枞胺Schiff碱,用IR、1HNMR光谱确证其结构。对含氟Schiff碱进行体外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含氟的取代苯甲醛缩脱氢枞胺Schiff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多种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氟苯甲醛缩脱氢枞胺Schiff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分别达到1.65和1.30cm;氟的引入对大肠杆菌无效,抑制能力反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代苯甲醛缩 含氟schiff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氢枞胺水杨醛类Schiff碱的光致变色和溶致变色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饶小平 宋湛谦 高宏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7-29,共3页
以乙醇为溶剂合成了脱氢枞胺水杨醛Sch iff碱(a)以及脱氢枞胺(5-硝基)水杨醛Sch iff碱(b),IR光谱确证其结构,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它们在有机溶剂中的光致变色及溶致变色性能。研究发现,a和b在氯仿溶液中都能发生光致变色现象,b在... 以乙醇为溶剂合成了脱氢枞胺水杨醛Sch iff碱(a)以及脱氢枞胺(5-硝基)水杨醛Sch iff碱(b),IR光谱确证其结构,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它们在有机溶剂中的光致变色及溶致变色性能。研究发现,a和b在氯仿溶液中都能发生光致变色现象,b在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中发生溶致变色现象,讨论了两种物质发生变色现象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醛schiff (5-硝基)水杨醛schiff 光致变色 溶致变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氢枞胺-取代水杨醛Schiff碱的电喷雾串联质谱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明 邓慧敏 林中祥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60,共4页
采用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技术对7种最新合成的脱氢枞胺-取代水杨醛Sch iff碱(DASSSB)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化合物的ESI-MS/MS裂解方式与它们分子中水杨醛苯环上取代基的性质和位置有关:当水杨醛苯环上4位连接供电子取代基时,分... 采用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技术对7种最新合成的脱氢枞胺-取代水杨醛Sch iff碱(DASSSB)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化合物的ESI-MS/MS裂解方式与它们分子中水杨醛苯环上取代基的性质和位置有关:当水杨醛苯环上4位连接供电子取代基时,分子以C N双键断裂为主,生成[M+H-283]+碎片离子;当水杨醛苯环上5位连接吸电子取代基时,分子以C N双键β位的C-C键发生断裂为主,生成[M+H-254]+碎片离子。DASSSB二级质谱产生的特征子离子可作为对此类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代水杨醛schiff 电喷雾串联质谱 裂解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2-亚甲基吡啶)脱氢枞胺希夫碱及其铜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平平 黄志向 +6 位作者 高炜琳 张洁 徐武双 张瑜 刘庆波 龙剑英 费宝丽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22,共8页
运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研究了具有抗癌活性的N-(2-亚甲基吡啶)脱氢枞胺希夫碱(L)及其铜配合物[Cu(L)2Br]Br(1)在模拟生理条件(p H值7.2)下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分析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1对BSA的... 运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研究了具有抗癌活性的N-(2-亚甲基吡啶)脱氢枞胺希夫碱(L)及其铜配合物[Cu(L)2Br]Br(1)在模拟生理条件(p H值7.2)下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分析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1对BSA的荧光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L为动态猝灭;通过计算得到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及相关的热力学参数(ΔG<0、ΔH>0和ΔS>0),表明L和1与BSA的相互作用力以疏水作用为主,且结合反应是由焓和熵驱动的自发过程。同步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化合物与BSA的作用使蛋白质的构象发生改变,圆二色谱也证明了化合物能够显著改变BSA的构象,由典型的α-螺旋结构变为扭曲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夫配合物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 圆二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氢枞基苯并咪唑希夫碱和酰腙衍生物与DNA作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殷彬 徐武双 +4 位作者 解静聪 张瑜 刘庆波 龙剑英 费宝丽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87,共7页
合成了脱氢枞胺和脱氢枞酸的衍生物脱氢枞基-1-甲基苯并咪唑希夫碱(1)和脱氢枞基-1-甲基苯并咪唑酰腙(2),并通过红外、质谱、元素分析和核磁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运用荧光光谱,黏度分析和图二色(CD)光谱等方法研究了化合物1、2和鲑鱼... 合成了脱氢枞胺和脱氢枞酸的衍生物脱氢枞基-1-甲基苯并咪唑希夫碱(1)和脱氢枞基-1-甲基苯并咪唑酰腙(2),并通过红外、质谱、元素分析和核磁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运用荧光光谱,黏度分析和图二色(CD)光谱等方法研究了化合物1、2和鲑鱼精DNA的相互作用,在荧光光谱中,通过在DNA-溴化乙锭(EB)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1和2,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加,DNA-EB体系的荧光强度发生了明显的猝灭效应,由此推测化合物可能与EB一样插入到了DNA的碱基对中,再根据Stern-Volmer方程分析得出,化合物1与DNA作用强于2;黏度分析中,随着化合物1和2浓度的增加,DNA的黏度逐渐增加,且化合物1增加的幅度大于2;CD光谱中,相同浓度的不同化合物使DNA的CD信号的改变量不同,并且化合物1对DNA构型的影响要强于2,三者的实验结果均表明化合物以插入作用的方式与DNA作用。凝胶电泳实验表明,在抗坏血酸(Vc)存在的条件下,化合物1和2均能够对PBR322 DNA质粒进行单股切割,在Vc不存在的条件下,1能够对DNA质粒进行单股切割。结果表明:化合物1具有更强的与DNA作用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咪唑 希夫 酰腙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中国药科大学学报》第41卷关键词索引
9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I0010-I0013,共4页
关键词 淫羊藿苷 皂苷 皂角苷 吴茱萸 吴茱萸 关键词索引 键词索引 去氧鬼臼毒素 联苯双酯 微孔渗透泵片 心脏灌流 类神经递质 次乌头 贝壳杉烯 平衡膨胀率 衍生物 石斛酚 石槲酚 核转录因子 半乳糖苷 急性心肌缺血 黄芩素衍生物 溃结灵 杓唇石斛素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